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87705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小型摩托车型车辆,其具有车身架,该车身架在前端部具有以能够对 转向手柄进行转向的方式支承的头管,并且具有位于所述头管后方的低底板部;乘车用座 椅,具有驾驶员用座椅部以及同乘者用座椅部,并且配置在将所述低底板部夹在其与所述 头管之间的位置;车身罩,具有从上方以及两侧方覆盖所述低底板部的底板罩以及在所述 乘车用座椅的下方从侧方覆盖所述车身架后部的座椅侧罩;同乘者用踏板,能够供落座在 所述同乘者用座椅部上的同乘者放置脚,并能够在从所述车身罩突出的展开位置以及向所 述车身罩侧折叠的收容位置之间动作,并支承在所述车身架上。
背景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的一种小型摩托车型车辆,具有用于放置落座在被配置于驾 驶员用座椅部后方的同乘者用座椅部上的同乘者的脚的大致杆状的同乘者用踏板,将不使 用时被折叠的同乘者用踏板沿形成为回飞棒形状的回飞棒罩的后部收纳。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第3938652号公报在上述专利文献1公开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中,通过改变回飞棒罩的颜色或材 质,使该回飞棒罩成为特征,从而实现了设计上的自由度的提高。另一方面,展开及收纳时 的同乘者用踏板以及使脚放置在展开的同乘者用踏板上时的脚与周边的罩接触的情况较 多,与其他罩相比,存在容易受损伤的倾向,如上述专利文献1公开的那样,在使收纳同乘 者用踏板的部分及其周边作为单一零件即回飞棒罩的情况下,在受损伤情况下进行更换 时,必须更换整个回飞棒罩,存在更换零件的成本上升的倾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研发,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小型摩托车型车辆,其能够以低 成本容易地进行车身罩中的同乘者用踏板周边的零件更换。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具有车身架,该车身架在前端部 具有以能够转向的方式支承转向手柄的头管,并且具有位于所述头管的后方的低底板部; 乘车用座椅,具有驾驶员用座椅部以及同乘者用座椅部,并且配置在将所述低底板部夹在 其与所述头管之间的位置;车身罩,具有从上方以及两侧方覆盖所述低底板部的底板罩、以 及在所述乘车用座椅的下方从侧方覆盖所述车身架的后部的座椅侧罩;同乘者用踏板,能 够在供落座于所述同乘者用座椅部上的同乘者放置脚且从所述车身罩突出的展开位置、和 向所述车身罩侧折叠的收容位置之间动作,并支承在所述车身架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 板罩上设置有收容处于所述收容位置的所述同乘者用踏板的收容凹部,构成所述车身罩的 一部分且与所述底板罩和所述座椅侧罩分体地形成的座椅下罩沿所述收容凹部的上缘向 后上方倾斜,并从侧面观察配置在所述底板罩以及所述座椅侧罩之间。另外,本发明的第二特征是在第一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在所述同乘者用踏板上 设置有供同乘者放置脚的平面状的脚载置面,所述同乘者用踏板以在所述同乘者用踏板的所述展开位置上、所述脚载置面向前上方倾斜的方式支承在所述车身架上。本发明的第三特征是在第一或第二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座椅下罩、所述底 板罩以及所述座椅侧罩相互以不同色调被着色。本发明的第四特征是在第一 第三特征的任一项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座椅侧罩的 下部以及所述座椅下罩的上部以联合地形成弯曲凹部的方式向内侧凹陷地形成。本发明的第五 特征是在第四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弯曲凹部以向后上方倾斜 的方式形成。本发明的第六特征是在第一 第五特征的任一项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底板罩由以 下部件构成能够供落座于所述驾驶员用座椅部上的驾驶员放置脚且从上方覆盖所述低底 板部的踏板底板罩;与该踏板底板罩分体地形成且与踏板底板罩的左右两侧连设并从侧方 覆盖所述低底板部的一对侧底板罩,在所述踏板底板罩上,构成所述收容凹部的内端封闭 部的踏板相对壁部以与处于所述收容位置的所述同乘者用踏板相对的方式形成。本发明的第七特征是在第一 第六特征的任一项结构的基础上,在所述同乘者用 座椅部的后部,从侧面观察以一部分重叠的方式在后轮的上方配置有扶手杆行李架,在上 下方向上,在所述后轮以及所述扶手杆行李架之间配置有尾灯,与所述座椅侧罩分体的后 部侧罩从侧面观察配置在所述扶手杆行李架的下方且在前后方向上配置在所述座椅侧罩 以及所述尾灯之间。而且,本发明的第八特征是在第七特征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座椅侧罩以及所述 后部侧罩相互以不同色调被着色。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特征,在从上方以及两侧方覆盖车身架的低底板部的底板罩 上,设置有收容处于收容位置的同乘者用踏板的收容凹部,从侧面观察,配置于底板罩、和 在乘车用座椅的下方从侧方覆盖车身架后部的座椅侧罩之间的座椅下罩,与底板罩以及座 椅侧罩分体地形成,从而即使在使用同乘者用踏板时座椅下罩受损伤,只要更换较小型的 座椅下罩即可,能够以低成本容易地进行更换零件的更换。另外,由于座椅下罩沿收容凹部 的上缘向后上方倾斜,所以在落座于同乘者用座椅部的同乘者使脚从后上方向前下方延伸 并放置于同乘者用踏板上时,通过形成与该脚的运动相适合的形状,能够有效地使容易受 损伤的部分成为其他部件,能够使座椅下罩进一步小型化。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特征,由于供同乘者放置脚的平面状的脚载置面设置于 同乘者用踏板上,所以能够较大地确保同乘者用踏板与脚的接触面积,从而谋求安稳感的 提高。另外,落座于同乘者用座椅部的同乘者的脚朝向前上方,而在同乘者用踏板的展开位 置,脚载置面向前上方倾斜,由此,同乘者能够没有不适感地将脚放置于同乘者用踏板上。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特征,由于座椅下罩的色调、底板罩以及座椅侧罩的色调不同, 所以能够成为设计上的特点,并且车身侧面的座椅侧罩的色彩占有面积变小,能够使车辆 看上去紧凑。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特征,由于座椅侧罩的下部以及座椅下罩的上部向内侧凹陷, 并联合地形成弯曲凹部,所以能够对沿车身侧面流动的行驶风进行整流。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特征,通过使弯曲凹部向后上方倾斜,能够更有效地对沿车身 侧面流动的行驶风进行整流。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特征,在与侧底板罩分体的踏板底板罩上,与处于收容位置的 同乘者用踏板相对的踏板相对壁部以构成收容凹部的内端封闭部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够 实现零件个数的降低。即,踏板底板中的供驾驶员放置脚的部位存在被附着在驾驶员的脚 上的泥沙等损伤的可能性,因此不能够涂装,另外,收容凹部的内端封闭部与载置在处于 展 开位置的同乘者用踏板上的同乘者的脚的侧面接触而容易受损伤,也不能够涂装,所以,通 过将不能涂装的部位作为同一零件即踏板底板罩连续地形成,能够降低零件数量。根据本发明的第七特征,在同乘者用座椅部的后部以从侧面观察一部分重叠的方 式在后轮上方配置有扶手杆行李架,在该扶手杆行李架和后轮之间配置有尾灯,与座椅侧 罩分体的后部侧罩从侧面观察配置在扶手杆行李架的下方且在前后方向上配置在在座椅 侧罩以及尾灯之间,所以,即使在因同乘者对扶手杆行李架进行抓握时、或将货物捆绑在扶 手杆行李架上时的绳索等的接触而弄伤扶手杆行李架的下方的罩即后部侧罩,也能够只更 换较小型的后部侧罩即可,能够以低成本进行零件的更换。而且,根据本发明的第八特征,由于座椅侧罩以及后部侧罩的色调相互以不同色 调着色,所以能够成为设计上的特点,并且车身侧面的座椅侧罩的色彩占有面积变小,能够 使车辆看上去紧凑。


图1是省略了车身罩的状态下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侧视图。图2是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侧视图。图3是沿图2的箭头3的向视图。图4是沿图2的4-4线的向视图。图5是切去前罩的一部分进行表示的纵剖侧视图。图6是沿图4的6-6线的剖视图。图7是沿图2的7-7线的剖视图。图8是沿图2的8-8线的剖视图。图9是沿图2的9-9线的剖视图。附图标记的说明12…转向手柄13…头管20…低底板部28…乘车用座椅28a…驾驶员用座椅部28b…同乘者用座椅部33…同乘者用踏板33a…脚载置面35…车身罩41…踏板底板罩42…侧底板罩43…底板罩
44…座椅侧罩4δ…座椅下罩46…后部侧罩7O…收容凹部75…踏板相对壁部76…弯曲凹部78…扶手杆行李架79…尾灯F…车身架WR…后轮
具体实施例方式边参照附图1 图9边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在图1中,小型摩托 车型车辆的车身架F具有头管13,其以能够转向的方式对悬架前轮WF的前叉11以及与 该前叉11的上部相连的杆状的转向手柄12进行支承;左右一对主车身架14…,其前端部 结合在该头管13上。所述主车身架14 一体地具有从头管13向下方垂下的下车身架部14a ;从下车身 架部14a的下端向后方延伸且后半部向后上方倾斜的低车身架部14b ;从低车身架部14b 的后端向上方立起的立起车身架部14c ;从立起车身架部14c的上端向后上方倾斜并向后 方延伸的座椅轨道部14d,该主车身架14是由单独的管弯曲成形而成的。另外,所述车身架F除了所述头管13以及所述两主车身架14…之外,还具有横梁 15、前副车身架16、左右一对踏板车身架17…、左右一对后副车身架18…以及左右一对枢 轴板19…。所述横梁15设置在所述主车身架14…中的低车身架部14b…的前部之间,所述前 副车身架16配置在所述主车身架14…中的下车身架部14a…的后方并设置在所述头管13 以及所述横梁15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之间。另外,所述两踏板车身架17…是配置在所述低车 身架部14b…的上方的部件,其前端结合在所述主车身架14…中的下车身架部14a…的下 部,且向后方延伸的所述两踏板车身架17…的后端结合在所述低车身架部14b的后部。而 且,所述主车身架14…的低车身架部14b···以及所述踏板车身架17…构成位于所述头管13 的后方的低底板部20。在所述主车身架14…中的低车身架部14b…的后部以及座椅轨道部14d···的前部 之间,以位于所述主车身架14…中的低车身架部14b···的下方且位于立起车身架部14c··· 的后方的方式设置有后副车身架18…,所述枢轴板19…设置在所述主车身架14…中的低 车身架部14b…的后部及立起车身架部14c…的下部与所述后副车身架18…的下部之间。 动力单元P以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在所述枢轴板19…上,所述动力单元P由 配置在后轮WR的前方侧的发动机E、和以使该发动机E的输出变速并将其传递到所述后轮 WR侧的方式构成并配置在所述后轮WR的左侧的传动装置M构成,后轮WR被轴支承在所述 动力单元P的后部。另外,在所述车身架F中的左侧的座椅轨道部14d的后部以及所述动 力单元P的后部之间设置有后缓冲单元23。
所述发动机E所具有的进气系统24的上游端上配置的空气滤清器25,配置在所述 动力单元P的上方,并被该动力单元P支承。另外,在所述发动机E的上方,以支承在所述 两座椅轨道部14d…的前部之间的方式配置有收纳盒26,在该收纳盒26的后方,以支承在 所述两座椅轨道部14d…的后部之间的方式配置有燃料箱27。另外,乘车用 座椅28—体地 具有驾驶员用座椅部28a和配置在该驾驶员用座椅部28a后方的同乘者用座椅部28b,并 构成为纵列型,并且将车身架F上的所述低底板部20夹在乘车用座椅28与所述头管13之 间,所述乘车用座椅28以从上方覆盖所述收纳盒26以及所述燃料箱27的方式配置,该乘 车用座椅28的前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在所述收纳盒26的前端上部。在所述车身架F的低底板部20上收容有电池(未图示)。另外,在所述两枢轴 板19…中的左侧的枢轴板19的前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有侧支架29,在所述动力单 元P的前后方向中间下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有主支架30。而且,在所述两后副车身 架18…的中间部固定有向后上方延伸的支承管31···,在设置于这些支承管31…的后部的 踏板支承部32…上,支承有供落座在所述同乘者用座椅部28b上的同乘者放置脚的同乘者 用踏板33…。同时参照图2 图4,所述车身架F、所述动力单元P的一部分、所述收纳盒26以 及所述燃料箱27被车身罩35覆盖,该车身罩35具有从前方覆盖头管13的上部前罩36 ; 从后方侧覆盖所述主车身架14中的下车身架部14a的上部以及所述头管13并与所述上部 前罩36的后部相连的中央整流罩37 ;从前方覆盖落座在所述乘车用座椅28中的驾驶员用 座椅部28a上的驾驶员的双脚、并与所述中央整流罩37连设的腿部防护板38 ;对该腿部防 护板38的两侧及设置在所述上部前罩36的两侧的转向灯51…间进行连结、并配置在前轮 WF后方的下部前罩39 ;从上方以及两侧方覆盖所述车身架F的低底板部20、并与所述腿部 防护板38以及所述下部前罩39的下部相连的底板罩43 ;在所述乘车用座椅28的下方从侧 方覆盖所述车身架F的后部即主车身架14的立起车身架部14c···、座椅轨道部14d以及后 副车身架18…的座椅侧罩44…;从侧面观察配置在所述底板罩43以及所述座椅侧罩4如·· 之间的座椅下罩45…;与所述座椅侧罩44…的后部相连的后部侧罩46…。所述中央整流罩37形成为其宽度方向中央部向下方突出的形状,腿部防护板38 在该中央整流罩37的两侧形成上下延伸的棱线38a、38a,在该腿部防护板38的宽度方向中 央部,形成有与所述中央整流罩37的突出部相配合的凹部81。另外,前轮WF从上方被由所述前叉11支承的前挡泥板47覆盖,所述后轮WR从后 侧上方被以从所述后部侧罩46…的后部向下方垂下的方式配置的后挡泥板48覆盖。所述转向手柄12的中央部被把手罩49覆盖,在该把手罩49的前部配置有头灯 50,在所述上部前罩36的左右两侧配置有所述转向灯51…。所述下部前罩39的左右两侧上部、所述上部前罩36的两侧的转向灯51…和所述 腿部防护板38的左右两侧上部,通过在所述车身罩35的前部处于左右方向最外侧位置的 前部侧罩40…连结,构成车身罩35的一部分的所述前部侧罩40…与所述下部前罩39、所述 上部前罩36以及所述腿部防护板38分体地形成。这样,当在所述车身罩35的前部处于左 右方向最外侧位置的部分受损伤时,可以通过只更换所述前部侧罩40进行应对处理。在所述把手罩49的上部,配置有包含速度表以及燃料计的仪表单元53,在把手罩 49的左侧端部,配置有变光开关54、喇叭开关55以及转向灯开关56,在把手罩49的右侧端部,配置有切断开关(kill switch) 57以及启动开关58。 另外,在头管I3的前方配置有防抱死制动控制装置59和该防抱死制动控制装置 59的上方的喇叭60,防抱死制动控制装置59以及喇叭60收纳在上部前罩36以及中央整 流罩37之间。同时参照图5,所述上部前罩36由下缘中央向下方突出的形状的上部前罩上部件 36a和上缘中央向下方凹陷的形状的上部前罩下部件36b构成,在所述上部前罩下部件36b 的前端下部以及所述下部前罩39的前端上部之间,形成有用于向所述上部前罩36以及中 央整流罩37之间导入行驶风的下部吸入孔61,在所述喇叭60的前方且在所述上部前罩36 中的上部前罩上部件36a的前部,形成有用于向上部前罩36以及中央整流罩37之间导入 行驶风的多个上部吸入孔62…。另一方面,在所述中央整流罩37的上端两侧,如图4所明示 的那样,分别形成有多个用于将被导入所述上部前罩36以及中央整流罩37之间的空气导 出的第一导出孔63…,在腿部防护板38上,形成有沿该腿部防护板38所具有的棱线38a、 38a向内侧倾斜的细长的第二导出孔82、82。由此,能够实现被上部前罩36以及中央整流 罩37包围的空间的整流。再一并参照图6,在所述腿部防护板38的左侧上部,一体地设置有关闭前端的筒 状的置物部64,关闭该置物部64的后端开口部的盖65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在所述腿部 防护板38上。在所述置物部64的下方,在所述腿部防护板38上设置有插入孔66,一体地连设在 所述盖65的下部上的腕部65a从所述插入孔66插入腿部防护板38内。另一方面,在腿部 防护板38的前表面,一体设置有一对托架67…,所述腕部65a经由销68以能够转动的方式 支承在所述两托架67…上。由此,如图6所示,所述盖65能够在如下位置之间转动,即关闭 所述置物部64的后端开口部的位置、和使所述腕部65a转动到在所述开口部的下部侧缘与 腿部防护板38抵接的位置从而将所述置物部64的后端开口部开放的位置。而且,在比所述置物部64的后端开口部更靠上方的位置,在腿部防护板38上一体 地形成有卡合片69,该卡合片69与处于关闭位置的所述盖65的上端部卡合而保持该盖65 的关闭位置,并能够转动到解除与盖65的卡合的位置。另外,在所述腿部防护板38的右侧上部配置有锁芯83,在所述腿部防护板38的右 侧下部,以能够开闭的方式安装有维护盖84,其用于通往向配置在左右一对主车身架1如·· 的下车身架部14a…之间的散热器85进行供水的(参照图1)的供水口。—并参照图7,所述底板罩43由能够供落座于所述乘车用座椅28的驾驶员用座椅 部28a上的驾驶员放置脚并从上方覆盖车身架F的所述低底板部20的踏板底板罩41、和与 该踏板底板罩41分体形成且与踏板底板罩41的左右两侧连设并从侧方覆盖所述低底板部 20的一对侧底板罩42…构成。在图8以及图9中,供落座于所述同乘者用座椅部18b上的同乘者放置脚的同乘 者用踏板33…,经由具有向前上方倾斜的轴线的支轴74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在所述踏 板支承部32上,该同乘者用踏板33以能够在从所述车身罩35中的底板罩43的左右两侧 后部突出的展开位置、和向所述底板罩43侧折叠的收容位置(图8以及图9所示的位置) 之间转动的方式支承在车身架F上。而且,在所述底板罩43上设置有收容处于收容位置的所述同乘者用踏板33…的收容凹部70…。而且,所述收容凹部70由所述侧底板罩42…的后部、和位于这些侧底板罩 42…中的后部的上方并与所述踏板底板罩41的左右两侧后部连设的后方延伸部41a…构 成,后方延伸部41a通过焊接螺母72以及螺栓73支承在支承板71上,该支承板71固定在 设于车身架F上的支承管31上。而且,在同乘者用踏板33…上设置有供同乘者放置脚的平面状的脚载置面 33a···,由于支轴74…是具有向前上方倾斜的轴线的部件,因此,在同乘者用踏板33…的所 述展开位置,所述脚载置面33a…向前上方倾斜。所述踏板底板罩41中的后方延伸部41a…的一部分构成所述收容凹部70…的内 端封闭部,但构成其内端封闭部的踏板相对壁部75…与位于所述收容位置的所述同乘者用 踏板33…的脚载置面33a…相对地形成在后方延伸部41a…上。

再回到图2中,所述座椅下罩45…与底板罩43的踏板底板罩41、侧底板罩42…以 及座椅侧罩44…分体地形成,并沿所述收容凹部70…的上缘向后上方倾斜,从而从侧面观 察配置在所述底板罩43以及所述座椅侧罩44之间。另外,座椅下罩45…以延伸到被收容在收容凹部70…中的同乘者用踏板33…的 前方的方式形成,由此,能够通过座椅下罩45…覆盖趾尖等容易接触的部位。而且,座椅下罩45…和底板罩43、座椅侧罩44…相互色调不同地被着色,在图2以 及图8中,通过在座椅下罩45的表面上描绘点状阴影,来表示色调的不同。另外,座椅侧罩44…的下部以及座椅下罩45…的上部以联合地形成弯曲凹部 76…的方式向内侧凹陷地形成,在图8中,为表示形成有弯曲凹部76,以虚线表示连结座椅 侧罩44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外表面和座椅下罩45的下部外表面的直线,弯曲凹部76与该虚 线相比更向内侧凹陷地形成。而且,弯曲凹部76…以向后上方倾斜的方式形成。观察图2,从侧面观察,一部分与乘车用座椅28中的同乘者用座椅部28b的后部重 叠的扶手杆行李架78配置在后轮WR的上方,在上下方向上,在后轮WR以及扶手杆行李架 78之间配置有尾灯79。构成所述车身罩35的一部分的后部侧罩46…与座椅侧罩44…分体地形成,该后 部侧罩46…从侧面观察在所述扶手杆行李架78的下方且在前后方向上配置在所述座椅侧 罩44…以及所述尾灯79之间。另外,后部侧罩46…形成为朝向后方打开的大致V字状,在 该V字状的谷部配置所述尾灯79的一部分。而且,座椅侧罩44…以及后部侧罩46…相互以不同色调被着色,在图2中,通过在 后部侧罩46的表面描绘点状阴影,来表示色调的不同。下面,对该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同乘者用踏板33…能够供落座于同乘者用 座椅部28b上的同乘者放置脚并以能够在从车身罩35突出的展开位置以及向车身罩35侧 折叠的收容位置之间动作的方式支承在车身架F上,在从上方以及两侧方覆盖车身架F所 具有的低底板部20而构成车身罩35的一部分的底板罩43上,设置有收容处于收容位置的 所述同乘者用踏板33…的收容凹部70…,座椅下罩45…构成所述车身罩35的一部分并与 在乘车用座椅28的下方从侧方覆盖车身架F的后部的座椅侧罩44…以及所述底板罩43… 分体地形成,座椅下罩45…从侧面观察配置在所述底板罩43以及所述座椅侧罩44…之间, 因此,即使在同乘者用踏板33…的使用时座椅下罩45…受损伤,也只要更换较小型的座椅 下罩45…即可,能够以低成本容易地进行更换零件的更换。
另外,由于座椅 下罩45…沿收容凹部70…的上缘向后上方倾斜,所以落座于同乘 者用座椅部28b上的同乘者从后上方使脚向前下方延伸地放置于同乘者用踏板33…上时, 通过成为与其脚的运动相适合的形状,能够有效地使容易受损伤的部分作为其他部件,能 够使座椅下罩45…进一步小型化。另外,在同乘者用踏板33…上设置有供同乘者放置脚的平面状的脚载置面 33a···,能够较大地确保同乘者用踏板33…与脚的接触面积,从而谋求安稳感的提高。而且, 落座于同乘者用座椅部28b上的同乘者的脚朝向前上方,且在同乘者用踏板33…的所述展 开位置,所述脚载置面33a···向前上方倾斜,因此,同乘者能够没有不适感地将脚放置在同 乘者用踏板33…上。另外,由于座椅下罩45…和所述底板罩43以及所述座椅侧罩44…相互以不同色 调被着色,所以能够成为设计上的特点,并且车身侧面上的座椅侧罩44…的色彩占有面积 变小,能够使车辆看上去紧凑。另外,由于座椅侧罩44…的下部以及所述座椅下罩45…的上部以联合地形成弯 曲凹部76…的方式向内侧凹陷地形成,所以能够对沿车身侧面流动的行驶风进行整流,由 于弯曲凹部76…向后上方倾斜,所以能够更有效地对沿车身侧面流动的行驶风进行整流。另外,所述底板罩43由以下部件构成能够供落座于驾驶员用座椅部28a上的驾 驶员放置脚并从上方覆盖所述低底板部20的踏板底板罩41 ;与该踏板底板罩41分体形成 且与踏板底板罩41的左右两侧连设并从侧方覆盖所述低底板部20的一对侧底板罩42…, 在踏板底板罩41上,构成所述收容凹部70…的内端封闭部的踏板相对壁部75…以与处 于收容位置的同乘者用踏板33…相对的方式形成,从而能够实现零件数量的降低。S卩,踏 板底板中的供驾驶员放置脚的部位存在被附着在驾驶员的脚上的泥沙等损伤的可能性,因 此,不能够涂装,另外,收容凹部70…的内端封闭部与载置在处于展开位置的同乘者用踏板 33…上的同乘者的脚的侧面接触而容易受损伤,也不能够涂装,所以,通过将不能涂装的部 位作为同一零件即踏板底板罩41连续地形成,由此,能够降低零件数量。另外,在同乘者用座椅部28b的后部,以从侧面观察一部分重叠的方式在后轮WR 的上方配置有扶手杆行李架78,在上下方向上,在所述后轮WR以及所述扶手杆行李架78 之间配置有尾灯79,与座椅侧罩44…分体的后部侧罩46…从侧面观察在所述扶手杆行李 架78的下方且在前后方向上配置在所述座椅侧罩44…以及所述尾灯79之间,所以,即使在 因同乘者握住扶手杆行李架78时、或将货物捆绑在扶手杆行李架78上时的绳索等的接触 而损伤扶手杆行李架78的下方的罩即后部侧罩46…时,也能够只更换较小型的后部侧罩 46···即可,能够降低更换零件的成本。而且,由于座椅侧罩44…以及后部侧罩46…相互以不同色调被着色,所以能够成 为设计上的特点,并且车身侧面的座椅侧罩44…的色彩占有面积变小,能够使车辆看上去 紧凑。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 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权利要求
1.一种小型摩托车型车辆,具有车身架(F),该车身架(F)在前端部具有以能够转向 的方式支承转向手柄(1 的头管(13),并且所述车身架具有位于所述头管(1 的后方的 低底板部00);乘车用座椅(观),具有驾驶员用座椅部08a)以及同乘者用座椅部08b), 并且配置在将所述低底板部OO)夹在其与所述头管(1 之间的位置;车身罩(35),具有 能够供落座于所述驾驶员用座椅部08a)上的驾驶员放置脚且从上方以及两侧方覆盖所 述低底板部OO)的底板罩(43)、以及在所述乘车用座椅08)的下方从侧方覆盖所述车身 架(F)的后部的座椅侧罩G4);同乘者用踏板(33),能够在能够供落座于所述同乘者用座 椅部上的同乘者放置脚且从所述车身罩(35)突出的展开位置、和向所述车身罩(35) 侧折叠的收容位置之间动作,并支承在所述车身架(F)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板罩^幻上设置有收容处于所述收容位置的所述同乘者用踏板(3 的收容 凹部(70),构成所述车身罩(35)的一部分且与所述底板罩G3)和所述座椅侧罩G4)分体 地形成的座椅下罩0 沿所述收容凹部(70)的上缘向后上方倾斜,并从侧面观察配置在 所述底板罩G3)以及所述座椅侧罩G4)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同乘者用踏板(33)上 设置有供同乘者放置脚的平面状的脚载置面(33a),所述同乘者用踏板(3 以在所述同乘 者用踏板(3 的所述展开位置上、所述脚载置面(33a)向前上方倾斜的方式支承在所述车 身架(F)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下罩(45)、所述 底板罩G3)以及所述座椅侧罩G4)相互以不同色调被着色。
4.如权利要求1 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侧 罩G4)的下部以及所述座椅下罩G5)的上部以联合地形成弯曲凹部(76)的方式向内侧 凹陷地形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凹部(76)以向后上 方倾斜的方式形成。
6.如权利要求1 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罩 (43)由以下部件构成能够供落座于所述驾驶员用座椅部08a)上的驾驶员放置脚且从上 方覆盖所述低底板部OO)的踏板底板罩Gl);与该踏板底板罩Gl)分体地形成且与踏板 底板罩Gl)的左右两侧连设并从侧方覆盖所述低底板部OO)的一对侧底板罩(42),在所 述踏板底板罩Gl)上,构成所述收容凹部(70)的内端封闭部的踏板相对壁部(7 以与处 于所述收容位置的所述同乘者用踏板(3 相对的方式形成。
7.如权利要求1 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同乘 者用座椅部08b)的后部,以从侧面观察一部分重叠的方式在后轮(WR)的上方配置有扶手 杆行李架(78),在上下方向上,在所述后轮(WR)以及所述扶手杆行李架(78)之间配置有尾 灯(79),与所述座椅侧罩04)分体的后部侧罩G6)从侧面观察配置在所述扶手杆行李架 (78)的下方且在前后方向上配置在所述座椅侧罩G4)以及所述尾灯(79)之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侧罩04)以及所述 后部侧罩G6)相互以不同色调被着色。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小型摩托车型车辆,在车身架上支承有同乘者用踏板,在从上方以及两侧方覆盖车身架的低底板部的底板罩以及乘车用座椅的下方,同乘者用踏板能够在展开位置和向车身罩侧折叠的收容位置之间动作,所述展开位置从具有从侧方覆盖车身架后部的座椅侧罩的车身罩突出,其中,能够以低成本容易地进行车身罩中的同乘者用踏板周边的零件更换。在底板罩(43)上设置有收容处于收容位置的同乘者用踏板(33)的收容凹部(70),与底板罩(43)以及座椅侧罩(44)分体形成的座椅下罩(45)沿收容凹部(70)的上缘向后上方倾斜并从侧面观察配置在底板罩(43)以及座椅侧罩(44)之间。
文档编号B62J17/00GK102069873SQ20101055169
公开日2011年5月25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16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24日
发明者友松利晴, 重松玄一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