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汽车安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67022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无人驾驶汽车安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无人驾驶汽车安全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无人驾驶汽车安全装置。



背景技术:

无人驾驶汽车是智能汽车的一种,也称为轮式移动机器人,主要依靠车内的以计算机系统为主的智能驾驶仪来实现无人驾驶的目标。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开始进行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在可行性和实用化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国防科技大学在1992年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汽车。随着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无人驾驶的安全要求也随之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人驾驶汽车安全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无人驾驶汽车安全装置,包括车体,车体的车头前端固定安装水平的前杠,前杠的前方设有前梁,前梁与前杠位于同一水平面,前杠的前面开设滑槽,滑槽内设有两块滑块,两块滑块之间通过第一弹簧固定连接,每块滑块的前面铰接安装第一连杆,每根第一连杆的另一端均与前梁的后端铰接连接,两根第一连杆的另一端分别位于前梁的后端的两侧,前梁的后端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水平的第一插杆,前杠的前端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水平的第一套筒,每根第一插杆能插入至对应的第一套筒内,每根第一插杆的另一端与对应的第一套筒的一端内壁之间通过第二弹簧固定连接,前梁的顶边两侧分别固定安装第一连接杆,车体的前挡风玻璃两侧分别固定安装套管,每个套管内设有第二连接杆,每根第二连接杆的一端与对应的一根第一连接杆固定连接,车体顶端固定安装顶部开口的盒体,盒体的前方设有两根t型杆,两根t型杆分别位于车体两侧并固定安装在车体上,每根t型杆的前方设有竖向的第二连杆,第二连杆的中部与t型杆的水平杆端部铰接连接,每根第二连杆的底端与对应的一根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铰接连接,每根第二连杆的顶端固定安装第一钩体,t型杆的上方设有水平杆,水平杆的偏心处与t型杆的竖杆顶端铰接连接,每根水平杆距t型杆较近的一端固定安装第二钩体,第二钩体能与第一钩体相互配合,盒体前后两端内壁的两侧分别固定安装竖向的导向轨,盒体内设有固定座,固定座的前后两端的两侧分别固定安装导向块,每块导向块能插入至对应的导向轨内并沿导向轨上下移动,固定座顶面固定安装激光测距仪,固定座的底端四角分别固定安装竖向的第二插杆,盒体底端内壁四角分别固定安装竖向的第二套筒,每根第二插杆能插入至对应的第二套筒内,固定座的底端与第二套筒的底端之间通过第三弹簧固定连接,固定座的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水平的铰接轴,每根铰接轴分别铰接连接两根第一支撑杆,盒体的底端内壁两侧分别开设两条水平的导向槽,每条导向槽内设有一块活动块,每块活动块与对应的一根第一支撑杆的另一端铰接连接,每块活动块与对应的一条导向槽内的一侧内壁之间通过第四弹簧固定连接,每根水平杆距t型杆较远的一端底边铰接安装竖向的第三连接杆,每根第三连接杆的底端与对应的一根铰接轴固定连接,每根水平杆距t型杆较远的一端顶边固定安装配重块。

如上所述的无人驾驶汽车安全装置,所述的前梁的两侧分别铰接安装弧形杆,两根弧形杆的凸面朝外,前杠的前端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水平的第二支撑杆,每根第二支撑杆的前端铰接安装水平的第三连杆,第三连杆与第二支撑杆相互垂直,每根第三连杆的另一端与弧形杆的凹面中部铰接连接,前杠的两侧分别固定安装倾斜的伸缩杆,每根伸缩杆的活动杆与对应一侧的第三连杆铰接连接。

如上所述的无人驾驶汽车安全装置,所述的第一套筒的开口处内壁固定安装限定块,第一插杆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固定块,固定块位于第一套筒内,固定块能与限定块接触配合。

如上所述的无人驾驶汽车安全装置,所述的t型杆的竖杆一侧固定安装倾斜的第三支撑杆,第三支撑杆的底端固定安装在车体顶端。

本发明的优点是:本发明中的前梁在遇到撞击时,两块滑块在第一弹簧的拉力下,两块滑块向前杠中部移动,同时两根第一连杆的一端随滑块移动,进而两根第一连杆与前梁形成三角形结构,同时第一插杆插入至第一套筒内,在第二弹簧的推力下,第一插杆向外移动,从而减小撞击受到的冲击力,同时在受到撞击时,第一连接杆向前杠方向移动,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杆与第二连杆铰接连接,第二连杆与t型杆的水平杆铰接连接,进而使第二连杆以t型杆的水平杆为中心进行翻转,使第一钩体与第二钩体分离,进而水平杆以t型杆的竖杆为中心进行翻转,水平杆距t型杆较远的一端将固定座向盒体内按下,进而对激光测距仪进行保护。在遇到撞击时,前梁首先接触,通过第一弹簧的拉力,前梁向前杠方向移动,两块滑块向内移动,进而减缓撞击的冲击力,从而避免车内人员受伤,提高安全性。在遇到撞击时,第一插杆插入至第一套筒内,通过第二弹簧的推力,进一步减缓车体受到的撞击力,从而使其安全性进一步提高。前梁向前杠移动,带动第一连接杆向前杠方向移动,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固定连接,可以推动第二连接杆向后移动,同时第二连杆与t型杆的水平杆铰接连接,第二连接杆与第二连杆铰接连接,可以使第二连杆以铰接点进行翻转,进而使第一钩体与第二钩体分离,使水平杆以铰接点进行翻转,从而将固定座按回盒体内,避免激光测距仪受到损坏。导向块与导向轨相互配合,固定座在上下移动中避免发生偏移。固定座在向下移动中,第二插杆插入至第二套筒内,避免固定座发生偏移,同时固定座与第二套筒之间通过第三弹簧固定连接,可以减缓固定座下移的力,使其结构更加稳定。固定座向下移动时,通过第四弹簧的拉力,位于中部的活动块向盒体的前后两端方向移动,铰接轴与活动块通过第一支撑杆的铰接连接,可以进一步减缓固定座向下移动的力,使其结构更加稳定。水平杆在将固定座按下时,通过配重块增加重力,使固定座更快向下移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的向视图;图3是图1的i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图2的ii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1车体2前杠3前梁4滑槽5滑块6第一弹簧7第一连杆8第一插杆9第一套筒10第二弹簧11第一连接杆12套管13第二连接杆14盒体15t型杆16第二连杆17第一钩体18水平杆19第二钩体20导向轨21固定座22导向块23激光测距仪24第二插杆25第二套筒26第三弹簧27铰接轴28第一支撑杆29导向槽30活动块31第四弹簧32第三连接杆33配重块34弧形杆35第二支撑杆36第三连杆37伸缩杆38限定块39固定块40第三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无人驾驶汽车安全装置,如图所示,包括车体1,车体1的车头前端固定安装水平的前杠2,前杠2的前方设有前梁3,前梁3与前杠2位于同一水平面,前杠2的前面开设滑槽4,滑槽4内设有两块滑块5,两块滑块5之间通过第一弹簧6固定连接,每块滑块5的前面铰接安装第一连杆7,每根第一连杆7的另一端均与前梁3的后端铰接连接,两根第一连杆7的另一端分别位于前梁3的后端的两侧,在遇到撞击时,前梁3首先接触,通过第一弹簧6的拉力,前梁3向前杠2方向移动,两块滑块5向内移动,进而减缓撞击的冲击力,从而避免车内人员受伤,提高安全性,前梁3的后端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水平的第一插杆8,前杠2的前端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水平的第一套筒9,每根第一插杆8能插入至对应的第一套筒9内,每根第一插杆8的另一端与对应的第一套筒9的一端内壁之间通过第二弹簧10固定连接,在遇到撞击时,第一插杆8插入至第一套筒9内,通过第二弹簧10的推力,进一步减缓车体1受到的撞击力,从而使其安全性进一步提高,前梁3的顶边两侧分别固定安装第一连接杆11,车体1的前挡风玻璃两侧分别固定安装套管12,每个套管12内设有第二连接杆13,每根第二连接杆13的一端与对应的一根第一连接杆11固定连接,车体1顶端固定安装顶部开口的盒体14,盒体14的前方设有两根t型杆15,两根t型杆15分别位于车体两侧并固定安装在车体1上,每根t型杆15的前方设有竖向的第二连杆16,第二连杆16的中部与t型杆15的水平杆端部铰接连接,每根第二连杆16的底端与对应的一根第二连接杆13的另一端铰接连接,每根第二连杆16的顶端固定安装第一钩体17,t型杆15的上方设有水平杆18,水平杆18的偏心处与t型杆15的竖杆顶端铰接连接,每根水平杆18距t型杆15较近的一端固定安装第二钩体19,第二钩体19能与第一钩体17相互配合,前梁3向前杠2移动,带动第一连接杆11向前杠2方向移动,第一连接杆11与第二连接杆13固定连接,可以推动第二连接杆13向后移动,同时第二连杆16与t型杆15的水平杆铰接连接,第二连接杆13与第二连杆16铰接连接,可以使第二连杆16以铰接点进行翻转,进而使第一钩体17与第二钩体19分离,使水平杆18以铰接点进行翻转,从而将固定座21按回盒体14内,避免激光测距仪23受到损坏,盒体14前后两端内壁的两侧分别固定安装竖向的导向轨20,盒体14内设有固定座21,固定座21的前后两端的两侧分别固定安装导向块22,每块导向块22能插入至对应的导向轨20内并沿导向轨20上下移动,导向块22与导向轨20相互配合,固定座21在上下移动中避免发生偏移,固定座21顶面固定安装激光测距仪23,固定座21的底端四角分别固定安装竖向的第二插杆24,盒体14底端内壁四角分别固定安装竖向的第二套筒25,每根第二插杆24能插入至对应的第二套筒25内,固定座21的底端与第二套筒25的底端之间通过第三弹簧26固定连接,固定座21在向下移动中,第二插杆24插入至第二套筒25内,避免固定座21发生偏移,同时固定座21与第二套筒25之间通过第三弹簧26固定连接,可以减缓固定座21下移的力,使其结构更加稳定,固定座21的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水平的铰接轴27,每根铰接轴27分别铰接连接两根第一支撑杆28,盒体14的底端内壁两侧分别开设两条水平的导向槽29,每条导向槽29内设有一块活动块30,每块活动块30与对应的一根第一支撑杆28的另一端铰接连接,每块活动块30与对应的一条导向槽29内的一侧内壁之间通过第四弹簧31固定连接,固定座21向下移动时,通过第四弹簧31的拉力,位于中部的活动块30向盒体14的前后两端方向移动,铰接轴27与活动块30通过第一支撑杆28的铰接连接,可以进一步减缓固定座21向下移动的力,使其结构更加稳定,每根水平杆18距t型杆15较远的一端底边铰接安装竖向的第三连接杆32,每根第三连接杆32的底端与对应的一根铰接轴27固定连接,每根水平杆18距t型杆15较远的一端顶边固定安装配重块33,水平杆18在将固定座21按下时,通过配重块33增加重力,使固定座21更快向下移动。本发明中的前梁3在遇到撞击时,两块滑块5在第一弹簧6的拉力下,两块滑块5向前杠2中部移动,同时两根第一连杆7的一端随滑块5移动,进而两根第一连杆7与前梁3形成三角形结构,同时第一插杆8插入至第一套筒9内,在第二弹簧10的推力下,第一插杆8向外移动,从而减小撞击受到的冲击力,同时在受到撞击时,第一连接杆11向前杠2方向移动,第一连接杆11与第二连接杆13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杆13与第二连杆16铰接连接,第二连杆16与t型杆15的水平杆铰接连接,进而使第二连杆16以t型杆15的水平杆为中心进行翻转,使第一钩体17与第二钩体19分离,进而水平杆18以t型杆15的竖杆为中心进行翻转,水平杆18距t型杆15较远的一端将固定座21向盒体14内按下,进而对激光测距仪23进行保护。在遇到撞击时,前梁3首先接触,通过第一弹簧6的拉力,前梁3向前杠2方向移动,两块滑块5向内移动,进而减缓撞击的冲击力,从而避免车内人员受伤,提高安全性。在遇到撞击时,第一插杆8插入至第一套筒9内,通过第二弹簧10的推力,进一步减缓车体1受到的撞击力,从而使其安全性进一步提高。前梁3向前杠2移动,带动第一连接杆11向前杠2方向移动,第一连接杆11与第二连接杆13固定连接,可以推动第二连接杆13向后移动,同时第二连杆16与t型杆15的水平杆铰接连接,第二连接杆13与第二连杆16铰接连接,可以使第二连杆16以铰接点进行翻转,进而使第一钩体17与第二钩体19分离,使水平杆18以铰接点进行翻转,从而将固定座21按回盒体14内,避免激光测距仪23受到损坏。导向块22与导向轨20相互配合,固定座21在上下移动中避免发生偏移。固定座21在向下移动中,第二插杆24插入至第二套筒25内,避免固定座21发生偏移,同时固定座21与第二套筒25之间通过第三弹簧26固定连接,可以减缓固定座21下移的力,使其结构更加稳定。固定座21向下移动时,通过第四弹簧31的拉力,位于中部的活动块30向盒体14的前后两端方向移动,铰接轴27与活动块30通过第一支撑杆28的铰接连接,可以进一步减缓固定座21向下移动的力,使其结构更加稳定。水平杆18在将固定座21按下时,通过配重块33增加重力,使固定座21更快向下移动。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所述的前梁3的两侧分别铰接安装弧形杆34,两根弧形杆34的凸面朝外,前杠2的前端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水平的第二支撑杆35,每根第二支撑杆35的前端铰接安装水平的第三连杆36,第三连杆36与第二支撑杆35相互垂直,每根第三连杆36的另一端与弧形杆34的凹面中部铰接连接,前杠2的两侧分别固定安装倾斜的伸缩杆37,每根伸缩杆37的活动杆与对应一侧的第三连杆36铰接连接。弧形杆34在遇到撞击时,通过伸缩杆37的收缩,第二支撑杆35与弧形杆34通过第三连杆36铰接连接,可以减缓撞击力,对车体1内的人员进行保护,使安全性进一步提高。

具体的,本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套筒9的开口处内壁固定安装限定块38,第一插杆8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固定块39,固定块39位于第一套筒9内,固定块39能与限定块38接触配合。固定块39与限定块38的配合,可以避免第一插杆8滑出第一套筒9,造成第一插杆8与第一套筒9分离,从而使其结构更加稳定,使用效果更好。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所述的t型杆15的竖杆一侧固定安装倾斜的第三支撑杆40,第三支撑杆40的底端固定安装在车体1顶端。通过第三支撑杆40对t型杆15进行支撑,可以使t型杆15结构更加稳定,在使用中使用效果更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