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后轮减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98390阅读:5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摩托车后轮减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摩托车的减震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摩托车后轮 的减震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摩托车的减震装置是保障摩托车行驶稳定性的关键机 构,直接影响摩托车以及摩托车驾驶人的安全性和驾乘舒适性。
现有技术中,摩托车后轮减震装置一般都结合双后减震器式的悬挂
结构,如图1、 2所示,在摩托车后轮的右侧,液压制动钳2和右侧后 减震器3都紧固在后轮摇臂6上,对应液压制动钳2于后轮转轴上设有 剎车盘1,而后轮摇臂6的另一端紧固于发动机5的右曲轴箱体71 上,左侧后减震器4则安装在发动机左曲轴箱体81。虽然这种悬挂结 构平衡性、减震性好,是较为常见的后悬挂形式。但由于摩托车发动机 的排气消声器都置于车身右后侧,因此这种结构的右后侧减震器温升 高,冷却条件差,减震性能下降,同时,因为摩托车后轮受力时,其震 源直接传送到减震器上,使减震器运动比较剧烈,减震器容易损坏,使 用寿命较短,维修率高。因而必然造成减震装置各部件的精度、强度 要求较高,同时必然增加了所需的使用材料或生产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改善目前产品 的不足的一种摩托车后轮减震装置,主要通过改进现有技术摩托车的后
轮减震装置,以达到减少减震器运动幅度的程度,延长其使用寿命;此 减震装置主要是能够装配于卧式结构的发动机上.从而使摩托车整车性 能提高,成本降低。本实用新型解决所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摩托车后轮减震 装置,包括与摩托车车架连接的后减震器,其中所述的后减震器为1根, 后减震器的上端与车架连接,下端连接于摩托车发动机。这样的设计,由 于少了 1根后减震器、后轮摇臂等阻碍,不但降低了成本而且拆卸后轮 也会非常方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设计是所述后减震器的下端以"n"型的减震
连接板与发动机连接。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设计为减震fe接板的一端固定在与发动机左 曲轴箱体直接连接的变速箱体上,减震连接板另一端固定于发动机的右曲 轴箱体上;此方案的一步设计是减震连接板的一端固定在与发动机左曲轴 箱体直接连接的变速箱体盖上,减震连接板另一端固定于发动机的右曲轴 箱体盖上。当然,也可以是减震连接板的一端固定于发动机的左曲轴箱体
上,减震连接板另一端固定于发动机的右曲轴箱体上;或者减震连接板的
一端固定于发动机的左曲轴箱体盖上,减震连接板另一端固定于曲轴箱体 的右曲轴箱体盖上。 .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比现有技术结构节省l根减震器,不但降低了成 本,且釆用内置式的单根减震器的减震装置,其结构简练紧凑合理,结 构件的强度高,刚性好、运动灵活、安全可靠,其后轮的震源现对减震 器较远,对减震器的损坏较少,所以其减震性能特别好,稳定性高,能
延长减震器的使用寿命;另外,此结构的后减震器同样远离高温的排期 消声器,保证了减震性能稳定性。特别适合卧式结构发动机的小型骑式 越野摩托车。


图i是现有技术的摩托车后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
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摩托车后轮减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有技术的的摩托车的后轮减震装置如图1、 2所示摩托车左曲 轴箱体81 —端连接发动机5,另一端结合变速箱9;左侧后减震器4安 装在发动机左曲轴箱体81。摩托车右曲轴箱体71的一端连接发动机 5,另一端与后轮摇臂6固定,后轮摇臂6的另一端固定摩托车后轮轮 轴;右侧后减震器3都紧固在后轮摇臂6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小型骑式越野摩托车的后轮减震装置是在现有技 术的小型踏板摩托车的后轮减震装置的基础上,改进而成。如图3所 示,其改进取消了现有技术中1根后减震器和后轮摇臂;本实施例的摩 托车后轮减震装置,包括与摩托车车架连接的1根后减震器10,后减震 器10上端连接于车架上,下端连接"n"型的减震连接板,"n"型的 减震连接板分为左减震连接板11及右减震连接板12,左减震连接板11远 离后减震器10的一端固定在与发动机左曲轴箱体82直接连接的变速箱体 盖上,右减震连接板12固定于发动机的右曲轴箱体72盖上。
本实用新型特别适合卧式结构发动机的小型骑式越野摩托车,由于 本实用新型摩托车后轮可以直接悬吊在发动机变速箱的输出轴上,这样 的设计,由于少了 1根后减震器、后轮摇臂等阻碍,拆卸后轮非常方 便,在满足车身后部支撑、减震等功能的同时由于把现有技术中的两根 后减震器变为1根,又减少了后轮摇臂等部件,因此也相应地降低了全 车的成本。、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 的结构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 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 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摩托车后轮减震装置,包括与摩托车车架连接的后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减震器(10)为1根,后减震器(10)的上端与车架连接,下端连接于摩托车发动机上。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后轮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 减震器(10)的下端以"n"型的减震连接板与发动机连接。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后轮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减 震连接板的一端固定在与发动机左曲轴箱体(82)直接连接的变速箱体 上,减震连接板另一端固定于发动机的右曲轴箱体(72)上。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摩托车后轮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减 震连接板的一端固定在与发动机左曲轴箱体(82)直接连接的变速箱体盖 上,减震连接板另一端固定于发动机的右曲轴箱体盖上。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摩托车后轮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减震连接板的一端固定于发动机的左曲轴箱体(82)上,减震连接板另 一端固定于发动机的右曲轴箱体(72)上。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摩托车后轮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减 震连接板的一端固定于发动机的左曲轴箱体盖上,减震连接板另 一端固定 于曲轴箱体的右曲轴箱体盖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一种摩托车后轮减震装置,包括与摩托车车架连接的后减震器,其中所述的后减震器为1根,后减震器的上端与车架连接,下端连接于摩托车发动机。这样的设计,不但降低了成本,且采用内置式的单根减震器的减震装置,其结构简练紧凑合理,结构件的强度高,刚性好、运动灵活、安全可靠,其后轮的震源相对减震器较远,对减震器的损坏较少,所以其减震性能特别好,稳定性高,能延长减震器的使用寿命;另外,此结构的后减震器同样远离高温的排期消声器,保证了减震性能稳定性。特别适合卧式结构发动机的小型骑式越野摩托车。
文档编号B62K25/10GK201287803SQ20082020124
公开日2009年8月12日 申请日期2008年9月27日 优先权日2008年9月27日
发明者庾永曦 申请人:江门市中港宝田摩托车实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