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摩托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310519阅读:529来源:国知局
电动摩托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摩托车,尤其涉及一种电动摩托车的后摇臂结构。
【背景技术】
[0002][【背景技术】文献]
[0003]习知常规电动摩托车利用马达单元作为车辆的动力来源而进行车辆的驱动,从电池输出的电源电力供给到马达控制单元,上述马达控制单元基于操作者所下达的指令判断并将驱动电力输出到马达单元将其驱动,进而通过上述马达单元的驱动后轮带动车辆的行驶。
[0004]一般来说,于上述电动摩托车的车体构造中具有悬吊系统,用以缓冲及吸收地面对车体所造成的作用力。下述专利文献I揭示电动摩托车的悬吊系统,其包含:前叉、后摇臂及后避震器。如专利文献I的图1所示,上述后摇臂是一种单摇臂式后摇臂,其仅设置于车体的单个侧,且一端具备用以与车体框架枢接而将后摇臂安装于车体框架的枢轴支撑部,另一端具备用以覆盖并固定于马达单元的马达单元收纳支撑部,上述马达单元收纳支撑部、马达单元及后轮以同轴方式设置,借此能使马达单元及后轮经由后摇臂被上下摆动地支撑于车体框架上。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I]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2-71801号

【发明内容】

[0007][发明所欲解决的问题]
[0008]通过上述专利文献I的单摇臂式后摇臂将马达单元及后轮上下摆动地支撑于车体框架虽能获得车辆整体轻量化及外观上简洁美观的优点,然此种后摇臂对于结构强度的要求甚高,故为确保后摇臂的强度,通常会采用铝铸造且一体成型的方式来进行后摇臂的设计及制造,以致导致生产成本大幅增加。
[0009]此外,如上述专利文献I般以铝铸造且一体成型的方式制造后摇臂时,因材质为铝的后摇臂的马达单元收纳支撑部受马达单元的震动及噪音的影响而会产生共振,进而扩大车辆整体的震动及噪音,为改善此缺点,势必得更改后摇臂的马达单元收纳支撑部的构造设计,进而使马达单元收纳支撑部的构造复杂度提高,此举也会使生产成本更加提高。
[0010]因此,为降低生产成本并兼顾后摇臂的结构强度,考虑使用一种双摇臂式后摇臂。然而,于使用传统的双摇臂式后摇臂的情况下,会使相对于车体宽度方向上的安装有马达单元的一侧的车体另一侧的后轮附近也配置有上述后摇臂的部分装置,进而导致更换轮胎时的不便性,此外,也会导致车辆外观无法简洁美化且容易增加车体重量,此显然与电动车谋求轻量化的理念相违背。
[0011][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0012]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先前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而开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能提高换胎的简便性,且于谋求车体轻量化的同时也能确保后摇臂的结构强度并兼具低制造成本的优势的后摇臂的电动摩托车。
[0013]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具有如下特征。
[0014]首先,于本发明的第一发明是一种电动摩托车,其包含:车体框架,其具有:头管;前框架,其从上述头管下端倾斜地向车辆后下方延伸;一对右及左后框架,其从上述前框架的底部向车辆后方延伸后再倾斜地向车辆后上方延伸;置物箱,其设置于上述一对右与左后框架之间;后摇臂,其包含后摇臂主框架及马达支撑件;以及马达单元,其经由上述后摇臂悬置于上述一对右及左后框架上并驱动后轮;其中,上述后摇臂主框架具有一对左右主臂、第一连结件及第二连结件;上述一对左右主臂大致于上下方向延伸且相互平行地配置,且上述一对左右主臂分别于其上端部设有车体侧安装部,其用以将上述后摇臂枢接于车体框架的左右后框架上,上述第一连结件跨接于上述一对左右主臂各自的下部之间,上述第二连结件从车体上方俯视时大致呈U字状,其跨接于上述一对左右主臂之间,且位于上述第一连结件的上方,上述马达支撑件连接于上述第一连结件与上述第二连结件之间,且位于偏向车体宽度方向中的一侧的位置,上述马达支撑件包含马达单元固定部,其用以将上述马达单元固定于马达支撑件上。
[0015]根据上述第一项发明的技术构成,通过于后摇臂的枢接于车体框架的左右两后框架间设置第一连结件及第二连结件,且于上述第一连结件及第二连结件间,仅在偏向安装有马达单元的车体一侧设置马达支撑件,能使后摇臂中不会有任何一部分的装置被配置而相对于车体宽度方向上的安装有马达单元的一侧的车体另一侧的后轮附近,除能一方面提高轮胎更换的容易性外,也能减少不必要的装置配置而维持车辆的美观简洁性及降低车体的重量,进而提高车辆的轻量性。
[0016]此外,通过上述第一连结件跨接于后摇臂主框架的左右两主臂的下部之间,上述大致呈U字状的第二连结件跨接于后摇臂主框架的左右两主臂间的第一连结件的上方,且于第一连结件及第二连结件连接有马达支撑件的构造设计,能获得具高刚性的后摇臂结构,除能承受后方车体上下摆动时所产生作用力外,也能承受车辆转弯所产生的弯曲力矩,防止后摇臂结构受上述作用力及力矩的影响产生结构的损害。
[0017]而且,上述第一项发明的后摇臂结构并不限于由特定材质进行制造,故整体来说,其制造成本能相对于传统的一体成形制造的单摇臂式后摇臂低,从而获得轻量化且结构强度高,并兼具低制造成本优势的电动摩托车的后摇臂。
[0018]本发明的第二项发明是如第一项的电动摩托车,其中上述一对左右主臂是于车体的前后方向上以朝向车体后下方倾斜的方式配置,且从车体宽度方向侧视时,上述第二连结件与上述一对左右主臂间大致呈正交配置。
[0019]根据上述第二项发明的技术构成,通过将后摇臂主框架的一对左右主臂配置于车体的前后方向上以朝向车体后下方倾斜,且上述第二连结件与上述一对左右主臂间大致呈正交配置,当后轮受从地面而来的冲击力时,通过上述马达支撑件及上述第二连结件所传递到上述一对左右主臂的作用力仅会为正向力,而不会包含平行于上述一对左右主臂的分力,借此能大幅降低因地面冲击力等因素对第二连结件及一对左右主臂的连接所产生的影响,进而提升整体后摇臂的结构强度,避免其结构受到损害。
[0020]本发明的第三项发明是如第一项或第二项的电动摩托车,其中上述第二连结件是于上述置物箱后方围绕上述置物箱的方式被配置,上述左右主臂分别位于上述置物箱的左右两侧,且从车体宽度方向侧视时,上述第一连结件位于上述置物箱的下方。
[0021]根据上述第三项发明的技术构成,通过将后摇臂主框架以包围置物箱的方式配置后摇臂,即使置物箱于车体上下方向的深度较深的情况下,因能活用置物箱及后轮之间的空间,故一方面能确保上述后摇臂具备足够的空间能随车体后方上下摆动,使其不与置物箱相互干涉,一方面也无需增加车体的前后长度,以维持车辆前后方向的小型化,进而提高整体车辆的轻量化。
[0022]本发明的第四项发明是如第一项或第二项的电动摩托车,其中上述一对左右主臂的至少一者设有第二连结件补强件,其连接于上述一对左右主臂的上述至少一者与上述第二连结件之间。
[0023]根据上述第四项发明的技术构成,通过于后摇臂主框架的一对左右主臂的至少一者设置第二连结件补强件,能加强上述一对左右主臂与第二连结件的连结强度,进一步提高整体后摇臂的结构强度,加强上述后摇臂对后方车体上下摆动时的冲击及车辆转弯所产生的弯曲力矩等的承受力。
[0024]本发明的第五项发明是如第一项或第二项的电动摩托车,其中与上述马达支撑件位于车体宽度方向上相同侧的上述一对左右主臂中的一者上设有马达外壳固定部,其用以将覆盖于上述马达单元外侧的马达外壳固定于其上。
[0025]根据上述第五项发明的技术构成,通过于上述后摇臂主框架的上述一对左右主臂的于车体方向上靠马达单元一者上设置马达外壳固定部,并于车辆的马达单元外侧设置马达外壳,利用上述马达外壳固定部固定上述马达外壳,相对于常规上将马达外壳及后摇臂一体成形的后摇臂,其成本相对较低,因此能于维持低制造成本的同时,也能利用上述马达外壳覆盖并保护马达单元及马达配线束,增强车辆的美观性,并使马达配线束的收纳不受外在因素影响而导致其收束凌乱或遭受破坏。
[0026]本发明的第六项发明是如第五项的电动摩托车,其中上述马达外壳固定部连接于上述一对左右主臂的上述一者与上述第二连结件之间,而能兼用作为第二连结件补强件。
[0027]根据上述第六项发明的技术构成,通过将上述马达外壳固定部设置为连接于上述一对左右主臂的上述一者与上述第二连结件之间,将其兼用作第二连结件补强件,能在不增加后摇臂上元件数量的情况下,加强上述一对左右主臂与第二连结件的连结强度,进一步提高整体后摇臂的结构强度,加强上述后摇臂对后方车体上下摆动时的冲击及车辆转弯所产生的弯曲力矩等的承受力,且能提高整体车辆的轻量化。
[0028]本发明的第七项发明是如第一项或第二项的电动摩托车,其中与上述马达支撑件位于车体宽度方向上的不同侧的上述一对左右主臂中的一者设有第一连结件补强件,其连接于上述一对左右主臂的上述一者与上述第一连结件之间。
[0029]根据上述第七项发明的技术构成,因于车体宽度方向上靠近马达单元的一侧设置有马达支撑件,故后摇臂框架的靠近马达单元的一侧已具备一定的支撑强度,然于后摇臂框架的远离马达单元的一侧的强度相对较弱,故通过与上述马达支撑件位于车体宽度方向上的不同侧的上述一对左右主臂中的一者设有第一连结件补强件,能借此加强上述一对左右主臂的远离马达单元的一者与第一连结件的连结强度,进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