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式汽车后窗遮阳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58138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调式汽车后窗遮阳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遮阳装置,特别是一种可调式汽车后窗遮阳装置。
目前的汽车后窗遮阳装置多为一个遮阳卷帘,即如


图1和图2所示结构,它有一个与汽车后窗内侧平台C相固定的底座1,底座1上凸设一C形容置槽25,遮阳帘6的卷杆62横向卡装在C形容置槽25内,遮阳帘6的上端中部设有一拉柄63,拉柄63套挂在撑持块64下侧孔座65内,撑持块64上部内凹部又与车体后窗内顶部的橡胶横条66相接合,在遮阳帘6的后部的撑持块64与底座1之间撑插一撑杆57。由上述遮阳装置的结构不难看出,其存在着如下缺点第1由于遮阳帘装置装设的角度为固定不可调的,因而其无法适应不同规格的汽车的后窗角度的安装需要,故其实用性、适应范围大为降低。
第2由于各种汽车后窗内侧平台C至其顶部之间距离并非一致,而撑杆67的长度却为一固定长度,也造成了使用、安装上的不便。
第3这种遮阳装置在使用时,一定要有人亲手操拉遮阳帘6才行,若后座位上无人时则又要进行遮光时就需司机停车后进行操作。给使用上带来了不便,而从后窗射入车内的强光又会从后视镜折射而使司机眼睛不适,不利于最佳观察驾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上述缺点和不足,而提供一种既可按不同车后窗高度及仰角进行高度和倾角调整的,又可在驾驶位置进行操控的方便实用,使用范围广的可调式汽车后窗遮阳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面的技术方案实现的在底座上组装有升降机构,升降机构设有一内装有传动机构的箱体,箱体后部设有容置驱动杆的容置槽,驱动杆的下端由连接件穿设在箱体后侧,齿轮由传动机构的电机出轴上的传动齿轮 驱动而相对转动,齿轮后侧面设有与箱体后壁内侧面固定的触动开关组相压触的触块,驱动杆的上端与上横杆相卡连,而上横杆与自卷式遮阳帘上横板相连接,自卷式遮阳帘的下卷杆与容置槽后侧的C形槽相卡装,通过传动机构的正反向转动而驱动与连接件套固的两组对称驱动杆转摆,从而带动与驱动杆上端连动的上横杆及与上横杆相连的自卷式帘片上升或下降,而通过改变底座上装设的升降机构的角度来达到调节整个遮阳帘升降机构倾角的目的。
由上可见,本实用新型的显著效果是第1由于对称的驱动杆的作用使上横杆及连于上横杆上的自卷式帘片可以沿高度方向收缩或升展开,既可达到调节遮阳帘片与车后窗高度相一致,又可达到升收遮阳帘片而进行遮光的目的。
第2由于底座与其上升降机构的箱体呈可调角度的可调式紧固方式,因而,当螺钉拧松后,可将箱体及位于箱体上的整个升降机构沿前后方向调转一定的角度,以使帘片遮挡平面能与车后窗玻璃倾角相一致,然后再将螺钉紧固好而使其定位,以满足不同车型,车辆车后窗玻璃倾斜度的不同,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和可调节性。
第3具有安装使用调节方便的特点。
第4通过触动开关组与转动的齿轮后部触块的相触动或脱开以及驾驶盘上控制开关的相接合,即可实现由驾驶员在前部实现对帘片的控制升降,而无需其他人员或无后座乘坐人员时司机必须停车下车而进行收拉的不便。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是通过下面的实施例及其附图实现的
图1是现有汽车车后窗遮阳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
图1的A向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分解图。
图4是图3组合后的结构图。
图5是图4的使用状态图之一。
图6是图4的使用状态图之二。
图7是图6所示状态的B向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进行倾角调节时的B向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触动开关动作前后两状态的位置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图。
图11是
图10中所示驱动杆部位的局部剖面放大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结构分解图。
图13是
图12的组合后的结构图。
图14是
图13的使用状态之一。
图15是
图13的使用状态之二。
下面将结合附图3至附
图15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有一自卷式遮阳帘6和一与汽车后窗内侧平台C相固定的底座1,自卷式遮阳帘6有一与C形容置槽25相卡装的下卷杆62,其特征在于底座1的上部设置有遮阳帘升降机构2,遮阳帘升降机构2是由内部装设有两相啮合的齿轮23和驱动电机22的箱体20、由固定件4固定在箱体20后部的两对称的驱动杆3、与两驱动杆3上端相同步连动的上横杆5构成的,上横杆5与自卷式遮阳帘6的上横板61相连接固定并构成自由端,与自卷式遮阳帘6的下卷杆62相卡装的C形容槽25位于箱体20后部的长槽24的后侧并呈开口朝上状,穿固两驱动杆3下端30的两固定件4由后向前穿过箱体20并将两齿轮23穿装在箱体内,与一齿轮23相啮合的是驱动电机出轴上套固的驱动齿轮220,两相对转动的齿轮23的后侧面装设有后凸触块231,与后凸触块231相作用的是控制驱动电机22停转的装设在箱体20后壁内侧面的一组触动开关21,在驾驶盘上设有控制驱动电机22启动的控制开关。参见图3到至图5,
图10及
图14。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还在于形底座1的上弯的两对称板壁10呈三角形,在三角形板壁10上开设有螺钉P穿拧的螺孔100,螺钉P的前段与矩形的箱体20的左右侧壁处的对应螺孔200相旋合并将矩形的箱体顶锁悬装在形底座1的上部,矩形箱体20后部后凸的长槽24是一与箱体等长的容放两对称的驱动杆3的L形贯通的上开口槽道,触动开关21为两两互为反向对称状设置,每两触动开关21均设置在与各自传动齿轮后侧的触块231的回转半径相同的对应圆弧内并呈90度角间隔状分布,触块231位于相间隔90度角设置的两触动开关21的行程之间,固定件4为一与箱体20前后壁相对应两组穿装孔201和202活动穿装的铆销或销轴。参见图3至图5。
两对称的驱动杆3是一上端带有后凸滑轮31的一段式圆形杆段,后凸的滑轮31活动卡装在带有内滑轨51和前开口50的中空上横杆5内。参见图3至图4、图7至图8。
两对称的驱动杆3为两段式括动插套结构,在插套连接段设有调整两插接段长度的调整螺件32。参见
图10和
图11。
两对称的驱动杆3为两段式铰接结构,驱动杆3的上端与上横杆5中部铰连在一起。参见
图12至
图15。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简述如下首先看实施例1的工作过程在收放时,驱动杆3,上横杆3及自卷式遮阳帘6呈水平状态并置放在箱体后部后凸的L形长槽24内,参见图4,当需进行遮阳时,可按动驾驶盘处的控制开关(图中末示出,因属于一般现有简单电路)而使电机22被启动,电机启动后则通过驱动齿轮220带动两齿轮相对传动,参见图5,当两齿轮23转动时,与齿轮中心孔230穿固的固定件4则也被带动而相对转动,进而使与固定件4相套固的两对称驱动杆3也产生相对摆转,而驱动杆3上端枢设的滑轮31则沿上横杆5滑轨51由外侧向内侧中心点推移,参见图5,在两驱动杆3由叉开状向平行并拢状内摆转过程中,上横杆5将水平上升并将与其相连的自卷式遮阳帘片60展开而进行遮阳。当两驱动杆3内摆至平行状时,遮阳帘6也上升至上限位置,也就是两齿轮23后都的触块231从一微动开关21转至与另一触动开关21相接触位置,(即转过96度,驱动杆3也由水平内摆动90度后而至垂直位置),使电机22停转。参见图6、图7、图9。若要收置遮阳帘片60时,则再按一下驾驶盘处的另一反转控制开关,使电机22反转而达到与上述运动方向反向的结果。当驱动杆3由图6状态又回落外摆至图4状态时,齿轮后部触块231则反向转动了1/4圈,即90度后又与原始的那个触动开关21的触头210相触动并使电机22再停转。
图10和
图11所示第2实施例结构及工作状态完全同实施例1,所不同之处就是驱动杆3为两段插套式结构,这样,可达到预调驱动杆3长度,从而满足不同高度车后窗的安装遮阳装置的需要,调节长度时只需将调整螺件32拧松即可。
图12至
图15所示第3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也是在驱动杆3上,它的驱动杆3为两段铰接而构成的连杆式结构,工作过程同上,参见图2至
图15。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特点是,整个遮阳帘6的倾角可视车后窗的倾角不同而进行调节,参见图7和图8,其调整倾角时要先拧松锁固箱体20的两侧壁的螺钉P,然后将箱体及置于其上的遮阳帘及升降机构2一同摆转至一适当倾角,最后再将螺钉P拧紧即可。
权利要求1.可调式汽车后窗遮阳装置,有一自卷式遮阳帘(5)和一与汽车后窗内侧平台C相固定的底座(1),自卷式遮附帘(6)有一与C形容置槽(25)相卡装的下卷杆(62),其特征在于底座(1)的上部设置有遮阳帘升降机构(2),遮阳帘升降机构(2)是由内部装设有两相啮合的齿轮(23)和驱动电机(22)的箱体(20)、由固定件(4)固定在箱体(20)后部的两对称的驱动杆(3)、与两驱动杆(3)上端相同步连动的上横杆(5)构成的,上横杆(5)与自卷式遮阳帘(6)的上横板(61)相连接固定并构成自由端,与自卷式遮阳帘(6)的下卷杆(62)相卡装的C形容槽(25)位于箱体(20)后部的长槽(24)的后侧并呈开口朝上状,穿固两驱动杆(3)下端(30)的两固定件(4)由后向前穿过箱体(20)并将两齿轮(23)穿装在箱体内,与一齿轮(23)相啮合的是驱动电机出轴上套固的驱动齿轮(220),两相对转动的齿轮(23)的后侧面装设有后凸触块(231),与后凸触块(231)相作用的是控制驱动电机(22)停转的装设在箱体(20)后壁内侧面的一组触动开关(21),在驾驶盘上设有控制驱动电机(22)启动的控制开关。
2.按照权和要求1所述的可调式汽车后窗遮阳装置,其特征在于形底座(1)的上弯的两对称板壁(10)呈三角形,在三角形板壁(10)上开设有螺钉P穿拧的螺孔(100),螺钉P的前段与矩形的箱体(20)的左右侧壁处的对应螺孔(200)相旋合并将矩形的箱体顶锁悬装在形底座(1)的上部,矩形箱体(20)后部后凸的长槽(24)是一与箱体等长的容放两对称的驱动杆(3)的L形贯通的上开口槽道,触动开关(21)为两两互为反向对称状设置,每两触动开关(21)均设置在与各自传动齿轮后侧的触块(231)的回转半径相同的对应圆弧内并呈90度角间隔状分布,触块(231)位于相间隔90度角设置的两触动开关(21)的行程之间,固定件(4)为一与箱体(20)前后壁相对应两组穿装孔(201)和(202)活动穿装的铆销或销轴。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调式汽车后窗遮阳装置,其特征在于两对称的驱动杆(3)是一上端带有后凸滑轮(31)的一段式圆形杆段,后凸的滑轮(31)活动卡装在带有内滑轨(51)和前开口(50)的中空上横杆(5)内。
4.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调式汽车后窗遮阳装置,其特征在于两对称的驱动杆(3)为两段式活动插套结构,在插套连接段设有调整两插接段长度的调整螺件(32)。
5.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调式汽车后窗遮阳装置,其特征在于两对称的驱动杆(3)为两段式铰接结构,驱动杆(3)的上端与上横杆(5)中部铰连在一起。
专利摘要可调式汽车后窗遮阳装置,在底座上组装有升降机构,升降机构设有一内装有传动机构的箱体,箱体后部设有驱动杆的容置槽,驱动杆的下端连接在箱体后侧,箱体内的齿轮后侧面设有与箱体后壁内侧面触动开关组相压触的触块,驱动杆的上端与上横杆相卡连,而上横杆与自卷式遮阳帘相连接,通过传动机构的正反向转动而驱动与连接件套固的两组对称驱动杆转摆,从而带动与驱动杆上端连动的上横杆及与上横杆相连的自卷式帘片上升或下降。
文档编号B60J3/00GK2246087SQ9620309
公开日1997年1月29日 申请日期1996年2月14日 优先权日1996年2月14日
发明者陈仙宝 申请人:王碧绣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