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挡风玻璃水雾清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91233阅读:472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挡风玻璃水雾清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汽车挡风玻璃水雾清除装置。



背景技术:

当汽车车窗外的温度低于汽车室内温度时,挡风玻璃上凝结成小水珠,遮挡驾驶员的视线,只能用毛巾擦干,驾驶过程中产生小水珠,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擦除水雾会造成行车安全隐患,为了行车安全,必须及时去除附着在挡风玻璃内侧表面上的水雾。现在一般采用通风除雾法和空调去湿除雾法来除雾,但是速度很慢,效果不明显。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擦除水雾会造成行车安全隐患,为了行车安全,必须及时去除附着在挡风玻璃内侧表面上的水雾。现在一般采用通风除雾法和空调去湿除雾法来除雾,但是速度很慢,效果不明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够根据挡风玻璃上的水雾湿度,方便快捷地自动对挡风玻璃上的水雾进行清除,有效避免行车过程中驾乘人员因擦除水雾而造成行车危险的汽车挡风玻璃水雾清除装置。

要解决以上所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为一种汽车挡风玻璃水雾清除装置,所述的汽车挡风玻璃水雾清除装置包括上导轨、下导轨、雨刮本体,雨刮本体上端设置上电机,上电机的上导轮活动卡装在上导轨内,雨刮本体下端设置下电机,下电机的下导轮活动卡装在下导轨内,所述的上电机和下电机分别与控制部件连接。

所述的汽车挡风玻璃水雾清除装置还包括贴片式温湿度传感器,所述的贴片式温湿度传感器设置为能够粘贴在挡风玻璃内表面的结构,贴片式温湿度传感器与控制部件连接,所述的贴片式温湿度传感器设置为能够向控制部件反馈信号的结构,控制部件设置为能够根据贴片式温湿度传感器反馈的信号控制上电机和下电机转动的结构。

所述的雨刮本体内侧面设置雨刮片,雨刮片设置为能够与挡风玻璃贴合在一起的结构,所述的上导轨设置为能够从挡风玻璃上端左侧位置延伸到挡风玻璃上端右侧位置的结构,下导轨设置为能够从挡风玻璃下端左侧位置延伸到挡风玻璃下端右侧位置的结构。

所述的上导轨设置在挡风玻璃内表面上端位置,下导轨设置在挡风玻璃内表面下端位置,上导轨和下导轨平行布置,上导轨下侧面设置长条状的上开槽,上电机的上转轴设置为能够穿过上开槽与上导轮连接的结构,下导轨上侧面设置长条状的下开槽,下电机的下转轴设置为能够穿过下开槽与下导轮连接的结构。

所述的上导轨设置为截面呈u字形结构,上电机与雨刮本体上端端部固定连接,下导轨设置为截面呈u字形结构,下电机与雨刮本体下端端部固定连接,控制部件设置为能够控制上电机和下电机同时启停的结构,控制部件控制上电机和下电机同时转动时,上导轮和下导轮设置为能够向同一方向移动的结构。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能得到以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述的汽车挡风玻璃水雾清除装置,通过上导轨和下导轨的设置,雨刮本体通过上导轮与上导轨连接,雨刮本体通过下导轮与下导轨连接,在控制部件的控制下,上电机的上导轮能够带动雨刮本体沿着上导轨移动,下电机的下导轮能够带动雨刮本体下端沿着下导轨移动,这样,当需要清除挡风玻璃上的水雾时,通过操作控制部件,就能够带动雨刮本体水平移动,从而作用在挡风玻璃上,方便高效清除水雾。这样,当需要清除水雾时,驾乘人员不再需要手工清除水雾,避免影响驾驶员正常开车,而本发明的汽车挡风玻璃水雾清除装置,清除水雾效率高,只要控制部件开动后,雨刮本体在挡风玻璃刮动一两次后,就能够完全清除水雾。本发明的汽车挡风玻璃水雾清除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能够根据挡风玻璃上的水雾湿度,方便快捷地自动对挡风玻璃上的水雾进行清除,有效避免行车过程中驾乘人员因擦除水雾而造成行车危险。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说明书各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出简要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汽车挡风玻璃水雾清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述的汽车挡风玻璃水雾清除装置的a-a面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分别为:1、上导轨;2、下导轨;3、雨刮本体;4、上电机;5、上导轮;6、下电机;7、下导轮;8、控制部件;9、贴片式温湿度传感器;10、雨刮片;11、上开槽;12、下开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附图1、附图2所示,本发明为一种汽车挡风玻璃水雾清除装置,所述的汽车挡风玻璃水雾清除装置包括上导轨1、下导轨2、雨刮本体3,雨刮本体3上端设置上电机4,上电机4的上导轮5活动卡装在上导轨1内,雨刮本体3下端设置下电机6,下电机6的下导轮7活动卡装在下导轨2内,所述的上电机4和下电机6分别与控制部件8连接。上述结构,通过上导轨1和下导轨2的设置,雨刮本体3通过上导轮5与上导轨1连接,雨刮本体3通过下导轮7与下导轨2连接,在控制部件8的控制下,上电机4的上导轮能够带动雨刮本体2沿着上导轨1移动,下电机6的下导轮能够带动雨刮本体3下端沿着下导轨2移动,这样,当需要清除挡风玻璃上的水雾时,通过操作控制部件8,就能够带动雨刮本体3作用在挡风玻璃上,从而方便高效地清除水雾,而驾乘人员不再需要手工清除水雾,避免影响驾驶员正常开车,而本发明的汽车挡风玻璃水雾清除装置,清除水雾效率高,只要控制部件开动后,雨刮本体在挡风玻璃刮动一两次后,就能够完全清除水雾。本发明所述的汽车挡风玻璃水雾清除装置,结构简单,能够根据挡风玻璃上的水雾湿度,方便快捷地自动对挡风玻璃上的水雾进行清除,从而有效避免行车过程中驾乘人员因擦除水雾而造成行车危险。

所述的汽车挡风玻璃水雾清除装置还包括贴片式温湿度传感器9,所述的贴片式温湿度传感器9设置为能够粘贴在挡风玻璃内表面的结构,贴片式温湿度传感器9与控制部件8连接,所述的贴片式温湿度传感器9设置为能够向控制部件8反馈信号的结构,控制部件8设置为能够根据贴片式温湿度传感器9反馈的信号控制上电机4和下电机6转动的结构。上述结构,通过贴片式温湿度传感器9的设置,贴片式温湿度传感器9能够实时感应到挡风玻璃上的水雾的实际湿度数值,而控制部件内存储有标准湿度数值,当实际湿度数值的数字高于标准湿度数值时,贴片式温湿度传感器9向控制部件反馈信号,控制部件根据该反馈信号,控制上电机和下电机同时动作,上电机和下电机带动雨刮本体向一侧方向移动,从而刮除挡风玻璃上的水雾,而当雨刮本体移动到挡风玻璃一侧时,控制部件再控制上电机和下电机翻转,从而带动雨刮本体向另一方向移动,通过雨刮本体反复动作,就能够有效刮除水雾。而刮除水雾后,贴片式温湿度传感器9再向控制部件反馈信号,控制部件控制上电机和下电机停止。而当再次出现水雾时,贴片式温湿度传感器9再次反馈信号,这样,通过对雨刮本体的控制,就能够方便自动完成水雾的清除,提高车辆驾驶时的安全性。

所述的雨刮本体3内侧面设置雨刮片10,雨刮片10设置为能够与挡风玻璃贴合在一起的结构,所述的上导轨1设置为能够从挡风玻璃上端左侧位置延伸到挡风玻璃上端右侧位置的结构,下导轨2设置为能够从挡风玻璃下端左侧位置延伸到挡风玻璃下端右侧位置的结构。雨刮片设置为具有吸附性的结构,雨刮片设置为能够吸附在挡风玻璃内表面的结构。上述结构,通过上导轨和下导轨的结构设置,能够对雨刮本体移动的轨迹进行限定,使得雨刮本体动作时,能够可靠从挡风玻璃左侧移动到右侧,全面清理整个挡风玻璃的水雾。而雨刮片设置为具有吸附性的结构,这样,该吸附性小于上电机和下电机施加在雨刮本体上的驱动力,这样,既能够确保雨刮片与挡风玻璃可靠贴合,提高水雾刮除效果,又不会影响雨刮本体的移动,从而有效提高清除装置的工作性能。

所述的上导轨1设置在挡风玻璃内表面上端位置,下导轨2设置在挡风玻璃内表面下端位置,上导轨1和下导轨2平行布置,上导轨1下侧面设置长条状的上开槽11,上电机4的上转轴设置为能够穿过上开槽11与上导轮5连接的结构,下导轨2上侧面设置长条状的下开槽12,下电机5的下转轴设置为能够穿过下开槽12与下导轮7连接的结构。这样,通过上开槽和下开槽的设置,能够对上电机和下电机进行限位,确保雨刮本体只能沿着上导轨的上开槽和下导轨的下开槽移动,上开槽和下开槽同时有效防止雨刮本体脱离上导轨和下导轨。

所述的上导轨1设置为截面呈u字形结构,上电机4与雨刮本体3上端端部固定连接,下导轨2设置为截面呈u字形结构,下电机6与雨刮本体3下端端部固定连接,控制部件8设置为能够控制上电机4和下电机6同时启停的结构,控制部件8控制上电机4和下电机6同时转动时,上导轮5和下导轮7设置为能够向同一方向移动的结构。上述结构,上导轮能够可靠地限位在上导轨内,下导论能够可靠地限位在下导轨内,提高工作时的可靠性,提高清除效率。

本发明所述的汽车挡风玻璃水雾清除装置,通过上导轨和下导轨的设置,雨刮本体通过上导轮与上导轨连接,雨刮本体通过下导轮与下导轨连接,在控制部件的控制下,上电机的上导轮能够带动雨刮本体沿着上导轨移动,下电机的下导轮能够带动雨刮本体下端沿着下导轨移动,这样,当需要清除挡风玻璃上的水雾时,通过操作控制部件,就能够带动雨刮本体水平移动,从而作用在挡风玻璃上,方便高效清除水雾。这样,当需要清除水雾时,驾乘人员不再需要手工清除水雾,避免影响驾驶员正常开车,而本发明的汽车挡风玻璃水雾清除装置,清除水雾效率高,只要控制部件开动后,雨刮本体在挡风玻璃刮动一两次后,就能够完全清除水雾。本发明的汽车挡风玻璃水雾清除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能够根据挡风玻璃上的水雾湿度,方便快捷地自动对挡风玻璃上的水雾进行清除,有效避免行车过程中驾乘人员因擦除水雾而造成行车危险。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示例性的描述,显然本发明具体的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发明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他场合的,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