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货车用车架升降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货车车架上的一个辅助部件,它能帮助篷架升高, 增加货运量,它特别涉及一种货车用车架升降装置,属汽车配件制造 技术。
技术背景-
货车是公路运输的一种重要工具,货车有多个品种,箱体货车和 篷架货车,前者密封性好,可运输一些高档商品,防止日晒雨淋。而 篷架货车则由于简单易安装,造价低,受到许多货运单位的采用。但 由于篷架是固定高度的,要加高货物的高度是不可能的。市面上也出 现了少数能升降的货篷,如套筒式篷架,要把它升高,必须逐一提升 弓形架杆,再用止头螺钉把一个一个架杆止住,非常麻烦、费时费力。 有广东省佛山市发明人廖家团先生申请的"货车用升降车篷"实用新
型专利,专利号ZL200420046885.0。他采用架杆、滑轨、滑块、升 降轨、滑动拖板等部件,在车箱上还安装有旋杆,在旋杆和滑轨前、 后两端的升降轨上分别安装有导轮,导轮上套有拉条,滑轨前、后两 端的滑动拖板分别连接所述拉条。该申请有一定的优点,但他采用四 根钢丝,用手摇导轮来缠绕钢丝是十分费力的。本发明人在克服已有 技术弱点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开发,提出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货车用车架升降装置,它是在车箱 上装配车架,在车架上再装配升降框架,升降框架通过导向铁片连接 在车架的门柱上。通过两根钢丝在后滑轮和前双滑轮上的有机连接, 并用手动葫芦配合,用手动葫芦拉动一根钢丝,即能顺利地把升降框
架提升500-600毫米高,非常方便。反方向松开手动葫芦,这一根钢 丝逐步放长,而连接在这一根钢丝四个方向上的升降框架也能缓缓放 下。它结构合理、零部件少、安装方便,灵活机动,省时省力。本实 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发明人构思要使升降装置 快速方便升降,关键是提升设备,发明人采用两根钢丝并列合成一根 钢丝同时把升降装置从车箱四个角上一次提起。本实用新型包括左、 右门框、前、后顶框架、前、后门柱、车架,左、右门框架、导向轨 道、升降框架、导向铁片、滑轮支架、手动葫芦、拉动铁链、车箱及 葫芦支架,它的第一个结构特点是钢丝前端连接在右后导向轨道底部 的A结点上、后端绕过后门柱上的右后滑轮、穿过右门框的内槽绕 接在前门柱的右前双滑轮上并往下绕过右底第一滑轮后连接在手动 葫芦的拉动铁链上;右短钢丝前端连接右前导向轨道底部的B结点 上、后端绕过右前门柱的右前双滑轮后与钢丝重合连接在C结点上; 钢丝前端连接在左后导向轨道底部的D结点上、后端绕过左后门柱 上的左后滑轮、穿过左门框的内槽绕接在左前门柱的左前双滑轮上并 往下绕过左底滑轮、右底第二滑轮并与钢丝的后端连接在E结点上; 左短钢丝前端连接在左前导向轨道底部的F结点上,后端绕过左前门 柱的左前双滑轮后与钢丝重合在G结点上。它的第二个结构特点是左、右门框、前、后顶框架和前、后门柱连接成车架,车架连接在车
箱上;左、右门框架和4根导向轨道连接成升降框架,升降框架通过 导向铁片连接在车架的前、后门柱的外周;右底第一滑轮、右底第二 滑轮和左底滑轮均连接在各个滑轮支架上;手动葫芦连接在葫芦支架 上,葫芦支架连接在车箱的上部。它的第三个结构特点是在升降框架 上连接篷架和篷布。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明显的(一)结构合理、 组装紧凑;(二)安装方便、使用灵活;(三)采用手动葫芦拉伸钢丝, 省时省力;(四)升降框架最高可提升至500-600毫米,极大地增加 货运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
来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 结构。
附图l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附图2为附图1的右视图; 附图3为附图1的左视附图中1、左、右门框,2、前、后顶框架,3、前、后门柱,4、车 架,5、左、右门框架,6、导向轨道,7、升降框架,8、导向铁片, 9、滑轮支架,10、手动葫芦,11、拉动铁链,12、车箱,13、手动 葫芦支架,15、钢丝,15-1、短钢丝,16、 A结点,17、右后滑轮, 18、右前双滑轮,19、右底第一滑轮,20、 B结点,21、 C结点,22、 钢丝,22-1、短钢丝,23、 D结点,24、左后滑轮,25、左前双滑轮, 26、左底滑轮,27、右底第二滑轮,28、 E结点,29、 F结点,30、G结点。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附图制造各个零部件,并进行组装。这里首先了解的是由左、右门框l、前、后顶框架2和前、后门柱3组成车架4,车架4即装 配在车箱12上。然后用左、右门框架5和4根导向轨道6垂直连接 成升降框架7,导向轨道6上有槽,因此,升降框架7通过导向铁片 8连接在车架4的前、后门柱3的外周上,能上、下活动。在左、右 后门柱3上侧面各装配一个单滑轮,在左、右前门柱3后端面上各连 接一个双滑轮。在车箱4底部左边滑轮支架9上焊接左底滑轮26。 在车箱4底部右边两个滑轮支架9上焊接右底第二滑轮28和右底第 一滑轮19。最后在车箱4的右上端的葫芦支架13上连接手动葫芦10, 手动葫芦10下端伸出拉动铁链11。这样,零部件都装配好了。最后 是拉钢丝,首先取第一根钢丝15,前端连接在右后导向轨道6底部 的A结点16上。钢丝15的后端绕过后门柱3的右后滑轮17、钢丝 15穿过右门框1的内槽再绕接在前门柱3的右前双滑轮18并往下再 折转绕过右底第一滑轮19,然后将钢丝15的后端连接在手动葫芦10 的拉动铁链11上。再用一根短钢丝15-1的前端连接在右前导向轨道 6底部的B结点20上,钢丝后端绕过右前门柱3的右前双滑轮18上 与钢丝15重合连接在C结点21上。再拿一根长钢丝22把它的前端 连接在左后导向轨道6底部的D结点23上。钢丝后端绕过左后门柱 3上的左后滑轮24、穿过左门框1的内槽绕接在左前门柱3的左前双 滑轮25上并往下绕过左底滑轮26、右底第二滑轮27后折转往上与钢丝15的后端连接在E结点28上。再用一根短钢丝22-1前端连接 在左前导向轨道6底部的F结点29上,其后端绕过左前门柱3的左 前双滑轮25后与钢丝22重合连接在G结点30上。这样升降系统的 拉动钢丝全部装置好了。人站在车箱12的前端,用机械搅动手动葫 芦10,让拉动铁链ll往上升,这样连接在拉动铁链11后端G结点 上的两根钢丝15和22会同时被拉着往上升,这时连接在钢丝15前 端的右后导向轨道6和右前导向轨道6会随着拉丝15的拉动而往上 升起,同理,钢丝22前端的左后导向轨道6和左前导向轨道6因钢 丝22的往前拉伸也被拉起,这样整个升降框架7也就一步一步地缓 慢上升,直至把升降框架7拉到最高位置约600毫米高。这样装置货 物的货仓显著增加了 1/5-1/4,这对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是有 益的。当需要降低(放下)升降框架7时,可以反方向的搅动手动葫 芦IO,让拉动铁链11放下来,这时连接在拉动铁链11上的两根钢丝, 即15和22会伸长,升降框架7也就缓缓降下来,可以恢复到原来状 态。总的,在目前状况下,货车用车架升降装置用途还是非常广泛的。
权利要求1、一种货车用车架升降装置,包括左、右门框(1)、前、后顶框架(2)、前、后门柱(3)、车架(4),左、右门框架(5)、导向轨道(6)、升降框架(7)、导向铁片(8)、滑轮支架(9)、手动葫芦(10)、拉动铁链(11)、车箱(12)及葫芦支架(13),其特征是钢丝(15)前端连接在右后导向轨道(6)底部的A结点(16)上、后端绕过后门柱(3)上的右后滑轮(17)、穿过右门框(1)的内槽绕接在前门柱(3)的右前双滑轮(18)上并往下绕过右底第一滑轮(19)后连接在手动葫芦(10)的拉动铁链(11)上;右短钢丝(15-1)前端连接右前导向轨道(6)底部的B结点(20)上、后端绕过右前门柱(3)的右前双滑轮(18)后与钢丝(15)重合连接在C结点(21)上;钢丝(22)前端连接在左后导向轨道(6)底部的D结点(23)上、后端绕过左前门柱(3)上的左后滑轮(24)、穿过左门框(1)的内槽绕接在左后门柱(3)的左前双滑轮(25)上并往下绕过左底滑轮(26)、右底第二滑轮(27)并与钢丝(15)的后端连接在E结点(28)上;左短钢(22-1)前端连接在左前导向轨道(6)底部的F结点(29)上,后端绕过左前门柱(3)的左前双滑轮(25)后与钢丝(22)重合在G结点(30)上。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货车用车架升降装置,其特征是 左、右门框(1)、前、后顶框架(2)和前、后门柱(3)连接成车架(4),车架(4)连接在车箱(12)上;左、右门框架(5)和4根导向轨道(6)连接成升降框架(7),升降框架(7)通过导向铁片(8) 连接在车架(4)的前、后门柱(3)的外周;右底第一滑轮(19)、 右底第二滑轮(27)和左底滑轮(26)均连接在各个滑轮支架(9) 上;手动葫芦(10)连接在葫芦支架(13)上,葫芦支架(13)连接 在车箱(12)的上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货车用车架升降装置,其特 征是在升降框架(7)上连接篷架和篷布。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货车用车架升降装置,属汽车配件制造技术。它在车箱上装配车架,车架上装配升降框架。通过两根钢丝在后滑轮和前双滑轮上有机连接、手动葫芦配合,人们只需拉动一根钢丝,即可顺利地把升降框架提升600毫米高。它结构合理、零部件少、安装方便、灵活机动,省时省力。本实用新型包括车架(4)等部件,其特征是钢丝(15)前端连接在右后导向轨道(6)的A结点(16)上,后端绕过右后滑轮(17)、穿过右门框(1)的内槽绕接右前双滑轮(18)、右底第一滑轮(19)连接在手动葫芦(10)的铁链(11)上;右短钢丝(15-1)前端连接右前导向轨道(6)的B结点(20)上、后端绕过右前双滑轮(18)与钢丝(15)重合连接在C结点(21)上。
文档编号B62D33/02GK201291798SQ20082020120
公开日2009年8月19日 申请日期2008年9月23日 优先权日2008年9月23日
发明者陈盛铭 申请人:陈盛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