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升降的双层集装箱车载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95598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集装箱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升降的双层集装箱车载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集装箱一般都采用单层结构,重叠装载货物时,叠放在上层的货物举升到一定的高度,需要大量的人力,尤其是当货物较重,还需要借助如千斤顶、滑轮组 、叉车等工具才能完成;在卸载时,同样需要借助这些工具;而在使用工具对所装载货物进行升降时,容易出现货物摆放倾斜而损害货物的情况;另一方面,双层箱体的分层板因为高度固定,如果下层载货物体的高度超过分层板固定的高度,货物将摆放不进去,只能放上层摆放,下层摆放空间不能充分利用,对集装箱内部容积不能有效使用。。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推出一种可升降的双层集装箱车载结构,其不仅装载货物方便,节省人力物力,还能保持货物平衡不倾斜,最大地有效利用了集装箱内的容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上述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可升降的双层集装箱车载结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升降的双层集装箱车载结构,所述的车架安装在车身上,所述的车架包括首板、顶板、若干隔板和分层板,通过隔板和分层板的设计,将该集装箱车内的装载空间分割成三个部分,分别为牵引段、主承载段和车轮段;

所述的控制阀上有手柄,可通过手动调节控制阀手柄,对箱体分层板的高度进行升降操作;

所述的控制阀上有气压升降装置,当集装箱体与牵引车头相连,通过牵引车头自身的气压给气压顶泵装置提供压力,使得控制阀手柄可调节分层板高低;

所述的分层板与箱体的底面积增大,也可以为箱体底面积的一半,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隔板的面积,所述的分层板为一块整体板,也可为多块分层板组合;

作为优选,所述的牵引段、主承载段、后轮段均为一体成型;

作为优选,所述主承载段的宽度大于牵引段和后轮段;

所述的隔板采用框架钢结果,方便人工或叉车装卸货物。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实现上下两层装载货物,有效地提高单辆车载货量;在货物的摆放过程中,杜绝了散货塞放和空间不被充分利用的现象;尤其是目前常规使用的叉车最大高度在1.82米,常规的集装箱车体无法让叉车臂伸展进箱体,本实用新型通过调节控制阀,控制分层板的高度,可以完全避免此种现象,对上层货物来说,因下层货物空间利用率高,缩小了上层装货高度,增加了汽车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本实用新型灵活地利用集装箱体内的容积空间,随着单辆车载货量的提高,公司减少了运行的车次,有效地减少了车辆维修、轮胎磨损,降低了油耗和单位集装箱牵引车尾气排放量,对低碳节能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 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 牵引段,2. 主承载段,3. 后轮段,4. 托板产品,5. 首板,6.隔板,7.顶板,8.分层板,9.尾板,10.控制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结合实用新型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省略了对公知组件和处理技术及工艺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限制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升降的双层集装箱车载结构,所述的车架安装在车身上,所述的车架包括首板5、顶板7、隔板6和分层板8,通过隔板6和分层板8的设计,将集装箱车内的装载空间分割成三个部分,分别为牵引段1、主承载段2和车轮段3;所述双层集装箱的箱体为长方体形,具有多种尺寸规格;

所述的顶板7 安装在箱体的上方,首板5和尾板9安装在车身箱体前端和后端,一个隔板6安装在牵引段1和主承载段2中间,一个隔板6安装在主承载段2和后轮段3之间,两个隔板6在主承载段两侧对称分布,分层板8安装在集装箱体中间位置,与车身平行,其中,隔板6和分层板8均为栅格板,顶板7的前后两端分别与首板5和尾板9的上端连接。

所述的控制阀10上有气压升降装置,当集装箱体与牵引车头相连,通过牵引车头自身的气刹给气压顶泵装置提供压强,当压强达到6千帕至8千帕的范围时,可以通过人为调节控制阀10的手柄,让分层板8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升降;

当集装箱体,只需要使用单层模式的时候,可以通过调节控制阀10的手柄,升高分层板8,将单层模式下的货物堆放达到最大值;当集装箱体进行双层模式的时候,集装箱体的下层,可以把分层板8的高度调节到物品需要的摆放高度,集装箱的上层,可以最多摆放高达32托板的产品,有效地减少了车辆运行的车次,车辆维修、轮胎磨损等,也更便于灵活地装卸货物,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所述的分层板8与箱体的底面积等大,也可以为箱体底面积的一半,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隔板的面积,所述的分层板8为一块整体板,也可为多块分层板组合;

作为优选,所述的牵引段1、主承载段2、后轮段3均为一体成型;

作为优选,所述主承载段2的宽度大于牵引段1和后轮段3,形成凹型结构。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体会,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