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推进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59666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两栖推进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推进器,尤其涉及一种两栖推进器。



背景技术:

涉水轮船曾经在蒸汽机时代盛极一时,但它是一种低速度和低效率的船舶类型,由于航行速度很难超过20节,因而早已被推进效率更高的螺旋桨船替代。人们对获得更高效快捷的水上运载工具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而自然界中那些能在水面上畅行无阻的动物,一直是人们模仿设计水上运载工具的灵感来源。例如生活在南美洲热带雨林中的蛇怪蜥蜴,就有一种称为“水上漂”的水上快速行走的绝技—身体及前肢抬高于水面避免水的阻力,利用后肢奋力向身后拍水实现在水面上高速奔跑,这给人们以仿生的灵感设计水上快艇。

涉水轮驱动之所以效率较低主要原因在于涉水轮转速较低,产生不了足够的升力与推力,而且当在涉水轮驱动的船体在水域较浅地区行驶时还容易造成搁浅,驱动能力受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涉水轮驱动转速较低、推进速度较低,而且涉水轮驱动的船体无法在水域较浅或者在陆地上行驶,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两栖推进器来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两栖推进器,包括涉水轮和陆地轮,

所述涉水轮具有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应的第二表面和自所述第一表面延伸至所述第二表面的第一侧面,所述涉水轮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自所述第一表面的中心贯通至所述第二表面的中心,所述第一侧面上设有叶片,

所述陆地轮具有第三表面、与所述第三表面相对应的第四表面和自所述第三表面延伸至所述第四表面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三表面、第四表面和第二侧面构成轮毂,所述陆地轮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自所述第三表面的中心贯通至所述第四表面的中心,所述第二表面贴合所述第三表面,并呈一体结构,

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电机,所述电机具有用于与行驶工具固定连接的安装轴,所述安装轴插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中,所述电机带动所述涉水轮和陆地轮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涉水轮的外径小于所述陆地轮的外径。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侧面上设有环状弹性部件。

进一步地:所述环状弹性部件为轮胎。

进一步地:所述环状弹性部件的外径大于所述涉水轮的外径。

进一步地:所述叶片和所述轮毂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电机还包括用于容纳转子的旋转外壳,所述旋转外壳设置于所述安装轴上,并围绕所述安装轴旋转,所述旋转外壳与所述轮毂相邻,所述旋转外壳的一侧外壁与所述第四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旋转外壳带动所述轮毂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电机为外转子型无刷电机。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轴上沿轴向设置有若干个所述旋转外壳,每个所述旋转外壳上均固定设置有所述涉水轮和陆地轮。

进一步地:在所述船体的左右两侧船舷处各设置有至少二个上述所述的两栖推进器,每侧船舷处的至少二个所述两栖推进器沿前后方向分开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了一种两栖推进器通过涉水轮和陆地轮组合,使得推进器同时具有水、陆两用的驱动能力,扩展了所驱动船只的行驶能力,同时,推进器和电机直接连接为一体,省去现有技术中繁琐的传动结构,使得涉水轮转速提高,驱动效率提升,船体可以获得更大的升力和推力,大大提高了所驱动船体的行驶速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和图2是本实用新型两栖推进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若干个旋转外壳安装的两栖推进器的结构简图;

图4是两栖船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涉水轮,11、第一表面,12、第一侧面,2、陆地轮,21、第三表面,3、叶片,4、轮胎,5、电机,6、旋转外壳,7、安装轴,8、轮毂,9、船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相反,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包括落入所附加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内涵范围内的所有变化、修改和等同物。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流程图中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任何过程或方法描述可以被理解为,表示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用于实现特定逻辑功能或过程的步骤的可执行指令的代码的模块、片段或部分,并且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范围包括另外的实现,其中可以不按所示出或讨论的顺序,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这应被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两栖推进器,包括涉水轮1和陆地轮2,所述涉水轮1和所述陆地轮2同轴安装并且均可被驱动装置驱动转动,为了便于理解,将涉水轮1的表面划分为第一表面11、第二表面(未图示)和环状表面的第一侧面12,将陆地轮2的表面划分为第三表面21、第四表面(未图示)和环状表面的第二侧面。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相对且平行设置,第一侧面连接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在第一表面11的中心设有第一通孔(未图示),其贯穿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三表面21和第四表面相对且平行设置,第二侧面连接第三表面21和第四表面,在第三表面21的中心设有第二通孔(未图示),其贯穿第三表面21和第四表面。涉水轮1和陆地轮2相邻设置,因此,第二表面和第三表面21贴合呈一体结构。两个通孔同轴,因此,电机5的安装轴7贯穿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当电机5启动时,涉水轮1和陆地轮2跟随电机5绕着第一安装轴7旋转。

两栖推进器采用了涉水轮1和陆地轮2的组合形式,并且两者的转动中心同心,所述涉水轮1包括叶片3,所述陆地轮2包括轮毂8,将叶片3和轮毂8固定连接,当轮毂8转动时叶片3随之一起转动。当在水中需要进行推进时,涉水轮1的叶片3在转动时拍击水面,可以为船舶提供升力及前进的推力,使得船能够前行,达到水面上推进的效果。当在陆地,由于陆地轮2的外周直径大于涉水轮1的外周直径,因此轮毂8外周表面,即第二侧面的轮胎4将接触地面,使得涉水轮1处于悬空状态,随着轮毂8和轮胎4的转动将驱动两栖推进器在陆地上前行,达到陆地上推进的效果。优选的,在所述轮毂8外周的设有环状弹性部件,如轮胎4,在这种结构下,陆地轮2的外周直径大于涉水轮1的第二侧面具有环状弹性部件后的外周直径。众所周知,叶片3越长越大,其划动水的力量越大,因此,涉水轮1包括叶片3在内的外径可以设置得更大,假设这个外径为A,假设根据环状弹性部件装于轮毂8外周表面并被挤压后,所得到的陆地轮2包括环状弹性部件在内的外径为B,那么A只需要小于B即可满足在陆地上时,涉水轮1处于悬空状态,随着轮毂8和轮胎4的转动将驱动两栖推进器在陆地上前行,达到陆地上推进的效果。

本结构的驱动装置包括电机,所述电机5包括固定设置的安装轴7和绕所述安装轴7转动的旋转外壳6,所述轮毂8固定设置在所述旋转外壳6的外壁上,所述叶片3固定设置在所述轮毂8的侧壁外侧。换句话说,在轮毂8的第三表面21侧固定涉水轮,在第四表面侧固定旋转外壳6。

将涉水轮1和陆地轮2直接固定设置在电机5的旋转外壳6上,电机5的安装轴7再固定安装,这种安装形式与现有的减速器带动输入轴式的传动结构不同,取消了复杂的传动结构,避免了传统传动中低转速和低效率的问题。电机5直连的形式转速较高,可以使得涉水轮1和陆地轮2获得较高的转动速度,可以使其在转动时获得更大的升力和推力,推进方式更为高效。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可能选用传统的电机5时存在输入线缆设置在外壳上,直接连接时存在线缆缠绕的问题,若此类电机5在安装时通常是按照现有技术中加装电滑环的形式来解决旋转外壳6上电源线缠绕的问题,这也是行业内普遍现有的解决方案。

叶片3固定设置在所述轮毂8的侧壁外侧,这一种优选的设计方案,通过将传统涉水轮1正面式叶片3的结构改为了涉水轮1侧面式叶片3的结构,使得叶片3和轮毂8的安装更为简便,同时,也优化了叶片3在转动拍击水面时的水流流动形态,提升了涉水轮1和陆地轮2组合时的升力和推力。

所述电机5为外转子型无刷电机,无刷电机的体积较小,并且通过自控式运行,控制简单、转速调节范围大。外转子型的无刷电机在两栖推进器中安装方便,电源线连接方式交为简单,直接由固定端接线即可,两栖推进器在安装固定时仅需要将无刷电机的安装轴7固定,简单方便。

如图3所示,所述安装轴7上沿轴向设置有若干个所述旋转外壳6,每个所述旋转外壳6上均固定设置所述涉水轮1和陆地轮2。外转子型无刷电机的安装轴7固定设置,在安装轴7上可以沿轴向串联设置若干个旋转外壳6,这种形式可以简单地实现电机5的串联连接,并且将涉水轮1和陆地轮2设置在每一个旋转外壳6上,这样可以通过多个涉水轮1和陆地轮2的串联组合,提升两栖推进器的推力和升力。

如图4所示,装有两栖推进器的两栖船,在所述船体9的左右两侧船舷处各设置有至少二个两栖推进器,每侧船舷处的至少二个所述两栖推进器沿前后方向分开设置。在船体9的两侧船舷前后两端分别设置两栖推进器,当在水中时两栖推进器可以通过两侧叶片3高速拍击水面,两侧的两栖推进器可以为船体9提供向上升力,令船体9升出水面,极大减少船体9在水中受到的阻力,同时两侧船舷处的两栖推进器可以提供足够的推力,能够使得两栖船获得较高的行驶速度。

当然也需要指出的是两栖推进器有不同的安装位置,除了放置在两侧船舷处外,还可以如现有涉水轮1一样设置在船尾处,同样也具有在水中推进船体9的效果。

当水域较浅甚至零吃水或者在陆地上行驶时,两侧船舷前后设置的至少四个两栖推进器的至少四个陆地轮2直接着地,将稳定地支撑住船体9,至少四个陆地轮2转动,将实现船体9在陆地上的或者较浅水域的行驶,防止船体9搁浅。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所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