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后排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64694发布日期:2020-03-06 08:21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后排座椅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汽车座椅,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后排座椅。



背景技术:

汽车座椅骨架是支撑汽车座椅的内部关键配件,许多功能性的实现都是通过对座椅骨架的设计改造来完成的。汽车座椅骨架分为前排座椅骨架、中排座椅骨架、后排座椅骨架;当然,对于乘员数更多的汽车,座椅的数目和排数也会更多。一般来说,座椅骨架的功能及调节方式有:调角器带动的靠背骨架向前后旋转,座框骨架的前后移动,座框骨架的高度、仰角调节。基于越来越成熟消费市场,汽车座椅的功能性需求越来越高,有主机厂提出,将后排座椅进行可变设计,使其经过调节既能满足三人乘坐,又能变化为二人商务模式。现有设计采用直接在靠背上设置翻转扶手的方式,翻转扶手的下部与靠背铰接,翻转扶手收纳到靠背内时,可形成三人乘坐模式;翻转扶手出靠背时,扶手将两侧座位分割开,形成两人商务模式。其存在以下缺点:

①、后排座椅的座框部分不能分离,两侧座位依然连在一起,形式上不能形成完全独立的两部分;

②、由于扶手内嵌在靠背中,后排扶手的长度和高度难以兼顾。具体的,a、如保证扶手打开后有足够的长度,需使扶手的下连接点(铰接点)更靠近座框,这就使扶手打开后的高度很低,严重影响乘坐体验;目前的解决的方法是大大增加扶手厚度进行垫高,但这又会使扶手显得过于笨重;b、如保证扶手打开后有足够的高度,需使扶手的下连接点(铰接点)升高远离座框,这就使扶手打开后的长度很短,同样影响乘坐体验;或者如a点所说的那样。

因而,需要对主机厂提出的问题进行重新审视和研究,设计出功能性更全面,体验更好的座椅骨架,特别是针对后排的座椅骨架。

面对以上缺点,研究人员至少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1、如何实现后排座椅的座框在“三人位”和“两人位”之间进行可回复的调节;

2、在“三人位”向“两人位”变化时,“减掉的”的一个位置的座框应如何放置、收纳或隐藏;

3、原有设计中,扶手的位置和设置方式是否还能继续沿用。

4、如何既能保证后排扶手在打开后具有足够的长度,有具有足够的高度,同时又不能增大扶手厚度。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以上所有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新设计新构思的一种汽车后排座椅。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汽车后排座椅,其关键在于:包括两个并排设置的固定座椅,两个所述固定座椅之间设有翻转调节座椅,所述翻转调节座椅包括靠背本体和座框本体,所述靠背本体和座框本体连接有同一套翻转机构,在所述座框本体的下底面设有扶手收纳区,在该扶手收纳区内设有扶手,所述扶手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座框本体上。

所述固定座椅包括固定靠背和固定座框,所述靠背本体与两个所述固定座椅的固定靠背平齐,所述座框本体与两个所述固定座椅的固定座框平齐。

所述翻转机构包括翻转连杆和同步连杆,其中翻转连杆的一端与所述安装支座铰接,所述翻转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靠背本体连接,所述座框本体转动安装在所述安装支座上,所述同步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翻转连杆铰接,所述同步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座框本体铰接。

包括两个竖向正对设置的安装支座,所述座框本体位于两个所述安装支座之间,在所述座框本体的后部设有后横管,所述后横管的两端分别可转动的安装在所述安装支座上,所述后横管上固定有与其垂直的转动摇臂,该转动摇臂与所述同步连杆铰接。

所述靠背本体上还连接有稳定连杆,该稳定连杆的一端与所述靠背本体铰接,所述稳定连杆的另一端与外固定件铰接,所述靠背本体与所述翻转连杆铰接。

在两个所述安装支座上分别设有所述翻转连杆,每个所述翻转连杆分别连接有所述同步连杆,在所述后横管上对应每个所述同步连杆分别设有所述转动摇臂,所有所述翻转连杆连接有同一个同步稳定杆。

所述同步稳定杆上设有驱动直线电机,该驱动直线电机的壳体与所述外固定件铰接,该驱动直线电机的推进部与所述同步稳定杆铰接。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通过对靠背本体向后翻转留出让位空间,并将座框同步翻转带入让位空间,从而解决“三人位”和“两人位”之间的可回复的调节问题,以及座框的隐藏收纳问题。

所述座框本体上设有扶手升降机构,该扶手升降机构上设有扶手翻转机构,所述扶手设置在所述扶手翻转机构上,所述座框本体和所述扶手之间设有扶手升降翻转同步组件;

所述扶手升降机构包括设于所述座框本体上的导向轨迹和设于所述扶手翻转机构上的行走部,该行走部设于所述导向轨迹上并沿其移动;

所述座框本体包括两个正对设置的座框边板,在两个所述座框边板上分别设有条形的升降槽,所述升降槽形成所述导向轨迹,所述行走部位于所述升降槽内并沿其移动。

在所述扶手的根部背向设有两个柱状限位部,所述柱状限位部形成所述行走部,两个所述柱状限位部分别落在两个所述座框边板上的所述升降槽内,所述柱状限位部滑动装配在对应的所述升降槽内;

所述柱状限位部同时形成扶手翻转轴,所述升降槽的任一位置形成扶手翻转孔,所述扶手翻转轴和所述扶手翻转孔相配合形成所述扶手翻转机构。

所述扶手升降翻转同步组件包括挡杆,在两个所述座框边板上分别设有所述挡杆,所述挡杆的一端与所述座框本体铰接,所述挡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扶手连接;

在所述扶手上对应每个所述挡杆分别设有条形的同步滑槽,所述挡杆与所述扶手的连接端设有同步限位轴,该同步限位轴水平活动穿设在所述同步滑槽内,所述挡杆通过所述同步限位轴与所述同步滑槽滑动配合;

所述挡杆与所述座框本体的连接端分别设有挡臂,在两个所述座框边板上分别设有角度限位孔,所述角度限位孔与所述挡臂一一对应,所述挡臂位于所述角度限位孔内。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可兼顾扶手打开后的长度和高度,并能对扶手进行同步翻转和升降,简化了使用流程,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一种汽车后排座椅,较好的解决“三人位”和“两人位”之间的可回复的调节问题,同时可兼顾扶手打开后的长度和高度,并能对扶手进行同步翻转和升降,简化了使用流程,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后排座椅处于“三人位”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2为后排座椅处于“两人位”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3为扶手30摊平使用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4为座框本体20摊平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座框本体20翻转至竖向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在前侧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在后侧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扶手30收纳至座框本体20内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扶手30摊平打开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位图9的k部放大图;

图11为图9对应的平面状态示意图;

图12为扶手30在翻转升降过程中的状态示意图;

图13为靠背本体10移至最前端位置时,各铰接点的连线示意图;

图14为靠背本体10移至最后端位置时,各铰接点的连线示意图;

图15为靠背本体10在前后端两个位置时,各铰接点的连线对比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到7所示,一种汽车后排座椅,包括两个并排设置的固定座椅,两个所述固定座椅之间设有翻转调节座椅,所述固定座椅包括固定靠背100和固定座框200,所述翻转调节座椅包括靠背本体10和座框本体20,所述靠背本体10与两个所述固定座椅的固定靠背100平齐,所述座框本体20与两个所述固定座椅的固定座框200平齐;所述靠背本体10和座框本体20连接有同一套翻转机构,在所述座框本体20的下底面设有扶手收纳区,在该扶手收纳区内设有扶手30,所述扶手30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座框本体20上。

所述翻转调节座椅还包括两个竖向正对设置的安装支座s,所述座框本体20位于两个所述安装支座s之间,在所述座框本体20的后部设有后横管21,在所述安装支座s上贯穿有翻转穿孔,所述后横管21的端部活动穿设在对应的所述翻转穿孔内,在所述后横管21的端部外壁和所述翻转穿孔的孔壁之间设有衬套,所述后横管21的两端分别可转动的安装在所述安装支座s上,所述后横管21的两端分别向外穿出所述安装支座s,所述后横管21的两端分别固定有与其垂直的转动摇臂22,在所述安装支座s上设有所述翻转机构,该翻转机构上同时设有所述靠背本体10和座框本体20。

所述翻转机构包括两个翻转连杆81和两个同步连杆82,其中两个翻转连杆81与两个安装支座s一一对应,所述翻转连杆81位于对应的所述安装支座s内侧,所述翻转连杆81的一端与对应的所述安装支座s铰接,所述翻转连杆81的另一端与所述靠背本体10连接,两个所述翻转连杆81之间固定连接有同一个同步稳定杆84,两个所述同步连杆82与两个所述翻转连杆81一一对应,所述同步连杆82位于对应的所述安装支座s外侧,两个所述同步连杆82分别与所述后横管21的两端的转动摇臂22对应,所述同步连杆82的一端与对应的所述翻转连杆81铰接,所述同步连杆82的另一端与对应的所述转动摇臂22铰接。所述同步稳定杆84上设有驱动直线电机85,该驱动直线电机85的壳体与外固定件90铰接,该驱动直线电机85的推进部与所述同步稳定杆84铰接。所述靠背本体10上还连接有稳定连杆83,该稳定连杆83的一端与所述靠背本体10铰接,所述稳定连杆83的另一端与外固定件90铰接,所述外固定件90为车身或者是其他外支撑;所述靠背本体10上设有两个铰接支耳11,两个铰接支耳11与两个所述翻转连杆81一一对应,所述翻转连杆81与对应的所述铰接支耳11铰接。

图1展示了“三人位”的状态,此时,所述靠背本体10与所述固定靠背100平齐形成连续靠背,所述固定靠背100倾斜设置,所述固定靠背100的上部后倾而下部前倾,所述靠背本体10也倾斜设置,所述靠背本体10的上部后倾而下部前倾,所述翻转连杆81、所述靠背本体10和所述稳定连杆形成三连杆结构;所述稳定连杆也为两个,两个所述稳定连杆正对设置且分别靠近所述靠背本体10的左右两侧,所述稳定连杆倾斜设置,所述稳定连杆的上部后倾,所述稳定连杆的下部前倾,所述稳定连杆的下端与所述靠背本体10铰接,所述稳定连杆的上端与固定靠背100铰接;所述翻转连杆81倾斜设置,所述翻转连杆81的上部后倾,所述翻转连杆81的下部前倾,所述翻转连杆81的下端与对应的所述安装支座s铰接,所述翻转连杆81的上端与对应的所述铰接支耳11铰接。所述座框本体20与所述固定座框200平齐形成连续座框。

当需要从“三人位”状态(图1)向“两人位”状态(图2)转换时,驱动直线电机85工作,使靠背本体10后移,靠背本体10的前方和固定靠背100所在平面之间形成让位容置空间,座框本体20随靠背本体10同步翻转进入所述让位容置空间及完成转换。如在“两人位”状态时使用扶手30,则将扶手30翻转出即可使用。

为了兼顾扶手30平摊使用时的长度(足够的长度)、高度(足够的高度)、厚度(合理的厚度),扶手30按以下方式设置:

如图8、9、10所示,在所述座框本体20上设有扶手升降机构,该扶手升降机构上设有扶手翻转机构,所述扶手30设置在所述扶手翻转机构上,所述座框本体20和所述扶手30之间设有扶手升降翻转同步组件;以上扶手升降机构指的是在座框本体20翻转至竖向状态时,对扶手30进行升降的机构。

所述扶手升降机构包括设于所述座框本体20上的导向轨迹和设于所述扶手翻转机构上的行走部,该行走部设于所述导向轨迹上并沿其移动;

所述座框本体20包括两个正对设置的座框边板,在两个所述座框边板上分别设有条形的升降槽3a,所述升降槽3a形成所述导向轨迹,所述行走部位于所述升降槽3a内并沿其移动。

在所述扶手30的根部背向设有两个柱状限位部31,所述柱状限位部31形成所述行走部,两个所述柱状限位部31分别落在两个所述座框边板上的所述升降槽3a内,所述柱状限位部31滑动装配在对应的所述升降槽3a内;

所述柱状限位部31同时形成扶手翻转轴,所述升降槽3a的任一位置形成扶手翻转孔,所述扶手翻转轴和所述扶手翻转孔相配合形成所述扶手翻转机构。

所述扶手升降翻转同步组件包括挡杆32,在两个所述座框边板上分别设有所述挡杆32,所述挡杆32的一端与所述座框本体20铰接,所述挡杆32的另一端与所述扶手30连接;

在所述扶手30上对应每个所述挡杆32分别设有条形的同步滑槽3b,所述挡杆32与所述扶手30的连接端设有同步限位轴33,该同步限位轴33水平活动穿设在所述同步滑槽3b内,所述挡杆32通过所述同步限位轴33与所述同步滑槽3b滑动配合;

所述挡杆32与所述座框本体20的连接端分别设有挡臂34,在两个所述座框边板上分别设有角度限位孔,所述角度限位孔与所述挡臂34一一对应,所述挡臂34位于所述角度限位孔内,挡臂34的宽度小于角度限位孔的孔径,从而使挡杆32只能在在一定角度范围内摆动。

图8展示了扶手30处于收纳时的状态,使用时,扣动扶手30上部,使扶手30以柱状限位部31为中心转动(图中顺时针方向),同步限位轴33受同步滑槽3b的约束而带动挡杆32转动(图中逆时针方向),当挡臂34靠至角度限位孔的最左位置时被限位。如此可控制挡杆32的转动量,进一步约束了扶手30的升降、翻转路径,优化了扶手30的升降、翻转协调性,能提升用户体验。

继续拉动扶手30翻转并升降,如图12所示。

最终使柱状限位部31移至升降槽3a最上端,扶手30摊平,如图9和11所示,此时,同步限位轴33位于同步滑槽3b的最左端,控制挡杆32落在柱状限位部31上,实现对扶手30翻转后的支撑。

最后结合图13、14、15可以看出,所述翻转连杆81的两个铰接点的连线为l1,所述靠背本体10的两个铰接点的连线为l2,所述稳定连杆的两个铰接点的连线为l3;连线l1与水平面的夹角(锐角,下同)为α1,连线l2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α2,连线l3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α3。在所述靠背本体10移至最前或最后位置时,以及在所述靠背本体10的向前、向后的移动过程中:均有α2>α3,且α1<α2。由于靠背本体10是倾斜设置,在靠背本体10下方可以留出让位空间。以上角度设置可以使靠背本体10在向后移动的同时斜向下移动(相当于垂直靠背本体10的平面方向);以避免靠背本体10向上移动,并在相同的位移量下,可以使靠背本体10空出更多(厚度)的让位空间。

所述驱动直线电机85的推进部回缩,使翻转连杆81翻转,从而带动靠背本体10和座框本体20联动。具体的,靠背本体10向后(斜向下)移动,留出容置空间,而座框本体20翻转至靠背本体10前方,占据容置空间,即实现座框的收纳和隐藏。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描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违背本发明宗旨及权利要求的前提下,可做出多种类似的表示,这样的变换均落入本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