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伏运动式三轮童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93617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起伏运动式三轮童车的制作方法
起伏运动式三轮童车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童车,尤其一种运动时能产生上下起伏动作的起伏运动式 三轮童车。背景技术
目前,所有的童车都讲究平稳、舒适,其行走动作都是平稳的。对于幼儿 或儿童来说,乘坐久了就会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产生厌烦情绪,并表现出烦躁 不安的状态。
针对上述现状,本发明人发明了一种起伏运动式三轮童车。在不需要其他 动力的状态下,大人推着童车行走就能产生规律的波浪状起伏或者类似于骏马 奔腾的动感现象,使整个童车向前走的同时,还做上下起伏的走势,能给幼儿 或儿童带来适度的刺激性和趣味性,同时具有一定的舒适感,能减轻或避免幼 儿或儿童厌烦情绪的产生,甚至能使幼儿或儿童对该童车产生百坐不厌的心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起伏运动式三轮童车,随着车轮的滚动,童车 可做上下起伏波浪状动作,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童车在运动的过程中保持了尽 量的平稳,幼儿或儿童在童车内乘坐久了就会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产生厌烦情 绪等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起伏运动式三轮童车,包 括车架,设置在车架底部的车轮,设置在车架前部的车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车轮包括一个前轮和两个后轮,所述的两后轮为两个外径和偏心位置相等的 偏心轮。人推动童车时,在后轮的带动下,整个童车向前前进,同时,两个偏 心后轮在滚动的同时,产生上下起伏的动作,从而带动了整个童车做上下起伏的走势。有利于给幼儿或儿童带来适度的刺激性和趣味性。对两后轮的外径和 偏心位置的要求,有利于使两后轮行走步调一致性,使应用该车轮结构的童车 在行走过程中达到规律的波浪起伏的动作,而不是颠簸的动作。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措施 所述的车架后底部可转动的连接有转动长轴,其两端分别固定一后轮,所 述的一后轮为偏心大轮,另一后轮包括偏心小轮和套置在偏心小轮外圈上可转 动的差动轮圈,所述的差动轮圈的外径与偏心大轮的外径相等。差动轮圈的设 置使童车在转弯时动作灵活,同时也有利于减轻大人的推送力。
所述的车架包括前车架和后车架,所述的前车架和后车架通过连接件可摆 动连接,所述的前车架和后车架之间设有可牵引的推拉连杆,所述的车把手设 置在前车架上。车架有前后车架组成,可以使前后车架产生相对上下起伏动作, 产生骏马奔腾般动感效果。同时,推拉连杆的设置,使前后车架产生相对动作 的幅度更大。
所述的转动长轴上设有推拉偏心轮,所述推拉连杆的后端设有套置在推拉 偏心轮圆周上的推拉固定圈,所述推拉连杆的前端设有推拉孔,推拉连杆通过 穿设在推拉孔内的圆柱轴可转动的安装在前车架上。推拉偏心轮通常设置在转 动长轴的中段,并且,推拉偏心轮的中心到转动长轴的连线与各后轮中心到转 动长轴的连线相垂直。后轮在滚动过程中,转动长轴带动推拉偏心轮滚动,从 而推拉偏心轮带动推拉连杆前后运动,也就带动了前车架前后摆动,同时,后 轮产生的上下起伏动作通过推拉连杆和后车架传送到前车架上,从而车把手做 前后摆动的同时,也相应的做上下起伏动作。
所述偏心小轮和差动轮圈之间设有复数个滚动体,且差动轮圈和偏心大轮 外圈为耐磨塑胶体,所述后车架的后端设置有推扶手,所述后车架的中部设有 坐垫。推扶手的设置方便大人对童车的推行。
所述偏心小轮和差动轮圈之间设有复数个滚动体,且差动轮圈和偏心大轮外圈为耐磨塑胶体,所述后车架的后端设置有推扶手,所述后车架的中部设有 坐垫,所述推拉偏心轮和推拉固定圈之间设有复数个滚动体。
所述的前车架在水平方向的长度为后车架在水平方向的长度的1/10~1/5。 有利于前轮做上下起伏动作。
所述的车架上设有若干加强件。有利于增加车架的整体强度。
所述的后车架上设有若干加强件。
本发明具有的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进步1、在不需要其他动力的状态 下,大人推着行走就能产生规律的波浪状起伏的动感现象,能给幼儿或儿童带 来适度的刺激性和趣味性,同时具有一定的舒适感,能减轻或避免幼儿或儿童 厌烦情绪的产生,甚至能使幼儿或儿童对该童车产生百坐不厌的心理;2、车把 手控制前轮灵活方便,同时还能跟随车架做上下起伏动作,增强了纵向起伏的 效果。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结构示意图2为本发明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3为图2的一种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l.车架、2.车把手、3.转动长轴、4.偏心大轮、5.偏心小轮、6.差 动轮圈、7.前车架、8.前轮、9.推拉连杆、ll.推扶手、12.坐垫、13.推拉偏心 轮、14.推拉固定圈、15.推拉孔、16.后车架、17.加强件。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l:起伏运动式三轮童车,如图1所示,它包括车架l,设置在车架 1底部的车轮,设置在车架1前部的车把手2,车架1的后端设置有推扶手11, 车架1的中部设有坐垫12。车架1上设有若干加强件17。车轮包括一个前轮8 和两个后轮,两后轮为两个外径和偏心位置相等的偏心轮。其中, 一后轮为偏心大轮4,另一后轮包括偏心小轮5和套置在偏心小轮5外圈可转动的差动轮 圈6。差动轮圈6的外径与偏心大轮4的外径相等。车架1后底部可转动的连 接有转动长轴3,其两端分别固定一后轮。偏心小轮5和差动轮圈6之间设有 复数个滚动体,且差动轮圈6和偏心大轮4外圈为耐磨塑胶体。
在使用的过程中,大人推着推扶手ll,在后轮的带动下,整个童车向前前 进,同时,两个偏心后轮在滚动的同时,使整个童车做上下起伏的动作。
其中,可以通过调整固定两后轮相应的偏心角度,来调整后轮与前轮起伏 的动作的同时性,从而调整了整个童车向前前进的走势的多样性。能给幼儿或 儿童带来更多的适度的刺激性和趣味性。
实施例2:起伏运动式三轮童车,如图2和图3所示,车架1包括前车架7 和后车架16,前车架7和后车架16通过连接件可摆动连接,前车架7和后车 架16之间设有可牵引的推拉连杆9,车把手2设置在前车架7上。连接件为圆 柱轴。前车架7在水平方向的长度为后车架16在水平方向的长度的1/5。后车 架16上设有若干加强件17。转动长轴3上设有推拉偏心轮13,推拉连杆9的 后端设有套置在推拉偏心轮13圆周上的推拉固定圈14,推拉连杆9的前端设 有推拉孔15,推拉连杆9通过穿设在推拉孔15内的圆柱轴可转动的安装在前 车架7上,推拉偏心轮13的中心到转动长轴3的连线与各后轮中心到转动长轴 3的连线相垂直。推拉偏心轮13和推拉固定圈14之间设有复数个滚动体。其 余同实施例1。
在使用的过程中,大人推着推扶手ll,在后轮的带动下,整个童车向前前 进,同时,两个偏心后轮在滚动的同时,带动推拉连杆9连杆摆动,从而带动 了前车架7的摆动,使整个童车做上下起伏的动作,且动作幅度比较圆滑。
权利要求
1.起伏运动式三轮童车,包括车架(1),设置在车架(1)底部的车轮,设置在车架(1)前部的车把手(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轮包括一个前轮(8)和两个后轮,所述的两后轮为两个外径和偏心位置相等的偏心轮。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伏运动式三轮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架(l) 后底部可转动的连接有转动长轴G),其两端分别固定一后轮,所述的一后轮 为偏心大轮(4),另一后轮包括偏心小轮(5)和套置在偏心小轮(5)外圈上 可转动的差动轮圈(6),所述的差动轮圈(6)的外径与偏心大轮(4)的外径 相等。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起伏运动式三轮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架(l) 包括前车架(7)和后车架(16),所述的前车架(7)和后车架(16)通过连接 件可摆动连接,所述的前车架(7)和后车架(16)之间设有可牵引的推拉连杆(9),所述的车把手(2)设置在前车架(7)上。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起伏运动式三轮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动长 轴(3)上设有推拉偏心轮(13),所述推拉连杆(9)的后端设有套置在推拉偏 心轮(13)圆周上的推拉固定圈(14),所述推拉连杆(9)的前端设有推拉孔(15),推拉连杆(9)通过穿设在推拉孔(15)内的圆柱轴可转动的安装在前 车架(7)上。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起伏运动式三轮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心小轮 (5)和差动轮圈(6)之间设有复数个滚动体,且差动轮圈(6)和偏心大轮(4)外圈为耐磨塑胶体,所述车架(1)的后端设置有推扶手(11),所述车架(1) 的中部设有坐垫(12)。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起伏运动式三轮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心小轮 (5)和差动轮圈(6)之间设有复数个滚动体,且差动轮圈(6)和偏心大轮(4)外圈为耐磨塑胶体,所述后车架(16)的后端设置有推扶手(11),所述后车架(16)的中部设有坐垫(12),所述推拉偏心轮(13)和推拉固定圈(14)之间 设有复数个滚动体。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起伏运动式三轮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车架 (7)在水平方向的长度为后车架(16)在水平方向的长度的1/10~1/5。
8.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起伏运动式三轮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架(l) 上设有若干加强件(17)。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起伏运动式三轮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车架 (16)上设有若干加强件(17)。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起伏运动式三轮童车。它包括车架,设置在车架底部的车轮,设置在车架前部的车把手,车轮包括一个前轮和两个后轮,两后轮为两个外径和偏心位置相等的偏心轮。本发明具有的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进步1.在不需要其他动力的状态下,大人推着行走就能产生规律的波浪状起伏的动感现象,能给幼儿或儿童带来适度的刺激性和趣味性,同时具有一定的舒适感,能减轻或避免幼儿或儿童厌烦情绪的产生,甚至能使幼儿或儿童对该童车产生百坐不厌的心理;2.车把手控制前轮灵活方便,同时还能跟随车架做上下起伏动作,增强了纵向起伏的效果。
文档编号B62B7/00GK101549706SQ20081006023
公开日2009年10月7日 申请日期2008年3月31日 优先权日2008年3月31日
发明者吴茂盛 申请人:吴茂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