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96544发布日期:2019-04-23 21:30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文讨论的实施例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参考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特开(jp-a)no.2015-123915)公开了一种气带装置,该气带装置在紧急情况期间使安装在肩带中的袋(例如,气带)膨胀,加宽了车辆乘员的胸部区域的约束范围,并且吸收在肩部区域处施加到车辆乘员的压力,而肩部区域在人体骨骼中具有相对高的强度。因此,气带装置缓和了车辆乘员上的冲击。

在专利参考文献2(jp-ano.2004-075015)中叙述了一种结构,其中,胸部保护构件被设置在肩带的与车辆乘员的胸部区域对应的一部分处。另外,根据车辆乘员的胸部区域的刚度分布而改变刚度的衬垫材料被设置在胸部保护构件处。此外,在专利参考文献3(jp-ano.2000-142303)中叙述了一种结构,其中,安全气囊被设置在肩带部分处,该肩带部分设置在车辆乘员的头部区域的乘员舱外侧。安全气囊是与座椅安全带分开的主体,并且可相对于座椅安全带相对移动。

在专利参考文献1(jp-ano.2015-123915)中叙述的结构中,与座椅安全带(例如,气带)成为一体的袋可以主动地将带负载传递到车辆乘员的锁骨。然而,取决于根据座椅滑动装置的车辆座椅的滑动位置、车辆乘员的体形等,肩部区域的位置变化。因此,袋可以位于车辆乘员的肩部区域的后面,或者处于袋压靠车辆乘员的胸部区域的状态下。例如,在袋压靠车辆乘员的胸部区域的状态下,施加到胸部区域中的肋骨的施加到车辆乘员的躯干的负荷比例可能高,而胸部区域中的肋骨比肩部区域中的锁骨具有较低的忍耐力。因此,存在车辆乘员的胸部区域中的肋骨变形的风险(以下称为“胸部压缩”)。因此,存在改进的余地。



技术实现要素:

考虑到上述情况,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该乘员约束装置可以在正面碰撞期间缓和从肩带侧作用在车辆乘员的肋骨上的施加的载荷。

根据第一方面的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包括:三点式座椅安全带装置,所述三点式座椅安全带装置包括肩带,所述肩带从座椅靠背的座椅宽度方向一端侧处的上部朝着座椅靠背的座椅宽度方向另一端侧处的下部处的带扣延伸,所述座椅靠背构成车辆座椅,车辆乘员将坐在所述车辆座椅上;肩罩,所述肩罩被设置在座椅靠背的座椅宽度方向一端侧处的上部处,所述肩带插入穿过所述肩罩,并且所述肩罩沿着坐在车辆座椅上的车辆乘员的受约束表面布置;附接部,在所述附接部处,布置该肩罩的末端部的所述肩罩的一侧被附接至座椅靠背的座椅宽度方向一端侧处的上部,以便能够相对于上部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以及硬垫,所述硬垫被设置在所述肩罩的内部,所述硬垫在与所述车辆乘员的锁骨相对的区域中布置在坐在所述车辆座椅上的所述车辆乘员和所述肩带之间。

根据第一方面中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三点式座椅安全带装置的肩带从座椅宽度方向一端侧处的上部朝着座椅靠背的座椅宽度方向另一端侧处的下部处的带扣延伸。所述肩罩被设置在座椅靠背的座椅宽度方向一端侧处的上部处,其中所述肩带插入穿过所述肩罩,并且所述肩罩沿车辆乘员的受约束表面布置。肩罩的末端部侧通过附接部附接,以便能够相对于座椅靠背的座椅宽度方向一端侧处的上部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因此,在坐在车辆座椅上的车辆乘员被三点式座椅安全带装置约束的状态下(即,当车辆乘员佩戴座椅安全带时),肩罩的末端部侧相对于座椅靠背的座椅宽度方向一端侧处的上部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从而调节至车辆乘员的体形。作为结果,肩罩被布置在与车辆乘员的肩部区域对应的位置处。

硬垫被设置在肩罩的内部,在与坐在车辆座椅上的车辆乘员的锁骨相对的区域中处于车辆乘员和肩带之间。因此,在正面碰撞期间,来自肩带的车辆乘员上的负荷可经由硬垫传递到具有高忍耐力的锁骨,并且,可以缓和比锁骨具有相对较低的忍耐力的肋骨上的负荷。因此,可以抑制胸部压缩(换句话说,肋骨压缩)的发生。另外,与根据座椅滑动装置的车辆座椅的滑动位置、车辆乘员的体形等无关,负载可以继续传递到车辆乘员的锁骨直到碰撞的后半部分为止。

在根据第二方面的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中,在根据第一方面的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中,软垫被设置在肩罩的内部,软垫至少被设置在坐在车辆座椅上的车辆乘员和硬垫之间,并且,软垫比硬垫软。

根据第二方面中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比硬垫软的软垫被设置在肩罩的内部,至少处于坐在车辆座椅上的车辆乘员和硬垫之间。因此,因为软垫介于车辆乘员和硬垫之间,所以改善了车辆乘员佩戴座椅安全带时的舒适性。

在根据第三方面的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中,在根据第二方面的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中,软垫沿着肩带在肩罩的厚度方向上伸长,以便覆盖布置坐在车辆座椅上的车辆乘员的肩部区域的肩带的一侧。

根据第三方面中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软垫在肩罩的厚度方向上伸长,以便沿着肩带覆盖布置车辆乘员的肩部区域的肩带的一侧。因此,由于软垫在车辆乘员的肩部区域处在肩罩的厚度方向上插入,所以进一步提高了车辆乘员佩戴座椅安全带时的舒适性。

在根据第四方面的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中,在根据第二方面或第三方面的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中,软垫沿肩带在肩罩的宽度方向上伸长,以便覆盖布置坐在车辆座椅上的车辆乘员的颈部的肩带的一侧。

根据第四方面中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软垫在肩罩的宽度方向上伸长,以便沿肩带覆盖布置坐在车辆座椅上的车辆乘员的颈部的肩带的一侧。因此,由于软垫在车辆乘员的颈部处在肩罩的宽度方向上插入,所以进一步提高了车辆乘员佩戴座椅安全带时的舒适性。

在根据第五方面的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中,在根据第一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中,附接部包括滑动板,肩罩的末端部被固定在所述滑动板处,以便能够相对于座椅靠背在上下方向上滑动。

根据第五方面中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附接部包括滑动板,并且肩罩的末端部被滑动板固定,以便能够相对于座椅靠背在上下方向上滑动。因此,当车辆乘员戴上座椅安全带时,肩罩的末端部相对于座椅靠背在上下方向上滑动,从而调节至车辆乘员的体形,并且,肩罩被布置在与车辆乘员的肩部区域相对的位置处。因此,肩罩可通过简单结构设定到适合约束车辆乘员的位置(即,硬垫与车辆乘员的锁骨相对的位置)。

在根据第六方面的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中,在根据第一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中,附接部经由比所述肩罩延伸性好的构件将布置末端部的肩罩的一侧固定到座椅靠背的座椅宽度方向一端侧处的上部。

根据第六方面中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所述肩罩的末端部侧通过比肩罩延伸性好的可延伸构件固定到座椅靠背的座椅宽度方向一端侧处的上部。因此,当车辆乘员戴上座椅安全带时,可延伸构件延伸,从而调节至车辆乘员的体形,并且肩罩被布置在与车辆乘员的肩部区域相对的位置处。因此,肩罩可通过简单结构设定到适合约束车辆乘员的位置(即,硬垫与车辆乘员的锁骨相对的位置)。

在根据第七方面的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中,在根据第一至第六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中,硬垫包括在肩带的长度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切口以便能够沿坐在车辆座椅上的车辆乘员弯曲。

根据第七方面中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硬垫设有在肩带的长度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切口。因此,硬垫沿坐在车辆座椅上的车辆乘员弯曲,并且硬垫紧密地贴合车辆乘员。因此,硬垫被更可靠地布置在与车辆乘员的锁骨相对的区域中,除此之外,还提高了座椅安全带的贴合性。

在根据第八方面的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中,在根据第一至第六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中,硬垫在肩带的长度方向上被多次分割,以便能够沿坐在车辆座椅上的车辆乘员弯曲。

根据第八方面中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硬垫在肩带的长度方向上被多次分割。因此,硬垫沿坐在车辆座椅上的车辆乘员弯曲,并且硬垫紧密地贴合车辆乘员。因此,硬垫被更可靠地布置在与车辆乘员的锁骨相对的区域中,除此之外,还提高了座椅安全带的贴合性。

在根据第九方面的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中,在根据第七方面的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中,在布置坐在车辆座椅上的车辆乘员的硬垫的一侧处设置多个切口,并且,每个切口的在肩带的长度方向上的宽度均从布置肩带的所述切口的一侧朝着布置坐在车辆座椅上的车辆乘员的所述切口的一侧逐渐增大。

根据第九方面中所述的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在布置坐在车辆座椅上的车辆乘员的硬垫的一侧处设置多个切口。切口在肩带的长度方向上的宽度从布置肩带的一侧朝着布置车辆乘员的一侧逐渐增大。因此,硬垫易于通过变形而沿坐在车辆座椅上的车辆乘员弯曲,使得多个切口的宽度减小,并且进一步提高座椅安全带的贴合性。

根据本公开的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可缓和在正面碰撞期间从肩带侧作用在车辆乘员的肋骨上的施加的负荷。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其中设置有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的车辆座椅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2是示出坐在车辆座椅上的车辆乘员由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约束的状态的前视图。

图3是示出坐在车辆座椅上的乘员由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约束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4是沿肩带的长度方向切开的放大截面图,示出了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中采用的肩罩。

图5是沿图4中的线5a-5a切开的截面图,示出了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中采用的肩罩。

图6是沿水平方向切开的放大截面图,示出了附接部,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中采用的肩罩的上端部在该附接部处附接,从而能够相对于座椅靠背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

图7是沿肩带的长度方向切开的、与图4对应的截面图,示出了在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中采用的肩罩。

图8a是示出在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中采用的肩罩的末端部侧处的可延伸构件的第一延伸状态的侧视图。

图8b是示出在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中采用的肩罩的末端部侧处的可延伸构件的第二延伸状态的侧视图。

图9是示出在正面碰撞期间在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的肩罩的末端部侧处的可延伸构件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0是示出在正面碰撞期间在根据变型示例的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的肩罩的末端部侧处的可延伸构件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1是示出在正面碰撞期间的状态的侧视图,其中,与根据比较示例的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的肩带成一体的安全气囊在与车辆乘员的胸部区域相对的位置处膨胀。

图12是示出在正面碰撞期间的状态的侧视图,其中,与根据比较示例的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的肩带成一体的安全气囊在车辆乘员的肩部区域的后侧处膨胀。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附图详细地描述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在这些图中适当示出的箭头fr指示车辆前侧,箭头up指示车辆上侧,并且箭头out指示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座椅前部方向、座椅安全带宽度方向和座椅上部方向分别基本上与车辆前部方向、车辆宽度方向和车辆上部方向一致,并且因此被引述为等效于车辆前部方向、车辆宽度方向和车辆上部方向。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

使用图1至图6描述了根据本公开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附图是示意图;在附图中未示出与本公开相关性小的部分。在图1中未示出下文所述的车辆乘员p。

-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的结构-

如图1中所示,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汽车中,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10被设置在驾驶员座椅侧处的车辆座椅12处(下文简称为“座椅”),该车辆座椅12在车室中处于车辆前排座椅的右侧处。

座椅12包括座椅坐垫14、在座椅坐垫14的后端部处的座椅靠背16以及布置在座椅靠背16的上端部处的头枕18。车辆乘员坐在座椅坐垫14上,座椅靠背16支撑就座的车辆乘员的背部区域,并且头枕18支撑就座的车辆乘员的头部区域。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仅示出头枕18的一部分。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头枕18与座椅靠背16一体设置,但是,头枕18可被设置成与座椅靠背16分离的主体。

安全带引导器34被形成于在座椅靠背16的上部处的前面16a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下文描述的座椅安全带22(例如织带)插入穿过安全带引导器34并且被安全带引导器34引导。

被称为“三点式座椅安全带装置”的座椅安全带装置20被设置在座椅12处。座椅安全带装置20设有座椅安全带22和锚固座椅安全带22的一端的锚固板24。座椅安全带装置20还设有卷收器26和肩部锚固件28。座椅安全带22的另一端锚固在卷收器26处,并且,卷收器26的特征在于向座椅安全带22施加预定张力的预紧功能。肩部锚固件28处于座椅1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的上部处(例如,车柱)。座椅安全带22在肩部锚固件28处朝向卷收器26折回。座椅安全带装置20还进一步设有带扣32,扣环30通过与带扣32接合而固定在带扣32处,座椅安全带22插入穿过该扣环30。

座椅安全带22的在肩部锚固件28和带扣32之间的部分被称为肩带部22a(其作为肩带的示例),并且座椅安全带22的在带扣32和锚固板24之间的部分被称为腰带部22b。

如图2中所示,肩带部22a从坐在座椅12上的车辆乘员p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的上部处的肩部区域s朝着车辆乘员p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的下部处的腰部区域l延伸,并且,肩带部22a从前方约束车辆乘员p。这里,座椅1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是座椅宽度方向一端侧的示例,并且座椅12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是座椅宽度方向另一端侧的示例。

如图1至图3中所示,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10在座椅靠背16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的上部处设有肩罩40。肩带部22a插入穿过肩罩40,并且,肩罩40沿坐在座椅12上的车辆乘员p的受约束表面布置(参见图2和图3)。即,肩罩40从座椅靠背16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的上侧对角地朝着座椅靠背16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的下侧延伸。肩罩40的上端部40a用作肩罩40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的末端部。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10设有附接部60,布置上端部40a的肩罩40的一侧在该附接部60处附接,以便能够相对于座椅靠背16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的上部的前面16a在上下方向(例如图3中的箭头方向x)上相对移动。下面描述附接部60。

肩罩40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的下端部40b被布置在与坐在座椅12上的车辆乘员p的肩部区域s的下部相对的位置处。即,肩罩40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的下端部40b被布置在相对于坐在座椅12上的车辆乘员p的肋骨94的上侧处(参见图3)。

如图4和图5中所示,管状安全带插入部42和硬垫44被设置在肩罩40的内部。肩带部22a插入穿过安全带插入部42。硬垫44被布置在坐在座椅12上的车辆乘员p和肩带部22a(即,安全带插入部42)之间。硬垫44基本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从肩罩40的中间部至前侧区域布置。硬垫44被布置在与坐在座椅12上的车辆乘员p的锁骨92相对的区域中(参见图3)。比硬垫44软的软垫46也被设置在肩罩40的内部。软垫46被布置成至少处于坐在座椅12上的车辆乘员p与硬垫44之间。

更具体地,软垫46设有主体部46a,主体部46a介于坐在座椅12上的车辆乘员p和硬垫44之间。软垫46还设有后侧细长部46b(参见图4),该后侧细长部46b从主体部46a在肩罩40的厚度方向上沿肩带部22a伸长,以便覆盖布置坐在座椅12上的车辆乘员p的肩部区域s的肩带部22a的一侧。软垫46还进一步设有内侧细长部46c(参见图5),该内侧细长部46c从主体部46a在肩罩40的宽度方向上沿肩带部22a伸长,以便覆盖布置坐在座椅12上的车辆乘员p的颈部n的肩带部22a的一侧。

肩罩40还设有封装安全带插入部42、硬垫44和软垫46的盖罩48。孔口部50(参见图4)被设置在盖罩48的下端部48a处,肩带部22a插入穿过该孔口部50。盖罩48的上端部48b朝着后侧对角地延伸至车辆上侧。盖罩48的上端部48b被固定到构成附接部60的一部分的滑动板62(参见图4)。

在与肩带部22a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切开的截面图中,安全带插入部42以基本矩形管形状形成(参见图5)。安全带插入部42被布置成封装肩带部22a,并且,插入穿过安全带插入部42的肩带部22a能够沿该安全带插入部42的长度方向滑动(参见图4)。安全带插入部42例如由低摩擦树脂形成。安全带插入部42的摩擦阻力减小,从而使得能够平顺地拉出和卷入肩带部22a。

硬垫44由沿肩带部22a的单个主体构成。硬垫44在布置坐在座椅12上的车辆乘员p的肩带部22a的一侧(即,肩带部22a的、与该肩带部22a的布置有安全带插入部42的一侧相反的一侧)设有沿肩带部22a的长度方向排列的多个切口44a。例如,每个切口44a都形成倒“v”形状,使得切口44a的宽度(即,其沿肩带部22a的长度方向的宽度)相对于布置安全带插入部42的一侧的宽度朝着布置车辆乘员p的一侧逐渐增大。由于在硬垫44a中设置多个切口44a,所以硬垫44易于沿坐在座椅12上的车辆乘员p的受约束表面弯曲。

硬垫44由比软垫46硬的材料形成,例如由树脂形成。硬垫44例如可通过粘附等结合至安全带插入部42,使得硬垫44在肩罩40内部的位置不移位。如上所述,硬垫44被布置在与坐在座椅12上的车辆乘员p的锁骨92相对的区域中。因此,在正面碰撞期间,硬垫44将负荷传递给车辆乘员p的锁骨92,而不可能压靠在车辆乘员p的肋骨94上。

如上所述,软垫46设有主体部46a、后侧细长部46b和内侧细长部46c。后侧细长部46b在肩罩40的厚度方向上比主体部46a的厚度厚(参见图4)。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后侧细长部46b沿肩带部22a的长度方向基本以相同厚度形成。后侧细长部46b的上部接触靠在安全带插入部42上。软垫46由比硬垫44软的材料形成,例如由泡沫树脂形成。软垫46例如可通过粘附等结合至安全带插入部42,使得软垫46在肩罩40内部的位置不移位。

内侧细长部46c从主体部46a伸长,以便缠绕至硬垫44和安全带插入部42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参见图5)。

在肩罩40中,由于软垫46的主体部46a介于坐在座椅12上的车辆乘员p与硬垫44之间,所以能够提高车辆乘员p佩戴座椅安全带22时的舒适性。此外,软垫46的后侧细长部46b在肩罩40的厚度方向上介于安全带插入部42和车辆乘员p的肩部区域s之间,并且,软垫46的内侧细长部46c在肩罩40的宽度方向上介于安全带插入部42和车辆乘员p的颈部n之间。因此,能够提高车辆乘员p佩戴座椅安全带22时的舒适性。

盖罩48例如由其中编织有纤维的布料或者由软树脂形成。盖罩48防止或抑制相对车辆乘员p的摩擦。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盖罩48由对拉伸有抵抗力的材料形成。

图6示出附接部60的水平截面图,布置上端部40a的肩罩40的一侧在附接部60处被附接至座椅靠背16,从而能够相对于座椅靠背16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如图6中所示,座椅框架76和附接至座椅框架76的座椅垫70被设置在座椅靠背16中。穿透部72基本沿座椅12的前后方向设置在座椅垫70中。肩带部22a插入穿过穿透部72。座椅垫70的表面被座椅罩74覆盖。座椅罩74例如通过粘附等附接至座椅垫70的表面。

附接部60设置有滑动板62,肩罩40的盖罩48的上端部48b被固定在滑动板62处。滑动板62由具有基本矩形形状的单个框架主体构成。滑动板62设有上下成对的水平框架部62a(参见图4)以及左右成对的竖直框架部62b(参见图6)。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盖罩48的上端部48b被形成为管形。盖罩48的上端部48b被固定到滑动板62的内侧边缘部。附接部60被附接至座椅靠背16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的上部,并且设有引导构件64,该引导构件64引导滑动板62以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每个引导构件64都设有附接板64a和引导部64b。附接板64a被附接至布置在座椅靠背16的穿透部72的两侧处的座椅框架76。引导部64b被设置在附接板64a的端部处,并且夹住滑动板62的竖直框架部62b的边缘部,从而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滑动。附接板64a和引导部64b被布置在座椅靠背16的穿透部72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处。每个附接板64a都在沿车辆宽度方向切开的截面图中以基本“l”形状形成。附接板64a的一个端部通过图中未示出的紧固件固定到座椅框架76。引导部64b被设置在附接板64a的另一个端部处,并且在沿车辆宽度方向切开的截面图中以基本“u”形形成。左右成对引导部64b从它们相应的两侧可滑动地支撑滑动板62的竖直框架部62b。因此,滑动板62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引导部64b的内侧边缘部用作安全带引导器34。

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引导构件64被构造成允许滑动板62在座椅靠背16的上下方向上移动,但是不在座椅靠背16的前后方向上移动。引导构件64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比滑动板62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长。因此,在引导构件64的上方和下方设置用于使滑动板62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空间。虽然图中未示出,但是在附接部60处设置上侧止挡和下侧止挡,从而限制滑动板62在上下方向上的移动范围。

当坐在座椅12上的车辆乘员p戴上座椅安全带22时,被固定到肩罩40的盖罩48的上端部48b的滑动板62在被引导构件64引导的状态下在上下方向上移动,从而调节至车辆乘员p的体形。因此,由于肩罩40相对于座椅靠背16在上下方向上移动以调节至车辆乘员p的肩部区域s的位置,所以肩罩40使其自身紧密贴合车辆乘员p的肩部区域s(参见图2和图3)。因此,肩罩40的硬垫44被布置在与车辆乘员p的锁骨92相对的区域中。

-操作和效果-

现在,描述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10的操作和效果。

在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10中,肩罩40被设置在座椅靠背16的宽度方向外侧处的上部处,肩带部22a插入穿过所述肩罩40,并且所述肩罩40沿车辆乘员p的受约束表面布置。布置上端部40a的肩罩40的一侧由附接部60附接,以便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沿着座椅靠背16的宽度方向外侧处的上部处的前面16a相对移动。因此,在坐在座椅12上的车辆乘员p被座椅安全带22约束的状态下(即,当车辆乘员p佩戴着座椅安全带22时),布置上端部40a的肩罩40的一侧相对于座椅靠背16的宽度方向外侧处的上部处的前面16a在上下方向上(例如图3中的箭头方向x)相对移动,从而调节至车辆乘员p的体形。因此,肩罩40被布置在与坐在座椅12上的车辆乘员p的肩部区域s相对的位置处(参见图2和图3)。此外,即使根据座椅滑动装置(图中未示出)座椅12的滑动位置改变,布置上端部40a的肩罩40的一侧也相对于座椅靠背16的宽度方向外侧处的上部处的前面16a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从而调节至车辆乘员p的体形。因此,肩罩40可被布置在与车辆乘员p的肩部区域s相对的位置处。

硬垫44被布置在肩罩40的内部,处于坐在座椅12上的车辆乘员p和肩带部22a之间,处于与车辆乘员p的锁骨92相对的区域中(参见图3)。因此,在车辆的正面碰撞期间,来自车辆乘员p上的肩带部22a的负荷可经由硬垫44传递至具有相对高的忍耐力的锁骨92,并且,可缓和比锁骨92具有相对较低忍耐力的肋骨94上的负荷。因此,抑制或者防止了车辆乘员p的肋骨94附近变形的胸部压缩(换句话说,肋骨压缩)的发生。另外在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10中,负荷可继续传递至车辆乘员p的锁骨92,直到碰撞的后半段为止,而与根据座椅滑动装置(图中未示出)的座椅12的滑动位置、车辆乘员p的体形等无关。

因此,利用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10,可缓和在正面碰撞期间从车辆乘员p的布置肩带部22a的一侧作用在车辆乘员p的肋骨94上的施加的负荷。

在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10中,比硬垫44软的软垫46被设置在肩罩40的内部,至少处于坐在座椅12上的车辆乘员p与硬垫44之间。即,由于软垫46介于车辆乘员p与硬垫44之间,所以提高了车辆乘员p佩戴座椅安全带22时的舒适性。

在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10中,软垫46设有在肩罩40的厚度方向上沿肩带部22a伸长的后侧细长部46b,以便覆盖布置坐在座椅12上的车辆乘员p的肩部区域s的肩带部22a的一侧。因此,由于软垫46的后侧细长部46b在肩罩40的厚度方向上介于肩带部22a和车辆乘员p的肩部区域s之间,所以更进一步提高了车辆乘员p佩戴座椅安全带22时的舒适性。

在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10中,软垫46也设有在肩罩40的宽度方向上沿肩带部22a伸长的内侧细长部46c,以便覆盖布置坐在座椅12上的车辆乘员p的颈部n的肩带部22a的一侧。因此,由于软垫46的内侧细长部46c在肩罩40的宽度方向上介于肩带部22a和车辆乘员p的颈部n之间,所以更进一步提高了车辆乘员p佩戴座椅安全带22时的舒适性。

在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10中,附接部60包括滑动板62,肩罩40的上端部40a固定在该滑动板62处,从而能够相对于座椅靠背16在上下方向上滑动。即,固定有肩罩40的上端部40a的滑动板62在上下方向上沿设置在座椅靠背16中的引导构件64滑动。因此,当车辆乘员p戴上座椅安全带22时,布置上端部40a的肩罩40的一侧处的滑动板62相对于座椅靠背16在上下方向上滑动,从而调节至车辆乘员p的体形,并且,肩罩40被布置在与车辆乘员p的肩部区域s相对的位置处。因此,肩罩40可通过简单结构设定至适合约束车辆乘员p的位置(即,硬垫44与车辆乘员p的锁骨92相对的位置)(参见图3)。

在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10中,硬垫44设置有沿肩带部22a的长度方向排列的多个切口44a。多个切口44a被设置在布置坐在座椅12上的车辆乘员p的硬垫44的一侧处。每个切口44a的在肩带部22a的长度方向上的宽度都从布置肩带部22a的切口44a的一侧朝着布置车辆乘员p的一侧逐渐增大。因此,通过硬垫44变形,硬垫44易于沿坐在座椅12上的车辆乘员p弯曲,以便减小多个切口44a的宽度,并且,硬垫44可能紧密地贴合至车辆乘员p。因此,硬垫44被更可靠地布置在与车辆乘员p的锁骨92相对的区域中,并且,提高了座椅安全带22的贴合性。

图11和图12示出根据比较示例的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200的示意性结构图。如图11和图12中所示,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200设置有安全气囊204,安全气囊204在肩带部22a的上下方向上的上部处与肩带部22a成为一体。在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200中,当由附图中未示出的传感器检测到正面碰撞时,气体被引入安全气囊204,并且安全气囊204膨胀。

如图11中所示,取决于座椅202的滑动位置、坐在座椅202上的车辆乘员p的体形等,根据比较示例的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200的安全气囊204可被布置在与车辆乘员p的胸部区域相对的位置处。在这种情况下的正面碰撞期间,安全气囊204在与车辆乘员p的胸部区域相对的位置处膨胀,并且安全气囊204压靠车辆乘员p的肋骨94。

可替选地,如图12中所示,取决于座椅202的滑动位置、坐在座椅202上的车辆乘员p的体形等,根据比较示例的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200的安全气囊204可被布置在车辆乘员p的后侧处。在这种情况下的正面碰撞期间,安全气囊204在车辆乘员p的肩部区域的后侧处膨胀,并且,安全气囊204不能压靠车辆乘员p的肩部区域。

因此,在根据比较示例的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200中,即使安全气囊204在正面碰撞期间膨胀,也难以将来自安全气囊204的负荷可靠地传递至车辆乘员p的锁骨92。

相反,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10中,当坐在座椅12上的车辆乘员p戴上座椅安全带22时,布置上端部40a的肩罩40的一侧相对于在座椅靠背16的宽度方向外侧处的上部处的前面16a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从而调节至车辆乘员p的体形。作为结果,肩罩40被布置在与坐在座椅12上的车辆乘员p的肩部区域s相对的位置处。因此,在正面碰撞期间,从肩带部22a压在车辆乘员p上的负荷可经由硬垫44传递至具有较高忍耐力的锁骨92。

=第二示例性实施例=

图7示出在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100处采用的肩罩102。与上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相同的结构部分被赋予相同附图标记,并且不给出其说明。

如图7中所示,硬垫104被设置在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100的肩罩102的内部。硬垫104被布置在坐在座椅上的车辆乘员p(图中未示出)与肩带部22a(即,安全带插入部42)之间。硬垫104基本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从肩罩102的中间部至前侧区域布置,并且被布置在与坐在座椅上的车辆乘员p的锁骨92(图中未示出)相对的区域中。

硬垫104在肩带部22a的长度方向上被多次分割。更特别地,硬垫104设置有多个分割部104a,所述多个分割部104a在肩带部22a的长度方向上分割开。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在相邻的分割部104a之间设置空间(间隙)。例如,硬垫104的多个分割部104a通过粘附等结合至安全带插入部42,使得分割部104a在肩罩102内部的位置不移位。

在上述的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100中,由于硬垫104设有在肩带部22a的长度方向上分割开的多个分割部104a,所以硬垫104易于沿坐在座椅上的车辆乘员p(图中未示出)的受约束表面弯曲。因此,硬垫104紧密地贴合至车辆乘员p。作为结果,硬垫104被更可靠地布置在与车辆乘员p的锁骨92(图中未示出)相对的区域中,并且提高了座椅安全带22的贴合性。

在上述的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100中,在车辆的正面碰撞期间,从肩带部22a压在车辆乘员p上的负荷可经由硬垫104传递至具有较高忍耐力的锁骨92,并且,可缓和比锁骨92具有相对较低忍耐力的肋骨94(图中未示出)上的负荷。

=第三示例性实施例=

图8a至图9示出在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120处采用的肩罩122。与上述第一和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相同的结构部分被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不给出其说明。

如图8a和图8b中所示,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120在座椅靠背16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的上部处设有肩罩122。肩带部22a插入穿过肩罩122,并且肩罩122沿坐在座椅12上的车辆乘员p的受约束表面布置。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120还设有附接部124,布置有用作末端部的上端部122b的肩罩122的一侧在该附接部124处附接,以便能够沿着座椅靠背16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的上部的前面16a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附接部124经由比肩罩122延伸性好的可延伸构件126将布置上端部122b的肩罩122的一侧固定到座椅靠背16的宽度方向外侧处的上部的前面16a。在第三示例性实施例中,可延伸构件126由比肩罩122的盖罩48更易于拉伸的布料形成。

在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120中,可延伸构件126的与布置肩罩122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处的端部被附接至板128。板128被固定到座椅靠背16的宽度方向外侧处的上部。即,板128使用图中未示出的紧固件固定到座椅靠背16的宽度方向外侧处的上部,并且板128没有相对于座椅靠背16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如图8a和图8b中所示,当坐在座椅12上的车辆乘员p戴上座椅安全带22时,可延伸构件126延伸,从而调节至车辆乘员p的体形。因此,布置上端部122b的肩罩122的一侧相对于座椅靠背16的宽度方向外侧处的上部处的前面16a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即,通过使可延伸构件126延伸,肩罩122调节至坐在座椅12上的车辆乘员p的肩部区域s的位置,并且肩罩122将其自身紧密地贴合至车辆乘员p的肩部区域s。因此,肩罩122的硬垫44被布置在与车辆乘员p的锁骨92相对的区域中。

在上述的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120中,布置上端部122b的肩罩122的一侧经由比肩罩122延伸性好的可延伸构件126固定到座椅靠背16的宽度方向外侧处的上部处的前面16a。因此,当车辆乘员p戴上座椅安全带22时,通过使可延伸构件126延伸,肩罩122调节至车辆乘员p的体形,并且肩罩122被布置在与车辆乘员p的肩部区域s相对的位置处。因此,肩罩122可通过简单结构而被设定到适合约束车辆乘员p的位置(即,硬垫44与车辆乘员p的锁骨92相对的位置)。

在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120中,如图9中所示,在车辆的正面碰撞期间,根据车辆乘员p的向前或向后移动而拉动肩带部22a,并且,可延伸构件126根据肩带部22a的长度进一步延伸。因此,肩罩122相对于车辆乘员p的移位被抑制,并且肩罩122被保持在与车辆乘员p的肩部区域s相对的位置处。因此,在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120中,在车辆的正面碰撞期间从肩带部22a压在车辆乘员p上的负荷可经由硬垫44传递至具有较高忍耐力的锁骨92,并且,可缓和比锁骨92具有相对较低的忍耐力的肋骨94上的负荷。

=变型示例=

图10示出在根据变型示例的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130处采用的肩罩122。在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130中,如图10中所示,可延伸构件126被构造成在车辆的正面碰撞期间通过冲击而破裂。作为结果,抑制了肩罩122相对于车辆乘员p的移位,并且保持肩罩122处于与车辆乘员p的肩部区域s相对的位置处。因此,在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130中,在车辆正面碰撞期间从肩带部22a压在车辆乘员p上的负荷可经由硬垫44传递至具有较高忍耐力的锁骨92,并且,可缓和比锁骨92具有相对较低的忍耐力的肋骨94上的负荷。

在第一至第三示例性实施例中,硬垫44设有具有倒“v”形的多个切口44a。切口44a的形状和数目可以改变。例如,沿肩带部的长度方向排列的多个切口可被设置在硬垫中,并且切口的宽度可从布置车辆乘员p的该切口的一侧朝着布置安全带插入部42的一侧基本恒定。在这种情况下,硬垫可通过硬垫中的多个切口的宽度增大而沿车辆乘员p的受约束表面弯曲。

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硬垫104可被多次分割;分割部104a的形状、间隔和数目可以改变。

在第一至第三示例性实施例中,软垫46的后侧细长部46b沿肩带部22a的长度方向具有基本相同的厚度,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例如,软垫的后侧细长部可形成为其厚度沿着肩带部的长度方向朝着后侧逐渐减小。

在第一至第三示例性实施例中,设置管状安全带插入部42,肩带部22a插入穿过该管状安全带插入部42,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例如,假定安全带插入部是在肩带部22a的长度方向上滑动的结构,则能够存在与管状形状不同的结构。例如,可能存在如下结构,其中,在肩带部22a的上侧和下侧处布置低摩擦片状构件。此外,可能存在如下结构,其中,在座椅靠背16处安装具有预紧功能的卷收器26。

已经详细地描述了本公开的特定示例性实施例,但是本公开不限于当前的示例性实施例,并且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会明白,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可能存在许多可替选实施例。

将2017年10月10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7-196650的公开内容通过引用以其整体并入本说明书中。

本说明书中引用的所有参考文献、专利申请和技术说明书均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说明书中,其程度与各个参考文献、专利申请和技术说明书在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时被具体和单独地表述相同。

附图标记解释

10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

12车辆座椅

16座椅靠背

16a前面

20座椅安全带装置(三点式座椅安全带装置)

22座椅安全带

22a肩带部(肩带)

32带扣

40肩罩

40a上端部(末端部)

44硬垫

44a切口

46软垫

46b后侧细长部(朝着布置车辆乘员的肩部区域的一侧伸长的部分)

46c内侧细长部(朝着布置车辆乘员的颈部的一侧伸长的部分)

48盖罩

60附接部

62滑动板

92锁骨

94肋骨

100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

102肩罩

104硬垫

104a分割部(被分割开的部分)

120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

122肩罩

122b上端部(末端部)

124附接部

126可延伸构件(易于拉伸的构件)

130用于车辆的乘员约束装置

n颈部

p车辆乘员

s肩部区域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