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置反向内侧拉扣及增设开门警示装置的车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66416阅读:836来源:国知局
后置反向内侧拉扣及增设开门警示装置的车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门,尤其是涉及后置反向内侧拉扣及增设开门警示装置的车门。



背景技术:

现有汽车车门的内侧拉扣均设置在车门内侧的中前部,以便于车内驾乘人员的外侧手掌开启车门。然而,这种方便使用的设计,却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安全隐患:在一般情况下,车内驾乘人员在下车前习惯用外侧手掌拉开内侧拉扣并顺势顶开车门,这种不用转身的连贯动作往往在观察外界环境之前完成,当被开启的车门外侧有往来车辆时,对方难以在瞬间做出有效反应,因此由从车内开启车门而引发的刮擦、碰撞事故屡见不鲜,造成交通伤亡惨剧也非个案。鉴此,荷兰交通管理部门倡导一种Rutch Reach开车门法,并从驾校培训开始就要求学员遵守最佳开车门法则——用距离车门较远的那只手打开车门。这种开车门方法的优势在于:当车内驾乘人员采用内侧的那只手伸向位于人外侧的车门内侧拉扣时,上半身会自然而然地向外侧转动,视线也自然地朝外观察。这种半强制性的开车门方法推广后,也得到许多国家或地区效仿。然而,这种开车门法在转变为自觉行动的过程中,其实施率高低还与国民综合素养、驾乘人员操作习惯、交通法规制定及有效监督等因素直接相关。此外,未经培训的乘客在下车时会无意识地采用常规的快捷开门方式,除非驾驶者适时提醒。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式车门,这种车门在车内驾乘人员打开车门前,无论用哪一只手操作车门内侧拉扣,均须向外侧转身,并在打开车门时向外界发出声光警示信号的后置反向内侧拉扣及增设开门警示装置的车门。

本实用新型设有车门基体、车门转轴、内侧拉扣、外侧拉扣、车门锁扣和开门警示装置,所述内侧拉扣设置在车门基体的中后部,内侧拉扣的转动方向由后朝前旋转;所述开门警示装置由限位开关及顶针、脉冲模块、指示灯、蜂鸣器和连接线路组成,所述开门警示装置与车上蓄电池的低压直流电源连接,当车门关闭时,车门锁扣的锁舌推动位于限位开关及顶针,使限位开关及顶针处于断开状态,指示灯和蜂鸣器不工作,而当车门打开时,锁舌和限位开关及顶针复位,限位开关及顶针处于闭合状态,车上电源即通过脉冲模块向指示灯和蜂鸣器提供脉冲电源,使指示灯发出闪烁的灯光信号、蜂鸣器发出间断的蜂鸣信号,当车门再次关闭时,开门警示装置又重新恢复到原先不工作状态。

所述脉冲模块的频率可为0.1~2Hz;所述指示灯和蜂鸣器可安置在车门的后端,其中指示灯可设置至少1处。

本实用新型可在任一车门上应用。

本实用新型在现有车门基础上,通过将车门内侧拉扣的位置从传统的中前部后置到中后部、将内侧拉扣的转动方向从传统的由前向后旋转改变为由后朝前旋转及增设开门警示装置等改进,从而迫使车内驾乘人员开门时无论用哪只手均须朝外转身才能抓住内侧拉扣打开车门,并同时向外界发出声光警示信号,引起往来车辆驾驶者警觉,对开门者来说也是一种提醒,采用这些措施可消除一些安全隐患,可明显减少由开车门引发的交通安全事故,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效果好、应用面广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内侧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后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外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开门警示装置的电气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内容的表述。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车门基体1、车门转轴2、内侧拉扣3、外侧拉扣4、车门锁扣5、开门警示装置,所述内侧拉扣3设置在车门基体1的中后部,其转动方向为由后朝前旋转。所述开门警示装置由限位开关及顶针6、脉冲模块7、后壁指示灯8、内壁指示灯9、外壁指示灯10、蜂鸣器11及连接线路共同组成,并与车上蓄电池的12V直流电源连接。所述脉冲模块7的频率为0.6Hz。所述后壁指示灯8、内壁指示灯9、外壁指示灯10和蜂鸣器11均安置在车门的后端,指示灯采用LED灯。

在图4中,HL1、HL2……HLn为指示灯符号、LS为蜂鸣器符号、S为限位开关符号。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