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放置多种规格水杯的翻转式杯托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64761发布日期:2020-03-06 08:21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放置多种规格水杯的翻转式杯托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汽车杯托结构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可放置多种规格水杯的翻转式杯托结构。



背景技术:

杯托装置是驾乘人员在行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机构,用户在不同的场合下,往往有不同的水杯使用偏好,对于不同规格的水杯,杯托装置都必须具有良好的夹持效果,在避免水杯被碰翻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减少由于水杯高度过高而对周边操纵件造成的影响。

专利号为cn201810083748.0,专利名称为《杯托组件》的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可翻转的杯托结构,但该专利的翻转功能只是为了增加杯托数量,对水杯的规格无特定适应性,且在翻转杯托回位时,原有的杯托无法正常使用。

专利号为cn201810864727.2,专利名称为《汽车内饰功能系统》的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基于翻转杯托来调节储物空间的内饰结构,但该专利只有可翻转的杯托卡持臂,当卡持臂收起时,则不再存在杯托功能,且对于不同规格的杯托无特定适应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在有限的安装空间内,满足不同规格杯托的放置要求的翻转式杯托结构。

为实现此目的,本发明所设计的可放置多种规格水杯的翻转式杯托结构,包括杯托底座和设置于杯托底座内的杯托,其特征在于:所述杯托包括内部中空的球形壳体,所述球形壳体的相对的两侧表面与所述杯托底座之间通过可驱动所述球形壳体沿直线方向旋转前进或后退的旋转驱动结构相连接,所述球形壳体的中部沿所述球形壳体的旋转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可分别放置不同规格水杯的杯托支座。

进一步的,所述旋转驱动结构包括两个分别固定于所述球形壳体的相对的两侧表面上的导向齿轮、设置于所述杯托底座内且分别与所述球形壳体的相对的两侧表面的导向齿轮底部啮合的两根导向齿条和设置于所述杯托底座内、与所述球形壳体的一侧的导向齿轮顶部啮合并可前后移动的驱动齿条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齿条结构包括与所述球形壳体的一侧的导向齿轮顶部啮合的第一驱动齿条和可驱动所述第一驱动齿条前后移动的齿条驱动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齿条驱动结构包括垂直固定于所述第一驱动齿条顶部的第二驱动齿条和与所述第二驱动齿条啮合的驱动齿轮,所述驱动齿轮的顶部固定有手动旋钮,所述手动旋钮位于所述杯托底座的上方。

进一步的,所述杯托支座包括用于承载瓶体的第一杯托支座、用于承载杯体的第二杯托支座和用于承载罐体的第三杯托支座;所述球形壳体在与所述第一杯托支座相对的一侧表面上设有瓶体入口孔,所述球形壳体在与所述第一杯托支座连接的一侧表面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杯托支座同轴连通的瓶体过孔,所述瓶体入口孔与瓶体过孔同轴设置,所述瓶体过孔的直径小于所述瓶体入口孔的直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杯托支座包括同轴固定于所述瓶体过孔内的第一圆锥台形环座,所述第一圆锥台形环座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球形壳体的内外两侧,所述第一圆锥台形环座位于所述球形壳体内的一端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圆锥台形环座位于所述球形壳体外的一端的内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圆锥台形环座位于所述球形壳体外的一端的周向表面向内弯折形成支撑环,所述第一圆锥台形环座位于所述球形壳体外的一端侧壁上周向间隔开设有多个第一凹槽。

进一步的,所述球形壳体在与所述第二杯托支座的对应位置的表面设置有第二杯托支座固定孔,所述第二杯托支座包括同轴固定于所述第二杯托支座固定孔内的第二圆锥台形环座,所述第二圆锥台形环座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球形壳体的内外两侧,所述第二圆锥台形环座位于所述球形壳体内的一端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二圆锥台形环座位于所述球形壳体外的一端的内径。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圆锥台形环座位于所述球形壳体外的一端侧壁上周向间隔开设有多个第二凹槽。

更进一步的,所述球形壳体在与所述第三杯托支座的对应位置的表面设置有第三杯托支座固定孔,所述第三杯托支座包括同轴固定于所述第三杯托支座固定孔内的圆柱环,所述圆柱环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球形壳体的内外两侧,所述圆柱环位于所述球形壳体内的一端端面同轴固定连接有将所述圆柱环位于所述球形壳体内的一端封闭的支撑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驱动齿条与导向齿轮的啮合结构来驱动球形壳体旋转,即可将需要的杯托支座翻转至承载位置,调节方便的同时,多种杯托支座的结构可分别适应不同规格的水杯、水瓶和罐装水或饮料的承载,适用面广。对不同规格的水杯均具有很好的夹持效果,且充分考虑了各种盛水装置的高度,有效避免了由于水杯高度过高影响周边部件的问题,保障了驾驶安全。杯托体积小,不影响扶手箱内其他部件的设置,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和市场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翻转式杯托结构位于水瓶放置工位时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中翻转式杯托结构位于水杯放置工位时的立体图;

图3为本发明中翻转式杯托结构位于易拉罐放置工位时的立体图;

图4为本发明中旋转驱动结构的连接立体图;

图5为本发明中翻转式杯托结构承载小型水杯的纵向截面图;

图6为本发明中翻转式杯托结构承载中型水杯的纵向截面图;

图7为本发明中翻转式杯托结构承载大型水杯的纵向截面图;

图8为本发明中翻转式杯托结构位于水瓶放置工位时的截面图;

其中,1—杯托底座,2—球形壳体,3—导向齿轮,4—导向齿条,5—第一驱动齿条,6—第二驱动齿条,7—驱动齿轮,8—手动旋钮,9—第一杯托支座(9.1—第一圆锥台形环座,9.2—第一凹槽),10—第二杯托支座(10.1—第二圆锥台形环座,10.2—第二凹槽),11—第三杯托支座(11.1—圆柱环,11.2—支撑板),12—瓶体入口孔,13—瓶体过孔,14—第二杯托支座固定孔,15—第三杯托支座固定孔,16—指示面板,17—支撑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8所示的可放置多种规格水杯的翻转式杯托结构,包括杯托底座1和设置于杯托底座1内的杯托,杯托包括内部中空的球形壳体2,球形壳体2的相对的两侧表面分别固定有一个导向齿轮3,杯托底座1内设置有两根分别与球形壳体2的相对的两侧表面的导向齿轮3底部啮合的两根导向齿条4和与球形壳体2的一侧的导向齿轮3顶部啮合的第一驱动齿条5,第一驱动齿条5顶部垂直固定有第二驱动齿条6,第二齿条6与驱动齿轮7啮合,第一驱动齿条5和第二驱动齿条6可前后移动的设置于杯托底座1内,驱动齿轮7的顶部固定有手动旋钮8,手动旋钮8位于杯托底座1的上方。

球形壳体2的中部沿球形壳体2的旋转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可分别放置不同规格水杯的杯托支座:用于承载瓶体的第一杯托支座9、用于承载杯体的第二杯托支座10和用于承载罐体的第三杯托支座11。

如图8所示,球形壳体2在与第一杯托支座9相对的一侧表面上设有瓶体入口孔12,球形壳体2在与第一杯托支座9连接的一侧表面上设有与第一杯托支座9同轴连通的瓶体过孔13,瓶体入口孔12与瓶体过孔13同轴设置,瓶体过孔13的直径小于瓶体入口孔12的直径。第一杯托支座9包括同轴固定于瓶体过孔13内的第一圆锥台形环座9.1,第一圆锥台形环座9.1的两端分别位于球形壳体2的内外两侧,第一圆锥台形环座9.1位于球形壳体2内的一端的内径大于第一圆锥台形环座9.1位于球形壳体2外的一端的内径。如图3所示,第一圆锥台形环座9.1位于所述球形壳体2外的一端的周向表面向内弯折形成支撑环17,且第一圆锥台形环座9.1位于球形壳体2外的一端侧壁上周向间隔开设有多个第一凹槽9.2。水瓶从瓶体入口孔12竖直放入球形壳体2内,水瓶底部穿过瓶体过孔13通过第一圆锥台形环座9.1的下部内径较小的锥台段和支撑环17进行支撑定位,第一杯托支座9充分利用了球形壳体2的内部空间,可承载高度较高的水瓶或水杯,保证水瓶或水杯不会影响周边部件的同时保证了良好的夹持效果。第一凹槽9.2的结构避免了水瓶或水杯由于与第一圆锥台形环座9.1紧密接触导致难以拿出的情况发生,进一步提高了实用性。

如图5—7所示,球形壳体2在与第二杯托支座10的对应位置的表面设置有第二杯托支座固定孔14,第二杯托支座10包括同轴固定于第二杯托支座固定孔14内的第二圆锥台形环座10.1,第二圆锥台形环座10.1的两端分别位于球形壳体2的内外两侧,第二圆锥台形环座10.1位于球形壳体2内的一端的内径小于第二圆锥台形环座10.1位于球形壳体2外的一端的内径。第二圆锥台形环座10.1位于球形壳体2外的一端侧壁上周向间隔开设有多个第二凹槽10.2。第二杯托支座10上下窄的结构可适应不同规格的水杯,对不同规格的水杯均有良好的夹持效果,同时第二凹槽10.2的结构也进一步方便了水杯的拿出。

球形壳体2在与第三杯托支座11的对应位置的表面设置有第三杯托支座固定孔15,第三杯托支座11包括同轴固定于第三杯托支座固定孔15内的圆柱环11.1,圆柱环11.1的两端分别位于球形壳体2的内外两侧,圆柱环11.1位于球形壳体2内的一端端面同轴固定连接有将圆柱环11.1位于球形壳体2内的一端封闭的支撑板11.2。针对易拉罐的形状设计的第三杯托支座11对于易拉罐等罐装结构具有良好的支撑和定位效果。

本发明的工作过程是:以从放置水瓶的第一杯托支座9转换到放置水杯的第二杯托支座10的位置为例进行操作说明,旋转手动旋钮8,使指示面板16上的箭头顺时针向目标水杯类型的标识(有“咖啡杯”图标方向)旋转。驱动齿轮7驱动第二驱动齿条6和第一驱动齿条5移动,第一驱动齿条5驱动导向齿轮3转动,由导向齿轮3的旋转来带动球星壳体2沿导向齿条4旋转运动,直至第二杯托支座10翻转至球形壳体2的顶部竖直状态。

以上即可实现第一杯托支座9至第二杯托支座10状态的切换,如需更改杯托状态,重复以上过程选择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手动旋钮8即可。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的结构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