座椅安全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55863发布日期:2018-07-17 23:32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在乘坐者佩戴安全带时从带轴送出安全带的座椅安全带装置。



背景技术:

存在有在乘坐者佩戴安全带时,通过安全带收卷装置侧的马达使带轴向送出方向旋转而将安全带从带轴送出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其一个例子公开于日本特开2012-56349号公报。

然而,在日本特开2012-56349号公报所公开的结构中,通过带扣侧的马达使带扣移动,安全带收卷装置侧的马达与基于带扣侧的马达的带扣的移动速度等连动,因此安全带收卷装置侧的马达的控制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考虑上述情况,目的在于获得将安全带从带轴送出时的驱动部的控制简单的座椅安全带装置。

本公开的第一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具备:带轴,其通过向送出方向旋转而将安全带送出;带扣,其能够供设置于上述安全带的舌片卡合;驱动部,其通过被驱动而使上述带轴向送出方向旋转;以及控制部,其通过上述舌片向上述带扣卡合,来驱动上述驱动部而使上述带轴向送出方向以预先决定的规定量旋转。

在本公开的第一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中,若舌片向带扣卡合,则通过控制部将驱动部驱动。由此,带轴向送出方向以预先决定的规定量旋转,从带轴送出安全带,因此能够抑制在安全带佩戴于乘坐者身体时乘坐者受到的来自安全带的压迫感。另外,由驱动部的驱动力产生的使带轴的向送出方向的旋转量是预先决定的规定量,因此能够简化控制部对于驱动部的驱动控制。

对于本公开的第二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而言,在第一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中,具备:存储部,其存储有与根据规定的条件的变化而变动的参数的值对应地设定的上述带轴的向送出方向旋转量数据;检测部,其检测上述参数的值,上述控制部从上述存储部读入与由上述检测部检测出的上述参数的值对应的上述旋转量数据而使上述驱动部驱动。

在本公开的第二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中,与根据规定的条件的变化而变动的参数的值对应地设定的带轴的向送出方向旋转量数据存储于存储部,控制部从存储部读入与由检测部检测出的参数的值对应的旋转量数据而使驱动部驱动。因此,能够将与规定的条件相适应的长度的安全带从带轴送出。

对于本公开的第三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而言,在第一或第二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中,上述控制部使上述驱动部驱动,以便从上述带轴送出如下长度的上述安全带,该长度大于或等于预先存储的上述安全带佩戴于乘坐者身体的佩戴状态下的上述安全带从上述带轴的送出量、与上述舌片被卡合于上述带扣时的上述安全带从上述带轴的送出量的差值。

在本公开的第三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中,通过控制部控制驱动部的驱动,由此将驱动部驱动,以便从带轴送出大于或等于预先存储的安全带佩戴于乘坐者身体的佩戴状态下的安全带从带轴的送出量、与舌片被卡合于带扣卡合时的安全带从带轴的送出量的差值。因此,驱动部驱动后的安全带从带轴的送出量为安全带佩戴于乘坐者身体的佩戴状态下的安全带从带轴的送出量以上。由此,能够抑制在安全带佩戴于乘坐者身体时乘坐者受到的来自安全带的压迫感。

对于本公开的第四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而言,在第一~第三中任一个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中,上述带扣能够沿车辆上下方向侧或者车辆前后方向侧移动,上述控制部通过在上述带扣移动至车辆上侧或者车辆前侧的状态下上述舌片向上述带扣卡合,来控制上述驱动部的驱动。

在本公开的第四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中,通过在带扣移动至车辆上侧或者车辆前侧的状态下舌片与带扣卡合,从而由控制部控制上述驱动部的驱动。因此,例如,能够抑制在舌片卡合于带扣的卡合状态下带扣移动至车辆下侧或者车辆后侧时,乘坐者受到的来自安全带的压迫感。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座椅安全带装置中,能够使将安全带从带轴送出时的驱动部的控制较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的车辆的从车宽方向内侧观察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带扣移动的状态的与图1对应的主视图。

图3是安全带收卷装置的第一马达以及带扣装置的第二马达的控制框图。

图4是表示带扣装置的第二马达的控制的概要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安全带收卷装置的第一马达的控制的概要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贴合辅助功能的控制的概要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乘坐者佩戴安全带时的安全带收卷装置的第一马达的控制的概要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基于图1~图7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各图中箭头fr表示应用了本座椅安全带装置10的车辆前侧,箭头up表示车辆上侧。另外,在对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时,对说明的实施方式中的与之前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

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椅安全带装置10具备安全带收卷装置12。安全带收卷装置12配置于车辆的中柱14的车辆下侧。另外,安全带收卷装置12具备带轴16。带轴16形成为近似圆筒形状,带轴16的中心轴线方向大致为车辆前后方向。带轴16能够绕中心轴线旋转,并且在带轴16卡止有座椅安全带装置10的安全带18的长边方向基端部。

安全带18形成为长条带状,若带轴16向收卷方向旋转,则安全带18从长边方向基端侧收卷于带轴16。另外,安全带18的长边方向前端侧从带轴16向车辆上侧延伸,安全带18的长边方向前端侧穿过形成于被中柱14支承的贯穿锚固件20的狭缝孔24而向车辆下侧折返。

另外,在中柱14的车辆下侧的端部的附近设置有锚固板22,在锚固板22卡止有穿过贯穿锚固件20的狭缝孔24而向车辆下侧折返的安全带18的长边方向前端部。在安全带18的锚固板22与贯穿锚固件20之间的部分设置有舌片26。在舌片26形成有狭缝状的安全带插通孔28,在安全带插通孔28插通有安全带18。由此,舌片26能够沿着安全带18移动。

另外,如图1所示,安全带收卷装置12具备:锁定机构30。锁定机构30在车辆碰撞时等车辆紧急情况时工作,若锁定机构30工作,则通过锁定机构30阻止安全带收卷装置12的带轴16向与收卷方向相反的送出方向的旋转,阻止安全带18从带轴16的送出。

另外,安全带收卷装置12具备预张紧器32。预张紧器32在车辆碰撞时等车辆紧急情况时工作,若预张紧器32工作,则安全带收卷装置12的带轴16由于预张紧器32而向收卷方向旋转,安全带18收卷于带轴16。

另外,安全带收卷装置12具备:作为驱动部的第一马达34。第一马达34的输出轴经由通过减速齿轮系以及离合器机构等构成的第一驱动力传递部而与带轴16机械连接,若第一马达34被正转驱动,第一马达34的正转驱动力传递于带轴16,则带轴16向送出方向旋转。与此相对,若第一马达34被反转驱动,第一马达34的反转驱动力传递于带轴16,则带轴16向收卷方向旋转。

另外,如图3所示,第一马达34电连接于第一驱动器36。第一驱动器36与搭载于车辆的电池38电连接,并且与作为构成控制装置40的控制部的ecu42电连接。若从ecu42输出的第一马达正转驱动控制信号ds1从低电平切换为高电平,则第一马达34被正转驱动,若从ecu42输出的第一马达反转驱动控制信号dr1从低电平切换为高电平,则第一马达34被反转驱动。

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本座椅安全带装置10具备带扣装置44。带扣装置44设置于应用本座椅安全带装置10的车辆的座椅46的车宽方向内侧(隔着座椅46而与安全带收卷装置12相反一侧)。带扣装置44具备带扣47。带扣47能够与设置于座椅安全带装置10的安全带18的舌片26卡合。

另外,如图2所示,带扣装置44具备带扣罩48以及带扣引导件50。带扣罩48以及带扣引导件50的各自的长边方向成为相对于车辆上下方向而沿车辆前后方向倾斜的方向,带扣罩48以及带扣引导件50成为截面长方形的筒状。带扣罩48以及带扣引导件50的各自的长边方向两端成为开口,在带扣罩48的车辆上侧端部设置有带扣47。另外,带扣引导件50从带扣罩48的车辆下侧端部插入带扣罩48的内侧,由此,带扣罩48被带扣引导件50引导而能够向车辆斜前上侧(图1以及图2的箭头a方向侧)以及车辆斜后下侧(图1以及图2的箭头b方向侧)移动。

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在带扣引导件50的车辆下侧端部的车辆下侧设置有操纵绳引导器52,而且,在操纵绳引导器52的车辆前侧设置有导轨54。在导轨54的内侧,滑块(省略图示)以能够沿车辆前后方向滑动的方式配置。另外,在滑块卡止有作为连结部件的操纵绳(省略图示)的长边方向基端部。操纵绳的长边方向前端侧通过操纵绳引导器52的内侧以及带扣引导件50的内侧而进入带扣罩48的内侧,操纵绳的长边方向前端部卡止于带扣47。

若导轨54内的操纵绳的长边方向基端部与滑块一起向车辆后侧滑动,则操纵绳的长边方向前端部向车辆斜前上侧移动,由此,如图2所示,带扣47与带扣罩48一起向车辆斜前上侧移动。与此相对,若导轨54内的操纵绳的长边方向基端部与滑块一起向车辆前侧滑动,则操纵绳的长边方向前端部向车辆斜后下侧移动,由此,如图1所示,带扣47与带扣罩48一起向车辆斜后下侧移动。

另外,如图1所示,在导轨54的车辆前侧设置有第二马达56。第二马达56经由减速齿轮系以及滚珠丝杠的丝杠轴(驱动丝杠)等第二驱动力传递部(省略图示)而与导轨54内的滑块连结,若第二马达56被正转驱动,则导轨54内的滑块向车辆后侧滑动,若第二马达56被反转驱动,则导轨54内的滑块向车辆前侧滑动。

另外,如图3所示,第二马达56与第二驱动器58电连接。第二驱动器58与搭载于车辆的电池38电连接,并且与控制装置40的ecu42电连接。若从控制装置40的ecu42输出的第二马达正转驱动控制信号ds2从低电平切换为高电平,则第二马达56被正转驱动,若从ecu42输出的第二马达反转驱动控制信号dr2从低电平切换为高电平,则第二马达56被反转驱动。

另外,控制装置40的ecu42与搭载于车辆的门控开关60电连接。门控开关60对与应用了本座椅安全带装置10的座椅46对应的车门的开闭进行检测,若敞开的车门关闭,则从门控开关60输出的门开闭信号cs从高电平切换为低电平。

另外,控制装置40的ecu42与作为检测部的载重传感器62电连接。载重传感器62设置于应用了座椅安全带装置10的车辆的座椅46。若乘坐者64就座于座椅46,则座椅46根据作为规定的条件的一个方式的乘坐者64的体格(体重)等,接受作为参数的一个方式的载重。从载重传感器62输出与该载重的大小对应的信号电平(例如,电压)的载重检测信号ws。

另外,控制装置40的ecu42与作为第一转速检测部的第一旋转编码器66电连接。第一旋转编码器66与同安全带收卷装置12的带轴16或者带轴16连动而旋转的第一旋转部件对应地设置,每次带轴16转过恒定角度,即从第一旋转编码器66输出第一脉冲信号ps1。

另外,控制装置40的ecu42与作为第二转速检测部的第二旋转编码器68电连接。第二旋转编码器68与同带扣装置44的第二马达56的输出轴或者第二马达56的输出轴连动而旋转的第二旋转部件对应地设置,每次第二马达56的输出轴转过恒定角度,即从第二旋转编码器68输出第二脉冲信号ps2。

另外,控制装置40的ecu42与作为舌片卡合检测部的带扣开关70电连接。带扣开关70设置于带扣装置44的带扣47,若设置于本座椅安全带装置10的安全带18的舌片26与带扣47卡合而将舌片26保持于带扣47,则从带扣开关70输出的舌片保持信号bs从低电平切换为高电平。

另外,控制装置40的ecu42与作为初始位置检测部的限位开关72电连接。限位开关72设置于带扣装置44的导轨54,在导轨54内的滑块处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下从限位开关72输出高电平的初始位置检测信号ls,若滑块相比初始位置而向车辆后侧滑动,则从限位开关72输出的初始位置检测信号ls从高电平切换为低电平。

另外,控制装置40的ecu42与作为佩戴状态检测部的过电流检测电路74电连接。过电流检测电路74设置于与安全带收卷装置12的第一马达34电连接的第一驱动器36。在安全带收卷装置12的第一马达34的驱动状态下,若在第一马达34流动有过电流,则从过电流检测电路74输出的过电流检测信号os从低电平切换为高电平。

另外,控制装置40的ecu42与和ecu42一起构成控制装置40的作为存储部的存储装置76电连接。存储装置76存储有与从设置于座椅46的载重传感器62输出的载重检测信号ws的信号电平对应的作为旋转量数据的脉冲数据ps。脉冲数据ps与安全带收卷装置12的带轴16向送出方向的转速对应,安全带收卷装置12的带轴16向送出方向以脉冲数据ps以上旋转,由此使带轴16仅以与乘坐者64的体格(体重)等对应的长度向送出方向旋转,从而将安全带18从带轴16送出。

<第一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带扣装置44的动作的说明)

接下来,使用图4的流程图对带扣装置44的第二马达56的动作的控制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若将车门的锁定解除,则步骤100中开始由控制装置40进行的对于带扣装置44的第二马达56的动作的控制。接下来,在步骤102中,在控制装置40的ecu42中进行初始设定处理,通过控制装置40的ecu42使标志f1复位,并且使从带扣装置44的第二旋转编码器68输出的第二脉冲信号ps2的计数值n1复位。

接下来,在步骤104中,通过控制装置40的ecu42来判定从载重传感器62输出的载重检测信号ws是否大于0,即乘坐者64是否就座于车辆的座椅46。另外,在步骤106中,通过控制装置40的ecu42来判定从门控开关60输出的门开闭信号cs是否为低电平,即车门是否关闭。并且,在步骤108中,通过控制装置40的ecu42来判定从带扣开关70输出的舌片保持信号bs是否为低电平,即舌片26是否卡合于带扣装置44的带扣47。

在这些步骤104~步骤108中,当由控制装置40的ecu42判定为处于乘坐者64就座于车辆的座椅46的就座状态且车门关闭,但舌片26未卡合于带扣装置44的带扣47的状态的情况下,在步骤110通过ecu42在标志f1代入1。

接下来,在步骤112,通过控制装置40的ecu42来开始从带扣装置44的第二旋转编码器68输出的第二脉冲信号ps2的计数,在步骤114,通过ecu42将从ecu42输出的第二马达正转驱动控制信号ds2从低电平切换为高电平。由此,带扣装置44的第二马达56被正转驱动,第二马达56通过正转驱动力使带扣装置44的导轨54内的滑块向车辆后侧滑动。由此,若操纵绳的长边方向基端部向车辆后侧移动,则该操纵绳的长边方向前端部向车辆斜前上侧移动,带扣装置44的带扣47与带扣罩48一起向车辆斜前上侧移动(参照图2)。

接下来,在步骤116中,通过控制装置40的ecu42来判定从第二旋转编码器68输出的第二脉冲信号ps2的计数值n1是否低于预先决定的np,即带扣装置44的带扣47向车辆斜前上侧的移动量是否低于规定行程。并且,在步骤118中,通过控制装置40的ecu42来判定从带扣开关70输出的舌片保持信号bs是否为高电平,即舌片26是否卡合于带扣装置44的带扣47。

在带扣装置44的带扣47向车辆斜前上侧的移动量成为规定行程以上的情况下或者舌片26卡合于带扣装置44的带扣47的情况下,在步骤120,通过ecu42将从控制装置40的ecu42输出的第二马达正转驱动控制信号ds2从高电平切换为低电平。由此,带扣装置44的第二马达56停止。

接下来,在步骤122,通过控制装置40的ecu42来判定从带扣开关70输出的舌片保持信号bs是否为高电平。在该状态下,若舌片26卡合于带扣装置44的带扣47,则在步骤124,通过ecu42将从控制装置40的ecu42输出的第二马达反转驱动控制信号dr2从低电平切换为高电平。由此,带扣装置44的第二马达56被反转驱动。通过带扣装置44的第二马达56被反转驱动,从而带扣装置44的带扣47与带扣罩48一起向车辆斜后下侧移动。

接下来,在步骤126中,通过控制装置40的ecu42来判定从限位开关72输出的初始位置检测信号ls是否为高电平。通过带扣装置44的第二马达56被反转驱动,从而带扣装置44的导轨54内的滑块向车辆前侧滑动,由此,若滑块到达初始位置,则从限位开关72输出的初始位置检测信号ls从低电平切换为高电平。

若从限位开关72输出的初始位置检测信号ls从低电平切换为高电平,则在步骤128,通过ecu42将从控制装置40的ecu42输出的第二马达反转驱动控制信号dr2从高电平切换为低电平,带扣装置44的第二马达56停止。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车辆的乘坐者64佩戴安全带18时,带扣装置44的带扣47向车辆斜前上侧移动,因此乘坐者64能够容易地使舌片26与带扣装置44的带扣47卡合。

(安全带收卷装置12的第一马达34的动作的说明)

接下来,使用图5的流程图对安全带收卷装置12的第一马达34的动作的控制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若车门的锁定解除,则在步骤200通过控制装置40的ecu42来开始安全带收卷装置12的第一马达34的动作的控制。接下来,在步骤202中,通过控制装置40的ecu42来判定在带扣装置44的第二马达56的控制中说明的标志f1是否代入1,若在标志f1未代入1,则一直处于待机状态直至实质在标志f1代入1为止。

如图4的流程图所示,在带扣装置44的第二马达56的控制中,若在步骤110在标志f1代入1,则在步骤114带扣装置44的第二马达56被正转驱动。即,如图4的流程图所示,在安全带收卷装置12的第一马达34的控制中,在步骤202,判定为在标志f1代入1,由此对带扣装置44的带扣47是否向车辆斜前上侧移动进行判定。

如图5的流程图所示,在步骤202,在通过控制装置40的ecu42判定为在标志f1代入1的情况下,在步骤204,进行初始设定处理,通过ecu42使标志f2以及从安全带收卷装置12的第一旋转编码器66输出的第一脉冲信号ps1的计数值n2复位。接下来,在步骤206中,通过控制装置40的ecu42来判定从带扣装置44的带扣开关70输出的舌片保持信号bs是否为高电平,即设置于安全带18的舌片26是否卡合于带扣装置44的带扣47。

若舌片26卡合于带扣装置44的带扣47,则在步骤208,通过控制装置40的ecu42从存储装置76读入与从载重传感器62输出的载重检测信号ws的信号电平的大小对应的脉冲数据ps。在存储装置76存储有多个脉冲数据ps。这些脉冲数据ps分别按每个载重检测信号ws的信号电平的大小设定。因此,在步骤208中,通过控制装置40的ecu42而读入与载重检测信号ws的信号电平的大小、即就座于车辆的座椅46的乘坐者64的体格(体重)等对应的脉冲数据ps。

接下来,在步骤210中,通过控制装置40的ecu42开始从安全带收卷装置12的第一旋转编码器66输出的第一脉冲信号ps1的计数。并且,在步骤212中,通过控制装置40的ecu42来判定从第一旋转编码器66输出的第一脉冲信号ps1的计数值n2是否低于从存储装置76读入的脉冲数据ps。

在从第一旋转编码器66输出的第一脉冲信号ps1的计数值n2低于脉冲数据ps的情况下,在步骤214通过控制装置40的ecu42来判定是否在标志f2代入1。在该状态下,若在标志f2未代入1,则在步骤216,通过ecu42将从控制装置40的ecu42输出的第一马达正转驱动控制信号ds1从低电平切换为高电平。由此,安全带收卷装置12的第一马达34被正转驱动。安全带收卷装置12的第一马达34的正转驱动力传递于带轴16,由此,若带轴16向送出方向旋转,则将安全带18从带轴16送出。接下来,在步骤218中,通过控制装置40的ecu42而在标志f2代入1,返回步骤212。

另一方面,若从第一旋转编码器66输出的第一脉冲信号ps1的计数值n2成为脉冲数据ps以上,则在步骤220通过ecu42将从控制装置40的ecu42输出的第一马达正转驱动控制信号ds1从高电平切换为低电平。由此,安全带收卷装置12的第一马达34停止。接下来,在步骤220中,通过控制装置40的ecu42来判定从限位开关72输出的初始位置检测信号ls是否为高电平。

若带扣装置44的第二马达56被反转驱动,由此带扣装置44的导轨54内的滑块向车辆前侧移动,滑块到达初始位置,从而从限位开关72输出的初始位置检测信号ls从低电平切换为高电平,则在步骤224,通过ecu42将从控制装置40的ecu42输出的第一马达反转驱动控制信号dr1从低电平切换为高电平。由此,安全带收卷装置12的第一马达34被反转驱动。安全带收卷装置12的第一马达34的反转驱动力传递于带轴16,由此,若带轴16向收卷方向旋转,则安全带18收卷于带轴16,将挂绕于乘坐者64身体的安全带18的松脱除去。

接下来,若由于除去挂绕于乘坐者64身体的安全带18的松脱而使带轴16无法进一步收卷安全带18,则带轴16的向收卷方向的旋转被限制。由此,若第一马达34的输出轴的旋转被限制,则在第一马达34流动有过电流。若通过过电流检测电路74检测到该过电流,则从过电流检测电路74输出的过电流检测信号os从低电平切换为高电平。

若在步骤226通过控制装置40的ecu42判定为从过电流检测电路74输出的过电流检测信号os从低电平切换为高电平,则在步骤228通过ecu42将从ecu42输出的第一马达反转驱动控制信号dr1从高电平切换为低电平。由此,安全带收卷装置12的第一马达34停止,成为安全带18佩戴于乘坐者64身体的佩戴状态。

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驱动安全带收卷装置12的第一马达34,从而将与乘坐者64的体格(体重)等对应的长度的安全带18从带轴16送出。因此,能够抑制在通过带扣装置44的第二马达56的驱动力而使带扣47向车辆斜后下侧移动时,乘坐者64受到的来自安全带18的压迫感,特别是乘坐者64的腹部受到的来自安全带18的舌片26与锚固板22之间的腰部座椅安全带部的压迫感。由此,能够提高座椅安全带装置10的商品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安全带收卷装置12的第一马达34的驱动的控制不需要安全带18的张力的检测、带扣装置44的第二马达56的负荷的检测。由此,不需要使安全带收卷装置12的第一马达34的驱动的控制、与带扣装置44的第二马达56的驱动的控制复杂地连动。因此,能够抑制安全带收卷装置12的第一马达34的驱动的控制以及带扣装置44的第二马达56的驱动的控制变复杂。由此,能够抑制座椅安全带装置10的制造成本,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够提高商品性。

<第二实施方式>

第二实施方式具备:在安全带18佩戴于乘坐者64身体的佩戴状态下,当安全带18产生了松脱时,除去安全带18的松脱的贴合辅助功能。首先,基于图6的流程图对贴合辅助功能进行说明。

如图6的流程图所示,若成为安全带18佩戴于乘坐者64身体的佩戴状态,则在步骤300通过控制装置40的ecu42开始贴合辅助功能的控制。接下来,在步骤302中,进行初始设定处理,通过控制装置40的ecu42使标志f3复位,并且通过ecu42使从安全带收卷装置12的第一旋转编码器66输出的第一脉冲信号ps1的计数值n3复位。

接下来,在步骤304,通过控制装置40的ecu42开始从安全带收卷装置12的第一旋转编码器66输出的第一脉冲信号ps1的计数,在步骤304中,通过控制装置40的ecu42判定从第一旋转编码器66输出的第一脉冲信号ps1的计数值n3是否低于预先设定的数ns。从安全带18佩戴于乘坐者64身体的佩戴状态起使带轴16向送出方向旋转而从带轴16送出规定长度的安全带18,如果因此从第一旋转编码器66输出的第一脉冲信号ps1的计数值n3成为预先设定的数ns以上,则在步骤308~步骤312中进行与图5所示的流程图的步骤224~步骤228相同的处理。由此,将佩戴于乘坐者64身体的安全带18的松脱除去。

接下来,在步骤314中,在乘坐者64身体未佩戴有安全带18的状态下,由控制装置40的ecu42运算下述期间从第一旋转编码器66输出的第一脉冲信号ps1作为旋转位置数据nr,即:从安全带收卷装置12的带轴16无法进一步收卷安全带18的安全带全储存状态直至在乘坐者64身体佩戴有安全带18的状态为止的期间。该旋转位置数据nr存储于控制装置40的存储装置76。

接下来,基于图7的流程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在乘坐者64身体佩戴有安全带18时的安全带收卷装置12的第一马达34的控制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例如,若将车门的锁定解除,则在步骤400开始安全带收卷装置12的第一马达34的动作的控制。接下来,在步骤402中,与图5的步骤202同样,判定在带扣装置44的第二马达56的控制中说明的标志f1是否代入1。

接下来,在步骤404,进行初始设定处理,通过控制装置40的ecu42使标志f4复位,并且通过控制装置40的ecu42使从安全带收卷装置12的第一旋转编码器66输出的第一脉冲信号ps1的计数值n4、n5复位。接下来,在步骤406通过控制装置40的ecu42开始从安全带收卷装置12的第一旋转编码器66输出的第一脉冲信号ps1的计数值n4的计数。

接下来,在步骤408中,通过控制装置40的ecu42判定从带扣装置44的带扣开关70输出的舌片保持信号bs是否为高电平,即设置于安全带18的舌片26是否卡合于带扣装置44的带扣47。若舌片26卡合于带扣装置44的带扣47,则在步骤410,通过控制装置40的ecu42判定从安全带收卷装置12的第一旋转编码器66输出的第一脉冲信号ps1的计数n4是否低于通过上述的贴合辅助功能的控制获得的旋转位置数据nr。在从第一旋转编码器66输出的第一脉冲信号ps1的计数值n4为旋转位置数据nr以上的情况下,在步骤412通过控制装置40的ecu42来运算旋转位置数据nr与第一脉冲信号ps1的计数值n4之差dnr。

接下来,在步骤414中,通过控制装置40的ecu42再次开始从安全带收卷装置12的第一旋转编码器66输出的第一脉冲信号ps1的计数值n5的计数。在步骤416中,通过控制装置40的ecu42来判定从第一旋转编码器66输出的第一脉冲信号ps1的计数值n5是否低于旋转位置数据nr与先前计数的第一脉冲信号ps1的计数值n4之差dnr。

在从第一旋转编码器66输出的第一脉冲信号ps1的计数值n5低于旋转位置数据nr与先前计数的第一脉冲信号ps1的计数值n4之差dnr的情况下,在步骤418通过控制装置40的ecu42判定是否在标志f4代入1。若未在标志f4代入1,则在步骤420,通过ecu42将从控制装置40的ecu42输出的第一马达正转驱动控制信号ds1从低电平切换为高电平。由此,安全带收卷装置12的第一马达34被正转驱动。接下来,在步骤422中,通过控制装置40的ecu42而在标志f2代入1,返回步骤416。

另一方面,若第一脉冲信号ps1的计数值n5成为旋转位置数据nr与先前计数的第一脉冲信号ps1的计数值n4之差dnr以上,则在步骤424,通过ecu42将从控制装置40的ecu42输出的第一马达正转驱动控制信号ds1从高电平切换为低电平。由此,安全带收卷装置12的第一马达34停止。

接下来,在步骤424~步骤432中,进行与图5的流程图的步骤222~步骤228的处理相同的处理,由此,将挂绕于乘坐者64身体的安全带18的松脱除去,成为安全带18佩戴于乘坐者64身体的佩戴状态。

此处,通过贴合辅助功能的控制而获得的旋转位置数据nr,是从安全带全储存状态直至安全带18向乘坐者64身体的佩戴状态的从第一旋转编码器66输出的第一脉冲信号ps1的计数值。因此,若在步骤414开始的第一脉冲信号ps1的计数值n5成为步骤412中的运算结果亦即旋转位置数据nr与第一脉冲信号ps1的计数值n4之差dnr以上,则安全带18从安全带收卷装置12的带轴16的送出量成为在安全带18佩戴于乘坐者64身体的佩戴状态下的安全带18从带轴16的送出量以上。

因此,能够抑制在通过带扣装置44的第二马达56的驱动力而使带扣47向车辆斜后下侧移动时,乘坐者64受到的来自安全带18的压迫感,特别是乘坐者64的腹部受到的来自安全带18的舌片26与锚固板22之间的腰部座椅安全带部的压迫感。由此,能够提高座椅安全带装置10的商品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安全带收卷装置12的第一马达34的驱动的控制不需要安全带18的张力的检测、带扣装置44的第二马达56的负荷的检测。由此,不需要使安全带收卷装置12的第一马达34的驱动的控制、与带扣装置44的第二马达56的驱动的控制复杂地连动。因此,能够抑制安全带收卷装置12的第一马达34的驱动的控制以及带扣装置44的第二马达56的驱动的控制变复杂。由此,能够抑制座椅安全带装置10的制造成本,在这个意味上说也能够提高商品性。

此外,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对直至设置于安全带18的舌片26卡合于带扣装置44的带扣47为止的从安全带收卷装置12的第一旋转编码器66输出的第一脉冲信号ps1的计数值n4进行了计数。然而,例如,在带扣47由于第二马达56的驱动力而充分地向车辆斜前上侧移动的结构中,存在舌片26卡合于带扣装置44的带扣47的状态下的安全带18从带轴16的送出量与乘坐者64的体格等无关而大致恒定的情况。在这样的结构中,也可以代替从第一旋转编码器66输出的第一脉冲信号ps1的计数值n4,转而使用恒定的常量。

另外,也可以是同时使用本第二实施方式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即,构成为:基于安全带18佩戴于乘坐者64身体的佩戴状态下的安全带18从安全带收卷装置12的带轴16的送出量、与直至设置于安全带18的舌片26与带扣装置44的带扣47卡合为止的安全带18从带轴16的送出量之差来决定与带扣装置44的带扣47卡合后的安全带18从带轴16的送出量。

因此,通过同时使用本实施方式和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即使在安全带18佩戴于乘坐者64身体的佩戴状态下的安全带18从安全带收卷装置12的带轴16的送出量未定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通过带扣装置44的第二马达56的驱动力而使带扣47向车辆斜后下侧移动时,乘坐者64受到的来自安全带18的压迫感,特别是乘坐者64的腹部受到的来自安全带18的舌片26与锚固板22之间的腰部座椅安全带部的压迫感。

另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安全带18从带轴16的送出量根据乘坐者64的体格等而改变。然而,关于安全带18从带轴16的送出量,可以与乘坐者64的体格等无关而形成为恒定的长度,例如可以构成为从带轴16送出由于带扣装置44的第二马达56的驱动力而产生的带扣47的移动行程的2倍左右的长度的安全带18。

另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关于安全带18佩戴于乘坐者64身体时的安全带收卷装置12的第一马达34的旋转速度,虽未特别提及,但安全带18佩戴于乘坐者64身体时的安全带收卷装置12的第一马达34的旋转速度例如可以与乘坐者64的体格等无关而恒定,也可以根据乘坐者64的体格等而改变。

另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形成为乘坐者64的体格(体重)作为规定的条件,设置于车辆的座椅46的载重传感器62作为检测部,通过载重传感器62检测的载重作为参数的一个方式。然而,例如,即使在使乘坐者64的体格作为规定的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对在车辆的室内就座于座椅46的乘坐者64进行拍摄的拍摄部作为检测部,将由拍摄部拍摄到的乘坐者64的图像数据作为参数。

另外,如果构成为车辆的座椅46能够沿车辆前后方向侧、车辆上下方向侧移动,则可以使检测座椅46的位置的座椅位置检测部作为检测部,使座椅46的位置作为规定的条件以及参数。并且,如果构成为座椅安全带装置10的贯穿锚固件20能够移动,则也可以使检测贯穿锚固件20的位置的贯穿锚固件位置检测部作为检测部,使贯穿锚固件20的位置作为规定的条件以及参数。如此,关于用于决定安全带18从带轴16的送出量的规定的条件以及参数,未特别限定。

另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构成为:通过第二马达56的驱动力使带扣装置44的带扣47移动。然而,也可以构成为:通过手动进行带扣47的移动,在带扣47移动至车辆前上侧的状态下舌片26卡合于带扣47时,进行上述那样的安全带收卷装置12的第一马达34的驱动的控制,而且也可以构成为:带扣47不沿车辆前后方向侧、车辆上下方向侧移动。

2015年12月15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5-244542号的公开通过参照而整体并入本说明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