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的底板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67459发布日期:2019-10-14 18:40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汽车的底板构造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通过下纵梁、前柱、车顶侧梁及后柱划分出供前车门及后车门配置的车门开口、且在将左右的上述下纵梁之间连接的底面板上配置有前座椅及后座椅的汽车的底板构造。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如下汽车的座椅装置:使汽车的后座椅的座垫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立起,并且将座椅靠背向前放倒而收纳于此前座垫所在的空间,由此,在车身后部构成宽阔的行李室底板。另外记载了上述汽车也可以不具有中柱而具有对于前车门及后车门共通的车门开口。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71660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然而,上述以往的构造具有立起后的后座椅的座垫使行李室底板的车宽方向尺寸变窄的问题,而且由于在前座椅的位置处没有形成行李室底板,所以具有不仅无法搭载长尺寸的行李而且无法将对于前车门及后车门共通的宽阔的车门开口有效利用于行李装卸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在车室内形成宽阔且容易装卸行李的行李室底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提出一种汽车的底板构造,通过下纵梁、前柱、车顶侧梁及后柱划分出供前车门及后车门配置的车门开口,在将左右的上述下纵梁之间连接的底面板上配置有前座椅及后座椅,上述汽车的底板构造的特征在于,上述前座椅能够以将座椅靠背向前方放倒而重叠于座垫上的方式进行折叠,上述后座椅能够以将座椅靠背向前方放倒而重叠于座垫上的方式进行折叠,在将上述前座椅及上述后座椅折叠的状态下,通过在形成于上述前座椅的座椅靠背的背面与上述后座椅的座椅靠背的背面之间的间隙上搭架行李室板,而能够形成从上述前柱至上述后柱的范围内的行李室底板。

另外根据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提出一种汽车的底板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方案1的结构的基础上,上述底面板从前侧朝向后侧具备第1横梁、第2横梁、第3横梁及第4横梁,上述前座椅的前后的腿部分别支承于上述第2横梁和上述第3横梁,上述后座椅的前后的腿部分别支承于上述第3横梁与第4横梁之间的第1加强部和上述第4横梁,折叠状态下的上述前座椅支承于上述第1横梁、或上述第1横梁与上述第2横梁之间的第2加强部。

另外根据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提出一种汽车的底板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方案1的结构的基础上,上述前车门经由铰链开闭自如地支承于上述前柱,上述后车门滑动自如地支承于设在上述车顶侧梁及上述下纵梁上的上下的导轨。

另外根据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提出一种汽车的底板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方案1的结构的基础上,在上述前柱的车宽方向内表面、和上述前座椅的座垫后部的车宽方向内外位置处,具备卡定行李固定用带的带卡定部。

另外根据方案5所记载的发明,提出一种汽车的底板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方案1的结构的基础上,上述前座椅或上述后座椅能够将上述座椅靠背向前方放倒而使其与上述座垫的上表面重合。

另外根据方案6所记载的发明,提出一种汽车的底板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方案2的结构的基础上,上述前座椅或上述后座椅能够将上述前腿部及上述后腿部向前方放倒而使上述座垫与上述底面板的上表面重合。

提出一种汽车的底板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述前座椅或上述后座椅在后腿部的上方具备用于将座椅靠背向前方放倒的第1旋转轴,并且具备用于将上述后腿部相对于上述底面板向前方放倒的第2旋转轴。

提出一种汽车的底板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方案5的结构的基础上,上述前座椅或上述后座椅具备用于将前腿部相对于上述底面板向前方放倒的第3旋转轴。

另外根据方案7所记载的发明,提出一种汽车的底板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方案2的结构的基础上,上述底面板在上述第2横梁与上述第3横梁之间具备向上方隆起的隆起部,在上述隆起部的下方配置有燃料箱。

另外根据方案8所记载的发明,提出一种汽车的底板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方案2的结构的基础上,在上述前座椅的上述后腿部的背面形成有构成上述行李室底板的一部分的行李室底板部,在支承上述后腿部的托架上形成有支承上述行李室板的前部的板支承面,在上述后座椅的座椅靠背的背面形成有支承上述行李室板的后部的板支承面。

另外根据方案9所记载的发明,提出一种汽车的底板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方案1的结构的基础上,在构成上述行李室底板的一部分的上述前座椅及上述后座椅的座椅靠背的内部具备加强用的金属板。

另外根据方案10所记载的发明,提出一种汽车的底板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方案1的结构的基础上,上述车顶侧梁通过外面板、内面板及加强板构成闭合截面,支承车顶面板的车顶拱的车宽方向外端支承于上述内面板,上述车顶面板的车宽方向外端支承于上述外面板。

另外根据方案11所记载的发明,提出一种汽车的底板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方案1的结构的基础上,具备从上述底面板的前部立起的前围板下构件,上述前围板下构件具备与上述行李室底板大致相同高度的层差部。

另外根据方案12所记载的发明,提出一种汽车的底板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方案1的结构的基础上,具备从上述底面板的后部隆起的后部底板,上述后部底板具备与上述行李室底板大致相同高度的平坦部。

此外,实施方式的前腿部35、后腿部36、前腿部43及后腿部44与本发明的腿部相对应。

发明效果

根据方案1的结构,通过下纵梁、前柱、车顶侧梁及后柱划分出供前车门及后车门配置的车门开口而得到无中柱的宽阔的车门开口,并且以面向该车门开口的方式在将左右的下纵梁之间连接的底面板上配置有前座椅及后座椅。前座椅能够以将座椅靠背向前方放倒而重叠于座垫上的方式进行折叠,后座椅能够以将座椅靠背向前方放倒而重叠于座垫上的方式进行折叠,在将前座椅及后座椅折叠的状态下,通过在形成于前座椅的座椅靠背的背面与后座椅的座椅靠背的背面之间的间隙上搭架行李室板,而能够以面向宽阔的车门开口的方式形成从前柱至后柱的范围内的行李室底板,因此不仅能够在车室内形成宽阔的行李室底板而装载大量行李,而且能够通过无中柱的宽阔的车门开口容易地进行行李装卸。

另外根据方案2的结构,底面板从前侧朝向后侧具备第1横梁、第2横梁、第3横梁及第4横梁,前座椅的前后的腿部分别支承于第2横梁和第3横梁,后座椅的前后的腿部分别支承于第3横梁与第4横梁之间的第1加强部和第4横梁,折叠状态下的前座椅支承于第1横梁、或者第1横梁与第2横梁之间的第2加强部,因此不仅能够将前座椅及后座椅牢固地支承于底面板上,而且能够可靠地支承折叠后的前座椅上所装载的沉重的行李的重量。

另外根据方案3的结构,前车门经由铰链而开闭自如地支承于前柱,后车门滑动自如地支承于设在车顶侧梁及下纵梁上的上下的导轨,因此通过将前车门向前方打开、且将后车门向后方打开而能够大幅开放车门开口,从而更加容易进行行李装卸。

另外根据方案4的结构,由于在前柱的车宽方向内表面、和前座椅的座垫的后部的车宽方向内外位置处具备卡定行李固定用带的带卡定部,所以通过以行李固定用带将长尺寸的行李的前部束缚于带卡定部,即使没有中柱也能够防止行李从车门开口落下。

另外根据方案5的结构,由于前座椅或后座椅能够将座椅靠背向前方放倒而使其与座垫的上表面重合,所以能够通过折叠后的座椅靠背的背面构成行李室底板。

另外根据方案6的结构,由于前座椅或后座椅能够将前腿部及后腿部向前方放倒而使座垫与底面板的上表面重合,所以能够降低行李室底板而扩大车室空间,从而增加行李的装载量。另外由于即使配置了座椅也能够降低行李室底板,所以容易进行行李装卸。

另外根据方案7的结构,底面板在第2横梁与第3横梁之间具备向上方隆起的隆起部,在隆起部的下方配置有燃料箱,因此不仅能够降低底面板的高度且增加燃料箱的容量,而且能够使第2横梁及第3横梁的截面面积增加而提高对前座椅的支承刚性。

另外根据方案8的结构,在前座椅的后腿部的背面形成有构成行李室底板的一部分的行李室底板部,在支承后腿部的托架上形成有支承行李室板的前部的板支承面,在后座椅的座椅靠背的背面形成有支承行李室板的后部的板支承面,因此能够构成从前座椅至后座椅的范围内的平坦的行李室底板。

另外根据方案9的结构,在构成行李室底板的一部分的前座椅及后座椅的座椅靠背的内部具备加强用的金属板,因此即使在折叠后的前座椅及后座椅上装载沉重的行李,也能够防止前座椅及后座椅变形。

另外根据方案10的结构,车顶侧梁通过外面板、内面板及加强板构成闭合截面,支承车顶面板的车顶拱的车宽方向外端支承于内面板,车顶面板的车宽方向外端支承于外面板,因此能够在车顶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分使车顶面板比车顶拱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而扩大车室空间。

另外根据方案11的结构,具备从底面板的前部立起的前围板下构件,前围板下构件具备与行李室底板大致相同高度的层差部,因此能够与前围板下构件的层差部相应地将行李室底板向前方扩大。

另外根据方案12的结构,具备从底面板的后部隆起的后部底板,后部底板具备与行李室底板大致相同高度的平坦部,因此能够与后部底板的平坦部相应地将行李室底板向后方扩大。

附图说明

图1是使座椅立起后的汽车的车身侧视图。

图2是图1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3是将座椅折叠后的汽车的车身侧视图。

图4是图3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5是使座椅立起后的状态及折叠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图4的6方向向视图。

图7是图1的7-7线放大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下纵梁12…前柱12a…带卡定部13…车顶侧梁13a…外面板13b…内面板13c…加强板14…后柱15…车门开口16…前车门17…后车门18…铰链19…导轨20…前围板下构件20a…层差部21…后部底板21a…平坦部22…底面板22a…隆起部23…第1横梁24…第2横梁25…第3横梁26…第4横梁27…第1加强部28…第2加强部31…前座椅32…座垫33…座椅靠背33a…金属板35…前腿部(腿部)36…后腿部(腿部)36a…行李室底板部39…后座椅40…座垫41…座椅靠背41a…板支承面41b…金属板43…前腿部(腿部)44…后腿部(腿部)47…托架47a、47b…板支承面47c、47d…带卡定部49…行李室板50…燃料箱51…行李固定用带53…行李室底板54…车顶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图7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本说明书中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车宽方向)及上下方向是将落座于驾驶席的乘员作为基准来定义的。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汽车具有被下纵梁11、前柱12、车顶侧梁13及后柱14包围的车门开口15,左侧的前车门16的前部经由铰链18、18而枢转支承于前柱12,并且左侧的后车门17的上部及下部滑动自如地支承于设在车顶侧梁13及下纵梁11上的导轨19、19。对于前车门16及后车门17共通的车门开口15没有中柱。

如图2及图4所示,以将车身前部的前围板下构件20及车身后部的后部底板21连接的方式配置有底面板22,在底面板22的下表面上,从其前方朝向后方按顺序沿车宽方向配置有第1横梁23、第2横梁24、第3横梁25及第4横梁26。在被第3横梁25及第4横梁26夹持的底面板22的上表面上形成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第1加强部27,在被第1横梁23及第2横梁24夹持的底面板22的下表面上形成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第2加强部28。

作为副驾驶席的左侧的前座椅31具备:座垫32、经由设在座垫32的后端的第1旋转轴34而能够沿前后方向立起/倒伏的座椅靠背33、前腿部35和后腿部36。后腿部36的下端经由第2旋转轴37而能够沿前后方向立起/倒伏地支承于以跨着第2横梁24及第3横梁25的方式固定的托架47,且后腿部36的上端经由第1旋转轴34与座垫32的后端及座椅靠背33的下端连结。另外前腿部35的下端经由第3旋转轴38而能够沿前后方向立起/倒伏地支承于第2横梁24。在前座椅31的座椅靠背33的内部埋入有金属板33a。此外,金属板33a也可以不埋入而露出。

后座椅39具备左右一对的座垫40、40、左右一对的座椅靠背41、41、前腿部43、43、和与座椅靠背41、41一体的后腿部44、44。座垫40、40的后端经由第1旋转轴42、42与后腿部44、44的上端连结,后腿部44、44的下端经由第2旋转轴45、45而能够沿前后方向立起/倒伏地支承于固定在第4横梁26上的托架48、48。另外前腿部43、43的下端经由第3旋转轴46、46而能够沿前后方向立起/倒伏地支承于第1加强部27。在后座椅39的座椅靠背41、41的内部埋入有金属板41b、41b。此外,金属板41b、41b也可以不埋入而露出。

在前座椅31的后腿部36的后表面(在倒伏状态下为上表面)上形成有平坦的行李室底板部36a,并且在托架47上形成有板支承面47a、47b。能够在托架47的板支承面47a、47b、和形成于后座椅39的左侧的座椅靠背41的上部后表面(在放倒状态下为上表面)上的板支承面41a载置平板状的行李室板49。在不使用行李室板49时,该行李室板49能够收纳于座垫23或座垫40的下方。

第2横梁24与第3横梁25之间的底面板22构成向上方鼓出的隆起部22a,在该隆起部22a的内部收纳有燃料箱50。另外在向前上升地倾斜的前围板下构件20形成有水平的层差部20a,在向后上升地倾斜的后部底板21形成有水平的平坦部21a。

如图6所示,在左侧的前柱12下部的车宽方向内表面上设有u字状的带卡定部12a,在对左侧的前座椅31的座垫32进行支承的托架47的左右两侧部上设有u字状的带卡定部47c、47d。在这些带卡定部12a、47c、47d上卡定有设在行李固定用带51的中间部的环部51a、和设在两端部的钩52、52。此外,也可以将环部51a变更为钩52。

如图4及图5的(b)所示,若将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前座椅31及后座椅39折叠,则在底面板22的上方会形成平坦的行李室底板53。行李室底板53在图5的(b)中以粗点划线包围而示出。

如图7所示,车顶侧梁13将外面板13a、内面板13b及加强板13c结合而构成为闭合截面,支承车顶面板54的车顶拱55的车宽方向外端支承于车顶侧梁13的内面板13b,车顶面板54的车宽方向外端支承于车顶侧梁13的外面板13a。

接下来,说明具备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作用。

左侧的前座椅31通过将后腿部36的下端支承在以跨着第2横梁24及第3横梁25的方式固定的托架47上,并且将前腿部35的下端支承在第2横梁24上,而牢固地安装在底面板22上。另外后座椅39通过将后腿部44、44的下端支承在固定于第4横梁26的托架48、48上,并且将前腿部43、43的下端支承在第1加强部27上,而牢固地安装在底面板22上。

为了在车室内构成行李室底板53,通过将支承前座椅31的座垫32的后腿部36及前腿部35绕第2旋转轴37及第3旋转轴38向前方放倒,而使座椅靠背33重合于座垫32上,并且使座垫32重合于底面板22上。而且,通过将后座椅39的后腿部44、44及前腿部43、43绕第2旋转轴45、45及第3旋转轴46、46向前方放倒,而使座椅靠背41、41重合于座垫40、40的上表面,并且使座垫40、40重合于底面板22上。并且通过在前座椅31的托架47的板支承面47a、47b、和后座椅39的左侧的座椅靠背41的背面的板支承面41a上载置行李室板49,而在形成于前座椅31的倒伏的座椅靠背33与后座椅39的倒伏的左侧的座椅靠背41之间的间隙上进行架桥。

在该状态下,前座椅31的座椅靠背33的背面、前座椅31的后腿部36的行李室底板部36a、行李室板49、后座椅39的座椅靠背41的背面和后座椅39的后腿部44的行李室底板部44a排列成相同的高度,构成平坦的行李室底板53。此时,前围板下构件20的层差部20a与行李室底板53的前端相连,后部底板21的平坦部21a与行李室底板53的后端相连,由此将行李室底板53的实质上的前后方向尺寸扩大。

在折叠后的前座椅31的座椅靠背33的上表面、和折叠后的后座椅39的座椅靠背41、41的上表面上载置行李,由于在前座椅31的座椅靠背33及后座椅39的座椅靠背41、41的内部埋入有金属板33a、41b、41b,所以能够通过金属板33a、41b、41b支承行李的重量而防止前座椅31及后座椅39变形。另外由于折叠状态下的前座椅31的座椅靠背33的前部支承于第1横梁23、和第1横梁23与第2横梁24之间的第2加强部28,所以能够可靠地支承载置在前座椅31的座椅靠背33的上表面上的行李的重量。此外,在图4中座垫32及座垫40的各自前部省略了与底面板22抵接那样的下表面形状。

被下纵梁11、前柱12、车顶侧梁13及后柱14包围的车门开口15不具备中柱,而且前车门16经由铰链18、18将前部枢转支承于前柱12,后车门17是滑动自如地支承于设在车顶侧梁13及下纵梁11上的导轨19、19的滑动车门,所以能够使宽阔的车门开口15面向行李室底板53,即使是大型行李也容易装卸。

另外当在行李室底板53的全长范围内搭载卷成卷筒状的地毯等长尺寸行李那样的情况下,通过行李固定用带51,将长尺寸行李的前部束缚(行李固定用带51将环部51a及钩52、52钩挂于设在前柱12上的带卡定部12a、和设在支承前座椅31的后腿部36的托架47的车宽方向内外的带卡定部47c、47d),由此能够防止该行李从车门开口15落下。

另外底面板22在第2横梁24与第3横梁25之间形成有向上方隆起的隆起部22a,在该隆起部22a中收纳燃料箱50,由此不仅能够降低底面板22的高度且增加燃料箱50的容量,还能够使第2横梁24及第3横梁25的截面面积增加而提高对前座椅31的支承刚性。

而且由于车顶侧梁13通过外面板13a、内面板13b及加强板13c而构成为闭合截面,支承车顶面板54的车顶拱55的车宽方向外端支承于内面板13b,车顶面板54的车宽方向外端支承于外面板13a,所以能够在车顶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分使车顶面板54位于比车顶拱55靠上方且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而与之相应地扩大车室空间。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例如,在实施方式中在左侧的前座椅31和后座椅39的位置处形成有行李室底板53,但也可以在右侧的前座椅和后座椅的位置处形成行李室底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