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车车架的新型折叠及展开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5355阅读:15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婴儿车车架的新型折叠及展开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婴儿车车架结构技术领域,特指一种婴儿车车架 的新型折叠及展开结构。
技术背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对于大城市的人们,通常会为 婴儿准备一辆婴儿车,以便推着婴儿散布,享受大自然,其乐无穷。 市面上所售的婴儿车种类繁多、样式各异。由于婴儿车体积大,占地 面积多,因此既不便于生产厂家存储和搬运,更不利于家庭收藏,尤 其对住房面积不大的家庭。所以目前的婴儿车,均朝可折叠式的方向 发展, 一方面可以节省空间,另一方面也便于使用和携带。
现有的可折叠式婴儿车中,有多种折叠方式,如后轮架与前轮 架的连接为可滑动连接,即后轮架可在前轮架上滑动,这种结构方式 折叠时施力方向即非水平又非竖直方向,因此非常费力,折叠后又只 能平放在地上或靠墙放,也不便利,同时展开也不方便。此外,也还 有其他方式的折叠结构,但其要么结构设计过于复杂,要么折叠和展 开不便利,对使用者来说是很大的困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产品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新型 折叠及展开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现其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婴儿车车架的新型折 叠及展开结构,车架系由前轮架和后轮架组合而成,所述前轮架上固 定有连接块,后轮架枢接于该连接块;于前轮架上还枢接有第一拉杆, 于后轮架上枢接有第二拉杆,且第一拉杆与第二拉杆相互枢接;即当 第一拉杆与第二拉杆枢接点受力纵向移动时,前轮架与后轮架分别受 第一拉杆和第二拉杆的拉力靠拢(或推力分开),形成折叠(或展开)。 即相当于由前轮架、后轮架、第二拉杆、第一拉杆依次枢接构成 一活动四边形,通过控制第一拉杆、第二拉杆枢接点的运动而调节前 轮架与后轮架之间的夹角,使整个婴儿车呈折叠或展开状态。
具体而言,因婴儿车通常为左右对称设计,前轮架两侧各固定安 装一连接块,且该两个连接块也对称,并分别枢接两侧的后轮架;所 述第一拉杆呈"U"型,两端分别枢接在前轮架的两侧,且枢接处位 于连接块下方;对应地,在两侧的后轮架分别枢接第二拉杆,该两个 第二拉杆对称安装,且第二拉杆的前端分别与第一拉杆中段枢接。第 一拉杆也可一分为二,当然采用"U"型是为了对左右两侧的第一拉 杆与第二拉杆枢接点的施力均匀,同时也可省力,便于折叠和展开。 所述连接块具有一与前轮架形状吻合的安装通孔即套设于前轮 架,且连接块上成型有与后轮架枢接的枢接部。
更具体地,于所述第一拉杆的两端开设枢接孔使之分别与前轮架 的两个枢接孔枢接,并于第一拉杆的中部开设枢接孔使之分别与两个 第二拉杆一端的枢接孔枢接,两个第二拉杆另一端的枢接孔使之分别
与两侧后轮架的枢接孔枢接。
本实用新型中婴儿车车架的折叠及展开结构中,至少还包括一限 位机构,即于两侧的后轮架之间连接一连杆,且连杆位于第一拉杆 的下方,所述第一拉杆向下移动至与所述连杆抵触而停止运动,进而 形成限位。
为进一步加强限位及定位效果,所述限位机构还包括一弹性夹 扣,所述弹性夹扣固定于第一拉杆上,其夹口与所述连杆夹持而进一 步定位。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后,在展开状态下,先将弹性夹扣与连 杆松开,然后用手将"U"型第一拉杆往上方拉,这样第一拉杆与第 二拉杆的枢接点也将上移,利用第一拉杆和第二拉杆的杠杆作用,分 别将前轮架与后轮架拉拢,使前轮与后轮相向滑动靠拢,接近竖直状 态,而且第一拉杆也接近竖直状态,最终折叠后,前轮和后轮仍均着 地,即整个婴儿车折叠后可站立,而无需扶住或任何依靠物,便于随 处摆放,并占最少的空间;反之,当在折叠状态时,则先拉动第一拉 杆,此时,枢接点将向下移动,第一拉杆和第二拉杆分别对前轮架和 后轮架施以推力,将二者分开,同时,第一拉杆也慢慢接近后轮架之 间的连杆,接触后,将弹性夹扣打开使之扣住连杆定位,整车即呈展 开状态。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展开状态的原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折叠状态的原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车架系由前轮架1和后轮架2组合而 成,前轮架1底部安装前轮10,后轮架2底部安装后轮20,整个车 架呈左右对称设置安装。所述前轮架1上固定有连接块3,连接块3 系通过其上的安装通孔31套于前轮架1上,该安装通孔31与前轮架 1的形状相吻合,使连接块3与前轮架1配合紧密,然后再通过螺栓 将连接块3固定。
所述连接块3朝后方成型两平行的枢接壁30,两枢接壁30之间 构成与后轮架2枢接的枢接部32,所述后轮架2的上端枢接于该连 接块3并可绕枢接轴旋转。
于前轮架1位于连接块3下方的部位上枢接有第一拉杆11,第 一拉杆11在展开状态时俯视呈"U"型,于第一拉杆11的两端开设 枢接孔分别与前轮架1的两个枢接孔枢接,并于第一拉杆11的中部 开设枢接孔分别与两个第二拉杆21 —端的枢接孔枢接,两个第二拉 杆21另一端的枢接孔分别与两侧后轮架2的枢接孔枢接。当第一拉 杆11与第二拉杆21枢接点受力向上方移动时,前轮架1与后轮架2 分别受第一拉杆11和第二拉杆21的拉力靠拢,形成折叠;反之,当 第一拉杆11与第二拉杆21枢接点受力向下方移动时,前轮架1与后 轮架2分别受第一拉杆11和第二拉杆21的拉力而分开,使车架展开。
如图中所示,所述第一拉杆11由侧面看呈弯曲状流线形, 一方
面比较美观,另 一方面由于需要有一 限位机构来限制枢接点的移动,
使车架稳定在展开状态,因此,于两侧的后轮架2之间连接一连杆4, 且连杆4位于第一拉杆11的下方,即第一拉杆11应位于连杆4上方, 因此,第一拉杆11设置成弯曲状以使其位于连杆4的上方,当第一 拉杆ll向下移动至与所述连杆4抵触而停止运动,进而形成限位。
为进一步加强限位和定位效果,在第一拉杆11与连杆4接触之 处,还安装一弹性夹扣5,该弹性夹扣5是固定在第一拉杆11上, 其夹口50朝下,轴向夹持在连杆4,使第一拉杆11与连杆4相对固 定,即使车架稳定在展开状态。
当需要折叠时,先将弹性夹扣5的夹口 50打开,使之与连杆4 脱离,然后用手上拉第一拉杆11,此时第一拉杆11与第二拉杆21 的枢接点将随之上移,第一拉杆11和第二拉杆21分别拉动前轮架1 和后轮架2,使其依靠前轮10和后轮20相向滑动,即慢慢靠拢,最 终,如图2所示,前轮架1和后轮架2均接近竖直状态,第一拉杆 11也接近竖直状态,而前轮10与后轮20仍着地实现支撑,使整车 在无需任何外力支持下站立。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原理简单,组装方便,折叠和展 开操作便利,折叠后便于携带和存放等优点。当然,以上所述只是本 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其拉杆形状、夹扣等可作较大变化,而且本 实用新型中,前轮架、后轮架、第一拉杆、第二拉杆等部件,既可以 为一体成型,也可以是分开成型后由连接装置连接形成整体,只要其 结构原理与本实用新型一致,则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 一种婴儿车车架的新型折叠及展开结构,车架系由前轮架(1)和后轮架(2)组合而成,前轮架(1)底部安装前轮(10),后轮架(2)底部安装后轮(20),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架(1)上固定有连接块(3),后轮架(2)枢接于该连接块(3);于前轮架(1)上还枢接有第一拉杆(11),于后轮架上(2)枢接有第二拉杆(21),且第一拉杆(11)与第二拉杆(21)相互枢接;即当第一拉杆(11)与第二拉杆(21)枢接点受力纵向移动时,前轮架(1)与后轮架(2)分别受第一拉杆(11)和第二拉杆(21)的拉力靠拢/推力分开,形成折叠/展开。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车架的新型折叠及展开结构,其特 征在于所述前轮架(i)两侧各固定安装一连接块(3),且该两个连接块(3)对称,并分别枢接两侧的后轮架(2);所述第一拉杆(11)呈"U"型,两端分别枢接在前轮架(1)的两侧,且枢接处位于连接块(3)下方;对应地,在两侧的后轮架(2)分别枢接第二拉杆(21),该两个第二拉杆(21)对称安装,且第二拉 杆(21)的前端分别与第一拉杆(11)中段枢接。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婴儿车车架的新型折叠及展开结构,其特征在于于所述第一拉杆(11)的两端开设枢接孔分别与前轮架(1)的两个枢接孔枢接,并于第一拉杆(11)的中部开设枢接孔分别与两个第二拉杆(21) -端的枢接孔枢接,两个第二拉 杆(21)另一端的枢接孔分别与两侧后轮架(2)的枢接孔枢接。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车架的新型折叠及展开结构,其特 征在于其至少还包括一限位机构,S卩于两侧的后轮架(2)之 间连接-一连杆(4),且连杆(4)位于第一拉杆(11)的下方,所 述第一拉杆(11)向下移动至与所述连杆(4)抵触而停止运动, 进而形成限位。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婴儿车车架的新型折叠及展开结构, 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还包括一弹性夹扣(5),所述弹性夹 扣(5)固定于第一拉杆(11)上,其夹口 (50)与所述连杆(4)夹持而进一步定位。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婴儿车车架结构技术领域,特指一种婴儿车车架的新型折叠及展开结构。车架系由前轮架和后轮架组合而成,所述前轮架上固定有连接块,后轮架枢接于该连接块;于前轮架上还枢接有第一拉杆,于后轮架上枢接有第二拉杆,且第一拉杆与第二拉杆相互枢接;即当第一拉杆与第二拉杆枢接点受力纵向移动时,前轮架与后轮架分别受第一拉杆和第二拉杆的拉力靠拢(或推力分开),形成折叠(或展开)。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原理简单,组装方便,折叠和展开操作便利,折叠后便于携带和存放等优点。
文档编号B62B7/00GK201077472SQ200720049420
公开日2008年6月25日 申请日期2007年3月20日 优先权日2007年3月20日
发明者林高贤 申请人:林高贤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