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202485阅读:391来源:国知局
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交通工具用座椅。详细而言,涉及座椅靠背的骨架具有被组装成倒U字状的框架主体、一体地结合于该框架主体的上部框架且对头枕进行支承的支架、以及一体地架设于框架主体的左右的侧部框架之间的加强框架的交通工具用座椅。
【背景技术】
[0002]以往,在车辆用座椅中,已知有在构成座椅靠背的上侧部的骨架的上部框架安装有对头枕撑条进行支承的筒状的支架的结构(专利文献I)。具体而言,上述上部框架一体地架设而设于构成座椅靠背的左右两侧部的骨架的各侧部框架的上端部之间。并且,在上述上部框架的沿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中间部的左右两个部位一体地焊接而设置有上述筒状的支架。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I日本国特开2008-201234号公报【实用新型内容】
[0006]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0007]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在车辆的碰撞发生时等从就座者的头部等向头枕施加强力时,经由上述的支架而过大的负载施加于座椅靠背的上部框架,上部框架存在扭转等未进行充分的支承的可能性。本实用新型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情况而创立,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高对头枕进行支承的座椅靠背的上部框架的结构强度。
[0008]【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09]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交通工具用座椅采用如下的手段。
[0010]第一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其座椅靠背的骨架具有被组装成倒U字状的框架主体、与框架主体的上部框架一体地结合且对头枕进行支承的支架、以及一体地架设于框架主体的左右的侧部框架之间的加强框架。交通工具用座椅在上部框架与加强框架之间一体地架设有由上部框架和加强框架之外的其它构件构成的托架。
[0011]根据该第一实用新型,通过在上部框架与加强框架之间一体地架设托架,可提高上部框架的构造强度。上述托架由上部框架和加强框架之外的其它构件构成。因此,不用变更上部框架或加强框架的基本结构,仅通过托架的追加,就能够提高对头枕进行支承的上部框架的构造强度。
[0012]第二实用新型以上述的第一实用新型为基础,设为如下的结构。上部框架设为在左右的侧部框架之间具有沿座椅宽度方向呈圆管状地延伸的圆管部的形状。加强框架设为在左右的侧部框架之间具有使面朝向座椅前后方向的平板部的形状。托架具有从径向的外侧嵌合于上部框架的圆管部的嵌合部、从座椅前后方向以面抵接的状态贴于加强框架的平板部的抵接部,并焊接而结合于圆管部与平板部的各抵接部位。
[0013]根据该第二实用新型,即使在与上部框架和/或加强框架之间产生了组装位置的误差的情况下,通过嵌合部,托架也能够错开安装角度地焊接于上部框架的圆管部。而且,通过抵接部,托架也能够错开安装位置地焊接于加强框架的平板部。因此,通过这些吸收构造,能够将托架在上部框架与加强框架之间以适当地吸收它们的组装位置的误差的方式结入口 ο
[0014]第三实用新型以上述的第一或第二实用新型为基础,设为如下的结构。支架设置于上部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两个部位。托架一体地架设于成为各支架的配置间区域的上部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中间部与加强框架之间。
[0015]根据该第三实用新型,托架配设成在接近头枕的载荷输入点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中间部位置处,承受在左右两个部位的支架之间取得了均衡的载荷输入的状态。因此,能够将托架配设成对载荷输入有利的状态。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示出实施例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0017]图2是将图1所示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主要部分进行分解而示出的立体图。
[0018]图3是表示将托架组装于靠背框架的状态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
[0019]图4是图3所示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0020]图5是图4所示的V-V线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0021]图6是图4所示的V1-VI线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0022]图7是图4所示的VI1-VII线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关于用于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方式,使用附图进行说明。
[0024]实施例
[0025]首先,关于实施例的座椅I的结构,使用图1?图7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如“座椅宽度方向” “座椅高度方向”那样对各种方向附上“座椅”进行记载的情况下,表示相对于座椅I的各种方向。而且,在记载为“座椅内侧” “座椅外侧”时,分别表示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外侧”。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座椅I构成作为所谓轿车类型的机动车的右席。上述座椅I具备成为就座者的靠背的座椅靠背2、成为就座部的座椅坐垫3、成为头靠的头枕4。
[0026]座椅靠背2与座椅坐垫3的后端部连结而设置。座椅坐垫3成为将未图不的左右一对滑轨夹于之间而连结在车辆地板上的状态。头枕4成为插入并装配于座椅靠背2的上部的状态。
[0027]座椅靠背2具有:构成座椅靠背2的内部的骨架构造的金属制的靠背框架10 ;组装在靠背框架10的前部而柔和地承受就座者的体压的发泡聚氨酯制的靠背垫20 ;以及从外周侧覆盖座椅靠背2整体的布制的靠背罩30。
[0028]靠背框架10具有:左右一对纵长状的由钢板材料构成的侧框架11 ;和跨各侧框架11的上端部之间而一体地架设的倒U字状的由圆钢管材料构成的上管12 ;跨上管12的左右的两腿部之间而一体地架设的横长状的由钢板材料构成的上板13 ;跨各侧框架11的下端部之间而一体地架设的横长状的由钢板材料构成的下板14 ;与上管12的左右两个部位结合的方筒状的支架15 ;跨上管12与上板13之间而一体地架设的作为加强构件的托架16。
[0029]左右一对侧框架11和在它们的上端部之间一体地架设的上管12构成倒U字状的框架主体10A,框架主体1A构成座椅靠背2的左右两侧部和上侧部的骨架。作为加强构件的上板13相对于上管12 —体地架设而设于框架主体1A的上部侧区域的侧部框架之间、即上管12的左右两侧的腿部之间。而且,作为加强构件的下板14相对于侧框架11 一体地架设而设于框架主体1A的下部侧区域的侧部框架之间、即各侧框架11的下端部之间。在本实施例中,上管12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上部框架”,上板13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加强框架”。
[0030]各侧框架11分别构成为成为座椅靠背2的左右两侧部的骨架的构件。各侧框架11分别由沿着座椅高度方向切割成纵长的形状的I张钢板材料形成。各侧框架11设为以内侧面相互面对的方式使面朝向座椅宽度方向配设的状态。各侧框架11分别设为它们的前后侧的各缘部位向座椅内侧(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弯折的形状。由此,各侧框架11成为前后方向的端部的边缘向座椅内侧修圆的结构,端部的边缘不向座椅靠背2的外侧突出。而且,因为各侧框架11设为端部的边缘向座椅内侧修圆的结构,所以成为提高了作为构造整体的对弯曲或扭转的强度的结构。
[0031]作为构成座椅靠背2的左右两侧的肩头部和上侧部的骨架的构件,上管12通过将圆钢管材料弯折成倒U字状的形状而形成。上管12被设为向左右两侧的下方侧弯折的前端的各端部分别嵌入而焊接于在各侧框架11的上端部形成的聚拢成半管状的形状部分的状态。通过结合,上管12成为以将各侧框架11的上端部之间连结的方式牢固且一体地架设于它们之间的状态。在上管12的沿座椅宽度方向呈圆管状延伸的中间部12A,在成为其左右对象的两个部位的位置,从下方侧支承头枕4的方筒状的支架15设为从座椅前方侧嵌入而一体地焊接的状态。在本实施例中,中间部12A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圆管部”。
[0032]上板13由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切割成纵长的形状的一张钢板材料形成。上板13设为面朝向座椅前后方向的状态,其左右两侧的各端部13A分别贴于上管12的左右两侧的各腿部的后面部,通过焊接而成为牢固且一体地结合的状态(参照图7)。如图2所示,上板13的上下方向的端部的边缘分别设为向座椅前方侧弯折的形状。由此,上板13的上下方向的端部的边缘向座椅前方侧被修圆,端部的边缘不向座椅后方侧突出。而且,因为上板13成为端部的边缘向座椅内侧被修圆的结构,所以成为能提高作为构造整体的对弯曲或扭转的强度的结构。
[0033]而且,上板13设为在其座椅宽度方向的中央区域形成的中央部13B相对于从座椅后方侧与上管12的左右两侧的各腿部结合的两端部13A,形成在向座椅后方侧两级地弯折而退避的位置的形状。具体而言,上板13在比与上管12的左右两个部位结合的各支架15向座椅外侧偏离的区域中形成有:从与上管12的各腿部结合的各端部13A的座椅内侧的区域向座椅后方侧倾斜地弯折的第一弯折部13C1 ;和从各第一弯折部13C1向座椅内侧延伸的前端的区域进一步向座椅后方侧倾斜地弯折的第二弯折部13C2。上板13设为向座椅后方侧两级弯折的形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