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动力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08778阅读:2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流体动力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自行车发展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液压传动来驱动自行车运行的流体动力自行车行驶,背景技术目前的自行车动力有链传动和轴传动,它们都共存着骑行费力速度慢,爬坡困难,不能调速等缺陷,虽然发展了电动自行车或是发动机的自行车,能不能解决以上问题倒不重要,重要的是已脱离了自行车的作用或功能。
技术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以上不足,提供的一种骑自行车省力,速度快,结构简单紧凑,重量轻,可实现无级调速范围大,爬坡不费力,使人在骑行过程中即轻松又不失自力乐趣的流体动力自行车。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流体动力自行车由刹车手柄(1),车把(2),车把杆锁紧(3),车把立管(4),刹车线(5),6、折叠锁紧,、车架(8)(油箱),前挡泥(9),、前轮架叉(10),车前轮(11),前轴(12),车坐(13),座管锁紧(14),主动齿轮轴(17),从动齿轮轴(23),24、齿轮泵,26、齿轮泵吸油口,曲柄(27),后轮架叉(29),后轮轴(30),31、飞轮叶片泵排油口,后轮(32),飞轮叶片泵(33),飞轮叶片泵进油口(34),后挡泥(35),主动齿轮(37),从动齿轮(38)组成,其特征在于用车架(8)做储油油箱,在车架油箱(8)的后下部设置了油箱出油口(21)相通与输油油管(22),输油管(22)的一头与齿轮泵吸油口(26)相通,后上部依次设置解压回油口(20),过载解压阀(19),齿轮泵排油口(18),高压输油管(16)。回油油管(28)的中部设置有单向回油阀(25),相通于解压回油口(20),另一端连接飞轮叶片泵排油口(31),叶片泵进油口(34)与高压输油管(16)相通,车架油箱(8)的前端上部设有加油孔(7)组成输供油系统。设置减振弹簧(15)于座管锁紧(14)与后轮架叉(29)之间形成减振系统。座管锁紧(14)与后轮架叉(29)之间的夹角设置为大于90C0’并可调。曲柄(27)与齿轮泵(24)上的主动齿轮轴(17)固定连接,从动齿轮(23)与主动齿轮轴(17)相平行。主动齿轮(37)设置在主动齿轮轴(17)上,与从动齿轮(38)在齿轮泵壳体(36)中相齿合。齿轮泵侧板(39)设置在齿轮泵壳体(36)的两侧。设置飞轮叶片泵轴(42)与叶片(41)在飞轮叶片泵壳体(40)内,飞轮叶片泵壳体两侧设飞轮叶片侧板(43)与飞轮叶片泵轴(42)垂直相交。采用本实用新型具有省力,速度快,无污染,结构简单紧凑,重量轻,可实现无级调速范围大,爬坡不费力,使人在骑行过程中即轻松又不失自力乐趣的优点。
其工作原理是在踩踏曲柄(27)时也就使主动齿轮轴(17)及主动齿轮(37)转动,同时带动了与主动齿轮(37)相齿合的从动齿轮(38),转动齿轮的两端,由侧板(39)密封,壳体(36)侧板(39)和齿轮(37)(38)各齿槽形成密封工作间,并依靠轮齿齿合处K把它们分隔为吸油腔与压油腔,分别与吸油口(26)和排油口(18)相通,齿轮按图中箭头方向旋转时,图2左侧吸油腔,齿轮泵吸油口(26)内油液不断地被带走,使吸油腔压力降低并形成负压。油箱(8)中的油液在大气压力与上述负压之间形成的压力差的作用下,经油箱出油口(21)输油管(22)和吸油口(26)流入吸油腔,充入到齿槽的油液随着齿轮(37、38)的旋转被强制送到图2右侧压油腔,并从排油口(18)进入高压输油管(16),高压输油管(16)的一端与飞轮叶片泵(33)上的进油口(34)相通,使高压油压入飞轮叶片泵(33)内,冲击在有倾角的叶片(41)上,飞轮叶片泵壳(40)侧板(43)和叶片(41)形成了密封工作间,(如图5)叶片(41)将飞轮叶片泵(33)的进油口(34)和出油口(31)分隔,叶片(41)在高压油的作用下,向有倾角的方向转动,当叶片(41)转动到出油口(31)时,油被排出流入回油管(28),经单向回油阀(25)与相通的解压回油口(20),进入油箱,再次进行循环,飞轮叶片泵(33)开始工作,同时车轮也就开始转动。
自行车在行驶过程中,由于路面的异常性变化,使的所需动力也发生着变化,针对这一情况本实用新型特别在齿轮泵排油口(18)和高压输油管(16)之间,设置了过载解压阀(19)与它们互通,当系统压力达到一定值时过载解压阀(19)便开始工作,限制系统压力进一步升高,过载解压阀(19)的一头与解压回油口(20)相通将余油流回油箱(8)中,这同时也就起到了无级调速的作用,从而达到骑自行车轻松省力的目的。


附图1流体动力自行车结构图附图2流体动力自行车齿轮泵主视结构图附图3流体动力自行车齿轮泵侧视结构图附图4流体动力自行车飞轮叶片主视结构图附图5流体动力自行车飞轮叶片侧视结构图图中1、刹车手柄,2、车把,3车把杆锁紧,4、车把立管,5、刹车线,6、折叠锁紧,7、加油孔,8、车架(油箱),9、前挡泥,10、前轮架叉,11、车前轮,12、前轴,13、车坐,14、座管锁紧,15、减振弹簧,16、高压输油管,17、主动齿轮轴,18、齿轮泵排油口,19、过载解压阀,20解压回油口,21、油箱出油口22、输油管,23、从动齿轮轴,24、齿轮泵,25、单向回油阀,26、齿轮泵吸油口,27、曲柄,28、回油油管,29、后轮架叉30、后轮轴,31、飞轮叶片泵油口,32、后轮,33、飞轮叶片泵,34、叶片泵进油口,35、后挡泥,36、齿轮泵壳体,37、主动齿轮,38、从动齿轮,39、齿轮泵侧板,40飞轮叶片泵壳体,41、叶片,42、叶片泵轴,43、飞轮叶片泵侧板,具体实施方案
以下结合附图给出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附图1所示的流体动力自行车,流体动力自行车使用钢管设制前轮架叉(10),在前轮架叉(10)固定前轴(12)套制车前轮(11),设置车把立管(4)通过车架(8)连接车把(2)并设置车把杆锁紧(3),刹车手柄(1)、刹车线(5)固定在车把(2)上,6、折叠锁紧设置在车架(8)与车把立管(4)上,前轮(11)设置前挡泥(9),车坐(13),座管锁紧(14),主动齿轮轴(17),从动齿轮轴(23),曲柄(27),后轮架叉(29),后轮轴(30),后轮(32),后挡泥(35),主动齿轮(37),从动齿轮(38)设置在车架油箱(8)后部,车架(8)做储油油箱,在车架油箱(8)的后下部设置了油箱出油口(21)相通与输油油管(22),输油管(22)的一头与齿轮泵吸油口(26)相通,后上部依次设置解压回油口(20),过载解压阀(19),齿轮泵排油口(18),高压输油管(16),相通于叶片泵进油口(34),回油油管(28)中部设置有单向回油阀(25),一端于解压回油口(20)相通,另一端连接于飞轮叶片泵出油口(31),车架油箱(8)的前端上部设有加油孔(7),组成输供油系统。设置减振弹簧(15)于座管锁紧(14)与后轮架叉(29)之间形成减振系统。座管锁紧(14)与后轮架叉(29)之间的夹角设置为大于90C0’并可调。曲柄(27)与齿轮泵(24)上的主动齿轮轴(17)固定连接,从动齿轮轴(23)与主动齿轮轴(17)相平行。主动齿轮(37)设置在主动齿轮轴(17)上,与从动齿轮(38)在齿轮泵壳体(36)中齿合。齿轮泵侧板(39)分别设置在齿轮泵壳体(36)两侧(17)。设置飞轮叶片泵轴(42)与叶片(41)飞轮叶片泵壳(40)中并设飞轮叶片泵曲板(43)在飞轮叶片泵壳体(40)两侧,并与飞轮叶片泵轴(42)垂直相交。
权利要求1.流体动力自行车由刹车手柄(1),车把(2),车把杆锁紧(3),车把立管(4),刹车线(5),车架(8),前挡泥(9),前轮架叉(10),车前轮(11),前轴(12),车坐(13),座管锁紧(14),主动齿轮轴(17),从动齿轮轴(23),曲柄(27),后轮架叉(29),后轮轴(30),后轮(32),主动齿轮(37),从动齿轮(38)组成,其特征在于用车架(8)做储油油箱,在车架油箱(8)的后下部设置了油箱出油口(21)相通与输油油管(22),输油管(22)的一头与设置在齿轮泵(24)上的齿轮泵吸油口(26)连接相通,车架油箱(8)的后上部依次设置解压回油口(20),过载解压阀(19),齿轮泵排油口(18),高压输油管(16),回油油管(28)的中部设置有单向回油阀(25),相通于解压回油口(20),另一端连接飞轮叶片泵排油口(31),叶片泵进油口(34)与高压输油管(16)相通,车架油箱(8)的前端上部设有加油孔(7)。
2.如权利要求1所示的流体动力自行车,其特征还在于设置减振弹簧(15)于座管锁紧(14)与后轮架叉(29)之间,座管锁紧(14)与后轮架叉(29)之间的夹角设置为大于90C°并可调。
3.如权利要求1所示的流体动力自行车,其特征还在于设置曲柄(27)与齿轮泵(24)上的主动齿轮轴(17)固定连接,从动齿轮(23)与主动齿轮轴(17)相平行,主动齿轮(37)设置在主动齿轮轴(17)上,与从动齿轮(38)在齿轮泵壳体(36)中相齿合。
4.如权利要求1所示的流体动力自行车,其特征还在于设置齿轮泵(24)上的主动齿轮轴(17)与曲柄(27)固定连接,侧板(39)设置在齿轮泵壳体(36)的两侧,设置飞轮叶片泵轴(42)与叶片(41)在飞轮叶片泵壳体(40)内,飞轮叶片泵壳体两侧设飞轮叶片侧板(43)与飞轮叶片泵轴(42)垂直相交。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流体动力自行车,解决了骑行费力速度慢,爬坡困难,不能调速等缺陷,其特征是在原自行车的基础上,设置了一套油压系统,用车架(8)做储油油箱,在车架油箱(8)的后下部设置了油箱出油口(21)相通与输油油管(22),输油管(22)的一头与设置在齿轮泵(24)上的齿轮泵吸油口(26)连接相通,车架油箱(8)的后上部依次设置解压回油口(20),过载解压阀(19),齿轮泵排油口(18),高压输油管(16),回油油管(28)的中部设置有单向回油阀(25),相通于解压回油口(20),另一端连接飞轮叶片泵排油口(31),叶片泵进油口(34)与高压输油管(16)相通,车架油箱(8)的前端上部设有加油孔(7),并使车体可折叠,达到或避振的目的。
文档编号B62M19/00GK2654488SQ03208779
公开日2004年11月10日 申请日期2003年9月1日 优先权日2003年9月1日
发明者史真亮 申请人:史真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