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后轮电动摩托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94350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后轮电动摩托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摩托车。
背景技术
传统的发动机式摩托车使用燃油当作动力,具有较佳的动力性能,但同时存在噪 音、空气污染等问题;而现有的电动摩托车,将使用蓄电池作为动力来源的动力装置代替了 传统发动机式摩托车,进而改善上述的空污以及噪音问题,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且避免因 燃油而产生二氧化碳,达到减低碳排放量的环保目的。 但是,现有的电动摩托车仅设置单一后轮,当骑乘者骑经不平坦的路面或遇紧急 状况摩托车煞车时,整个重心容易偏离车体重心,使摩托车翻覆造成危险;另外,当现有的 单后轮摩托车遇到红灯或其它状况需要临时停车,骑乘者必须将脚放置地面,使摩托车保 持平衡,这对于穿着裙子的女性骑乘者或是个头较矮小的骑乘者十分不便。又,为了改善前 述单后轮电动摩托车的问题,另一现有的电动摩托车设置了双后轮,如此改善了单后轮电 动摩托车的骑乘稳定性。然而,由于现有的双后轮电动摩托车仅在后轮设置单一的马达, 当摩托车转弯时,双后轮的转速由于单一马达而相同,慢速时,双后轮转速一致导致僵持不 下,会造成操控上的不稳定,倘若高速转弯时,上述操控不顺畅的状况便极容易因此产生危 险。 上述两种电动摩托车着实均具有改善的空间,本发明人希望凭借本发明,而可排 除或至少减轻先前技艺所遭遇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后轮的电动摩托车,解决现 有的电动摩托车因仅设置单一后轮,无法具有较佳的稳定性能的问题;并解决现有设有双 后轮的电动摩托车,因仅设置单一动力装置,使得双后轮无法具有不同的转速,使得摩托车 在转弯时具有操控不稳定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
—种双后轮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车架; —支架,所述支架与所述车架连接; 双后轮,所述双后轮之间穿设一轴心,所述轴心两端分别伸出所述双后轮两侧,所 述支架分别与所述轴心两端结合固定; —后轮避震组,所述后轮避震组可横向滑移地装设在所述车架上,并与所述支架
相互配合组装,使所述双后轮保持同时与地面接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还包括 —种双后轮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车架;
—支架,所述支架与所述车架连接; —后轮避震组与所述支架相互配合组装; 双后轮,所述双后轮平行间隔设置且其内部均设有后轮动力装置,所述后轮动力 装置为独立运作,允许双后轮具有不同的转速; —轴心横向穿过所述双后轮的后轮动力装置,所述轴心两端分别伸出所述双后轮
两侧,所述支架分别与所述轴心两端结合固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双后轮驱动电动摩托车,其中后轮避震组可滑移地装设在车架护板之间 的横杆上,且所述的后轮避震组又凭借支架与双后轮配合组装,因此,当电动摩托车因转弯 或是紧急状况产生倾斜时,双后轮可保持同时与地面接触的状态,进一步使电动摩托车达 到平稳行驶的目的;另一方面,当电动摩托车静止时,双后轮可提供电动摩托车保持站立不 晃动的功能,使骑乘者不需将脚放置地面保持摩托车平衡。 2.本发明双后轮驱动电动摩托车,其中双后轮之中的后轮动力装置以轴心相互穿 设连接,所述的轴心的两端分别具有螺接部利用固定片分别与支架连接,所述的固定片上 设有轴孔与固定孔,所述的轴孔供双后轮轴心穿设固定,所述的固定孔将所述的固定片固 定在支架上,则所述的固定片能够使所述的轴心在后轮动力装置运转时不会相对于所述的 支架转动。 3.本发明双后轮驱动电动摩托车,其中双后轮分别设有后轮动力装置,而各后轮 动力装置为独立运作允许双后轮具有不同的转速,当摩托车转弯时,可稳定的操控车子;且 由于双后轮的动力装置共享同一根轴心,可大幅节省车架护板之间的空间,縮减摩托车的 体积使整体体积更为轻巧。


图1是本发明双后轮驱动电动摩托车的立体外观图;
图2是本发明图1双后轮驱动电动摩托车的局部分解图;
图3是本发明图1双后轮驱动电动摩托车的另一局部分解图;
图4是本发明图1双后轮驱动电动摩托车的侧视图
图5是沿着图4的剖面线A-A所得的剖面图;
图6是本发明图5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本发明图l双后轮驱动电动摩托车的后视图,表摩托车因转弯而倾斜时,摩 托车后轮的状态。 附图标记说明l-车头;2-车体;3-车架;30-护板;301_交界处;302-横杆; 303-长形孔;31-承接部;311-容置空间;312-孔;4_鞍座;5-前轮;6-后轮;7-支架; 70-枢接头;701-凸部;71-第一部;72-第二部;721_侧壁;722-第一孔;723-第二孔;
724-破孔;73-固定片;731-轴孔;732-固定孔;733-固定件;74-螺帽;10-仪表板;ll-车
把;12-激活装置开关;13-前轮避震器;14-后轮避震组;141-避震器;1411-第一端;
1412-第二端;142-结合件;1421-结合孔;1422-连接端;143-栓;144-螺帽;60-后轮动 力装置;61-轴心;62-螺接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有关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功效,兹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详述如 后,此仅供说明之用,在专利申请上并不受此种结构的限制。 参照图1至图6 ,为本发明的电动摩托车。所述的电动摩托车由车头1 、车体2 、车 架3以及鞍座4组成,并装设有前轮5与双后轮6,车架3利用支架7与后轮6连接,双后轮 6利用垫片(无标号,请同时参考图5)平行间隔设置且其内部均设有后轮动力装置60,轴 心61横向穿过两后轮动力装置60,所述的轴心61两端分别与支架7结合,使两后轮6固定 在支架7上。 车头1包括仪表板10、安装在仪表板10两侧的车把11与设在仪表板10内的激活 装置开关12,当骑乘者欲启动后轮动力装置60让电动摩托车可凭借后轮6动力驱动时,需 操作激活装置开关12启动后轮动力装置60,达到驱动后轮6的目的。 车架3包括两个护板30,其装设在车架3后方并位于鞍座4的下方,所述的护板 30之间装设有支架7、双后轮6与后轮避震组14,所述的后轮避震组14部分向外延伸出在 护板30的下缘。车架3与护板30的交界处301上设置有承接部31,所述的承接部31实施 为块状并包括相互组合的左右半部。所述的左右半部均形成有半球形的容置空间311,当所 述的承接部31左右半球相互组合时,各容置空间311构成球形空间。两个孔312分别形成 在各容置空间311内部,且分别设置在所述的承接部31左右半部,使各孔312配置在上述 容置空间311形成的球形空间两侧。横杆302装设在护板30之间,并靠近摩托车鞍座4的 末端,所述的横杆302中央部分横向形成长形孔303。 后轮避震组14分别与横杆302以及支架7连接;另一方面,支架7分别连接于承 接部31以及后轮6,上述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将详细描述在其后。 后轮避震组14包括两只避震器141与结合件142,所述的结合件142近似于倒U 形,两端分别与中央部分垂直向下延伸,形成两连接端1422,结合孔1421位于所述的结合 件142之中央部分的中心,对应于横杆302的长形孔303,所述的结合件142利用栓143穿 过结合孔1421与长形孔303,再利用螺帽144使栓143不致从横杆302与结合件142脱出。 各避震器141具有第一端1411与第二端1412,各避震器141的第一端1411分别与结合件 142的两连接端1422接合。综上所述,结合件142利用栓143与螺帽144可横向滑移地装 设在横杆302的长形孔303,一并带动两避震器141。因此,后轮避震组14可相对于横杆 302在长形孔303的范围内横向滑移。 支架7也近似于倒U形,包括第一部71与两个第二部72,所述的第二部72分别 与第一部71的两端连接并垂直于所述的第一部71。枢接头70位于支架7第一部71之中 央,形状近似于球形,恰好对应于容置空间311形成的球形空间,所述的枢接头70的两侧分 别具有凸部701,各凸部701恰好对应于所述的承接部31的孔312。当枢接头70容置在容 置空间311形成的球形空间中,凸部701恰插入在承接部31的孔312中,限制所述的枢接 头70无法相对于所述的承接部31左右转动,而仅能利用其凸部701相对于所述的承接部 31轴向旋转。所述的支架7的第二部72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各第二部72的第一端分别 锻接于第一部71的两端。所述的支架7的第二部72包括两侧壁721锻接于第二部72的 两侧,使其成为轨道态样。第一孔722与第二孔723分别设在各第二部72靠近第二端的位 置,破孔724则形成在各第二部72的第二端末端。各破孔724分别与轴心61的两端配合,利用固定片73与螺帽74让破孔724与轴心61相互固定,使支架7可装设在后轮6上,进 一步来说,后轮6是凭借支架7装设在车架3。 各固定片73为方形片体,具有轴孔731与固定孔732分别对应于支架7第二部72 的破孔724与第二孔723。当支架7与后轮6的轴心61配合装设时,轴心61的两端分别具 有螺接部62,所述的螺接部62分别穿过各破孔724以及轴孔731,再利用螺帽74锁固;另 外,固定片73的固定孔732与支架7第二部72的第二孔723是利用固定件733穿设固定, 以达到加强固定以及防止支架7相对于轴心62旋转的功能,可避免后轮动力装置60内线 圈与轴心61缠绕造成动力装置运转上的障碍。而支架7第二部72的第一孔722则是对应 于各避震器141的第二端1412,且利用螺件(无标号,图上未示)使其相互配合固定,如此 一来后轮避震组14如此固定在支架7上,且利用支架7与后轮6连接。
而设置在前轮5之中则与前轮避震器13结合,由于电动摩托车的前轮与前轮避震 器的配合方式均隶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多加赘述。另外,本发明电动摩托车也可装设两个 前轮5(图中未示),具有双轮驱动的功能。 参照图7,当本发明电动摩托车欲转弯时,操控车头1带动车体2以及前轮5,使电 动摩托车的车架3随之倾斜,由图示可知,因为后轮避震组14为可滑移地装设在车架3护 板30之间的横杆302上,则后轮避震组14将会相对于横杆302的长形孔303移动,然后带 动连接于双后轮6轴心61的支架7,使双后轮6保持同时与地面接触,进而使电动摩托车达 到平稳行驶的状态。 就以上所述可以归纳出本发明具有以下的优点 1.本发明双后轮驱动电动摩托车,其中后轮避震组可滑移地装设在车架护板之间 的横杆上,且所述的后轮避震组又凭借支架与双后轮配合组装,因此,当电动摩托车因转弯 或是紧急状况产生倾斜时,双后轮可保持同时与地面接触的状态,进一步使电动摩托车达 到平稳行驶的目的;另一方面,当电动摩托车静止时,双后轮可提供电动摩托车保持站立不 晃动的功能,使骑乘者不需将脚放置地面保持摩托车平衡。 2.本发明双后轮驱动电动摩托车,其中双后轮之中的后轮动力装置以轴心相互穿 设连接,所述的轴心的两端分别具有螺接部利用固定片分别与支架连接,所述的固定片上 设有轴孔与固定孔,所述的轴孔供双后轮轴心穿设固定,所述的固定孔将所述的固定片固 定在支架上,则所述的固定片能够使所述的轴心在后轮动力装置运转时不会相对于所述的 支架转动。 3.本发明双后轮驱动电动摩托车,其中双后轮分别设有后轮动力装置,而各后轮 动力装置为独立运作允许双后轮具有不同的转速,当摩托车转弯时,可稳定的操控车子;且 由于双后轮的动力装置共享同一根轴心,可大幅节省车架护板之间的空间,縮减摩托车的 体积使整体体积更为轻巧。 以上说明对本发明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 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 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一种双后轮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车架;一支架,所述支架与所述车架连接;双后轮,所述双后轮之间穿设一轴心,所述轴心两端分别伸出所述双后轮两侧,所述支架分别与所述轴心两端结合固定;一后轮避震组,所述后轮避震组可横向滑移地装设在所述车架上,并与所述支架相互配合组装,使所述双后轮保持同时与地面接触。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后轮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架具有一横杆,所 述的横杆中央横向形成有一长形孔;所述的后轮避震组另外包括两避震器与一结合件,所述的结合件装设在所述的横杆上,且相对于所述的长形孔横向滑移,所述的避震器分别与 所述的结合件两端组装,所述的避震器与所述的支架连接。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后轮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架包括一枢接头; 所述的车架包括承接部,所述的承接部与所述的支架的枢接头连接。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后轮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枢接头的两侧分别 突出一凸部;所述的承接部包括容置空间与两孔,所述的枢接头容设在所述容置空间内,且 所述的凸部分别容设在所述承接部的孔内。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后轮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承接部由左右半部 组合而成,所述的容置空间分别形成在所述的左右半部内并形成为一球形空间;所述的枢 接头形状对应于所述的球形空间。
6. —种双后轮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一车架;一支架,所述支架与所述车架连接; 一后轮避震组与所述支架相互配合组装;双后轮,所述双后轮平行间隔设置且其内部均设有后轮动力装置,所述后轮动力装置 为独立运作,允许双后轮具有不同的转速;一轴心横向穿过所述双后轮的后轮动力装置,所述轴心两端分别伸出所述双后轮两 侧,所述支架分别与所述轴心两端结合固定。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后轮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有两固定片分别与 所述的轴心两端配合,将所述轴心与所述支架组装固定。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后轮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片包括一轴孔 与一固定孔;所述的支架包括一第一部与两第二部,所述支架的第二部上形成有第一孔、第 二孔与一破孔;所述固定片的固定孔与所述支架的第二孔对应,所述固定片的轴孔与所述 支架的破孔配合;所述的轴心两端分别穿设于所述的破孔与轴孔,且所述的固定片凭借所 述的第二孔与固定孔固定在所述的支架上。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后轮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架的第一孔分别 与两避震器固定。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后轮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各避震器包括第一端与第 二端,所述避震器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后轮避震组的固定件的两端配合固定,所述避震器 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支架的第一孔配合固定。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一种双后轮电动摩托车,包括有一车架;一支架,所述支架与所述车架连接;双后轮,所述双后轮之间穿设一轴心,所述轴心两端分别伸出所述双后轮两侧,所述支架分别与所述轴心两端结合固定;一后轮避震组,所述后轮避震组可横向滑移地装设在所述车架上,并与所述支架相互配合组装,使所述双后轮保持同时与地面接触。双后轮可以增加电动摩托车的稳定性能,所述的独立动力装置使双后轮能够具有不同的转速,增加电动摩托车行驶时的操控稳定度,所述的轴心两端分别突出在双后轮的两侧并利用固定片以及支架与后轮避震组相互配合固定,使所述的轴心不会与后轮避震组相对旋转。
文档编号B62K25/04GK101723043SQ20081016745
公开日2010年6月9日 申请日期2008年10月13日 优先权日2008年10月13日
发明者林恒 申请人:林恒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