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乘式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24424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跨乘式车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括车体车架和配置于车体车架上方的、供骑手就座 的座椅的跨乘式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在机动两轮车等跨乘式车辆中,广泛地采用了将供骑手就 座的座椅配置于车体车架上方的结构。为了在将座椅组装到车体车架 上时,防止座椅从车体车架上浮起,提出了具有如下结构的跨乘式车 辆(参照专利文献1)。
具体来说,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跨乘式车辆中,挂钩从座椅的下 表面部延伸。此外,在车体车架上设有保持挂钩的保持器。在将座椅 组装到车体车架上时,通过将挂钩钩挂固定到保持器上,能够防止座 椅从车体车架上浮起。
专利文献l:日本特开平11-227650号公报(权利要求1,图l)
另外,为了在座椅后方配置尾灯等电装部件,多在座椅的下方、 特别是座椅后部的下方,配置有连接到该电装部件上的配线等。
然而,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跨乘式车辆中,由于在座椅下表面部 设有挂钩,因此在装卸座椅时,存在配线等容易钩挂到挂钩上而产生 损伤的问题。
此外,座椅的周缘部分与中央部分相比,其浮起更为明显,所以 希望能防止周缘部分的浮起。

发明内容
因而,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在 将座椅组装到车体车架上时,降低由挂钩的钩挂引起的配线等的损伤, 同时防止座椅的周缘部分浮起。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本发明的第一 特征为,上述跨乘式车辆(机动两轮车10)包括车体车架(座椅导轨
20L、 20R、基座部21L、 21R、横梁22)和配置于上述车体车架上方 的、供骑手就座的座椅(座椅30),其特征在于,该跨乘式车辆包括 从上述车体车架延伸的挂钩(挂钩70L);以及设于上述座椅下表面部 (座椅底部80)的、保持上述挂钩的保持器(保持器81L),上述座 椅组装在上述车体车架上,在将上述座椅组装到上述车体车架上时, 上述挂钩挂固定在上述保持器上,上述保持器形成于上述下表面部的 周缘部分。
根据这样的跨乘式车辆,在车体车架上设置挂钩,在座椅的下表 面部上形成保持器。由此,在装卸座椅时,能够避免挂钩钩挂到配线 等,从而降低了配线等的损伤。此外,由于保持器形成于座椅下表面 部的周缘部分,因此能够防止座椅的周缘部分浮起。
因而,能够提供一种跨乘式车辆,其能够在将座椅组装到车体车 架上时,降低由挂钩的钩挂引起的配线等的损伤,同时防止座椅的周 缘部分浮起。
在本发明的第一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二特征为,上述挂钩 包括沿上述跨乘式车辆的大致前后方向延伸的前端部(前端部72), 在上述保持器上形成有插入上述前端部的开口部(开口部811),上述 保持器包括位于插入到上述开口部中的上述前端部下方的开口底壁 (底壁部分812),在将上述座椅组装在上述车体车架上的状态下,上 述前端部与上述开口底壁抵接。
6在本发明的第二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三特征为,上述前端
部的后端部分(后端部分723)被朝向上方弯折,且形成越向上方越细 的尖细状。
在本发明的第二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四特征为,上述保持 器包括位于插入到上述开口部中的上述前端部的左右两侧方的一对开 口侧壁(侧壁部分813L、 813R),在将上述座椅组装在上述车体车架 上的状态下,上述前端部被上述一对开口侧壁夹持,上述一对开口侧 壁之间的间隔(间隔W)与车宽方向上的上述前端部的宽度大致一致。
在本发明的第一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五特征为,上述保持 器从上述下表面部向下方突出地形成,在将上述座椅组装在上述车体 车架上的状态下,上述保持器的下端部与上述车体车架的上表面部(托 架51L、 51R)抵接。
在本发明的第一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六特征为,上述保持 器形成于上述下表面部的后端部分(后端部分80a),上述挂钩配置于 上述后端部分的下方。
在本发明的第一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七特征为,上述保持 器包括形成于上述下表面部的左边缘部分(左边缘部分80L)的左侧 保持器(保持器81L);以及形成于上述下表面部的右边缘部分(右边 缘部分80R)的右侧保持器(保持器81R),上述挂钩包括配置于上 述左边缘部分的下方的左侧挂钩(挂钩70L);以及配置于上述右边缘 部分的下方的右侧挂钩(挂钩70R),在将上述座椅组装到上述车体车 架上时,上述左侧挂钩钩挂固定于上述左侧保持器,上述右侧挂钩钩 挂固定于上述右侧保持器。
在本发明的第一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八特征为,该跨乘式车辆还包括从上述下表面部的中央部分延伸的座椅侧挂钩(挂钩部 83);以及设于上述车体车架上的、保持上述座椅侧挂钩的车架侧保 持器(保持器部23),在将上述座椅组装到上述车体车架上时,上述 车架侧保持器钩挂固定在上述座椅侧挂钩上。
在本发明的第一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九特征为,该跨乘式 车辆还具有安装于上述车体车架上的被安装部件(扶手杆50),上述
被安装部件通过连接部件(螺栓91L、 91R、 92L、 92R)安装到上述车
体车架上,上述挂钩通过上述连接部件安装到上述车体车架上。
在本发明的第一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十特征为,上述挂钩 由金属形成。
在本发明的第一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十一特征为,上述挂 钩通过多个连接部件(螺栓91L、 91R、 92L、 92R)安装到上述车体车 架上,上述挂钩的前端部(前端部72)沿上述跨乘式车辆的前后方向 延伸,上述连接部件在上述跨乘式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分离地配置。
在本发明的第一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十二特征为,该跨乘 式车辆还具有配置于上述座椅前方的燃料箱(燃料箱40),上述挂钩
的前端部(前端部72)朝向上述跨乘式车辆的后方延伸,上述座椅从
上述跨乘式车辆的后方朝向前方进行安装。
根据本发明的特征,能够提供一种跨乘式车辆,其能够在将座椅 组装到车体车架上时,降低由挂钩的钩挂引起的配线等的损伤,同时 防止座椅的周缘部分浮起。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述的跨乘式车辆的机动两轮车的 左侧视图。图2是将座椅卸下后的状态下的机动两轮车的后部立体图。 图3是示出座椅的背面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将座椅组装到座椅导轨上后的状态的局部剖开侧视图。
图5是图4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沿图4的F6-F6线的座椅剖视图。
图7 (a)是挂钩的俯视图,图7 (b)是挂钩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具体来说,对(l) 跨乘式车辆的整体概略结构、(2)车体车架侧的结构、(3)座椅的
结构、(4)座椅的组装状态、(5)座椅侧保持器的详细结构、(6) 车体车架侧挂钩的详细结构、(7)作用、效果、(8)其他实施方式 进行说明。
另外,在下面的附图的记载中,对相同或者类似的部分标以相同 或者类似的标号。另外,附图是示意性的,要注意到各尺寸比例等与 实际产品是不同的。
因而,对于具体的尺寸等,应参照下面的说明来进行判断。此外, 在各图之间当然也存在相互之间的尺寸关系、比例等不同的部分。
(1)跨乘式车辆的整体概略结构
图1是作为本实施方式的跨乘式车辆的机动两轮车10的左侧视图。
如图1所示,机动两轮车IO包括发动机13、前轮11和后轮12, 通过发动机13产生的驱动力驱动后轮12。在发动机13的上方配置有 储存供给到发动机13的燃料的燃料箱40。在燃料箱40的后方配置有供骑手就座的座椅30。座椅30为可供 骑手和骑手的同乘者同时就座的串列式座椅。座椅后部32位于比座椅 前部31更靠上方的位置上。
座椅30在左右一对座椅导轨20L、 20R (参照图2)的上方组装 到座椅导轨20L、 20R上。具体来说,座椅30从机动两轮车IO的后方 朝向前方地进行组装。扶手杆50与座椅后部32相邻地固定于座椅导 轨20L、 20R上。
座椅导轨20L、 20R的车宽方向外侧由树脂制的侧罩62和后罩63 所覆盖。侧罩62配置于座椅前部31的下方。后罩63配置于座椅后部 32的下方和后方。在后罩63的后端部周边配置有尾灯65和闪光灯66。
座椅30的后端位置与后罩63的顶面的前端位置大致一致。艮P, 座椅30的顶面30U与后罩63的顶面63U平滑地连接。
(2)车体车架侧的结构
图2是将座椅卸下后的状态下的机动两轮车10的后部立体图。
如图2所示,在座椅导轨20L的上方,金属板制的基座部21L通 过焊接固定在座椅导轨20L上。同样地,在座椅导轨20R的上方,金 属板制的基座部21R通过焊接固定在座椅导轨20R上。
座椅导轨20L、 20R分别由剖面为圆形的金属制的管材形成。座 椅导轨20L、 20R沿机动两轮车10的大致前后方向进行配置。基座部 21L、 21R分别为长边方向沿座椅导轨20L、 20R形成的箱状。
在基座部21L、 21R的车宽方向内侧配置有配线67。配线67与尾 灯65、闪光灯66等连接。在座椅导轨20L和座椅导轨20R上搭接有金属板制的横梁22。横梁22通过焊接固定在座椅导轨20L、 20R上。后罩63通过螺栓固定在横梁22的左右两端。
横梁22的车宽方向上的中央部形成有保持器部23。保持器部23通过将横梁22的中央部的后端部分朝向机动两轮车10的上方弯折而形成。
在基座部21L、 21R的上方配置有从扶手杆50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托架51L、 51R。在本实施方式中,座椅导轨20L、 20R、基座部21L、 21R、横梁22 (以及托架51L、 51R)构成作为机动两轮车10的骨架的车体车架。
扶手杆50是通过弯折金属制的管材而形成的。托架51L、 51R焊接在扶手杆50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扶手杆50构成安装于车体车架上的被安装部件。
在托架51L的上表面配置有金属板制的挂钩70L。挂钩70L和托架51L通过两个螺栓91L、 92L安装到基座部21L上。螺栓91L、 92L沿座椅导轨20L、且在机动两轮车10的前后方向上分离地配置。
同样地,在托架51R的上表面配置有金属板制的挂钩70R。挂钩70R和托架51R通过两个螺栓91R、 92R安装到基座部21 R上。螺栓91 R、 92R沿座椅导轨20R、且在机动两轮车10的前后方向上分离地配置。
(3)座椅的结构
图3是示出了座椅30的背面的结构的立体图。
如图3所示,在座椅30的整个背面配置有树脂制的座椅底部80。在座椅底部80的后端部分80a上设有左右一对保持器81L、 81R。保持器81L、 81R从座椅底部80朝向机动两轮车IO的下方突出。
左侧的保持器81L处于座椅底部80的后端部分80a、且位于座椅底部80的左边缘部分80L。保持器81L保持车体车架侧的挂钩70L。
右侧的保持器81R处于座椅底部80的后端部分80a、且位于座椅底部80的右边缘部分80R。保持器81R保持车体车架侧的挂钩70R。
在将座椅30组装到座椅导轨20L、 20R上的状态下,座椅底部80的左边缘部分80L位于左侧的座椅导轨20L的上方位置,右边缘部分80R位于右侧的座椅导轨20R的上方位置。
在座椅底部80的后端部分80a的前方,形成有挂钩部83。挂钩部83形成于座椅底部80的车宽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在车宽方向上,挂钩部83的宽度比座椅导轨20L、 20R侧的挂钩70L、 70R各自的宽度都宽。
在挂钩部83的左右两恻方形成有一对突出部82L、 82R。在将座椅30组装到座椅导轨20L、 20R上的状态下,突出部82L、 82R的下端与设于车体车架侧的横梁22的上表面抵接。S口,突出部82L、 82R作为承受施加给座椅30的载荷的承重件发挥作用。
在座椅前部31下方的座椅底部80上形成有空气滤清器保护部87和左右一对板状部85L、 85R。空气滤清器保护部87包括左右一对隔板87L、 87R和形成于隔板87L、 87R之间的隔板87C。设于车体车架侧的空气滤清器(未图示)的上端部位于由隔板87L、 87R和87C分隔成的空间中。
板状部85L、 85R沿机动两轮车10的前后方向形成于比空气滤清器保护部87更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上。在将座椅30组装在座椅导轨20L、 20R的状态下,板状部85L、 85R位于座椅导轨20L、 20R的车宽方向外侧。
另外,座椅30的前缘沿燃料箱40的外周形状弯曲。(4)座椅的组装状态
图4是示出将座椅30组装到座椅导轨20L、 20R上后的状态的局部切除的侧视图。
另外,由于保持器81L的结构与保持器81R的结构相同,因此在下面主要对保持器81L进行说明。同样地,由于挂钩70L的结构与挂钩70R的结构相同,因此下面主要对挂钩70L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在将座椅30组装到座椅导轨20L、 20R上时,车体车架侧的挂钩70L钩挂固定在座椅30侧的保持器81L上,车体车架侧的挂钩70R钩挂固定在座椅30恻的保持器81R上。
此外,在将座椅30组装到座椅导轨20L、 20R上时,座椅30侧的挂钩部83钩挂固定在车体车架侧的保持器部23上。
进而,在座椅前部31的座椅底部80上形成有朝向机动两轮车10的大致上方延伸的挂钩部84。在将座椅30组装到座椅导轨20L、 20R上时,挂钩部84钩挂固定在设于燃料箱40的保持器部41上。保持器部41从燃料箱40的后端部朝向机动两轮车10的后方延伸。
另外,板状部85L的前端部通过螺栓89固定在座椅导轨20L上。此外,座椅后部32在机动两轮车10的上下方向上的厚度越向机动两轮车IO的后方越薄。图5是图4的局部放大图。
如图5所示,挂钩70L包括平坦地形成的底板71和设于底板71上方的前端部72。前端部72与车体车架的上表面部(具体来说,是托架51L的上表面)分离,且沿机动两轮车IO的大致前后方向延伸。具体来说,前端部72从底板71的前端部朝向机动两轮车10的后方延伸。
在保持器81L上形成有插入挂钩70L的前端部72的开口部811。开口部811形成于保持器81L的前端部,并向机动两轮车IO的前方开Pl 。
此外,在形成于横梁22上的保持器部23上,钩挂固定有从座椅底部80朝向机动两轮车10的前方延伸的挂钩部83。挂钩部83在保持器部23的下侧与保持器部23接触。挂钩部83形成得比保持器81L的壁厚更厚。
(5)座椅侧保持器的详细结构图6是沿图4的F6-F6线的座椅30的剖视图。
如图6所示,保持器81L的下端与托架51L的上表面抵接。艮P,保持器81L在保持挂钩70L的同时,还起到承受施加到座椅30上的载荷的承重件的作用。
保持器81包括位于插入到开口部811中的前端部72下方的底壁部分812;以及位于插入到开口部811中的前端部72的左右两侧方的一对侧壁部分813L、 813R。前端部72的下表面与底壁部分812的上表面抵接。
此外,前端部72被侧壁部分813L、 813R夹持。具体来说,在车宽方向上,侧壁部分813L、 813R的间隔W与前端部72的宽度大致一致。
另外,座椅30构成为在座椅底部80的上表面重叠缓冲材料(未
图示),并以表皮30a包裹缓冲材料。
(6) 车体车架侧挂钩的详细结构
图7 (a)是挂钩70L的俯视图。图7 (b)是挂钩70L的侧视图。
如图7 (a)和图7 (b)所示,底板71由前端部712、后端部713以及连接前端部712和后端部713的连接部711构成。
在前端部712上形成有螺栓孔712a。在后端部713上形成有螺栓孔713a。在螺栓孔712a中贯穿有图2所示的螺栓92L。在机动两轮车10的前后方向上,螺栓孔713a形成得比螺栓孔712a大。
前端部72由前端部分721、中间部分722和后端部分723构成。前端部分721从底板71的前端部712向机动两轮车10的上方立起。
中间部分722从前端部分721开始沿机动两轮车10的前后方向形成。此外,在车宽方向上,中间部分722的宽度形成得比前端部分721
的宽度窄。
后端部分723被从中间部分722开始向机动两轮车10的上方弯折,且形成越靠上方越细的尖细状。中间部分722和后端部分723插入到保持器81L的开口部8U中。
(7) 作用、效果
在机动两轮车10中,挂钩70L、 70R设于座椅导轨20L、 20R —侧,在座椅底部80 —侧形成有保持器81L、 81R。由此,在装卸座椅30时,能够避免配线67挂到挂钩70L、 70R上,减少了配线67的损伤。
此外,保持器81L、 81R形成于座椅底部80的后端部分80a,挂钩70L、 70R配置于后端部分80a的下方。由此,能够防止座椅底部80的后端部分80a浮起。
其结果是,防止了座椅30的后端浮起,在机动两轮车10的侧视图中,座椅30的顶面30U与后罩63的顶面63平滑地连接,能够得到优良的外观品质。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保持器81L上形成有插入挂钩70L的前端部72的开口部811。通过像这样由保持器81L保持插入到开口部811中的挂钩70L,能够使保持器81L难以挂到配线67上。
此外,在将座椅30组装到座椅导轨20L、 20R上的状态下,由于前端部72与保持器81L的底壁部分812抵接,因此能够更为可靠地防止座椅底部80的后端部分80a的浮起。
根据本实施方式,挂钩70L的前端部72具有被朝向上方弯折且形成越靠上方越细的尖细状的后端部分723。由此,能够将挂钩70L容易地插入到保持器81L的开口部811中。此外,由于后端部分723被朝向上方弯折,因此在由于错误地组装导致前端部72未插入到开口部811中而是将保持器81L配置于前端部72上时,座椅30会大幅度地浮起,能够使作业者容易地发现组装错误。
根据本实施方式,挂钩70L的前端部72由保持器81L的侧壁部分813L、 813R夹持。具体来说,侧壁部分813L、 813R的间隔W与车宽
方向上的前端部72的宽度大致一致。因而,能够限制座椅30在车宽方向上的移动。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将座椅30组装到座椅导轨20L、 20R山的状 态下,保持器81L的下端与车体车架的上表面部(具体说来,托架51L) 抵接。由此,能够将保持器81L作为座椅30的承重件使用。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设有左右一对保持器81L、 81R,并且设有 左右一对挂钩70L、 70R,因此能够防止座椅30的左右两边缘部浮起。
根据本实施方式,从座椅底部80的中央部分延伸的挂钩部83钩 挂固定在车体车架侧的保持器部23上,因此能够防止座椅30的中央
部分浮起。
根据本实施方式,挂钩70L、 70R与扶手杆50通过共用的连接部 件(即,螺栓91L、 91R、 92L、 92R)安装到车体车架(具体来说,基 座部21L、 21R)上。即,通过将用于安装扶手杆50的连接部件用于 挂钩70L、 70R的安装,能够削减部件个数。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挂钩70L、 70R由金属形成,因此与由树 脂等形成挂钩70L、 70R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挂钩70L、 70R的刚性, 可使挂钩70L、 70R小型化。
根据本实施方式,挂钩70L通过在机动两轮车10的前后方向上分 离地配置的两个螺栓91L、 92L安装到车体车架(具体来说,基座部 21L)上。因而,能够提高挂钩70L的安装强度,以可靠地防止座椅 30的浮起。
根据本实施方式,燃料箱40配置于座椅30的前方,挂钩70L的 前端部72朝向机动两轮车IO的后方延伸。即,座椅30从机动两轮车 10的后方朝向前方地进行组装,在组装座椅30时,能够避免座椅30 与燃料箱40发生干扰。(8)其他实施方式 如上所述,本发明通过实施方式进行了记载,然而该公开内容中 的一部分论述和附图不应被理解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定。本领域技术人 员能够知道该公开内容的各种代替实施方式、实施例和应用技术。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座椅30—侧的保持器81L、 81R配置 于座椅底部80的后端部分80a。然而,保持器81L、 81R并不限于后 端部分80a,也可以配置于座椅底部80的前端部分等的左边缘部分80L 和右边缘部分80R。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挂钩70L的前端部72被朝向上方弯折并形成 越靠上方越细的尖细状,然而并不一定形成尖细状,也并不一定要朝 向上方弯折。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侧壁部分813L、 813R的间隔W与车宽方向 上的前端部72的宽度大致一致,然而也可以不是大致一致的宽度。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保持器81L的下端与车体车架的上表面部(具 体来说,是托架51)抵接,然而并不一定非要抵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有左右一对的保持器81L、 81R,并且设有 左右一对挂钩70L、 70R,然而也可以仅在左侧或右侧设置保持器和挂 钩。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从座椅底部80的中央部分延伸的挂钩部83 钩挂固定在车体车架侧的保持器部23上,然而并不一定要设置挂钩部 83和保持器部2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挂钩70L、 70R和扶手杆50通过共用的连接 部件(即,螺栓9iL、 91R、 92L、 92R)进行安装,然而也可以采用不同的连接部件。此外,取代扶手部50,也可以采用后载物架、侧袋、 纱丽服防护件或者头盔支架等。
或者,也可以不设置这样的被安装部件。该情况下,挂钩70L、 70R不经由被安装部件而直接安装到基座部21L、 21R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挂钩70L、 70R由金属形成,然而也可以由 金属以外的材料形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挂钩70L通过在机动两轮车10的前后方向上 分离地配置的两个螺栓91L、 92L安装到车体车架(具体来说,是基座 部21L)上,然而也可以采用使用一个螺栓安装挂钩70L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挂钩70L的前端部72朝向机动两轮车10的 后方延伸,然而也可以朝向机动两轮车10的前方延伸。
像这样,应该理解为本发明当然包括了未在此处记载的各种实施 方式。因而,本发明仅由根据上述内容可以得出的适当专利请求保护 范围的发明特定事项限定。
权利要求
1.一种跨乘式车辆,其包括车体车架和配置于所述车体车架的上方的、供骑手就座的座椅,该跨乘式车辆包括从所述车体车架延伸的挂钩;以及设于所述座椅的下表面部上的、保持所述挂钩的保持器,所述座椅组装在所述车体车架上,在将所述座椅组装到所述车体车架上时,将所述挂钩钩挂固定在所述保持器上,所述保持器形成于所述下表面部的周缘部分上。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中,所述挂钩包括沿所述跨乘式车辆的大致前后方向延伸的前端部, 在所述保持器上形成有插入所述前端部的开口部, 所述保持器包括位于插入到所述开口部中的所述前端部的下方的 开口底壁,在将所述座椅组装到所述车体车架上的状态下,所述前端部与所 述开口底壁抵接。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中,所述前端部朝向所述跨乘式车辆的后方延伸, 所述前端部的后端部分被朝向上方弯折,且形成越向上方越细的 尖细状。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中, 所述保持器包括位于插入到所述开口部中的所述前端部的左右两侧方的一对开口侧壁,在将所述座椅组装到所述车体车架上的状态下,所述前端部被所 述一对开口侧壁夹持,所述一对开口侧壁之间的间隔与车宽方向上的所述前端部的宽度大致一致。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中,所述保持器从所述下表面部向下方突出地形成, 在将所述座椅组装到所述车体车架上的状态下,所述保持器的下 端部与所述车体车架的上表面部抵接。
6.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中, 所述保持器形成于所述下表面部的后端部分, 所述挂钩配置于所述后端部分的下方。
7.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中,所述保持器包括形成于所述下表面部的左边缘部分的左侧保持器;以及 形成于所述下表面部的右边缘部分的右侧保持器,所述挂钩包括配置于所述左边缘部分的下方的左侧挂钩;以及 配置于所述右边缘部分的下方的右侧挂钩,在将所述座椅组装到所述车体车架上时,所述左侧挂钩钩挂固定 在所述左侧保持器上,所述右侧挂钩钩挂固定在所述右侧保持器上。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中, 该跨乘式车辆还包括从所述下表面部的中央部分延伸的座椅侧挂钩;以及 设于所述车体车架上的、保持所述座椅侧挂钩的车架侧保持器, 在将所述座椅组装到所述车体车架上时,所述车架侧保持器钩挂 固定在所述座椅侧挂钩上。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中, 该跨乘式车辆还具有安装于所述车体车架上的被安装部件,所述被安装部件通过连接部件安装到所述车体车架上, 所述挂钩通过所述连接部件安装到所述车体车架上。
10.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中, 所述挂钩由金属形成。
11.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中, 所述挂钩通过多个连接部件安装到所述车体车架上, 所述挂钩的前端部沿所述跨乘式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 所述连接部件在所述跨乘式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分离地配置。
1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中, 该跨乘式车辆还具有配置于所述座椅的前方的燃料箱, 所述挂钩的前端部朝向所述跨乘式车辆的后方延伸, 所述座椅从所述跨乘式车辆的后方朝向前方进行组装。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跨乘式车辆,其可以在将座椅安装到车体车架上时降低由挂钩的钩挂引起的配线等的损伤,同时防止座椅的周缘部分浮起。本发明的跨乘式车辆具有从车体车架一侧延伸的挂钩(70L)和设于座椅底部(80)一侧并保持挂钩(70L)的保持器(81L)。在将座椅(30)组装到车体车架上时,将挂钩(70L)钩挂固定在保持器(81L)上。保持器(81L)形成于座椅底部(80)的周缘部分上。
文档编号B62J11/00GK101525014SQ20091012622
公开日2009年9月9日 申请日期2009年3月9日 优先权日2008年3月7日
发明者冈田健史, 小泽利明 申请人: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