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转梁式悬架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10327339阅读:来源:国知局
右侧纵臂22、以及在车辆左右方向X上连结纵臂21、22的扭转梁3。
[0060]如同图所示,在左侧纵臂21的一方端部(以下称为车身侧端部)211,通过焊接固定有圆筒状的套环41。通过套环41,使纵臂21可摆动地被支撑于车身(省略图示)。
[0061]在纵臂21的另一方端部(以下称为车轮侧端部)212,通过焊接固定有板状的端板
51。在端板51上形成有用于安装轴(省略图示)的嵌合孔(省略图示),该轴将车轮(省略图示)支撑为可以进行旋转。
[0062]在右侧纵臂22的一方端部(以下称为车身侧端部)221,通过焊接固定有套环42。通过套环42,使纵臂22可摆动地被支撑于未图示的车身。
[0063]在纵臂22的另一方端部(以下称为车轮侧端部)222,通过焊接固定有板状的端板
52。端板52上形成有用于安装轴(省略图示)的嵌合孔521,该轴将车轮(省略图示)支撑为可以进行旋转。
[0064]如同图所示,纵臂21、22通过将一张板材弯曲加工成圆筒状而形成。并且,纵臂21、22通过冷冲压而被成形。左侧纵臂21与右侧纵臂22,呈左右对称形状。
[0065]纵臂21、22形成为,其中心轴210、220实质上存在于同一平面上。例如,通过以二维位移的方式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另外,纵臂21、22呈:使连结部213、223附近向车辆内侧方向弯曲的形状。
[0066]纵臂21、22中,其截面周长从连结部213、223向车轮侧端部212、222而逐渐变长。并且,纵臂21、22的截面面积从连结部213、223向车轮侧端部212、222而逐渐变大。
[0067]如同图所示,扭转梁3通过对一张板材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扭转梁3的截面形状呈车辆下侧开口的大致U字形(参照图3)。在扭转梁3的左端部31,连结有左侧纵臂21的连结部213。并且,在扭转梁3的右端部32,连结有右侧纵臂22的连结部223。
[0068]具体地,在扭转梁3的左端部31设有多个用于使左侧纵臂21的连结部213插入的切口部311。切口部311形成为与纵臂21的连结部213的外周形状相对应的形状。而且,切口部311内插入有纵臂21的连结部213。切口部311的内侧面和连结部213的外周面通过焊接而被固定。
[0069]在扭转梁3的右端部32设有多个用于使右侧纵臂22的连结部223插入的切口部321。切口部321形成为与纵臂22的连结部223的外周形状相对应的形状。而且,切口部321内插入有纵臂22的连结部223。切口部311的内侧面和连结部223的外周面通过焊接而被固定。
[0070]在此,对纵臂进行更详细说明。此处对纵臂22进行说明。其中,纵臂21具有同样的结构,此处省略说明。
[0071]如图1所示,将套环41、42的轴向中间位置的截面与套环41、42的中心轴410、420相交的点作为车身侧安装点711、721。并且,将纵臂21、22的另一端面与纵臂21、22的中心轴210、220相交的点作为车轮侧安装点721、722。
[0072]如图1、图3、图4所示,将2个车身侧安装点711、721,以及2个车轮侧安装点712、722中的一个车轮侧安装点722这3个点所在的平面作为臂安装面74。
[0073]并且,如图4、图6所示,将右侧的纵臂22的中心轴220所在的平面作为臂基准面62。
[0074]此种情形下,如图5所示,在右侧纵臂22的连结部223的轴向中间位置的截面(扭转梁3中车辆左右方向X的中间位置截面)上,臂基准面62的交线62a与臂安装面74的交线74a所成的角度α为15°以下。并且,相对于臂安装面74的交线74a,臂基准面62的交线62a朝向车辆内侧并向车辆下侧倾斜。
[0075]另外,如同图所示,纵臂22相对于臂基准面62的上端位置B,和扭转梁3的上端位置C,实质上位于相同的位置。实际上,由于制造上的原因,上端位置B与上端位置C之间会设有些许间隙。
[0076]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0077]本实施方式的扭转梁式悬架I中,纵臂21、22通过弯曲加工而形成。纵臂21、22的中心轴210、220位于同一平面上。即,采用被弯曲加工成使中心轴210、220 二维位移的纵臂21、
22。因此,能够使纵臂21、22的形状单纯化和简略化。由此,能够实现生产性的提高,并且,通过形状的单纯化和简略化,能够实现强度的提高以及耐久性的提高。
[0078]另外,在右侧纵臂22的连结部223的轴向中间位置的截面上,臂基准面62的交线62a与臂安装面74的交线74a所成的角度α为15°以下。例如,纵臂22以相对于臂安装面74倾斜的状态被配置,使其倾斜角度α为特定的范围。因此,即使是采用形状被单纯化和简略化的、二维弯曲加工的纵臂22的构造,也能够调整纵臂22相对于扭转梁3的配设位置。由此,能够调整扭转梁3与纵臂22的连结位置(接合位置)。并且,如上所述,左侧纵臂21具有与右侧纵臂22相同的结构。例如,左侧纵臂21具有与右侧纵臂22相同的作用效果。
[0079]由此,无需像以往那样,使扭转梁3的一部分形成为在车辆上下方向Z上偏移的形状,或采用三维弯曲加工的纵臂21、22,或无需使扭转梁3相对于纵臂21、22的配设位置,在车辆上下方向Z上偏移而配置。因此,能够充分确保扭转梁3与纵臂21、22的接合强度。并且,无需设置用于弥补两者接合强度的加强部件,因此能够实现部件数量的削减和生产性的提尚O
[0080]另外,通过采用上述结构,能够使扭转梁式悬架I整体的构造单纯化和简略化。因此,能够使其成为整体上难以产生应力集中的构造。由此,能够实现整体强度的提高、以及扭转梁3与纵臂22的接合强度的提高,能够提高耐久性。
[0081]另外,在右侧纵臂22的连结部223的轴向中间位置的截面上,相对于臂安装面74的交线74a,臂基准面62的交线62a朝向车辆内侧并向车辆下侧倾斜,纵臂22相对于臂基准面62的上端位置B与扭转梁3的上端位置C为大致相同的位置。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扭转梁3与纵臂21、22的接合强度。并且,无需设置用于弥补两者接合强度的加强部件,因此能够实现部件数量的削减和生产性的提高。并且,左侧纵臂21为与右侧纵臂22相同的结构,因此,也具有相同的作用效果。
[0082]另外,纵臂21、22通过将一张板材弯曲加工成筒状而形成,因此,能够提高纵臂21、22的截面形状的自由度。由此,能够成为如下形状,S卩,使纵臂21、22中更需要强度的部分(例如,将车轮支撑为能够旋转的另一端侧的部分)的强度变高。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耐久性。
[0083]另外,纵臂21、22通过冷冲压而被成形。因此,能够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以及生产性的提尚。
[0084]另外,左侧纵臂21与右侧纵臂22使用呈左右对称形状的纵臂。因此,可以使纵臂成形用模具共同化,从而能够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和生产性的提高。
[0085]另外,纵臂21、22中,截面周长从连结部213、223向车轮侧端部212、222而逐渐变长。因此,能够有效提高纵臂21、22中更需要强度的部分(例如,将车轮支撑为能够旋转的另一端侧的部分)的强度,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耐久性。
[008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2个车身侧安装点711、721与I个车轮侧安装点722所在的平面、即臂安装面62进行了说明,不过,对于2个车身侧安装点711、721与另I个车轮侧安装点712所在的平面的臂安装面,能够适用臂安装面62的特征和作用效果。
[0087]如上,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生产性以及耐久性优越的扭转梁式悬架I。
[0088]本实用新型只要与权利要求中记载的实用新型的主旨相符合即可,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主权项】
1.一种扭转梁式悬架,具备: 筒状的一对纵臂,其一端可摆动地被支撑于车身,在其另一端,车轮被支撑为能够进行旋转;以及, 扭转梁,所述扭转梁连结该一对纵臂,并且, 所述扭转梁式悬架的特征在于, 各所述纵臂具有设置于所述一端的筒状的车身安装部件、以及连结所述扭转梁的连结部, 各所述纵臂的中心轴位于同一平面上, 将所述中心轴所在的平面作为臂基准面,将2个车身侧安装点、以及2个车轮侧安装点中的I个车轮侧安装点所在的平面作为臂安装面,其中,所述2个车身侧安装点分别为所述车身安装部件的轴向中间位置的截面的中心点,而所述2个车轮侧安装点分别为所述一对纵臂的另一端面的中心点,在此情形下, 在所述连结部的轴向中间位置的截面上,所述臂基准面的交线与所述臂安装面的交线具有角度α,该角度α为15°以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转梁式悬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纵臂的所述连结部的轴向中间位置的截面上,相对于所述臂安装面的交线,所述臂基准面的交线朝向车辆内侧并向车辆下侧倾斜,所述纵臂相对于所述臂基准面的上端位置,与所述扭转梁的上端位置为大致相同的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扭转梁式悬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臂通过将一张板材弯曲加工成筒状而形成。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扭转梁式悬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臂中,截面周长从所述连结部向所述另一端而逐渐变长。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扭转梁式悬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臂中,截面周长从所述连结部向所述另一端而逐渐变长。
【专利摘要】一种扭转梁式悬架,其中,将一对纵臂的中心轴所在的平面作为臂基准面,将2个车身侧安装点以及2个车轮侧安装点中的1个车轮侧安装点所在的平面作为臂安装面,其中,所述2个车身侧安装点分别为在一对纵臂一端设置的筒状的车身安装部件的轴向中间位置截面的中心点,而所述2个车轮侧安装点分别为一对纵臂的另一端面的中心点,在此情形下,在纵臂的连结部的轴向中间位置的截面上,臂基准面的交线与臂安装面的交线的角度α为15°以下。
【IPC分类】B60G9/04
【公开号】CN205239047
【申请号】CN201490000683
【发明人】一柳荣成, 森冈佳弘
【申请人】双叶产业株式会社
【公开日】2016年5月18日
【申请日】2014年4月25日
【公告号】DE212014000127U1, WO2014185255A1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