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前端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58544发布日期:2018-12-12 01:04阅读:429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前端模块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结合有载体、冷却模块、保险杠及前照灯的车辆用前端模块,具体地涉及如下的车辆用前端模块:具备空气导流构件(airguide),该空气导流构件形成于载体的前方,且以与载体独立的方式形成,并提高了与载体的组装性。

背景技术

最近,在汽车研发中对减少部件数和工序数来可提高生产性的方案进行研究。在这样的最近的汽车研发中,在用于提高生产性的方案中,提出了将多个部件分别组装而形成集合体并在组装线上进行组装即模块化的技术,其中作为代表性的例子,可例举将由散热器和冷凝器及风扇/护罩(shroud)构成的冷却模块和前照灯及包括保险杠梁的保险杠组装而实现模块化的前端模块。

图1是示出一般的前端模块的图,前端模块以载体110为中心而在载体110的冷却模块安装部125安装包括散热器141和冷凝器142及风扇/护罩143的冷却模块140,在载体110的前照灯安装部131安装前照灯150,在载体110的前表面安装保险杠梁160而实现模块化。

图2是示出一般的载体的图,载体110由具备冷却模块安装部125的大致四边框形状的前面面板120和在所述前面面板120的左侧及右侧延伸而形成并具备前照灯安装部131的支撑面板130构成。

此时,具有如下优点:在载体110的前方形成如图所示的空气导流构件170,从而在汽车高速行驶时对从外部流入冷却模块(140,参照图1)侧的空气进行引导,以更多的空气流入冷却模块140侧,并在汽车低速行驶时,防止经过冷却模块140而排出到发动机舱的空气再流入冷却模块140,从而提高冷凝器142和散热器141的散热性能。

另一方面,存在如下缺点:在将这种结构的空气导流构件170和载体110形成为一体的情况下,与单纯地引导空气的功能相比,因使用高刚性及高重量材质而导致制造成本上升,并加重重量。

特别地,在空气导流构件170破损的情况下,需要更换整个载体110,因此也存在维修上的问题。

为了克服如上述的问题,如图3及图4所示,公开了以与载体11独立的方式构成空气导流构件15的车辆用前端模块。

如图所示,载体11由具备冷却模块安装部12a的大致四边框形状的前面面板12和在所述前面面板12的左侧及右侧延伸而形成并具备前照灯安装部13a的支撑面板13构成,空气导流构件15通过螺栓15a、15b、15c而结合到载体11来实现独立型结构。

但是,在如上述的具备独立型空气导流构件15的载体11的情况下,为了将空气导流构件15结合到载体11而需要至少在3处进行螺栓结合,由此导致组装费用及时间增加,从而生产性下降。特别地,在将前端模块全部组装完的状态下需要分离空气导流构件15的情况下,由于看不到结合至载体11的下侧的空气导流构件15的螺栓15c,因此为了拆卸螺栓15c而需要拆除保险杠,因此比较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上述的问题点而研发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的车辆用前端模块:在空气导流构件的上部及下部形成安装销,在载体的上部及下部具备供上述的安装销结合的安装结合部,以将空气导流构件的上部及下部安装结合到载体。

本发明的车辆用前端模块,其包括载体100,该载体由前面面板120和支撑面板130构成,该前面面板120具备冷却模块安装部125,该支撑面板130在所述前面面板120的左侧及右侧延伸而形成并具备前照灯安装部,所述车辆前端模块的特征在于,所述载体100具备空气导流构件170,该空气导流构件170在所述前面面板120的前方,向所述冷却模块安装部125引导空气,所述空气导流构件170包括形成于上侧的上部安装销171和形成于下侧的下部安装销172,在所述载体100的上侧形成有供所述上部安装销171插入的上部安装结合部121a,在下侧插入所述下部安装销172。

此时,所述前面面板120由上侧水平支承部121、下侧水平支承部122以及将所述上侧水平支承部121及所述下侧水平支承部122连接的左侧垂直支承部123及右侧垂直支承部124构成,所述上部安装结合部121a形成于所述上侧水平支承部121的两端部,所述下部安装结合部122a形成于所述下侧水平支承部122的两端部。

作为其他实施例,所述前面面板120由上侧水平支承部121、下侧水平支承部122以及将所述上侧水平支承部121及所述下侧水平支承部122连接的左侧垂直支承部123及右侧垂直支承部124构成,所述上部安装结合部121a形成于所述左侧垂直支承部123的上端部及所述右侧垂直支承部124的上端部,所述下部安装结合部122a形成于所述左侧垂直支承部123的下端部及所述右侧垂直支承部124的下端部。

另外,所述空气导流构件170由能够折弯的弹性材料构成,所述上部安装销171及所述下部安装销172在将所述空气导流构件170折弯的状态下插入结合于所述上部安装结合部121a及所述下部安装结合部122a。

另外,所述空气导流构件170形成为,去除所述上部安装销171及所述下部安装销172之后的高度对应于所述上部安装结合部121a与所述下部安装结合部122a之间的距离。

另外,所述上部安装销171及所述下部安装销172在末端形成有挂钩型结合部171a、172a,以在插入结合于所述上部安装结合部121a及所述下部安装结合部122a时防止脱离。

另外,所述上部安装销171及所述下部安装销172的端部的直径小于所述上部安装销171及所述下部安装销172的直径,所述挂钩型结合部171a、172a的所述上部安装销171及所述下部安装销172侧的直径小于所述上部安装销171及所述下部安装销172的直径且大于所述上部安装销171及所述下部安装销172的端部的直径,且所述挂钩型结合部171a、172a的直径随着靠近端部而减小。

另外,在所述上部安装销171形成有第一挂钩171b,所述上部安装销171向所述空气导流构件170的车辆后方侧突出地形成,且对空气导流构件170的上侧向车辆后方侧施压而插入结合于所述上部安装结合部121a。

另外,在所述下部安装销172形成有第二挂钩172b,所述下部安装销172向所述空气导流构件170的下侧突出地形成,且对空气导流构件170的下侧向下方施压而插入结合于所述下部安装结合部122a。

并且,所述空气导流构件170先将所述下部安装销172组装到所述下部安装结合部122a,然后将所述上部安装销171组装到所述上部安装结合部121a。

如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车辆用前端模块具有如下优点:在将独立型空气导流构件结合到载体时无需另外的结合部件,因此减少制造成本,通过简单的组装工序,提高生产性。

另外,能够在不拆下保险杠的情况下实现空气导流构件的拆装,因此能够减少维修的费用和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一般的前端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一般的载体的立体图。

图3是具备独立型空气导流构件的载体立体图。

图4是具备独立型空气导流构件的载体的部分放大分解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载体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载体的空气导流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示出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空气导流构件结合到载体的过程的概略截面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空气导流构件的下部安装销和载体的下部安装结合部的结合过程的放大截面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空气导流构件和载体的结合截面图。

图10及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空气导流构件的上部安装销及下部安装销和载体的上部安装结合部及下部安装结合部的结合过程的概略截面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0:载体

120:前面面板

121:上侧水平支承部121a:上部安装结合部

122:下侧水平支承部122a:下部安装结合部

123:左侧垂直支承部

124:右侧垂直支承部

170:空气导流构件171:上部安装销

172:下部安装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如上述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5示出构成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车辆用前端模块的载体100的立体图,图6示出载体100的空气导流构件170的分解立体图。如图所示,载体100由上侧水平支承部121、在上侧水平支承部121的下侧并排地排列的下侧水平支承部122及将上侧水平支承部121和下侧水平支承部122连接的左侧垂直支承部123及右侧垂直支承部124构成,并由具备冷却模块安装部125的大致方形框形状的前面面板120和在前面面板120的左侧及右侧延伸而形成并具备前照灯安装部的支撑面板300构成。

此时,在载体100的左侧垂直支承部123及右侧垂直支承部124的前方形成有用于引导空气并防止逆流的空气导流构件170。

形成于载体100的前方的空气导流构件170起到将从前方流入的空气引导至所述冷却模块(140,参照图1)侧,并防止经过冷却模块(140,参照图1)而排出到发动机舱的空气逆流到冷却模块(140,参照图1)侧的作用,空气导流构件170具备如下的结构,以独立的方式结合并固定到载体100。

上述的空气导流构件170的结合结构分别在形成为一对的空气导流构件170中同样被适用,因此下面以结合到右侧垂直支承部124的空气导流构件170为基准进行说明。

空气导流构件170具备用于安装结合到载体100的安装销171、172。安装销171、172包括在空气导流构件170的上端向上方突出的上部安装销171和在空气导流构件170的下端向下方突出的下部安装销172。另外,在载体100的上侧水平支承部121形成有在结合空气导流构件170时供上部安装销171插入结合的上部安装结合部121a,在下侧水平支承部122形成有在结合空气导流构件170时供下部安装销172插入结合的下部安装结合部122a。

在附图中图示为上部安装结合部121a及下部安装结合部122a形成于上侧水平支承部121及下侧水平支承部122,但也可以分别形成于右侧垂直支承部124的上侧和下侧。

图7是示出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空气导流构件170结合到载体100的过程的概略截面图,图8是示出空气导流构件170的下部安装销172和载体100的下部安装结合部122a的结合过程的放大截面图。

如图所示,空气导流构件170的去除安装销171、172之后的高度对应于上部安装结合部121a及下部安装结合部122a之间的距离。由此,在安装销171、172分别插入到上部安装结合部121a及下部安装结合部122a时,可坚固地固定空气导流构件170。此时,空气导流构件170由能够折弯的弹性材料例如树脂材料构成,在将空气导流构件170结合时,通过空气导流构件170的折弯来克服因销的高度而产生的上部安装结合部121a及下部安装结合部122a之间的阶梯差,在将空气导流构件170折弯的状态下,将上部安装销171及下部安装销172插入结合于上部安装结合部121a及下部安装结合部122a之后使空气导流构件170恢复原形,由此空气导流构件170坚固地固定到载体100。

此时,如图8所示,在下部安装销172的末端形成有挂钩型结合部172a而插入到下部安装结合部122a的孔h中而结合,由此防止产生负荷时被脱离。当然,上述挂钩型结合部172a还可适用于上部安装销171。

图9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空气导流构件170和载体100的结合截面图,图10及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空气导流构件170的上部安装销171及下部安装销172和载体100的上部安装结合部121a及下部安装结合部122a的结合过程的放大截面图。

如图所示,上部安装销171上形成有第一挂钩171b,在下部安装销172上形成有第二挂钩172b。

此时,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一挂钩171b及第二挂钩172b为了进一步提高空气导流构件170的组装便利性而具备如下的特征。第二挂钩172b在空气导流构件170的下部朝向下方而形成,第一挂钩171b在空气导流构件170的上部朝向车辆后方而形成。即在将空气导流构件170的下部结合时,在使下部安装销172抵接于下部安装结合部122a的状态下向下方施压而进行结合,在将空气导流构件170的上部结合时,在使上部安装销171抵接于上部安装结合部121a的状态下向车辆后方施压而进行结合。由此,在第二实施例的情况下,无需折弯空气导流构件170而能够将空气导流构件170结合到载体100。

本发明技术思想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发明的适用范围为多种多样,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所请求的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形。因此,只要是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显而易见的这种改良及变更,则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