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盘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30279阅读:3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轮盘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轮盘控制器,可用在双向驱动自行车上与双向驱动轮盘配合使用,其优点是它能自动配合双向驱动轮盘的正反驱动,无噪音,并且解决了双向驱动自行车倒行的问题,提高双向驱动自行车的实用性。
背景技术
现有的双向驱动自行车一般通过一个拔插块与双向驱动轮盘相配合,拔插块始终于双向驱动轮盘相接触,使得在向前驱动时产生啪啪的噪音,并且在自行车倒行时拔插块与双向驱动轮盘卡死,迫使车轮无法转动。专利号为200620118846. 6的中国专利公布了一种手动式双向自行车飞轮拔插,其特征是支架上的拔插块通过传动线与拔插手柄相连,通拔插手柄来控制拔插块与双向驱动轮盘的接触与否,这种手动拔插虽然解决了噪音和双向自行车倒行的问题,但是每当双向驱动自行车需要倒行或消除噪音时都得去拨动手柄,当需要反向驱动时又得重新把手柄拨到原位,这种操作比较繁琐,且制造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解决双向驱动自行车向前驱动时产生的噪音和双向驱动自行车不能倒行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制作方便,能自动配合双向驱动轮盘的正反驱动,无噪音,双向驱动自行车能倒行,提高双向驱动自行车实用性的轮盘控制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轮盘控制器,其特征是包括止回爪(I)、摩擦爪(2)、控制器轴(3),止回爪(I)的一端与摩擦爪(2)相连,止回爪(I)的另一端与控制器轴(3)相连。所述摩擦爪⑵为摩擦块(10)和弹簧(4)及摩擦轴(9)组合而成。所述摩擦爪⑵由摩擦爪分体A(12)和摩擦爪分体B(Il)及弹簧(13)组合而成。所述摩擦爪⑵由摩擦爪分体C(15)和摩擦爪分体D(14)及弹簧(16)组合而成。所述摩擦爪(2)滑动连接在止回爪(I)的一端并与止回爪(I)之间设有弹簧(5),同时止回爪(I)上设有螺丝(7)。所述止回爪(I)滑动连接于控制器轴(3)上并与控制器轴(3)之间设有弹簧(6),同时止回爪(I)上设有螺丝(8)。所述止回爪⑴由设有螺丝(25)的止回爪分体A(18)和止回爪分体B(17)及弹簧(19)组合而成。所述止回爪(I)由止回爪分体C(21)和止回爪分体D(20)及弹簧(22)组合而成。上述技术的优点是止回爪不直接与双向驱动轮盘相接触,而是通过摩擦爪与双向驱动轮盘间的摩擦力来调节止回爪与双向驱动的轮盘的接触与否,进而达到与双向驱动轮盘配合来实现双向驱动功能,无噪音,双向驱动自行车能倒行,提高双向驱动自行车的实用性,该发明还可以应用于其他安装有正反双向驱动轮盘的机器上。


图I是轮盘控制器与双向驱动轮盘配合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至图9是本发明的几种正面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发明的一种侧面结构示意图;其中1、止回爪,2、摩擦爪,3、控制器轴,4、弹簧,5、弹簧,6、弹簧,7、螺丝,8、螺丝,
9、摩擦轴,10、摩擦块,11、摩擦爪分体B,12、摩擦爪分体A,13、弹簧,14、摩擦爪分体D,15、摩擦爪分体C,16、弹簧,17、止回爪分体B,18、止回爪分体A,19、弹簧,20、止回爪分体D,21、
止回爪分体C,22、弹簧,23、双向驱动轮盘,24、止回槽,25、螺丝。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例。方案一如图1、2所示,止回爪(I)的一端与摩擦爪⑵固定连接在一起,止回爪⑴的另一端与控制器轴(3)固定连接在一起,摩擦爪(2)采用弹性材料制成,摩擦爪(2)与双向驱动轮盘的边缘相接触。工作原理当双向驱动轮盘(23)正向(逆时针)驱动时,摩擦爪(2)只与双向驱动轮盘(23)的边缘产生轻微的摩擦,止回爪(I)不与轮盘接触,这样就消除了噪音并使自行车向前行进,当双向驱动轮盘(23)快速反向(顺时针)转动时,摩擦爪(2)与双向驱动轮盘(23)的边缘产生摩擦力瞬时增大,在摩擦力做用下摩擦爪(2)产生形变,同时带动止回爪⑴绕控制器轴⑶转动,尽而使止回爪⑴与双向驱动轮盘(23)接触并卡入止回槽(24)中,使自行车反向驱动也向前行进,当人手推双向驱动自行车向后倒行时,链条带动双向驱动轮盘(23)反向(顺时针)转动的速度很低,摩擦爪(2)与双向驱动轮盘(23)的边缘产生的摩擦力不能使摩擦爪(2)产生足够的形变来让止回爪(I)与双向驱动轮盘(23)接触,也就不会产生止回爪(I)与双向驱动轮盘(23)卡死的现象,双向驱动自行车可以自由的倒行。本方案中,摩擦爪⑵可以做成如图(10)所示的大圆弧状,圆弧的直径远大于止回槽(24)宽度,直接与止回槽(24)所在的圆环面内接触,同样能达到消除噪音的目的。如采用大圆弧的圆心与控制器轴(3)同心,双向驱动轮盘反向(顺时针)转动时,摩擦爪(2)不用产生形变,止回爪(I)也能卡入止回槽(24)中,也就是说此时摩擦爪(2)可采用硬度大的材质,来用于不同的需要。止回爪(I)也可做成止回钩来满足不同的双向驱动轮盘的需要。方案二如图3所示,摩擦爪(2)为摩擦块(10)和弹簧(4)及摩擦轴(9)组合而成,摩擦块(10)套在摩擦轴(9)上,摩擦轴固定在止回爪(I)的一端,止回爪(I)另一端固定在控制器轴⑶上,弹簧⑷设在摩擦块(10)与摩擦轴(9)之间。工作原理其不同于方案一的工作原理之处是在摩擦力的作用下摩擦块(10)绕摩擦轴(9)转动,同时止回爪(I)绕控制器轴转动,近而使止回爪(I)卡入止回槽(24)中。方案三如图4所示,摩擦爪⑵由摩擦爪分体A(12)和摩擦爪分体B(Il)及弹簧(13)组合而成,摩擦爪分体A (12)套在摩擦爪分体B (I I)上,弹簧(13)设在摩擦爪分体A (12)与套在摩擦爪分体B(Il)之间,摩擦爪分体B(Il)固定在止回爪(I)的一端,止回爪(I)另一端固定在控制器轴(3)上。工作原理其不同于方案一工作原理之处是在摩擦力的作用下摩擦爪分体A(12)压缩弹簧(13)产生位移,同时止回爪(I)绕控制器轴转动,近而使止回爪(I)卡入止回槽
(24)中。本方案还可以如图5所示,采用摩擦爪分体C(15)插入摩擦爪分体D(14)中,弹簧
(16)设在摩擦爪分体C(15)与摩擦爪分体D之间的方法来减小与双向驱动轮盘的接触面积,来满足不同的需要。方案四 如图6所示,摩擦爪(2)滑动连接在止回爪⑴的一端并与止回爪⑴之间设有弹簧(5),同时止回爪(I)上设有螺丝(7),止回爪(I)另一端固定在控制器轴(3)上。工作原理其不同于方案一的工作原理之处是在摩擦力的作用下摩擦爪(2)压缩弹簧(5)产生位移,同时止回爪(I)绕控制器轴转动,近而使止回爪(I)卡入止回槽(24)中。本方案中的螺丝(7)可以省去,让弹簧直接顶在控制器轴(3)上,来用于满足不同的需要。方案五如图7所示,止回爪(I)滑动连接于控制器轴(3)上并与控制器轴(3)之间设有弹簧(6),同时止回爪(I)上设有螺丝(8),摩擦爪(2)固定在止回爪(I)的一端上。工作原理其不同于方案一的工作原理之处是在摩擦力的作用下摩擦爪(2)把力传递给止回爪(I)来压缩弹簧¢),同时止回爪(I)绕控制器轴转动,近而使止回爪(I)卡入止回槽(24)中。本方案中的螺丝(8)可以省去,让弹簧直接顶在摩擦爪(2)上,来用于满足不同的需要。方案六如图8所示,止回爪⑴由设有螺丝(25)的止回爪分体A(18)和止回爪分体B(17)及弹簧(19)组合而成,止回爪分体A (18)插入止回爪分体B (17)中,弹簧(19)设在止回爪分体A(18)与止回爪分体B(17)之间,摩擦爪(2)固定在止回爪分体A(18)上,止回爪分体B(17)与控制器轴(3)固定在一起。工作原理其不同于方案一的工作原理之处是在摩擦力的作用下摩擦爪(2)把力传递给止回爪分体A(18)来压缩弹簧(19),同时止回爪(I)绕控制器轴转动,近而使止回爪
(I)卡入止回槽(24)中。本方案中的螺丝(25)可以省去,让弹簧直接顶在摩擦爪(2)上,来用于不同的需要。本方案还可以如图9所示,采用止回爪分体C (21)套在止回爪分体D (20)上,弹簧
(22)设在止回爪分体C(21)与止回爪分体D(20)之间,止回爪分体D(20)与控制器轴(3)相固定的方法来满足不同的需要。
权利要求
1.一种轮盘控制器,其特征是包括止回爪(I)、摩擦爪(2)、控制器轴(3),止回爪(I)的一端与摩擦爪(2)相连,止回爪(I)的另一端与控制器轴(3)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轮盘控制器,其特征为所述摩擦爪(2)为摩擦块(10)和弹簧(4)及摩擦轴(9)组合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轮盘控制器,其特征为所述摩擦爪(2)由摩擦爪分体A(12)和摩擦爪分体B(Il)及弹簧(13)组合而成。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轮盘控制器,其特征为所述摩擦爪(2)由摩擦爪分体C(15) 和摩擦爪分体D (14)及弹簧(16)组合而成。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轮盘控制器,其特征为所述摩擦爪(2)滑动连接在止回爪(I)的一端并与止回爪⑴之间设有弹簧(5),同时止回爪⑴上设有螺丝(7)。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轮盘控制器,其特征为所述止回爪(I)滑动连接于控制器轴(3)上并与控制器轴(3)之间设有弹簧(6),同时止回爪(I)上设有螺丝(8)。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轮盘控制器,其特征为所述止回爪(I)由设有螺丝(25)的止回爪分体A(IS)和止回爪分体B(17)及弹簧(19)组合而成。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轮盘控制器,其特征为所述止回爪(I)由止回爪分体C(21)和止回爪分体D(20)及弹簧(22)组合而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轮盘控制器,其特征是包括止回爪、摩擦爪、控制器轴,止回爪的一端与摩擦爪相连,止回爪的另一端与控制器轴相连,可用在双向驱动自行车上与双向驱动轮盘配合使用,其优点是它能自动配合双向驱动轮盘的正反驱动,无噪音,并且解决了双向驱动自行车倒行的问题,提高双向驱动自行车的实用性。
文档编号B62M9/00GK102975813SQ20111025903
公开日2013年3月20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2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日
发明者马晓刚, 马玉红 申请人:马晓刚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