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既有结构板改造为地铁道床基础的建造方法

文档序号:4016886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将既有结构板改造为地铁道床基础的建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铁道床基础的建造方法,尤其涉及一种通过改造既有结构板获 得防杂散电流的地铁道床基础的建造方法。
背景技术
杂散电流就是一种因外界条件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电流。例如在电气的高压试验 中,直流泄漏或直流耐压试验中,因为高压部分对地存在电容,从而有电流从这个电容流 过。由于电气化铁路、矿山、工厂、港口各种用电设备接地与漏电,在土壤当中也会形成杂散 电流的循环。现在,由于地铁具有运量大、安全舒适、运输成本低等优点,且与地面交通工具互 不干涉,成为目前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状况的有效途径。地铁列车的牵引动力一般用直流电,由设置在地铁沿线的牵引变电所通过架空线 或第三轨向地铁列车馈送电量,并利用与地铁列车车轮接触的钢轨作为回流线路。由于与 地铁列车车轮接触的钢轨本身具有电阻,并且,钢轨对地做不到完全绝缘,所以有一部分电 流从钢轨泄漏到大地。这部分从钢轨漏出的电流被称为杂散电流又叫迷流。杂散电流从钢轨漏出后,若地铁附近有导电性能较好的埋地金属管线,如自来水 营、煤气管道、电缆等,则有一部分杂散电流选择电阻率较低的埋地金属管线作为流通路 径。由于土壤或其它介质的作用,钢轨有电流流出的部位发生电解,这种电化学反应易腐蚀 地铁钢轨、地铁结构钢、地铁线路附近的埋地金属管钱,减少埋地管线使用寿命,降低地铁 结构钢的耐久性和强度,有时甚至造成灾难性的事故。所以说,杂散电流的防护历来是地铁建设工程中的一个重大课题。杂散电流一旦 大量泄漏,不但会对地铁周围地下公共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且还会威胁到地铁自身基础 结构的安全。因此世界各国都把杂散电流的防护视作保障地铁安全运营的百年大计。—般而言,为满足杂散电流的防护,地下结构横向和纵向钢筋需相互焊接,形成一 个庞大的等电位法拉第笼。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有些地铁线路需直接敷设于既有结 构楼板之上,此时除需考虑结构的承载力要求外,尚需解决钢筋未作纵横向焊接处理的问 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将既有结构板改造为地铁道床 基础的建造方法,克服了现有技术的困难,基于既有结构板,制造防杂散电流的地铁道床基 础,对原结构配筋不作任何变动的情况下彻底解决杂散电流的防护的问题,以达到防护杂 散电流,控制运营过程中的风险,降低后期的维修、养护成本的目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将既有结构板改造为地铁道床基础的建造方法,基于 既有结构板之上,包括以下步骤步骤A)、将既有结构板上表面进行凿毛处理;
步骤B)、在所述既有结构板上表面浇筑钢筋混凝土面层;步骤C)、设置排流装置。进一步地,所述步骤B)包括以下步骤步骤Bi)、焊接钢筋,并放置到既有结构板上表面;步骤B2)、在既有结构板上表面浇筑混凝土。可选地,所述步骤Bi)中,当焊接交叉钢筋时,将一直角钢筋的两直角边分别与交 叉钢筋焊接。可选地,所述步骤Bi)中,当焊接两纵向钢筋时,采用V槽焊接。可选地,所述步骤Bi)中,当焊接两平行钢筋时,两次弯折其中的一钢筋,使其一 部分与另一钢筋贴合,然后焊接。进一步地,所述步骤C)中的所述排流装置包括排流端子和至少一导电体,所述排 流端子连接所述导电体,所述导电体连接所述钢筋。可选地,所述排流装置连接在车站端部的所述钢筋上。进一步地,所述导电体是扁铜,其为直角结构,其中一直角边上设有一连接孔;所述步骤C)包括以下步骤步骤Cl)、将所述扁铜的一直角边与所述钢筋通过热焊法焊接;步骤C2)、将所述排流端子通过所述连接孔与所述扁铜的另一直角边固定连接。由于使用了以上技术,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可在对原结构配筋不作任 何变动的情况下彻底解决杂散电流的防护的问题,有效控制了运营过程中的风险,大大降 低后期的维修、养护成本,在地下_地面空间一体化综合开发领域有广阔的运用前景。对本发明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发 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钢筋混凝土面层;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第一种焊接交叉钢筋的示意图;图3是图2中A-A向的剖面图;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第二种焊接交叉钢筋的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焊接纵向钢筋的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焊接平行钢筋的示意图;图7是本发明中的排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发明的将既有结构板改造为地铁道床基础的建造方法的流程图;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将既有结构板改造为地铁道床基础的建造方法的详细流 程图。附图标号1为钢筋10为焊缝2为混凝土3为排流装置
30为焊缝31为螺栓32为垫圈33为弹簧垫圈34为螺母4为扁铜
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和图8所示,本发明的将既有结构板改造为地铁道床基础的建造方法,基于 既有结构板之上,包括以下步骤步骤A)、将既有结构板上表面进行凿毛处理;步骤B)、在既有结构板上表面浇筑钢筋混凝土面层;步骤C)、设置排流装置。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步骤B)包括以下步骤步骤Bi)、焊接钢筋1,并放置到既有结构板上表面;步骤B2)、在既有结构板上表面浇筑混凝土 2。可选地,步骤Bi)中,当焊接交叉钢筋1时,如图2和图3所示,将两者的接触部焊 接在一起,焊缝10厚度为6mm ;或者如图4所示,将一直角钢筋1的两直角边分别与交叉钢 筋1焊接,焊缝10厚度为6mm,长度为钢筋1直径的6倍。可选地,步骤Bi)中,当焊接两纵向钢筋1时,如图5所示,采用V槽焊接,焊缝10 厚度为6mm,长度为钢筋1直径的6倍。可选地,步骤Bi)中,当焊接两平行钢筋1时,如图6所示,两次弯折其中的一钢筋 1,使其一部分与另一钢筋1贴合,然后焊接,焊缝10厚度为6mm,长度为钢筋1直径的6倍。进一步地,步骤C)中的排流装置包括排流端子3和至少一导电体,如图7所示,排 流端子3连接导电体,导电体焊接钢筋1,焊缝30厚度为6mm,长度为钢筋1直径的6倍。排 流装置连接在车站端部的钢筋1上。可选地,导电体是扁铜4,其为直角结构,其中一直角边上设有一连接孔;故而,步骤C)也包括以下步骤步骤Cl)、将扁铜4的一直角边与钢筋1通过热焊法焊接;步骤C2)、将排流端子3通过连接孔与扁铜4的另一直角边固定连接,排流端子3 包括螺栓31、垫圈32、弹簧垫圈33以及螺母34,其中螺栓31、螺母34将垫圈32、弹簧垫圈 33以及扁铜4螺合在一起,起到对钢筋1排流的作用本发明的将既有结构板改造为地铁道床基础的建造方法的具体使用流程如下首先将预建地铁道床的既有结构板上表面凿毛,将焊接好的钢筋放在其上面,不 同的钢筋搭配方式,可以通过步骤Bi)的不同方法焊接,其工艺要求为焊缝10厚度为6mm, 长度为钢筋1直径的6倍,然后在此基础上浇灌厚度为IOOmm混凝土,最后,将扁铜4与钢 筋1焊接在一起,并在扁铜4上连接排流端子3,实现基于既有结构板改造为地铁道床基础, 并且能防护杂散电流的特点。由于使用了以上技术,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可在对原结构配筋不作任何变动的情况下彻底解决杂散电流的防护的问题,有效控制了运营过程中的风险,大大降 低后期的维修、养护成本,在地下_地面空间一体化综合开发领域有广阔的运用前景。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无需创 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 依本发明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 方案,皆应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将既有结构板改造为地铁道床基础的建造方法,基于既有结构板之上,其特征 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A)、将既有结构板上表面进行凿毛处理;步骤B)、在所述既有结构板上表面浇筑钢筋混凝土面层;步骤C)、设置排流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Bi)、焊接钢筋(1),并放置到既有结构板上表面;步骤B2)、在既有结构板上表面浇筑混凝土(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i)中,当焊接交叉钢筋 (1)时,将一直角钢筋(1)的两直角边分别与交叉钢筋(1)焊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i)中,当焊接两纵向钢筋 (1)时,采用V槽焊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i)中,当焊接两平行钢筋 (1)时,两次弯折其中的一钢筋(1),使其一部分与另一钢筋(1)贴合,然后焊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中的所述排流装置包括 排流端子(3)和至少一导电体,所述排流端子(3)连接所述导电体,所述导电体连接所述钢 筋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流装置连接在车站端部的所 述钢筋⑴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体是扁铜(4),其为直 角结构,其中一直角边上设有一连接孔;所述步骤C)包括以下步骤步骤Cl)、将所述扁铜(4)的一直角边与所述钢筋(1)通过热焊法焊接;步骤C2)、将所述排流端子(3)通过所述连接孔与所述扁铜(4)的另一直角边固定连接。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将既有结构板改造为地铁道床基础的建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A)、将既有结构板上表面进行凿毛处理;步骤B)、在所述既有结构板上表面浇筑钢筋混凝土面层;步骤C)、设置排流装置,本发明可在对原结构配筋不作任何变动的情况下彻底解决杂散电流的防护的问题,有效控制了运营过程中的风险,大大降低后期的维修、养护成本,在地下一地面空间一体化综合开发领域有广阔的运用前景。
文档编号E01B1/00GK102108658SQ20091024747
公开日2011年6月29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29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29日
发明者张中杰, 徐正良, 杨红伟, 梁锋 申请人: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