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13510发布日期:2019-01-22 23:00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无人驾驶汽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无人驾驶汽车。



背景技术:

传统的无人驾驶汽车一般需要通过感测器件(传感器)感测汽车外部环境中的状况,例如,其它汽车等移动物体的移动状态。

该感测器件一般设置于无人驾驶汽车的车壳外。

由于无人驾驶汽车所行驶的道路的路况可能会比较复杂,此时,无人驾驶汽车会行驶得比较颠簸。设置于车壳外的感测器件可能会受到持续的震动作用力,这会使得感测器件与车壳松动,甚至改变感测器件与车壳之间的相对位置,从而导致感测器件的感测结果失准。

故,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人驾驶汽车,其能避免设置于车壳上的感测器件与车壳松动,确保感测器件与车壳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防止感测器件的感测结果失准。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无人驾驶汽车,所述无人驾驶汽车包括:车体,所述车体包括发动机、车壳、车轮、变速箱、传动组件;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发动机、所述变速箱、所述传动组件中的至少一者连接,所述控制装置设置于所述车体的车壳内;感测装置,所述感测装置包括球形壳体和至少两个感测器件,所述感测器件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所述球形壳体的表面上具有至少两个半封闭腔室,至少两个所述半封闭腔室以阵列的形式设置于所述球形壳体的表面,所述半封闭腔室的开口位于所述球形壳体的表面,所述感测器件设置于所述半封闭腔室中,所述感测装置还包括线管,所述半封闭腔室的内部空间通过所述线管与所述球形壳体的外部空间连通。

在上述无人驾驶汽车中,所述半封闭腔室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内部空间和所述线管的接合部分。

在上述无人驾驶汽车中,与所述感测器件和所述控制装置相连的导线设置于所述线管中。

在上述无人驾驶汽车中,所述感测器件用于感测所述车体外部的物体位置及其移动状态。

在上述无人驾驶汽车中,所述感测器件为激光感测器件。

在上述无人驾驶汽车中,所述感测器件包括激光感测头,所述激光感测头用于通过激光感测所述车体外的物体的位置及其移动状态。

在上述无人驾驶汽车中,所述感测器件为红外线感测器件。

在上述无人驾驶汽车中,所述感测器件包括红外线感测头,所述红外线感测头用于通过红外线感测所述车体外的物体的位置及其移动状态。

在上述无人驾驶汽车中,所述感测器件为超声波感测器件。

在上述无人驾驶汽车中,所述感测器件包括超声波感测头,所述超声波感测头用于通过超声波感测所述车体外的物体的位置及其移动状态。

相对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能避免设置于车壳上的感测器件与车壳松动,确保感测器件与车壳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防止感测器件的感测结果失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无人驾驶汽车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无人驾驶汽车中区域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和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无人驾驶汽车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无人驾驶汽车中区域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的无人驾驶汽车包括车体101、感测装置、控制装置。

所述车体包括发动机、车壳、车轮、变速箱、传动组件。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发动机、所述变速箱、所述传动组件中的至少一者连接。

感测装置包括球形壳体201和至少两个感测器件206,所述感测器件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所述控制装置设置于所述车体的车壳内。

球形壳体的表面上具有至少两个半封闭腔室205,至少两个所述半封闭腔室以阵列(例如,三维阵列)的形式设置于所述球形壳体的表面,所述半封闭腔室的开口位于所述球形壳体的表面。所述感测器件设置于所述半封闭腔室中。

感测装置还包括线管,半封闭腔室的内部空间通过线管与球形壳体的外部空间连通,与感测器件和控制装置相连的导线设置于线管中。

半封闭腔室设置有用于连接内部空间和线管的接合部分。所述线管用于容置连接控制装置和感测器件的导线。

感测装置还包括固定到半封闭腔室的内壁上的环形构件或格子状构件。环形构件具有圆柱形形状。环形构件的底部、所述格子状构件的底部固定到半封闭腔室的内壁。所述感测器件的基座的延伸部嵌套于所述环形构件或所述格子状构件内。

感测装置还包括粒状构件,粒状构件填充在半封闭腔室的内壁与所述感测器件之间的间隙。

所述感测器件用于感测车体外部的物体位置及其移动状态。

所述感测器件可例如为激光感测器件、红外线感测器件、超声波感测器件。

在所述感测器件为激光感测器件的情况下,所述感测器件包括激光感测头,所述激光感测头用于通过激光感测所述车体外的物体的位置及其移动状态。

在所述感测器件为红外线感测器件的情况下,所述感测器件包括红外线感测头,所述红外线感测头用于通过红外线感测所述车体外的物体的位置及其移动状态。

在所述感测器件为超声波感测器件的情况下,所述感测器件包括超声波感测头,所述超声波感测头用于通过超声波感测所述车体外的物体的位置及其移动状态。

所述车体中设置有容纳腔室203,所述容纳腔室用于容纳感测装置,即,所述感测装置容纳于所述容纳腔室内。

所述无人驾驶汽车还包括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与所述感测装置连接,所述升降装置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室内,所述升降装置用于将所述感测装置升起,以使得所述感测装置从所述容纳腔室内移动至所述车体外,所述升降装置用于将所述感测装置降低,以使得所述感测装置从所述车体外移动至所述容纳腔室内。

所述车壳与所述容纳腔室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盖板,所述盖板用于封盖所述容纳腔室。

所述无人驾驶汽车还包括盖板移动控制装置,盖板移动控制装置包括盖板存储室、盖板输送单元。

盖板输送单元包括第一电机、输送辊和定位辊,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输送辊连接。

输送辊用于将容纳在盖板存储室中的盖板输出,以使所述盖板封盖所述容纳腔室,以及用于将所述盖板收纳进所述盖板存储室,以将所述容纳腔室开启。

定位辊用于对盖板进行位置校正。

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升降杆202和第二电机,所述升降杆的第一末端与所述感测装置相固定,所述升降杆的第二末端与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室内的所述第二电机连接。

所述升降装置还包括筒状支承件,所述筒状支承件具有中空的支承腔室,所述升降杆嵌入所述支承腔室内,所述支承腔室的横截面的形状和尺寸与所述升降杆的横截面的形状和尺寸一致。所述筒状支承件用于对所述升降杆进行支承,以及用于限定所述升降杆的升降路径。

所述升降装置还包括电机座,所述电机座用于固定所述第二电机。

电机座具有底板、垂直活动板和垂直支撑板。第二电机设置于垂直活动板上。

垂直活动板设置在底板的上表面上,垂直活动板具有一对第一水平基部。

两第一水平基部之间相距预定距离。

第一水平基部中形成有贯通第一水平基部的第一螺孔,第一螺栓从第一水平基部的上侧穿过并拧入第一螺孔中。第一螺孔和第一螺栓用于调节设置有第一水平基部的垂直活动板的位置,以使垂直活动板固定到底板或与底板相分离。

在底板的上表面上,螺栓支撑体竖立在垂直活动板的一对第一水平基部之间。螺栓支撑体具有第二水平基部,第二水平基部中形成第二螺孔,第二螺栓从第二水平基部的上方穿过第二螺孔而螺合于第二螺孔。

垂直活动板上附接有垂直支撑板,垂直支撑板用于相对于垂直活动板在垂直方向上调整位置。

在垂直活动板中形成有垂直方向上的一对第三螺孔,第三螺栓穿过第三螺孔而拧入到第三螺孔中,用于调整垂直支撑板相对于垂直活动板在垂直方向上的位置。

所述升降装置还包括至少三支撑杆204,所述支撑杆的第三末端与所述升降杆的第一末端或者所述感测装置的底部相铰接,所述支撑杆的第四末端设置有支撑轮。至少三所述支撑杆以圆周阵列的形式设置在所述升降杆的四周。

所述升降装置还设置有至少三控制杆,所述控制杆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杆的中部铰接,所述控制杆用于控制所述支撑杆张开或收合。

所述支撑杆用于在所述升降装置将所述感测装置移动至所述容纳腔室外时,以所述第三末端为转动中心点往远离所述升降杆的方向转动预定角度,以使所述支撑杆的第四末端张开,并使得设置在所述支撑杆的第四末端处的所述支撑轮与所述车体的外表面或所述盖板的表面相接触。

在所述第四末端处于张开的状态下,至少三所述支撑杆组成一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用于对所述感测装置进行支撑和稳固,以防止所述车体在行驶的过程中因为颠簸而造成所述感测装置与所述车体的相对位置发生偏移。

在所述支撑杆的第四末端处于张开的状态下,支撑轮接触车体的外表面并支承支撑杆。支撑轮包括固定金属构件、轮体和轴部件,固定金属构件与支撑杆相固定,轴部件用于使固定金属构件与轮体连结,所述轮体用于绕所述轴部件旋转。

支撑轮安装在支撑杆的第四末端的底部,轮体用于将所述支撑杆支撑在车体的外表面或所述盖板的表面。

支撑轮还包括旋转限制构件和防滑构件。

旋转限制构件设置在支撑轮的轮体与车体的外表面或所述盖板的表面之间。所述旋转限制构件用于调节支撑轮的轮体的旋转。

防滑构件设置在旋转限制构件的底面上。防滑构件具有向车体的外表面侧突出的至少两个环状突起。防滑构件由具有大致同心圆的直径不同的至少两个环状突起排列而形成。

所述环状突起用于与车体的外表面或所述盖板的表面抵接,以增加防滑构件与车体的外表面或盖板表面之间的摩擦力。

旋转限制构件具有朝向车体的外表面侧凹陷的凹部,凹部呈大致圆形,凹部的尺寸比支撑轮的轮体的尺寸小。

盖板存储室具有用于容纳盖板的凹部。在凹部的周围形成有开口直径逐渐变大的扩径部。该扩径部的内径比盖板的外径大,从而在盖部容纳于凹部中的情况下,使得盖板的外周侧与扩径部的内侧具有预定间隙。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能避免设置于车壳上的感测器件与车壳松动,确保感测器件与车壳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防止感测器件的感测结果失准。

综上所述,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优选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