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内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64509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轮内胎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改进的车轮内胎,属于车用轮胎技术领域。
已知的车轮内胎,众所周知,普遍为一带气门的环形胎体,使用时将其套置于车轮外胎内,因此,为不妨碍车轮的行走,气门都是由胎体的内底面经向向心伸出胎体以便随时通过气门向胎内打气的,故使用方便。此种结构沿袭下来经久不衰。但使用这样的内胎仍然存在着一个缺陷,那就是一旦发生曝胎或泄气,如不立即予以补修或补充压力气体车轮就不能继续向前滚动,这一点常常构成耽误驾车工作的直接原因,而及时的修补或充气又往往是难以做到的。
为克服传统车轮内胎上述缺陷,方便驾车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使用安全,便利的车轮内胎,使用这种内胎的车轮在内胎受损时不必即时补胎也能行走如常。
本实用新型的这种车轮内胎是对现有车用轮胎的改进,其解决方案是一种车轮内胎,它包括有环形胎体和气门,其中气门由胎体的内底面径向向心伸出胎体,改进之处在于它还包括与胎体的内腔大小匹配的一个环形衬管和多个环形胎囊,其衬管管径小于或等于三分之二胎体管径并被置于胎体内紧靠胎体之内环底面,胎囊管径小于或等于二分之一胎体管径而被置于胎体内外环底面与上述衬管之间,上述气门亦为多个,其数量与胎囊数量匹配,气门进气口一端穿过衬管径向向心伸出胎体并固接在胎体上,气门输气口一端与上述胎囊之间由与之匹配的气管管通连接,此外沿胎体内环面一侧还设置有拉链。如上所述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车轮内胎是由多个环形胎囊组成而且被套置于一个胎体之内从而构成一个统一体,故不仅能够作为内胎为车轮所使用,而且当其中一处胎囊因故至损不能工作时,其他胎囊仍完好无缺而可继续工作,并不影响整胎的继续正常运行,因而也无必要提供即刻修理与充气。可以让使用者放心地使用而不必担心临时出现故障与耽误工作,从而大大便利了使用者,使使用这种内胎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车胎具有安全、方便的特性。
以下结合附图所示一个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车轮内胎加以进一步说明。


图1是车轮内胎截面之结构示意图;图2是车轮内胎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1-2中,其中
1-胎体 2-胎囊3-衬管4-气管5-内环面6-气门7-拉链参照
图1-2,本实用新型车轮内胎的该实施例具有一个普通橡胶制环形胎体(1),胎体(1)的内环面(5)上沿内环面(5)一侧胎体上安装一条金属拉链(7),胎体(1)内腔套置一用纱布筒制作的衬管(3),衬管(3)管径小于或等于三分之二环形胎体(1)的胎管管径。衬管(3)与胎体(1)之间的胎体管腔内绕衬管(3)管壁轴向并列置入5根带有气管(4)的环形胎囊(2),每根气管(4)的进气口管接一气门(6),气门(6)穿过胎体(1)内衬管(3)径向向心伸出胎体(1)内环面(5),气门(6)亦为5只,5只气门(6)依次间隔均匀地分布在胎体(1)内环面(5)上,而内环面(5)侧面胎体上如上述所设置的拉链(6)随时可以用来解开胎体(1)维修胎内被损的胎囊(2)和气管(4)等。由此构成的车轮内胎经样品试制试用被证明达到设计要求并具有可行性,运行安全,局部损伤后不影响整胎继续使用,有独到的便利之处。
权利要求一种车轮内胎,它包括有环形胎体和气门,其中气门由胎体的内底面径向向心伸出胎体,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与胎体的内腔大小匹配的一个环形衬管和多个环形胎囊,其衬管管径小于或等于三分之二胎体管径并被置于胎体内紧靠胎体之内环底面,胎囊管径小于或等于二分之一胎体管径而被置于胎体内外环底面与上述衬管之间,上述气门亦为多个,其数量与胎囊数量匹配,气门进气口一端穿过衬管径向向心伸出胎体并固接在胎体上,气门输气口一端与上述胎囊之间由与之匹配的气管管通连接,此外沿胎体内环面还设置有拉链。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改进的车轮内胎,属于车用轮胎技术领域。它由环形胎体,与胎体内腔大小匹配的衬管及多个胎囊组成,衬管套置于胎体环形内腔,衬管与胎体内壁之间为多个带有气管的环形胎囊,每支气管均配有气门径向向心伸出胎体,胎体上沿内环面装有拉链,当胎内一胎囊受损,其他胎囊仍可继续工作故整体车胎仍可继续工作,安全而不误事,拆开拉链又可对胎内胎囊或气管进行维修,十分便利用户。
文档编号B60C5/00GK2381518SQ9923371
公开日2000年6月7日 申请日期1999年7月15日 优先权日1999年7月15日
发明者刘根深 申请人:刘根深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