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乘型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29662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骑乘型车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骑乘型车辆。
背景技术
在一些公知的骑乘型车辆(诸如日本特开JP-A-2004-291700号中描述的摩托车) 中,车体罩布置在车把和车座之间。车体罩位于车座的前方,同时发动机布置在车体罩的下方。车体罩包括开口部。多个翅片安装到开口部。翅片从车体罩突出,同时与车体罩垂直地布置。在上述类型的摩托车中,发动机布置在车体罩的下方。当摩托车行驶或停止时,被发动机的热量加温的空气从车体罩的开口部流出。从开口部吹出的暖空气在被翅片引导的同时向上且向后流动。简单地说,从开口部吹出的暖空气倾向于朝着坐在车座上的骑乘者流动。因此,暖空气可能会使骑乘者的舒适性恶化。本发明的目的是抑制骑乘者的舒适性被从骑乘型车辆中的车体罩流出的暖空气
T^ O该目的是通过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特征来解决的。进一步的改进在本发明的其它方面中限定。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骑乘型车辆包括支承操纵单元(steering unit)和布置在操纵单元的后方的车座的车架单元,布置在操纵单元和车座之间的驱动单元,以及包括顶面部和侧面部的车体罩。顶面部布置在操纵单元和车座之间用于覆盖车架单元的上方。侧面部至少部分地覆盖驱动单元的侧方。车体罩的顶面部包括多个斜面。每个斜面是倾斜的,以使其前部的位置高于其后部。斜面布置成沿着车体的前后方向彼此间隔开。斜面在每两个相邻斜面之间形成单个或多个空气通路。单个或多个空气通路与车体罩所包围的内部空间连通。车体罩的顶面部包括第一叶片。第一叶片在斜面的上方向后延伸。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骑乘型车辆包括前轮、后轮、驱动单元、操纵单元、头管、 车架单元、车座和车体罩。驱动单元布置在前轮和后轮之间。操纵单元包括前叉和车把。前叉支承前轮以允许前轮转动。车把连接到前叉的顶部。头管支承操纵单元以允许操纵单元转动。车架单元连接到头管,同时布置在驱动单元的上方。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骑乘型车辆涉及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骑乘型车辆。 在骑乘型车辆中,侧面部包括开口。在车体的侧视图中,开口的位置低于单个或多个空气通路,同时开口与车体罩所包围的内部空间连通。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骑乘型车辆涉及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骑乘型车辆。 在骑乘型车辆中,车体罩包括引导板和第二叶片。引导板布置在开口的内侧。第二叶片布置在引导板的外表面上,同时沿上下方向延伸。引导板的底部连接到侧面部。引导板的顶部布置成与侧面部间隔开。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骑乘型车辆涉及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骑乘型车辆。 在骑乘型车辆中,侧面部包括引导部。引导部布置在开口的后方,同时沿着车体的宽度方向延伸。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骑乘型车辆涉及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骑乘型车辆。 在骑乘型车辆中,车体罩包括第三叶片。第三叶片跨越开口布置,同时沿着车体的前后方向延伸。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骑乘型车辆涉及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骑乘型车辆。 在骑乘型车辆中,车体罩包括第一罩构件和第二罩构件。第二罩构件被制造为与第一构件分离的单独构件。第一罩构件包括引导板,第二叶片,和侧面部的一部分。引导板布置在侧面部的内侧,同时与开口相对。引导板的底部连接到侧面部,而引导板的顶部布置成与侧面部间隔开。第二叶片沿着引导板的表面布置,同时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二罩构件包括第三叶片,和侧面部的另一部分。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的骑乘型车辆涉及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骑乘型车辆。 在骑乘型车辆中,侧面部包括突出部。突出部的位置低于开口。突出部沿车体的宽度方向离开车体中心向车体罩的外侧突出。突出部的底面是倾斜的,以使其后部的位置高于其前部。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的骑乘型车辆涉及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骑乘型车辆。 在骑乘型车辆中,车体罩在其位于单个或多个空气通路的前方的部分中包含有孔。孔向车体的前方开口,同时与车体罩所包围的内部空间连通。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的骑乘型车辆涉及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骑乘型车辆。 在骑乘型车辆中,侧面部包括挡泥板。挡泥板从侧面部的底面向下方突出,同时延伸到低于驱动单元的底部的位置。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的骑乘型车辆涉及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骑乘型车辆。在骑乘型车辆中,第一叶片相对于车体的前后方向倾斜,以使其宽度方向外端位于其宽度方向内端的前方。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的骑乘型车辆涉及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骑乘型车辆。在骑乘型车辆中,第一叶片从斜面的顶端向后突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的骑乘型车辆涉及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骑乘型车辆。车体罩的顶面部还包括单个或多个与第一叶片相同的叶片。单个或多个叶片中的每个叶片与每个斜面一一对应地在每个斜面的上方向后延伸。第一叶片和与其相同的叶片中给定的一个叶片的位置比第一叶片和与其相同的叶片中的布置在第一叶片和与其相同的叶片中给定的一个叶片的后方的其它叶片高。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方面的骑乘型车辆涉及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骑乘型车辆。在骑乘型车辆中,单个或多个空气通路中的每个空气通路的通往车体罩外部的出口布置成比斜面的宽度方向内端更靠近斜面的宽度方向外端。〈本发明的有利效果〉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骑乘型车辆,车体罩所包围的内部空间中的空气通过空气通路流到外部。形成空气通路的每个斜面是倾斜的,以使其前部的位置得高于其后端。因此,空气沿着斜面向上且向前流动。第一叶片从斜面中给定的一个斜面向后方延伸。因此, 沿着斜面的气流被第一叶片扰乱。因此,可以防止从空气通路流出的暖空气容易朝坐在车体罩后方的骑乘者流动。因此,可以抑制骑乘者的舒适性被从车体罩流出的暖空气恶化。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骑乘型车辆,空气从车体罩中的侧面部的开口以及顶面部的空气通路流出。因此,车体罩所包围的内部空间中的暖空气容易排放到外部。因此,可以增强车体罩所包围的内部空间内的通风性能。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骑乘型车辆,车体罩所包围的内部空间中的空气流动通过引导板的顶部和侧面部之间的间隙,然后在被引导板和第二叶片引导的同时向下流动, 并且通过开口被排放到外部。因此,能够容易地把车体罩所包围的内部空间内从开口的上方流动的空气排放到外部。因此,没有从顶面部的空气通路排放而剩下的暖空气可以容易地通过开口排放到外部。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骑乘型车辆,从开口流出的空气被引导部沿车体的宽度方向引导。因此,可以抑制暖空气流向骑乘者。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骑乘型车辆,在车体罩外部流动的空气被第三叶片沿与从开口流出的空气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引导。因此,可以扩散从开口流出的暖空气。因此,可以抑制暖空气流向骑乘者。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骑乘型车辆,第二叶片和第三叶片被包括在分离的单独构件中。因此,可以容易地形成复杂形状的包括叶片的车体罩。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的骑乘型车辆,从开口流出的空气被突出部的顶面引导。 因此,可以抑制从开口流出的暖空气流向骑乘者。此外,从地面溅起的泥被突出部的底面引导。因此,可以抑制泥附着到车体或骑乘者的脚上。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的骑乘型车辆,空气通过孔流入车体罩所包围的内部空间中。流入内部空间中的空气的一部分通过顶面部的空气通路流到外部。另一方面,流入内部空间中的空气的另一部分向下流动并然后通过开口流到外部。因此,可以进一步增强车体罩所包围的内部空间内的通风性能。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的骑乘型车辆,挡泥板可以抑制泥附着到驱动单元上。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的骑乘型车辆,在车体罩外部流动的空气可以被第一叶片引导。因此,从空气通路流出的暖空气的气流可以被第一叶片所引导的外部空气的气流扩散。因此,可以抑制暖空气流向骑乘者。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的骑乘型车辆,沿着斜面的气流可以更有效地被第一叶片扰乱。因此,可以进一步防止从空气通路流出的暖空气容易流向坐在车体罩后方的骑乘
者ο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的骑乘型车辆,从空气通路流出的暖空气的气流更有效地被第一叶片和与其相同的叶片所引导的外部空气的气流扩散。因此,可以进一步抑制暖空气流向骑乘者。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方面的骑乘型车辆,单个或多个空气通路中的每个空气通路的通往车体罩外部的出口被布置成比斜面的宽度方向内端更靠近斜面的宽度方向外端。因此,可以进一步防止从空气通路流出的暖空气容易流向坐在车体罩后方的骑乘者。


现在参考构成本原始公开的一部分的附图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骑乘型车辆的左侧视图;图2是骑乘型车辆的前视图;图3是骑乘型车辆的车体罩的分解透视图;图4是车体罩的顶面部的放大视图;图5是沿着图4中的线V-V截取的顶面部的示意截面视图;图6是车体罩的侧视图;图7是车体罩的左侧面开口部的放大视图;图8是沿着图7中的线VIII-VIII截取的左侧面开口部的示意截面视图;图9是骑乘型车辆的左侧视图;图10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一叶片和斜面的截面视图;并且图11是根据又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一叶片和斜面的截面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下文中将参考

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骑乘型车辆1的侧视图。图2是骑乘型车辆1的前视图。骑乘型车辆1是所谓的机动脚踏两用车。在骑乘型车辆1中,沿车体的纵向(前后方向)对介于待述的车座7和待述的操纵部6之间的部分制成向下凹的形状。应注意的是,在以下说明中,除非明确说明, 否则诸如“前”、“后”、“右”、“左”及其相关术语等方向术语指的是从坐在骑乘型车辆1的车座7上的骑乘者看到的方向。此外,术语“侧方”及其相关术语指的是沿车辆的横向(宽度 /左右方向)从车体中心离开的方向。如图1中所示,骑乘型车辆1包括前轮2、后轮3、驱动单元4、车体框架5、操纵单元6、车座7、车体罩8等。驱动单元4沿前后方向布置在前轮2和后轮3之间,同时由车体框架5支承。驱动单元4包括发动机11和变速器12。发动机11是包括气缸单元13和曲轴箱14的水冷发动机。气缸单元13布置在曲轴箱14的前侧。气缸单元13以倾斜姿势布置,以使其前部的位置高于其后部。此外,散热器15布置在气缸单元13的前方。变速器12 —体地布置在曲轴箱14的后方。变速器12配置成通过链条将来自发动机11的驱动力传送到后轮3。脚踏 16和变速踏板17布置在变速器12的侧方。骑乘者把他/她的脚放在脚踏16上并通过用他/她的脚操作变速踏板17来升高/降低变速器12的档位。车体框架5包括头管21、主车架22和后车架23。头管21支承操纵单元6以允许其转动。具体地,头管21支承待述的前叉24以允许其转动。主车架22对应于本发明的 “车架单元”。主车架22连接到头管21,同时从头管21倾斜地向后下方延伸。主车架22布置在驱动单元4的上方。后臂25通过支架(图中未示出)可枢转地安装到主车架22的后部。后臂25支承后轮3以允许其转动。后车架23连接到主车架22,同时从主车架22倾斜地向后上方延伸。后车架23布置在后轮3的上方。车座7布置在后车架23的上方,同时由后车架23支承。操纵单元6包括前叉24和车把26。前叉24支承前轮2以允许其转动。具体地,前叉M包括一对前悬架27、支架观和转向轴四。前悬架27布置成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彼此分开。前悬架27支承前轮2以允许其转动。前悬架27的顶部安装到支架观上。支架观安装到转向轴四的底部。转向轴四可旋转地插入头管21中。车把沈连接到转向轴四的顶部。换言之,车把沈连接到前叉M的顶部。车座7布置在后车架23的上方。车座7布置在操纵单元6的后方,同时与操纵单元6分离。车体罩8是覆盖车体框架5的树脂部件。车体罩8包括顶面部31、一对侧面部32 和侧面部33 (见图2)、以及前面部34。顶面部31在前后方向上布置在操纵单元6和车座7之间用于覆盖主车架22的上方。顶面部31的表面是倾斜的,以使其前部的位置高于其后部。图3示出车体罩8的透视图。应注意的是,图3示出车体罩8的一些构件与其分离的状态。如图3所示,顶面部31 包括位于其前部的前突出部35。前突出部35位于顶面部31的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 前突出部35包括用于插入上述转向轴四的开口 M。顶面部31包括位于其后部的后弯曲部36。后弯曲部36向上弯曲。后弯曲部36布置在车座7的前部的下方。顶面中央部37 在前后方向上布置在前突出部35和后弯曲部36之间。顶面中央部37布置在顶面部31的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顶面中央部37沿前后方向延伸,同时连接到前突出部35和后弯曲部36。上述主车架22布置在顶面中央部37的下方。图4示出顶面部31的一部分的放大俯视图。在顶面部31中,左顶面开口部38和右顶面开口部39布置在顶面中央部37 的两个侧方。左和右顶面开口部38和39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彼此分开。左顶面开口部38 的结构与右顶面开口部39的结构左右对称。将在下文中说明左顶面开口部38的结构。图5是左顶面开口部38的示意截面视图。左顶面开口部38包括多个斜面41a至 41c和多个第一叶片4 至42c。斜面41a至41c沿与顶面部31的表面相同的方向倾斜。换言之,斜面41a至41c 中的每一个是倾斜的,以使其前部的位置高于其后部。斜面41a至41c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以预定间隔彼此间隔开布置。斜面41a至41c当中的两对相邻斜面形成与车体罩8的内部连通的空气通路4 和44b。具体地,空气通路44a由斜面41a和41b形成。此外,空气通路44b由斜面41b和41c形成。关于斜面41a至41c,给定的一个斜面的位置比布置在该给定的一个斜面的后方的其它斜面高。每个斜面的底端布置成竖直地(在上下方向上) 与在后方和该斜面相邻的斜面重叠。具体地,最前方的斜面41a的底端布置成在上下方向上与位于其后方的斜面41b重叠。此外,斜面41b的底端布置成在上下方向上与位于其后方的斜面41c重叠。换言之,最前方的斜面41a的底端的位置比位于其后方的斜面41b的底端高。另外,斜面41a的底端的位置比位于其后方的第一叶片42b的顶端低。此外,斜面 41b的底端的位置比位于其后方的斜面41c的底端高。另外,斜面41b的底端的位置比位于其后方的第一叶片42c的顶端低。第一叶片4 至42c中的每一个从斜面41a至41c中对应的一个突出。第一叶片 4 至42c中的每一个连接到斜面41a至41c中对应的一个斜面的顶端,同时从该处向后方突出。第一叶片4 至42c中的每一个在斜面41a至41c中对应的一个斜面的上方向后延伸。换言之,第一叶片4 至42c布置成妨碍空气通过空气通路4 和44b沿着斜面41a至 41c流动。应注意的是,第一叶片4 至42c中的每一个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从斜面41a至41c中的每一个斜面向后方延伸,而第二部分从第一部分的后端向前方延伸。例如,第一叶片42b包括第一部分421和第二部分422。第一部分421从斜面41b向后方延伸,而第二部分422从第一部分421的后端向前方延伸。第一叶片4 和42c的结构大体上与第一叶片42b的结构相同。关于第一叶片4 至42c,给定的一个叶片的位置比布置在该给定的一个叶片的后方的其它叶片高。此外,第一叶片4 至42c中的每一个相对于车辆的前后方向倾斜,以使其宽度方向外端位于其宽度方向内端的前方,如图4中所示。 换言之,第一叶片4 至42c中的每一个相对于车辆的前后方向倾斜,以使其后部的位置比其前部更靠近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车体中心(见点划线Cl)。应注意的是,术语“宽度方向内”指的是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向车体中心Cl靠近的方向。另一方面,术语“宽度方向外” 指的是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从车体中心Cl离开的方向。关于第一叶片4 至42c,给定的一个叶片具有比布置在该给定的一个叶片的后方的其它叶片大的宽度方向尺寸。此外,第一叶片4 至42c部分地凹陷。具体地,第一叶片4 至42c的后侧叶片即第一叶片42b 和42c在其前端具有凹部4 和43c,如图4和5中所示。凹部4 和43c中的每一个向后方凹陷。凹部4 在第一叶片42b中布置成比宽度方向内端更靠近宽度方向外端,而凹部 43c在第一叶片42c中布置成比宽度方向内端更靠近宽度方向外端。空气通路4 通过凹部43b与外部空间连通,而空气通路44b通过凹部43c与外部空间连通。换言之,凹部4 和43c中的每一个凹部即空气通路4 和44b中的每一个空气通路的通往外部的出口被布置成比斜面41a至41c中的宽度方向内端更靠近宽度方向外端。第一叶片42a的后端位于凹部43b的后端的前方。类似地,第一叶片4 的后端位于凹部43c的后端的前方。换言之,第一叶片42a的后端位于空气通路4 的出口的后边缘的前方,而第一叶片42b的后端位于空气通路44b的出口的后边缘的前方。如图3中所示,第一叶片4 至42c的一部分和斜面41a至41c的一部分被制造为与顶面部31的剩余部分(下文中称为“顶面部31的主体”)分离的单独构件。具体地, 包括后侧第一叶片42b和42c、斜面41b的一部分、和斜面41c的构件40被设置为与顶面部31的主体分离的单独构件。换言之,构件40被制造为与顶面部31的主体分离的单独构件并且包括多个第一叶片4 至42c和多个斜面41a至41c的一部分。构件40安装到顶面部31的主体上,同时布置在顶面部31的主体的上方。具体地,构件40包括设置有上述凹部4 和43c的第一叶片42b和42c。应注意的是,斜面41b由包括在构件40中的顶部 411和包括在顶面部31的主体中的底部412构成,如图5所示。构件40通过螺钉等固定装置或装配结构固定到顶面部31的主体上。如图1和9所示,一对侧面部32和33 (下文中称为“右侧面部33”和“左侧面部 32”)至少部分地覆盖驱动单元4的两个侧方。如图1所示,左侧面部32覆盖发动机11的气缸单元13、操纵单元6、散热器15等的左侧。如图9中所示,右侧面部33覆盖发动机11 的气缸单元13、操纵单元6、散热器15等的右侧。图6示出车体罩8的侧视图。在该侧视图中,左侧面部32的前部具有向后方凹陷的弯曲形状。左侧面部32的顶部连接到顶面部 31和前面部34。此外,左侧面部32包括开口 45和左侧面开口部46。开口 45与车体罩8 的内部连通。在车体的侧视图中,开口 45的位置比上述空气通路4 和44b低。发动机11 的气缸单元13位于开口 45的内侧。图7示出左侧面开口部46的放大视图。左侧面开口部46包括引导板47、第二叶片4 和48b、以及第三叶片49a至49c。图8示出沿着图7中的线VIII-VIII截取的左侧面开口部46的示意截面视图。引导板47布置在开口 45的内侧。换言之,引导板47布置在左侧面部32的内侧, 同时与开口 45相对。引导板47的底部和后部连接到左侧面部32。引导板47的顶部和前部在侧面部32、33的内侧开放,同时布置成以预定间隔与左侧面部32间隔开。因此,允许车体罩8的内部的空气通过引导板47的侧方和开口 45从引导板47的上方和前方流动到车体罩8的外部(见图8中用双点划线描绘的箭头A2)。第二叶片48a和48b布置在引导板47的外表面上,同时从引导板47的外表面沿宽度方向突出。第二叶片48a和48b在上下方向上跨越开口 45布置。第二叶片48a和48b 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板状部件。具体地,第二叶片48a和48b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以使其底部的位置位于其顶部的前方。第三叶片49a至49c在前后方向上跨越开口 45布置。在侧视图中,第三叶片49a 至49c布置成与第二叶片48a和4 交叉,同时布置在第二叶片48a和48b的侧方。第三叶片49a至49c沿车体的前后方向延伸。具体地,第三叶片49a至49c相对于车体的前后方向倾斜,以使其后部的位置高于其前部。此外,左侧面部32包括引导部51和突出部52,如图6中所示。引导部51布置在开口 45的后方,同时沿着开口 45的后边缘布置。引导部51从开口 45的后边缘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以便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引导从开口 45流出的空气。突出部52的位置低于开口 45。突出部52沿车辆的宽度方向远离车体中心向车体罩8的外部突出。突出部52大体上位于与上述脚踏16和上述变速踏板17相同的高度(见图1)。突出部52的顶面5 是倾斜的,以使其后部的位置高于其前部。类似地,突出部52的底面52b是倾斜的,以使其后部的位置比其前部高。此外,突出部52的底面52b是倾斜的,从而把其离车体中心最远的部分设定成比其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更靠近车体中心的部分高。如图3所示,车体罩8包括第一罩构件61和第二罩构件62。第一和第二罩构件 61和62被制造为分离的单独构件。左侧面部32由第一和第二罩构件61和62构成。换言之,左侧面部32可以在作为第一和第二罩构件61和62之间的边界的开口 45处被划分为第一和第二罩构件61和62。第一罩构件61主要构成左侧面部32的底部。第一罩构件61包括上述引导板47 和上述第二叶片48a和48b。此外,第一罩构件61包括含有上述引导部51、上述突出部52 等的左侧面部32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第二罩构件62主要构成左侧面部32的顶部。第二罩构件62包括上述第三叶片49a至49c和左侧面部32的剩余部分。前面部34覆盖头管21的前方。如图2和6所示,前面部34包括一对孔63和64。 换言之,孔63和64布置在车体罩8中,同时位于空气通路4 和44b的前方。孔63和64 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彼此分开,同时彼此左右对称布置。此外,孔63和64布置成更靠近右和左侧面部33和32的顶部。孔63和64向车体的前方开口,同时与车体罩8的内部连通。 此外,车体罩8在位于散热器15前方的部分中包括开口 81,如图2所示。开口 81位于前轮 2的后方。应注意的是,右侧面部33具有大体上与左侧面部32相同的结构。类似于左侧面部32,右侧面部33包括引导部51和突出部52,如图9中所示。此外,右侧面部33包括挡泥板53。挡泥板53从右侧面部33的底面向下突出。具体地,挡泥板53从突出部52的底面的后部突出。在侧视图中,挡泥板53位于发动机11的曲轴箱14的前方。挡泥板53延伸到比发动机11的底部低的位置。当骑乘型车辆1行驶时,外部空气通过前面部34的孔63和64流入车体罩8的内部。此外,外部空气通过车体罩8的开口 81流入车体罩8的内部。流入车体罩8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通过顶面部31的空气通路4 和44b流到外部。此外,流入车体罩8的内部的空气的另一部分向下流动并然后通过开口 45流到外部。相反,当骑乘型车辆1停止时, 暖空气通过车体罩8的内部向上流动。暖空气随后通过顶面部31的空气通路4 和44b 流到外部。本发明的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骑乘型车辆1具有以下特征。在骑乘型车辆1中,空气从车体罩8的内部通过空气通路4 和44b (见图5中用双点划线描绘的箭头Al)流到外部。在这种情况下,空气沿着左顶面开口部38的斜面41a 至41c向上和向前流动。此外,第一叶片4 至42c中的每一个被布置成从斜面41a至41c 中对应的一个斜面向后方延伸。因此,第一叶片4 至42c扰乱沿着斜面41a至41c流动的空气。由此防止从空气通路4 和44b流出的暖空气容易朝坐在顶面部31后方的骑乘者流动。从右顶面开口部39流出的空气类似于从左顶面开口部38流出的空气。因此可以抑制骑乘者的舒适性恶化。空气从车体罩8中的左侧面部32的开口 45以及顶面部31的空气通路4 和44b 流出。因此,车体罩8的内部的暖空气容易排放到外部。换言之,可以抑制车体罩8的内部的温度上升。结果,可以抑制从顶面部31的空气通路4 和44b流出的空气的温度上升。 因此,可以进一步抑制骑乘者的舒适性恶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骑乘型车辆1中,右侧面部33具有大体上与左侧面部32相同的结构。因此,右侧面部33具有大体上与左侧面部32 相同的特征。车体罩8的内部的空气流动经过引导板47的顶部和左侧面部32之间的间隙,然后在被引导板47以及第二叶片48a和48b引导的同时向下流动,并通过开口 45被排放到外部(见图8中用双点划线描绘的箭头A2)。由此能够容易地把车体罩8的内部从开口 45 上方流动的空气排放到外部。因此,可以进一步抑制从顶面部31的空气通路4 和44b流出的空气的温度上升。因此,可以进一步抑制骑乘者的舒适性恶化。从开口 45流出的空气被引导部51沿着车辆的宽度方向引导。因此,可以抑制暖空气流向骑乘者。车体罩8外部的空气由第三叶片49a至49c沿着与从开口 45流出的空气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引导。因此,从开口 45流出的暖空气被第三叶片49a至49c所引导的外部空气的气流扩散。因此,能够防止从开口 45流出的暖空气容易流向骑乘者。第二叶片48a和48b以及第三叶片49a至49c分别被包括在分离的单独构件中。 由此可以容易地制造上述复杂形状的车体罩。从开口 45流出的空气被突出部52的顶面52a引导。由此可以抑制从开口 45流出的暖空气流向骑乘者。此外,从地面溅起的泥被突出部52的底面52b引导。由此能够抑制溅起的泥附着到发动机11和骑乘者的脚上。当骑乘型车辆1行驶时,空气通过前面部34的孔63和64流入车体罩8的内部。 此外,空气从车体罩8的下方流入车体罩8的内部。流入车体罩8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通过顶面部31的空气通路4 和44b流到外部。另一方面,流入车体罩8的内部的空气的另一部分向下流动并然后从开口 45流到外部。由此可以增强车体罩8的内部的通风性能。 因此,可以增强散热器15的冷却性能。挡泥板53延伸到比发动机11的底部低的位置。因此,挡泥板53可以抑制泥附着到发动机11和骑乘者的脚上。在车体罩8外部流动的空气被第一叶片4 至42c引导。因此,从空气通路4 和44b流出的暖空气的气流被第一叶片4 至42c所引导的外部空气的气流扩散。因此, 可以抑制暖空气流向骑乘者。第一叶片4 至42c中的每一个从斜面41a至41c中对应的一个斜面的顶端向后突出。因此,沿着斜面41a至41c的气流可以更有效地被第一叶片4 至42c扰乱。因此, 可以进一步防止从空气通路4 和44b流出的暖空气容易流向坐在车体罩8后方的骑乘
者ο关于第一叶片4 至42c,给定的一个叶片的位置比布置在该给定的一个叶片后方的其它叶片高。因此,从空气通路4 和44b流出的暖空气的气流被第一叶片4 至42c 所引导的外部空气的气流更有效地扩散。因此,可以进一步抑制暖空气流向骑乘者。如图5中所示,凹部43b和43c布置在空气通路4 和44b内的较高位置。因此, 暖空气容易聚集在凹部4 和43c。此外,凹部4 和43c布置成比斜面41a至41c中的宽度方向内端更靠近宽度方向外端。因此,可以进一步抑制通过空气通路4 和44b从凹部 43b和43c流出的暖空气流向骑乘者。上面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本发明可以不限于上述的示例性实施例并且可以对本发明做出各种变更而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例如,车体罩8的具体形状可以不限于上述形状。此外,构成车体罩8的构件可以不必按照上述配置分割。第一叶片4 至42c的数目和斜面41a至41c的数目可以不必限制于上述配置。 例如,可以仅设置一个第一叶片。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叶片从多个斜面中的位于空气通路前方的斜面向后方延伸。在图5中,例如,第一叶片可以从位于空气通路4 前方的斜面41a 或位于空气通路44b前方的斜面41b向后方延伸。类似地,第二叶片48a和48b的数目以及第三叶片49a至49c的数目可以不必限制于上述配置。此外,孔63和64可以布置在与前面部34不同的车体罩8的任何适当的部分,只要孔63和64布置在车体罩8中并且位于空气通路4 和44b的前方。此外,挡泥板53不必设置在右侧面部33,并且可以设置在左侧面部32。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主车架22布置在驱动单元4的上方。另一部件可以在此介于主车架22和驱动单元4之间。简单地说,在本发明中车架单元布置在驱动单元的上方。 另一部件可以在此介于车架单元和驱动单元之间。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包括第一叶片42b和42c以及斜面41b和41c的构件40 被设置为与顶面部31的剩余部分分离的单独构件。然而,第一叶片42b和42c以及斜面 41b和41c可以与顶面部31的主体一体地形成,类似于另一第一叶片4 和另一斜面41a。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叶片4 至42c中的每一个与斜面41a至41c中对应的一个斜面一体地形成。然而,第一叶片4 至42c中的每一个可以设置为与斜面41a至41c中对应的一个斜面分离的单独构件。如图10中所示,例如,第一叶片42b可以布置成与斜面41b分开,而第一叶片42c可以布置成与斜面41c分开。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叶片4 至42c中的每一个叶片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从斜面41a至41c中的每一个斜面向后方延伸,而第二部分从第一部分的后端向前方延伸。然而,第一叶片4 至42c中的每一个叶片仅需要包括至少第一部分。 如图11中所示,例如,第一叶片42b和42c中的每一个叶片可以由第一部分421构成而不包括第二部分。此外,多个第一叶片4 至42c中的第一叶片42c可以不必设置。换言之, 不必布置从形成空气通路的斜面中的最后方的一个斜面向后方延伸的叶片。本发明已经结合机动脚踏两用车进行了描述。然而,本发明可以应用于其它跨骑型车辆,诸如三轮车或四轮车。
权利要求
1.一种骑乘型车辆,包括支承操纵单元(6)和布置在所述操纵单元(6)的后方的车座(7)的车架单元(22), 布置在所述操纵单元(6)和所述车座(7)之间的驱动单元(4),和车体罩(8),其包括顶面部(31),其布置在所述操纵单元(6)和所述车座(7)之间用于覆盖所述车架单元(22)的上方;以及侧面部(32、33),其至少部分地覆盖所述驱动单元 (4)的侧方,并且其中所述车体罩(8)的所述顶面部(31)包括多个斜面(41a、41b、41c),每个斜面是倾斜的,以使其前部的位置高于其后部,所述斜面(41a、41b、41c)布置成沿着车体的前后方向彼此间隔开,所述斜面(41a、41b、41c)在所述斜面(41a、41b、41c)中的每两个相邻斜面之间形成单个或多个空气通路(44a、44b),所述单个或多个空气通路(44a、44b)与所述车体罩(8)所包围的内部空间连通,并且所述车体罩(8)的所述顶面部(31)包括在所述斜面(41a、41b、41c)的上方向后延伸的第一叶片(42a ;42b ;42c)。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型车辆,还包括 前轮⑵;后轮⑶;其中所述驱动单元(4)布置在所述前轮(2)和所述后轮(3)之间; 其中所述操纵单元(6)包括前叉(24),其支承所述前轮(2)以允许所述前轮(2)转动;以及车把(26),其连接到所述前叉(24)的顶部;头管(21),其支承所述操纵单元(6)以允许所述操纵单元(6)转动; 其中所述车架单元(22)连接到所述头管(21),所述车架单元(22)布置在所述驱动单元⑷的上方。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中所述侧面部(32、33)包括在车体的侧视图中位于比所述单个或多个空气通路(44a、44b)低的位置的开口(45),所述开口(45)与所述车体罩(8)所包围的内部空间连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中所述车体罩(8)包括引导板(47),其布置在所述开口(45)的内侧;以及第二叶片(48a、48b),其布置在所述引导板(47)的外表面上,所述第二叶片(48a、48b)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引导板(47)的底部连接到所述侧面部(32、33),并且所述引导板(47)的顶部布置成与所述侧面部(32、33)间隔开。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中所述侧面部(32、33)包括布置在所述开口(45)的后方的引导部(51),所述引导部(51)沿着车体的宽度方向延伸。
6.如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中所述车体罩(8)包括跨越所述开口(45)布置的第三叶片(49a、49b、49c),所述第三叶片(49a、49b、49c)沿着车体的前后方向延伸。
7.如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中所述车体罩(8)包括第一罩构件(61)和被制造为与所述第一构件分离的单独构件的第二罩构件(62),所述第一罩构件(61)包括布置在所述侧面部(32、33)的内侧的引导板(47),所述引导板(47)与所述开口(45)相对,所述引导板(47)包括连接到所述侧面部(32、33)的底部, 所述引导板(47)包括布置成与所述侧面部(32、33)间隔开的顶部;沿着所述引导板(47) 的表面布置的第二叶片(48a、48b),所述第二叶片(48a、48b)沿上下方向延伸;以及所述侧面部(32、33)的一部分;并且所述第二罩构件(62)包括第三叶片(49a、49b、49c),和所述侧面部的另一部分。
8.如权利要求3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中所述侧面部(32、33)包括位于比所述开口(45)低的位置的突出部(52),所述突出部(52)沿车体的宽度方向离开车体中心向所述车体罩(8)的外侧突出,并且所述突出部(52)的底面(52b)是倾斜的,以使其后部的位置高于其前部。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中所述车体罩(8)在其位于所述单个或多个空气通路(44a、44b)的前方的部分包含有孔(63、64),所述孔(63、64)向车体的前方开口,所述孔(63、64)与所述车体罩(8)所包围的内部空间连通。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中所述侧面部(32、33)包括从所述侧面部(32、33)的底面向下方突出的挡泥板(53),所述挡泥板(53)延伸到低于所述驱动单元(4)的底部的位置。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中所述第一叶片(42a、42b、 42c)相对于车体的前后方向是倾斜的,以使其宽度方向外端位于其宽度方向内端的前方。
12.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中所述第一叶片(42a、42b、 42c)从所述斜面的顶端向后突出。
13.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中所述车体罩(8)的顶面部(31)还包括单个或多个与所述第一叶片(42a)相同的叶片(42b、42c),所述单个或多个叶片中的每个叶片与斜面(41a、41b、41c)中的每个斜面一一对应地在斜面(41a、41b、41c)中的每个斜面的上方向后延伸,所述第一叶片(42a)和与其相同的叶片(42b、42c)中给定的一个叶片的位置比所述第一叶片(42a)和与其相同的叶片(42b、42c)中的布置在所述第一叶片(42a)和与其相同的叶片(42b、42c)中给定的一个叶片的后方的其它叶片高。
14.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中所述单个或多个空气通路(44a、44b)中的每个空气通路的通往所述车体罩(8)的外部的出口布置成比所述斜面 (41a.41b.41c)的宽度方向内端更靠近所述斜面(41a、41b、41c)的宽度方向外端。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骑乘型车辆,其包括支承操纵单元和布置在操纵单元的后方的车座的车架单元;布置在操纵单元和车座之间的驱动单元;以及车体罩,其包括顶面部,其布置在操纵单元和车座之间用于覆盖车架单元的上方;和侧面部,其至少部分地覆盖驱动单元的侧方,并且其中车体罩的顶面部包括多个斜面,每个斜面是倾斜的,以使其前部的位置高于其后部,斜面布置成沿着车体的前后方向彼此间隔开,斜面在每两个相邻斜面之间形成单个或多个空气通路,单个或多个空气通路与车体罩所包围的内部空间连通,并且车体罩的顶面部包括在斜面的上方向后延伸的第一叶片。
文档编号B62J17/00GK102285402SQ20111016286
公开日2011年12月21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10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11日
发明者吹田善一, 神村薰 申请人: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