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单元搭载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19086发布日期:2020-09-15 19:08阅读:84来源:国知局
动力单元搭载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力单元搭载结构。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11-020623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通过被结合于左右的侧面构件上的零件搭载框架部件而对逆变器的前侧部分进行支承的结构。

在日本特开2010-000861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逆变器的前部被安装在前部横向构件上、且逆变器的后部被安装在悬架塔杆上的逆变器安装结构。

然而,在如日本特开2011-020623号公报、日本特开2010-000861号公报那样使动力单元支承在对侧面构件进行连接的部件上的结构中,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输入了碰撞载荷的情况下,由于侧面构件的变形(轴压缩)会因该部件而被限制,因此变得难以对碰撞载荷进行吸收。

而且,在日本特开2010-000861号公报的结构中,在为了使侧面构件易于变形而去掉了对侧面构件进行连接的部件的情况下,动力单元中的距车厢较远侧的部位变得不被支承。换言之,由于在动力单元中的距车厢较远侧的部位的周围没有部件,因此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输入了碰撞载荷的情况下,碰撞载荷容易被输入到动力单元上,从而有可能使动力单元容易变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输入了碰撞载荷的情况下,能够对碰撞载荷在侧面构件中难以被吸收的情况进行抑制,并且对动力单元的变形进行抑制的动力单元搭载结构。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动力单元搭载结构具有:动力单元,其相对于一对侧面构件而被搭载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所述一对侧面构件在相对于车厢的车辆前方侧或车辆后方侧处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而被配置;一对上侧车身构成部件,所述一对上侧车身构成部件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与所述一对侧面构件相比靠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且靠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处;横撑,其在与所述一对侧面构件相比靠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处被架设在所述一对上侧车身构成部件上,并对所述动力单元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相对于所述车厢的较远侧的底部进行支承。

在第一方式的动力单元搭载结构中,对动力单元进行支承的横撑被配置在与侧面构件相比靠上侧处,且并未对一对侧面构件进行连接。由此,由于一对侧面构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变形不会通过横撑而被限制,因此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输入了碰撞载荷的情况下,能够对碰撞载荷在侧面构件中难以被吸收的情况进行抑制。

并且,在第一方式的动力单元搭载结构中,由于在动力单元的距车厢较远侧(碰撞载荷的输入侧)的部位的周边存在有横撑,因此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输入了碰撞载荷的情况下,碰撞载荷的一部分会经由横撑而被传递到其他部位。由此,由于被输入到动力单元处的碰撞载荷变小,因此能够对动力单元的变形进行抑制。

也就是说,在第一方式的动力单元搭载结构中,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输入了碰撞载荷的情况下,能够对碰撞载荷在侧面构件中难以被吸收的情况进行抑制,并且能够对动力单元的变形进行抑制。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动力单元搭载结构中,设置有辅助部件和架设部件,所述辅助部件在从车辆上下方向观察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与所述横撑相比而距所述车厢较近侧于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所述架设部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轴向的一端部被安装在所述横撑上且另一端部被支承在所述辅助部件上,所述动力单元被支承在所述横撑以及所述辅助部件上。

在第二方式的动力单元搭载结构中,由于通过使动力单元被支承在横撑以及辅助部件上,从而使动力单元的底部的支承范围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扩大,因此能够对动力单元的中心轴相对于车辆上下方向而倾斜的情况进行抑制。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动力单元搭载结构的所述辅助部件为,被设置在如下的板件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部处的横向构件,所述板件对收纳有所述动力单元的收纳室和所述车厢进行划分,在所述横向构件上,设置有从所述横向构件朝向车辆上方而直立的托架,所述架设部件的轴向的另一端部被安装在所述托架上。

在第三方式的动力单元搭载结构中,通过改变从横向构件而直立的托架,从而使架设部件的一端部的高度被改变。换言之,由于能够在不更换横向构件的条件下对架设部件的一端部的高度进行调节,因此容易实施架设部件的倾斜调节。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动力单元搭载结构的所述辅助部件为,设置有被安装部并对收纳有所述动力单元的收纳室与所述车厢进行划分的板件,所述架设部件的后端部被安装在所述被安装部上。

在第四方式的动力单元搭载结构中,在车辆前后方向的碰撞载荷被输入到横撑上的情况下,架设部件将在横撑和板件之间抵抗碰撞载荷。由此,由于抑制了横撑的变形,并且,抑制了架设有横撑的上侧车身构成部件的变形,因此能够抑制车辆对于车辆前后方向的碰撞载荷的刚性的下降。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动力单元搭载结构的所述上侧车身构成部件具有一对悬架塔,所述一对悬架塔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而被配置,并且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所述横撑被架设在所述一对悬架塔上。

在第五方式的动力单元搭载结构中,在碰撞载荷于车辆前后方向上被输入到一个悬架塔上的情况下,被输入的碰撞载荷的一部分会经由横撑而向另一个悬架塔被传递。由此,与不具有横撑的结构相比,由于抑制了悬架塔的变形,因此能够提高悬架塔对于车辆前后方向的碰撞载荷的刚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获得一种如下的动力单元搭载结构,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输入了碰撞载荷的情况下,能够对碰撞载荷在侧面构件中难以被吸收的情况进行抑制,并且能够对动力单元的变形进行抑制。

附图说明

参照以下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为表示应用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动力单元搭载结构的车辆前部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2为表示图1中示出的动力单元搭载结构及其周边部分的主视图。

图3为图2中示出的动力单元搭载结构的纵剖视图(图2的3-3线剖视图)。

图4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动力单元搭载结构及其周边部分的主视图。

图5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动力单元搭载结构及其周边部分的俯视图。

图6为图5中示出的动力单元搭载结构的纵剖视图(图5的6-6线剖视图)。

图7为第一改变例所涉及的动力单元搭载结构的纵剖视图。

图8为表示第二改变例所涉及的动力单元搭载结构及其周边部分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在图1中,示出了应用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动力单元搭载结构30的车辆10的前部的内部结构。另外,在图1中,省略了后述的动力单元31(参照图2)的图示。车辆10以包括车身12和动力单元搭载结构30的方式而被构成。

另外,在各图中,箭头标记fr表示车辆前后方向前侧,箭头标记rr表示车辆前后方向后侧,箭头标记up表示车辆上下方向上侧,箭头标记out表示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车辆前后方向、车辆上下方向、车辆宽度方向为相互正交的方向。以下,在仅使用前后、上下、左右的方向来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设为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下、朝向行进方向的情况下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左右。

(整体结构)

车身12以包括悬架构件14、车厢前壁16、前侧面构件18以及裙板上部构件22的方式而被构成。此外,在车身12上,搭载有使车辆10的未图示的前轮进行驱动的电机28(参照图2)。

悬架构件14被形成为,在俯视观察车辆平面时呈大致梯子状。具体而言,悬架构件14具有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而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右一对侧轨15a、以及包括对左右一对侧轨15a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进行连接的横向构件15b在内的未图示的多个横向构件。

车厢前壁16在与悬架构件14相比靠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以下,称为车辆上方侧)处以车辆前后方向为板厚方向而在车辆上下方向以及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此外,车厢前壁16对收纳有后述的动力单元31(参照图2)的收纳室19与成为乘员的乘车空间的车厢17进行了划分。换言之,收纳室19被配置在相对于车厢前壁16的车辆前方侧。车厢17被配置在相对于车厢前壁16的车辆后方侧。

前侧面构件18为侧面构件的一个示例,其在相对于车厢17的车辆前侧处以于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而被左右配置一对。此外,前侧面构件18从车厢前壁16朝向车辆前方而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而且,前侧面构件18被设为,通过挤压成型或冲压加工等而形成的封闭截面结构的框架部件。在一对前侧面构件18的前端侧,经由碰撞盒21而设置有前保险杠加强件23。

裙板上部构件22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而被左右设置一对。一对裙板上部构件22在相对于前侧面构件18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车辆上方侧于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裙板上部构件22的前端部与未图示的裙板横撑的一部分连结。该裙板横撑与前侧面构件18的前端部连结。在裙板上部构件22的一部分上连结有内部连接件24的一端部。内部连接件24的另一端部与散热器支架26连结。

(主要部分构成)

接下来,对动力单元搭载结构30进行说明。

作为一个示例,动力单元搭载结构30具有动力单元31、左右一对悬架塔32、横撑34、车厢前壁横向构件36、托架38和架设安装件42。此外,动力单元搭载结构30被设置于收纳室19内。

(动力单元)

动力单元31为高电压零件的一个示例,其向车辆10的各部分配(供给)电力。此外,动力单元31相对于一对前侧面构件18而被搭载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动力单元31的主体被形成为中空的箱状。在该主体的内部,设置有包括未图示的电路等的电力分配部。

(悬架塔)

悬架塔32为上侧车身构成部件的一个示例。此外,在从车辆上下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悬架塔32被设置为与左右的裙板上部构件22相比而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且与前侧面构件18相比而靠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并且,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换言之,悬架塔32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而被配置,并且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而且,悬架塔32对支承前轮的悬架的上端部进行保持,该前轮被收纳于未图示的车轮罩内。

在图2中,示出了从车辆前方侧主视观察动力单元搭载结构30及其周边部分的状态。另外,关于一部分的部件的形状以简化的方式而示出。在车辆10的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的左侧以及右侧中的每一侧处,使悬架塔32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央部以及上部与前侧面构件18相比而被配置于上侧。而且,作为一个示例,各个悬架塔32被构成为,使主体部44和臂部46通过焊接而被一体化了的部件。

主体部44为对未图示的悬架的上端部进行保持的部位,并且从裙板上部构件22(参照图1)朝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鼓出。臂部46从主体部44的侧面中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的部分朝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延伸。在此,左右一对臂部46被配置为,关于车辆1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而对称。此外,左右一对臂部46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而被配置。该间隔的长度与后述的横撑34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相比而较短。

而且,在左右一对臂部46上,在于车辆宽度方向上对置的各自的内侧端部处形成有横撑安装部48。作为一个示例,在从车辆上下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左右一对横撑安装部48被配置在成为与一对前侧面构件18的前端部相比靠后侧且与一对前侧面构件18相比靠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的位置处。除此之外,在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左右一对横撑安装部48被配置在与一对前侧面构件18相比而靠上侧处。

(横撑)

图1所示的横撑34为,以车辆宽度方向为轴向而延伸的一个部件。此外,横撑34在与一对前侧面构件18相比靠车辆上方侧处被架设在一对悬架塔32(臂部46)上。具体而言,横撑34的轴向的两端部被接合在横撑安装部48上。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部件的接合”是指,针对两个部件而使用粘接的方法、利用结合部件而进行结合的方法、进行焊接(包含点焊)的方法中的任意一种方法来对两个部件进行连接的含义。

作为一个示例,如图3所示,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横撑34时的截面形状成为,包括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上表面34a和沿着车辆上下方向的后侧面34b的四棱柱状。也就是说,横撑34被设为中空的部件。在上表面34a上装载有动力单元31的与车辆前后方向的中央相比而成为前侧的前部。换言之,横撑34对动力单元31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相对于车厢17的较远侧(碰撞载荷的输入侧)的底部31a进行支承。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动力单元31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相对于车厢17的较近侧的底部31b是指,动力单元31的成为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中央相比而靠后侧的后部处的底部的含义。总之,动力单元31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相对于车厢17的较近侧的底部31b成为动力单元31的后部的底部,相对于车厢17的较远侧的底部31a成为动力单元31的前部的底部。

在上表面34a上,形成有多个未图示的结合用的贯穿孔。而且,在动力单元31的前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多个部位处,使用未图示的多个螺栓而将该前部结合(固定)于横撑34上。此外,在横撑34的后侧面34b上,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而设定有两处的被安装部35(参照图1)。被安装部35为,横撑34中的、接合有后述的架设安装件42的前端部的部位。

(车厢前壁横向构件)

车厢前壁横向构件36为辅助部件以及横向构件的一个示例,并且被设置在(接合在)车厢前壁16的成为与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央相比靠下侧的下部处。作为一个示例,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车厢前壁横向构件36的情况下的截面形状成为,具有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上表面36a的大致五边形筒状。也就是说,车厢前壁横向构件36被设为具有封闭截面的中空的部件。

如图1所示,车厢前壁横向构件36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从车辆宽度方向一侧(右侧)的前侧面构件18的后端部起延伸到另一侧(左侧)的前侧面构件18的后端部为止。换言之,在从车辆上下方向观察的情况下,车厢前壁横向构件36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与横撑34相比而距车厢17较近一侧于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

此外,车厢前壁横向构件36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与一对前侧面构件18的后端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面连结。由此,车厢前壁横向构件36对一对前侧面构件18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倾倒进行抑制。

(托架)

作为一个示例,托架38在车厢前壁横向构件36的上表面36a上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而被设置有两个。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托架38的间隔的长度短于被安装部35的间隔的长度。两个托架38从车厢前壁横向构件36朝向车辆上方而直立。此外,两个托架38被配置为,关于车辆1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而左右对称。具体而言,托架38被形成为中空的长方体形状。

作为一个示例,托架38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宽度被设为与上表面36a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几乎相同。此外,作为一个示例,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托架38的情况下的前表面38a的外形被设为,于车辆上下方向上较长而于车辆宽度方向上较短的矩形形状。在前表面38a上,形成有接合了后述的架设安装件42的后部的未图示的被接合部。

(架设安装件)

架设安装件42为架设部件的一个示例,其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而被设置有两个。两个架设安装件42被配置为,关于车辆1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而左右对称。架设安装件42被设为,在一个方向上较长的大致四棱柱状的部件。从车辆上下方向观察架设安装件42的情况下的上表面的外形被设为平行四边形形状。作为一个示例,架设安装件42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高度被设为与横撑34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几乎相同。

具体而言,在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架设安装件42以轴向的一端部(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部42a)相对于另一端部(后端部42b)而被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的方式,将与车辆前后方向交叉的斜向作为轴向而延伸。此外,在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架设安装件4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

前端部42a被安装(接合)在横撑34的被安装部35上。后端部42b被安装(接合)在托架38的前表面38a的上部处。换言之,后端部42b经由托架38而间接地被支承在车厢前壁横向构件36上。

在从车辆上下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两个架设安装件42被配置为,形成将车厢前壁横向构件36侧作为上底侧并将横撑34侧作为下底侧的梯形的斜边。另外,作为一个示例,架设安装件42的上表面42c的车辆上下方向的高度被对齐成与上表面34a的高度几乎相同的高度。也就是说,在架设安装件42上也能够装载动力单元31(参照图2)。

如此,动力单元31(参照图2)相对于一对前侧面构件18而被搭载于车辆上方侧。此外,动力单元31被支承在横撑34以及车厢前壁横向构件36上。另外,如图3所示,在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动力单元31的前端与电机28的前端相比而被配置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

(作用以及效果)

接下来,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动力单元搭载结构30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图1至图3所示的动力单元搭载结构30中,对动力单元31进行支承的横撑34被配置于与一对前侧面构件18相比靠上侧处,而且并未对一对前侧面构件18进行连接。由此,由于一对前侧面构件18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变形不会通过横撑34而被限制,因此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输入了碰撞载荷的情况下,能够对碰撞载荷在前侧面构件18上难以被吸收的情况进行抑制。

并且,在动力单元搭载结构30中,由于在动力单元31中的距车厢17较远侧的前部的周边存在有横撑34,因此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输入了碰撞载荷的情况下,碰撞载荷的一部分会经由横撑34而被传递到其他部位(车身12)上。由此,由于被输入到动力单元31的碰撞载荷变小,因此能够对动力单元31的变形进行抑制。也就是说,在动力单元搭载结构30中,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输入了碰撞载荷的情况下,能够对碰撞载荷在前侧面构件18上难以被吸收的情况进行抑制并且能够对动力单元31的变形进行抑制。

此外,在动力单元搭载结构30中,通过将动力单元31支承在横撑34以及车厢前壁横向构件36上,从而使动力单元31的底部31a、31b的支承范围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扩大。由此,能够对动力单元31的中心轴(穿过重心且在高度方向上延伸的假想轴k(参照图2))相对于车辆上下方向而倾斜的情况进行抑制。

并且,在动力单元搭载结构30中,通过改变托架38,从而使架设安装件42的一端部(后端部)的高度被改变。换言之,由于能够在不更换与托架38相比而较大的车厢前壁横向构件36的条件下对架设安装件42的一端部的高度进行调节,因此变得易于实施架设安装件42的倾斜调节。

除此之外,在动力单元搭载结构30中,在对于一个悬架塔32而于车辆前后方向上被输入了碰撞载荷的情况下,被输入的碰撞载荷的一部分会经由横撑34而向另一个悬架塔32被传递。由此,与不具有横撑34的结构相比,由于抑制了悬架塔32的变形,因此能够提高悬架塔32对于车辆前后方向的碰撞载荷的刚性。

另外,在动力单元搭载结构30中,在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动力单元31的前端被配置于与电机28的前端相比而靠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处。由此,相比于动力单元31的前端被配置在与电机28的前端相比靠前侧的结构,由于在前面碰撞的情况下发生了变形的车身12的前部变得先于动力单元31而更易于与电机28接触,因此能够对动力单元31进行保护。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动力单元搭载结构50进行说明。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10(参照图1)中,代替动力单元搭载结构30(参照图1)而设置了图4所示的动力单元搭载结构50。另外,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10以及动力单元搭载结构30基本相同的结构,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关于车辆的符号,则就此保持为车辆10。

作为一个示例,动力单元搭载结构50具有动力单元31、裙板上部构件52、横撑54、车厢前壁横向构件36及托架38(参照图1)、以及架设安装件42。此外,动力单元搭载结构50被设置在收纳室19内。在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动力单元31的前端被配置在与电机28的前端相比靠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处。在从车辆上下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在裙板上部构件与前侧面构件18之间设置有悬架塔53。

(裙板上部构件)

裙板上部构件52为上侧车身构成部件的一个示例。此外,裙板上部构件52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而被左右设置一对。一对裙板上部构件52在相对于前侧面构件18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车辆上方侧而于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裙板上部构件52的整体被配置在与前侧面构件18相比靠车辆上方侧处。裙板上部构件52的前端部与未图示的裙板横撑的一部分连结。该裙板横撑与前侧面构件18的前端部连结。

(横撑)

横撑54为,以车辆宽度方向作为轴向而延伸的一个部件。此外,横撑54在与一对前侧面构件18相比靠车辆上方侧处被架设在一对裙板上部构件52上。具体而言,横撑54的轴向的两端部与左右的裙板上部构件52中的轴向(延伸方向)上的一部分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对置的内侧面接合。

作为一个示例,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横撑54的情况下的截面形状成为包含上表面54a和未图示的后侧面的四棱柱状。也就是说,横撑54被设为中空的部件。在上表面54a上,装载有动力单元31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部。换言之,横撑54对动力单元31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相对于车厢17(参照图1)的较远侧(碰撞载荷的输入侧)的底部31a进行支承。

在上表面54a上形成有多个未图示的结合用的贯穿孔。而且,在动力单元31的前部中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多个部位处,使用未图示的多个螺栓而使该前部被结合(固定)于横撑54上。此外,在横撑54的未图示的后侧面上,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而接合有左右一对架设安装件42的前端部42a。

(作用以及效果)

接下来,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动力单元搭载结构50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动力单元搭载结构50中,对动力单元31进行支承的横撑54被配置在与前侧面构件18相比靠上侧处,并且并未对一对前侧面构件18进行连接。由此,由于一对前侧面构件18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变形不会通过横撑54而被限制,因此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输入了碰撞载荷的情况下,能够对碰撞载荷在前侧面构件18中难以被吸收的情况进行抑制。

并且,在动力单元搭载结构50中,由于在动力单元31中的距车厢17(参照图1)较远侧的部位的周边存在有横撑54,因此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输入了碰撞载荷的情况下,碰撞载荷的一部分会经由横撑54而被传递到其他部位上。由此,由于被输入到动力单元31的碰撞载荷变小,因此能够对动力单元31的变形进行抑制。也就是说,在动力单元搭载结构50中,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输入了碰撞载荷的情况下,能够对碰撞载荷在前侧面构件18中难以被吸收的情况进行抑制,并且能够对动力单元31的变形进行抑制。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动力单元搭载结构60进行说明。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10(参照图1)中,代替而力单元搭载结构30(参照图1)而设置了图5以及图6所示的动力单元搭载结构60。另外,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10以及动力单元搭载结构30基本相同的结构,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关于车辆的符号,则就此保持为车辆10。关于动力单元31以及电机28则以简化的方式而进行图示。

作为一个示例,图5所示的动力单元搭载结构60具有动力单元31、左右一对悬架塔32、横撑34、车厢前壁62、被安装部件64以及架设安装件66。此外,动力单元搭载结构60被设置于收纳室19内。如图6所示,在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动力单元31的前端被配置于与电机28的前端相比靠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处。

(车厢前壁)

图5所示的车厢前壁62为辅助部件以及板件的一个示例。此外,车厢前壁62在与悬架构件14(图1参照)相比靠车辆上方侧处,以将车辆前后方向作为厚度方向的方式于车辆上下方向以及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车厢前壁62对收纳有动力单元31的收纳室19和车厢17进行了划分。换言之,收纳室19被配置在相对于车厢前壁62的车辆前方侧。

将车厢前壁62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的面称为前表面62a。除此之外,在车厢前壁62上形成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贯穿车厢前壁62的未图示的贯穿孔。在该贯穿孔的车辆后方侧的周缘部上接合有未图示的焊接螺母。在车厢前壁62的下部处设有车厢前壁横向构件36。

(被安装部件)

图6所示的被安装部件64为被安装部的一个示例。此外,被安装部件64在前表面62a上以于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而被设置有两个。此外,两个被安装部件64被配置为,关于车辆1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而左右对称。具体而言,被安装部件64具有以车辆前后方向为轴向并接合有架设安装件66的棱柱状的接合部64a、以及从接合部64a的外周面向外侧伸出的凸缘64b。

凸缘64b被形成为以车辆前后方向为厚度方向的板状。此外,在凸缘64b上形成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贯穿的未图示的贯穿孔。而且,凸缘64b在车厢前壁62的已述的贯穿孔和凸缘64b的贯穿孔被连通了的状态下,通过使螺栓被插入该贯穿孔中并被结合在未图示的焊接螺母中,从而被设置在(被固定在)车厢前壁62上。

(架设安装件)

图5所示的架设安装件66为架设部件的一个示例,并且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而被设置有两个。两个架设安装件66被配置为,关于车辆1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而左右对称。架设安装件66被设为在一个方向上较长的四棱柱状的部件。从车辆上下方向观察架设安装件66时的外形被设为平行四边形形状。作为一个示例,架设安装件66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高度被设为与横撑34的车辆上下方向的高度几乎相同。

具体而言,在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架设安装件66以轴向的一端部(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部66a)相对于另一端部(后端部66b)而被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的方式将与车辆前后方向交叉的斜向作为轴向而延伸。

两个前端部66a被安装在横撑34的被安装部35上。具体而言,两个前端部66a被接合到被安装部35上。另一方面,两个后端部66b被安装(被接合)在被安装部件64的接合部64a上。换言之,两个后端部66b经由被安装部件64而间接地被支承在车厢前壁62上。

在从车辆上下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两个架设安装件66被配置为,形成将车厢前壁62侧作为上底侧并将横撑34侧作为下底侧的梯形的斜边。另外,作为一个示例,架设安装件66的上表面66c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高度被对齐成与上表面34a的高度几乎相同的高度。也就是说,动力单元31也被搭载(装载)于架设安装件66上。

如此,动力单元31相对于一对前侧面构件18而被搭载于车辆上方侧。此外,动力单元31被支承在横撑34以及车厢前壁62(包括架设安装件66)上。

(作用以及效果)

接下来,对第三实施方式的动力单元搭载结构60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图5以及图6所示的动力单元搭载结构60中,对动力单元31进行支承的横撑34被配置在与前侧面构件18相比靠上侧处,且并未对一对前侧面构件18进行连接。由此,由于一对前侧面构件18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变形不会通过横撑34而被限制,因此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输入了碰撞载荷的情况下,能够对碰撞载荷在前侧面构件18中难以被吸收的情况进行抑制。

并且,在动力单元搭载结构60中,由于在动力单元31的距车厢17较远侧的部位的周边存在有横撑34,因此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输入了碰撞载荷的情况下,碰撞载荷的一部分会经由横撑34而被传递到其他部位。由此,由于被输入到动力单元31上的碰撞载荷变小,因此能够对动力单元31的变形进行抑制。也就是说,在动力单元搭载结构60中,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输入了碰撞载荷的情况下,能够对碰撞载荷在前侧面构件18中难以被吸收的情况进行抑制,并且能够对动力单元31的变形进行抑制。

此外,在动力单元搭载结构60中,通过使动力单元31被支承在横撑34以及车厢前壁62上,从而使动力单元31的底部31a、31b(参照图6)的支承范围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扩大。由此,能够对动力单元31的中心轴(假想轴k(参照图2))相对于车辆上下方向而倾斜的情况进行抑制。

并且,在动力单元搭载结构60中,在车辆前后方向的碰撞载荷被输入到横撑34上的情况下,架设安装件66会在横撑34与车厢前壁62之间抵抗碰撞载荷。由此,抑制了横撑34的变形,并且,抑制了架设有横撑34的悬架塔32的变形,因此能够对车辆10对于车辆前后方向的碰撞载荷的刚性的下降进行抑制。

除此之外,在动力单元搭载结构60中,在对于一个悬架塔32而于车辆前后方向上被输入了碰撞载荷给的情况下,被输入的碰撞载荷的一部分会经由横撑34而被传递到另一个悬架塔32。由此,与不具有横撑34的结构相比,由于抑制了悬架塔32的变形,因此能够提高悬架塔32对于车辆前后方向的碰撞载荷的刚性。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以下,对第一改变例、第二改变例以及其他改变例进行说明。对于和第一、第二、第三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结构,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第一改变例)

在图7中示出了第一改变例的动力单元搭载结构70。在动力单元搭载结构70中,代替动力单元搭载结构30(参照图1)的托架38以及架设安装件42(参照图1)而设置有架设安装件72。架设安装件72以外的结构被设为与动力单元搭载结构30相同。

架设安装件72为架设部件的一个示例,其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而被设置有两个。两个架设安装件72被配置为,关于车辆1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而左右对称。架设安装件72被设为,在一个方向上较长的四棱柱状的部件。作为一个示例,架设安装件72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高度被设为与横撑34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几乎相同。

具体而言,在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架设安装件72以轴向的一端部(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部72a)相对于另一端部(后端部72b)而被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的方式将与车辆前后方向交叉的斜向作为轴向而延伸。此外,在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架设安装件7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从前端部72a起延伸到中央部为止,后端部72b朝向车厢前壁横向构件36而向车辆下方侧弯曲。

两个前端部72a被安装(被接合)在横撑34的被安装部35上。另一方面,两个后端部72b被安装(被接合)在车厢前壁横向构件36的上表面36a上。换言之,两个后端部72b直接被支承在车厢前壁横向构件36上。

在从车辆上下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两个架设安装件72被配置为,形成将车厢前壁横向构件36侧作为上底侧并将横撑34侧作为下底侧的梯形的斜边。另外,作为一个示例,架设安装件72的上表面72c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高度被对齐成与上表面34a的高度几乎相同的高度。也就是说,动力单元31也被搭载(装载)在架设安装件72上。如此,也可以设为不使用托架38(参照图1)的结构。

(第二改变例)

在图8中示出了应用作为第二改变例的动力单元搭载结构90的车辆80的车辆后部的主要部分。车辆80被构成为,包括车身82和动力单元搭载结构90。

车身82被构成为,包括悬架构件14(参照图1)、分隔板84、后侧面构件86以及后上部构件88。此外,在车身82上搭载有向车辆80的各个部分供给电力的动力单元31。

作为一个示例,分隔板84为相当于未图示的车厢地板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端部的部位,并且作为朝向车辆上方被直立的部位而被构成。另外,分隔板84也可以作为未图示的行李箱地板的前端部而被构成。此外,分隔板84在与悬架构件14(参照图1)相比靠车辆上方侧处,以车辆前后方向为板厚方向而在车辆上下方向以及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分隔板84对收纳有动力单元31的收纳室81和车厢93进行了划分。换言之,收纳室81被配置在相对于分隔板84的车辆后方侧处。车厢93被配置在相对于分隔板84的车辆前方侧处。

后侧面构件86为侧面构件的一个示例,并在相对于车厢93的车辆后侧处以于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而被左右配置一对。此外,后侧面构件86从分隔板84起朝向车辆后方而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后侧面构件86被设为,通过挤压成型或冲压加工等而被形成的封闭截面结构的框架部件。

后上部构件88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而被左右设置一对。一对后上部构件88在相对于后侧面构件86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车辆上方侧于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

(主要部分构成)

作为一个示例,动力单元搭载结构90具有动力单元31、左右一对悬架塔92、横撑34、后横向构件94、托架38以及架设安装件42。此外,动力单元搭载结构90被设置于收纳室81内。

悬架塔92为上侧车身构成部件的一个示例。此外,在从车辆上下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悬架塔92被配置在与左右的后上部构件88相比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且与后侧面构件86相比靠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处,并且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换言之,悬架塔92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而被配置,并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而且,悬架塔92对悬架的上端部进行保持,该悬架对被收纳于未图示的车轮罩内的后轮进行支承。

在车辆80的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的左侧以及右侧中的每一侧处,悬架塔92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央部以及上部被配置于与后侧面构件86相比靠上侧处。并且,作为一个示例,各个悬架塔92被构成为,使主体部96和臂部98通过焊接而被一体化了的部件。

主体部96为对未图示的悬架的上端部进行保持的部位,并且从后上部构件88朝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鼓出。臂部98从主体部96的侧面中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的部分朝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延伸。在此,左右一对臂部98关于车辆8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而被对称地配置。此外,左右一对臂部98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而被配置。该间隔的长度短于横撑34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长度。

并且,在左右一对臂部98中,在于车辆宽度方向上对置的各个端部上形成有横撑安装部99。作为一个示例,在从车辆上下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左右一对横撑安装部99被配置在成为与一对后侧面构件86的后端部相比靠前侧且与一对后侧面构件86相比靠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的位置处。除此之外,在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左右一对横撑安装部99被配置在与一对后侧面构件86相比靠上侧处。

后横向构件94为辅助部件以及横向构件的一个示例,并且被设置在(被接合在)分隔板84的成为与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央相比靠下侧的下部处。此外,后横向构件94被设为具有封闭截面的中空的部件。并且,后横向构件94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从车辆宽度方向一侧(右侧)的后侧面构件86的前端部起延伸到另一侧(左侧)的后侧面构件86的前端部为止。换言之,在从车辆上下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后横向构件94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与横撑34相比而距车厢93较近侧于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

后横向构件94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与一对后侧面构件86的后端部处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面连结。由此,后横向构件94对一对后侧面构件86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倾倒进行抑制。

横撑34在与一对后侧面构件86相比靠车辆上方侧处,被架设在一对悬架塔92(横撑安装部99)上。在横撑34的上表面34a上装载有动力单元31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部。换言之,横撑34对动力单元31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相对于车厢93的较远侧的底部31a进行支承。

托架38在后横向构件94的上表面94a上以于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而被设置有两个。两个托架38从后横向构件94朝向车辆上方而直立。此外,两个托架38关于车辆8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而被左右对称地配置。

架设安装件42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而被设置有两个。两个架设安装件42关于车辆8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而被左右对称地配置。两个前端部42a被安装在横撑34的被安装部35上。两个后端部42b被安装(被接合)在前表面38a的上部上。换言之,两个后端部42b经由托架38而间接地被支承在后横向构件94上。如此,动力单元31相对于一对后侧面构件86而被搭载于车辆上方侧。此外,动力单元31被支承在横撑34以及后横向构件94上。

在此,在动力单元搭载结构90中,对动力单元31进行支承的横撑34被配置在与后侧面构件86相比靠上侧处,且并未对一对后侧面构件86进行连接。由此,由于一对后侧面构件86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变形不会通过横撑34而被限制,因此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输入了碰撞载荷的情况下,能够对碰撞载荷在后侧面构件86中难以被吸收的情况进行抑制。

而且,在动力单元搭载结构90中,由于在动力单元31的距车厢93较远侧的部位的周边存在有横撑34,因此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输入碰撞载荷的(后面碰撞的)情况下,碰撞载荷的一部分会经由横撑34而被传递到其他部位上。由此,由于被输入到动力单元31的碰撞载荷变小,因此能够对动力单元31的变形进行抑制。也就是说,在动力单元搭载结构90中,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输入了碰撞载荷的情况下,能够对碰撞载荷在后侧面构件86中难以被吸收的情况进行抑制,并且能够对动力单元31的变形进行抑制。

(其他改变例)

在动力单元搭载结构30、50、70中,也可以仅通过横撑34来支承动力单元31。

在动力单元搭载结构60中,也可以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将横撑34架设在裙板上部构件22上。此外,在动力单元搭载结构60中,也可以仅通过横撑34来支承动力单元31。

在动力单元搭载结构90中,也可以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将横撑34架设在后上部构件88上。在该情况下,只要将安装有横撑34的部位配置在与后上部构件88相比靠下侧且与后侧面构件86相比靠上侧处即可。此外,在动力单元搭载结构90中,也可以在不使用托架38的条件下,使架设安装件42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部弯曲并安装在后横向构件94上。并且,在动力单元搭载结构90中,也可以将架设安装件42的前端部安装在分隔板84的未图示的被安装部上,并使架设安装件42的前端部支承在分隔板84上。除此之外,在动力单元搭载结构90中,也可以仅通过横撑34来支承动力单元31。

横撑34的数量并不限于一个,也可以为两个以上。此外,横撑34的安装部并不限于左右分别各一个,也可以左右分别被分支为两个以上。而且,只要横撑34的截面形状为具有作为装载面的上表面的形状,则截面并不限于四边形形状,也可以为三角形形状或者五边形以上的多边形形状。此外,横撑34也可以为通过将圆柱部件的外周的一部分切断从而形成了作为装载面的上表面的构件。

架设安装件42、66、72只要为具有作为装载面的上表面的部件,则截面并不限于四边形形状,也可以为三角形形状或者五边形以上的多边形形状。此外,架设安装件42、66、72也可以为通过将圆柱部件的外周的一部分切断从而形成作为装载面的上表面的构件。而且,架设安装件42、66、72可以为一个,或者也可以为三个以上。

在托架38中,也可以形成从托架38的上端起而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伸出的凸缘部,并使动力单元31的一部分装载于该凸缘部上。此外,托架38的数量既可以为与架设安装件42、66的数量相同的数量,也可以为不同的数量。而且,托架38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或者三个以上。

横撑34并不限于被架设在悬架塔32的臂部46上的部件,也可以是被架设在主体部44上的部件。

架设安装件72并不限于使后端部72b弯曲的部件,也可以为弯曲成大致曲柄状并使后端部与车厢前壁横向构件36的前表面接合的部件。此外,在车厢前壁横向构件36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位置较高的情况下,也可以将架设安装件72形成为直线状并安装在车厢前壁横向构件36上。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各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内容,当然,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除了上述的实施例以外也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改变而实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