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主动双向防追撞告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75006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主动双向防追撞告警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告警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汽车主动双向防追撞告警装置。



背景技术:

驾驶员在驾驶汽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突发事件而被迫紧急刹车,致使尾随其后的车辆极易发生追尾事故。刹车距离与车速有很大关系,发生追尾事故与后车的跟车距离也有很大关系,此外,驾驶员的反应快慢以及天气、路况好坏、是否平路、坡路等因素,也会影响刹车距离,但是目前的防追撞告警装置不能实现快速高效的减震效果,从而导致汽车的撞击后的损伤更佳严重,影响使用者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缺陷,从而实现一种实现快速高效的减震效果,从而避免汽车的撞击后的损伤更佳严重的汽车主动双向防追撞告警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主动双向防追撞告警装置,包括机体外壳,所述机体外壳的一端设有放置槽,所述放置槽内设有减震板,所述减震板的一侧设有齿条杆,所述放置槽的底部设有回弹槽,所述回弹槽的底部设有弹簧杆,所述弹簧杆与齿条杆之间通过限位块连接,所述回弹槽的槽口处对称设有夹持件,所述夹持件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放置槽的底部,所述夹持件的另一端设有转动槽,所述转动槽内转动连接有齿轮,所述齿轮的一侧与齿条杆的侧面啮合连接,所述减震板的一侧两端设有伸缩杆,所述机体外壳的内侧插设有第二锁紧装置,所述第二锁紧装置的一端穿过机体外壳并螺纹连接在伸缩杆的一端,所述减震板的另一侧设有减震槽,所述减震槽的底部粘接有缓冲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机体外壳的另一端两侧设有穿插口,所述穿插口内插设有插杆,所述插杆位于机体外壳的一端连接有抵压块。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机体外壳的另一端中部设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机体外壳上,所述转动杆的另一端连接有转动盘。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转动杆上套接有按压杆,所述按压杆上设有螺纹口,所述转动杆与按压杆之间为螺纹连接,所述按压杆的两端连接在插杆的一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机体外壳分为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所述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之间通过第一连接框和第二连接框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框连接在第一外壳上,所述第二连接框连接在第二外壳上,所述第一连接框的一侧设有插槽,所述第二连接框的一侧设有滑槽,所述,所述滑槽内滑动连接有滑件,所述第一连接框的一侧插设有第一锁紧装置,所述第一锁紧装置的一端穿过第一连接框并连接在滑件上。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主动双向防追撞告警装置的工作原理:

将整个装置放置于汽车的外侧边缘,此时将第一连接框和第二连接框向一侧靠近,此时将滑件卡接于第一连接框和第二连接框上,并且将第一锁紧装置插设于第一连接框上,并且将滑件给锁紧住,并且转动转动杆,使得转动杆转动的过程中,使得按压杆可以不断移动,从而使得按压杆可以不断按压插杆可以使得抵压块可以快速挤压汽车的一侧,可以使得整个防追撞告警装置可以快速夹持于汽车外侧,从而使得整个防追撞告警装置可以实现快速高效的告警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主动双向防追撞告警装置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汽车主动双向防追撞告警装置,第一连接框和第二连接框的连接配合,使得整个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可以实现快速高效的安装拆卸效果,并且也方便使用者的使用。

2.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主动双向防追撞告警装置,多层的减震效果,使得整个防追撞告警装置可以做到最大程度的减震防撞效果,避免了汽车的因撞击造成的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汽车主动双向防追撞告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机体外壳,2-第一连接框,3-第一锁紧装置,4-滑件,5-第二连接框,6-插杆,7-按压杆,8-转动杆,9-弹簧杆,10-夹持件,11-缓冲层,12-减震板,13-齿条杆,14-伸缩杆,15-第二锁紧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汽车主动双向防追撞告警装置做更加详细的描述,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2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主动双向防追撞告警装置,包括机体外壳1,机体外壳1的一端设有放置槽,放置槽内设有减震板12,减震板12的一侧设有齿条杆13,放置槽的底部设有回弹槽,回弹槽的底部设有弹簧杆9,弹簧杆9与齿条杆13之间通过限位块连接,回弹槽的槽口处对称设有夹持件10,夹持件10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放置槽的底部,夹持件10的另一端设有转动槽,转动槽内转动连接有齿轮,齿轮的一侧与齿条杆13的侧面啮合连接,减震板12的一侧两端设有伸缩杆14,机体外壳1的内侧插设有第二锁紧装置15,第二锁紧装置15的一端穿过机体外壳1并螺纹连接在伸缩杆14的一端,减震板12的另一侧设有减震槽,减震槽的底部粘接有缓冲层11。

机体外壳1的另一端两侧设有穿插口,穿插口内插设有插杆6,插杆6位于机体外壳1的一端连接有抵压块。

机体外壳1的另一端中部设有转动杆8,转动杆8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机体外壳1上,转动杆8的另一端连接有转动盘。

转动杆8上套接有按压杆7,按压杆7上设有螺纹口,转动杆8与按压杆7之间为螺纹连接,按压杆7的两端连接在插杆6的一端。

机体外壳1分为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之间通过第一连接框2和第二连接框5连接,第一连接框2连接在第一外壳上,第二连接框5连接在第二外壳上,第一连接框2的一侧设有插槽,第二连接框5的一侧设有滑槽,滑槽内滑动连接有滑件4,第一连接框2的一侧插设有第一锁紧装置3,第一锁紧装置3的一端穿过第一连接框2并连接在滑件4上。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现方案,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其它方式实现,在不脱离本技术方案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为了让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更方便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改进之处,本实用新型的一些附图和描述已经被简化,并且为了清楚起见,本申请文件还省略了一些其它元素,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意识到这些省略的元素也可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