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571348阅读:459来源:国知局
反射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反射器结构。
【背景技术】
[0002]细长型反射器的尺寸大小受法规GB 11564-2008机动车回复反射器的要求,在两厢车和运动款车型上,细长型反射器造型为凸显整体感,轮廓和位置都有较明确的定义,反射器部分区域恰好布置在了车角碰撞区域以内,根据法规GB 17354-1998CH汽车前后端保护装置规定,车角碰撞区域是指试验车纵向对称面与碰撞器的中垂面成±60°夹角的区域。法规GB 17354-1998CH明确要求试验车辆在发生“车角”碰撞后的信号装置能正常工作并清晰可见,若布置细长型反射器,在汽车前后端保护装置摆锤试验中不加保护将会被撞碎,根本无法通过法规GB 17354-1998CH汽车前后端保护装置要求。
[0003]现有对反射器的保护措施有如下4种:
[0004](I)反射器位于“车角”摆锤碰撞危险区,将反射器沉入保险杠以内,始终保证15mm以上的落差,碰撞时避免与摆锤直接接触,始终通过保险杠进行保护;
[0005](2)增加反射器上方保险杠区域的造型特征,使之与反射器与上述措施(I)产生类似的效果,最终与反射器形成明显落差,碰撞时保证先与保险杠接触,通过保险杠上造型特征的加强结构确保碰撞过程中反射器与碰撞器不直接接触,保护反射器;
[0006](3)取消反射器,将该功能集成在后尾灯上;
[0007](4)在保证反射器和保险杠有适当落差(8?1mm)的同时,保险杠后方反射器区域增加泡沫零件,碰撞时对反射器起到支撑和缓冲吸能的作用。
[0008]然而有些运动款车型的反射器位于保险杠和扩散器之间,整个区域通过卡接结构连接,卡接因为强度的原因,采用上述措施(I)和(2)仍然无法满足碰撞法规要求,且措施
(I)和(2)增加了造型特征;
[0009]另外,为凸显整车尾部的横向感,后尾灯造型采用狭长的设计理念,没有足够的空间给反射器使用,且如采用上述措施(3)取消反射器,无法完善的表达造型的设计语言;
[0010]此外,如采用上述措施(4),会成本增加,目前国内市场上的A级车,尚无同时配备后横梁和泡沫零件的量产车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001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反射器,能够避免第一反射器与后横梁重叠,在保证后横梁起作用的同时,避免车角摆锤碰撞试验中第一反射器与后横梁直接发生撞击,即使碰撞时所述第二反射器损坏也不会影响到第一反射器的发光功能。
[0012]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反射器结构,包括:
[0013]包括第一反射器、第二反射器、扩散器、汽车保险杠和后横梁,其中,
[0014]所述第一反射器、第二反射器和扩散器成同一直线依次设置于所述汽车保险杠上,所述第一反射器包括焊接槽和焊接于所述焊接槽内的反射片,所述焊接槽设置于所述汽车保险杠上;
[0015]所述第一反射器设置于车角碰撞区域以外,所述第二反射器设置于所述车角碰撞区域以内;
[0016]所述后横梁仅平行与所述第二反射器和扩散器设置,且所述后横梁与所述第一反射器横向相隔预设距离。
[0017]进一步的,在上述反射器结构中,所述焊接槽卡接于所述汽车保险杠上,所述第二反射器胶粘于所述汽车保险杠上。
[0018]进一步的,在上述反射器结构中,所述第一反射器、第二反射器的颜色为浅色,且第一反射器、第二反射器的反射片粒子的折射角度为折光率最大的折射角度。
[0019]进一步的,在上述反射器结构中,所述焊接槽的焊接筋的厚度比现有的焊接槽的焊接筋的厚度适当减小,所述反射片的面积也比现有的反射片的面积相应适当减小。
[0020]进一步的,在上述反射器结构中,所述汽车保险杠与所述后横梁之间的间隙至少为 5mm。
[0021]进一步的,在上述反射器结构中,所述后横梁与所述第一反射器横向相隔的预设距离为10?15mm。
[0022]进一步的,在上述反射器结构中,所述汽车保险杠与所述第一反射器之间所形成的空腔的截面面积比现有的汽车保险杠与反射器之间所形成的空腔的截面面积适当增大。
[0023]进一步的,在上述反射器结构中,所述汽车保险杠与所述第一反射器之间所形成的空腔的截面面积比现有的汽车保险杠与反射器之间所形成的空腔的截面面积适当增大的范围为80%至5.13dm2ο
[00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0025](I)通过将所述第一反射器、第二反射器和扩散器都安装在汽车保险杠4 一个零件上,可以有效避免相对安装误差;
[0026](2)通过所述第一反射器设置于车角碰撞区域以外,所述第二反射器设置于所述车角碰撞区域以内,即使碰撞时所述第二反射器损坏也不会影响到第一反射器I的发光功會K ;
[0027](3)通过所述后横梁仅平行与所述第二反射器和扩散器设置,且所述后横梁与所述第一反射器横向相隔预设距离,即所述后横梁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反射器和扩散器的长度之和,可以避免第一反射器与后横梁重叠,在保证后横梁起作用的同时,避免车角摆锤碰撞试验中第一反射器与后横梁直接发生撞击,满足GB 11564-2008机动车回复反射器和GB17354-1998 CH汽车前后端保护装置法规要求,且制造成本无需增加;
[0028](4)通过所述焊接槽卡接于所述汽车保险杠上,所述第二反射器胶粘于所述汽车保险杠上而非像第一反射器一样采用卡扣结构,从而省掉嵌入汽车保险杠后的凸出结构,另外可保证第一反射器、第二反射器、汽车保险杠和扩散器四者之间缝道匹配,防止变形,提尚可靠性;
[0029](5)通过所述第一反射器、第二反射器的颜色为浅色,且第一反射器、第二反射器的反射片粒子的折射角度为折光率最大的折射角度,与现有的深色反射器相比,可以提高反射效率;
[0030](6)通过所述焊接槽的焊接筋的厚度比现有的焊接槽的焊接筋的厚度适当减小,所述反射片的面积也比现有的反射片的面积相应适当减小,可实现满足反射器有效发光区域面积的前提下进一步缩小反射片的设计面积,在满足机动车回复反射器法规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等比例缩减反射器整体尺寸,避开所述车角碰撞区域;
[0031](7)通过所述汽车保险杠与所述第一反射器之间所形成的空腔的截面面积比现有的汽车保险杠与反射器之间所形成的空腔的截面面积适当增大,在碰撞发生时保证所述汽车保险杠与所述第一反射器之间所形成的空腔与后横梁接触,起到支撑、吸能、保护第一反射器和传递力的作用。
【附图说明】
[0032]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反射器结构的总体示意图;
[0033]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汽车保险杠与所述第一反射器之间所形成的空腔的截面面积的示意图;
[0034]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第一反射器的焊接槽与反射器的现有焊接槽对比图;
[0035]图4是汽车保险杠与所述第一反射器之间所形成的现有的空腔的截面面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37]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反射器结构,包括第一反射器1、第二反射器
2、扩散器3、汽车保险杠4和后横梁5,其中,
[0038]所述第一反射器1、第二反射器2和扩散器2成同一直线依次设置于所述汽车保险杠4上,所述第一反射器I包括焊接槽11和焊接于所述焊接槽11内的反射片12,所述焊接槽11设置于所述汽车保险杠4上;具体的,将所述第一反射器1、第二反射器2和扩散器3都安装在汽车保险杠4 一个零件上,可以有效避免相对安装误差;
[0039]所述第一反射器I设置于车角碰撞区域以外,所述第二反射器2设置于所述车角碰撞区域以内;这样即使碰撞时所述第二反射器2损坏也不会影响到第一反射器I的发光功能,车角碰撞区域的位置取决于整个汽车保险杠的形状;
[0040]所述后横梁5仅平行与所述第二反射器2和扩散器3设置,且所述后横梁5与所述第一反射器I相隔预设距离6,即所述后横梁5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反射器2和扩散器3的长度之和,这样可以避免第一反射器I与后横梁5重叠,在保证后横梁5起作用的同时,避免车角摆锤碰撞试验中第一反射器I与后横梁5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