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变形多用途软体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71806阅读:39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变形多用途软体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变形多用途软体机器人,包括呈圈状且轴向中心处设有空腔的弹性壳体,所述空腔内设有用于安装摄像头及负载的骨架,所述弹性壳体的外侧壁和内侧壁之间设有驱动单元。本发明能够连续变形,方便在非结构化场合应用,且行进和转向灵活。
【专利说明】一种可变形多用途软体机器人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机器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变形多用途软体机器人。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如工业、医疗、农业、军事和救灾等。近年来,地震、矿难等灾害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安全,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由于灾难发生后的废墟下通道狭窄,并存在二次倒塌的危险,施救人员无法深入进行侦察或施救,人们急于探知灾难现场的内部险情,但又无法接近或者进人灾难现场,因此人们开始研制各种用于搜救工作的机器人。
[0003]传统的机器人驱动方式,如轮式、腿式以及摆动游走等刚性驱动机构,在某些应用场合下显示出特有的优点,但在管道检修、医疗诊治、废墟搜救以及军事侦察等非结构化环境应用场合下,由于作业环境狭窄、多变并且存在各种未知障碍,因此机器人的自主移动和越障实现相对困难,可能无法到达作业地点。从自然界无脊椎动物(如海参、乌贼等)能将刚性和柔性机能进行完美融合获得启发,设计基于无脊椎动物特性的软体机器人成为有望突破仿生机器人研究瓶颈的新方法。软体机器人主要由弹性基础材料构成,依靠空间上的连续变形进行运动,理论上具有无限多运动自由度,其末端执行器能到达三维作业空间任意位置点,由于内部不含刚性结构,因此在穿越障碍物时,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冲击载荷和屈服抗力,减少本体损伤。软体机器人能够通过自身形状变化来适应狭窄、多变的作业环境,这使得它们成为在管道检测、人体医疗诊治、废墟搜救等非结构化应用场合中的理想选择。

【发明内容】

[0004](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连续变形,方便在非结构化场合应用,且行进和转向灵活的可变形多用途软体机器人。
[0006](二)技术方案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变形多用途软体机器人,包括呈圈状且轴向中心处设有空腔的弹性壳体,所述空腔内设有用于安装摄像头及负载的骨架,所述弹性壳体的外侧壁和内侧壁之间设有驱动单元。
[0008]所述驱动单元包括若干流体细胞以及对等数量的驱动管,所述流体细胞头尾相连围成圈状,所述流体细胞包括细胞壁以及设于细胞壁内的不可压缩流体,所述驱动管设于流体细胞内侧,所述驱动管跨接于相邻的两个流体细胞上,所述驱动管内设有磁流变液、用于促使磁流变液发生“固-液形态转换”的微电磁装置以及用于收发指令信息及控制微电磁装置工作的控制器。
[0009]所述驱动单元设有2组,所述驱动单元分别设于所述空腔的上下两侧。
[0010]所述驱动单元至少设有2组,所述驱动单元以所述空腔为中心在圆周方向均布。
[0011]所述流体细胞呈扁平状,包括隆起的中部以及细薄的两个连接端。[0012]所述驱动单元的圈状径向与弹性壳体的圈状径向相垂直。
[0013]所述流体细胞的数量至少有6个。
[0014](三)有益效果
[0015]本发明相比较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6](I)本发明根据无脊椎动物运动的机理特性,利用多单元智能驱动材料在电磁场作用下的有序“固-液态形态转换”,来模拟骨骼产生变体运动的机理,实现驱动机器人自主移动和柔性越障的目的。本发明依靠弹性材料空间上的连续变形进行运动,因此能到达三维作业空间任意位置点。
[0017](2)本发明采用磁致流变体的非接触式驱动方式实现机器人的驱动,无需专门的驱动装置,有利于减小机器人本体的外形设计尺寸,尽可能小巧灵活。
[0018](3)本发明采用能实时控制各单元变形的顺序和角度,因此能合理分配驱动力,实现机器人的前进和越障等变体运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发明的可变形多用途软体机器人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发明的可变形多用途软体机器人的流体细胞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发明的可变形多用途软体机器人的驱动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发明的可变形多用途软体机器人的驱动单元的运动状态图一。
[0023]图5为本发明的可变形多用途软体机器人的驱动单元的运动状态图二。
[0024]图6为本发明的可变形多用途软体机器人的驱动单元的运动状态图三。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0026]如图1至图6所示的,一种可变形多用途软体机器人,包括呈圈状且轴向中心处设有空腔的弹性壳体1,所述空腔内设有用于安装摄像头2及负载3的骨架4,所述弹性壳体I的外侧壁和内侧壁之间设有驱动单元。
[0027]所述驱动单元包括若干流体细胞5以及对等数量的驱动管6,所述流体细胞5头尾相连围成圈状,所述流体细胞5包括细胞壁501以及设于细胞壁内的不可压缩流体502,所述驱动管6设于流体细胞5内侧,所述驱动管6跨接于相邻的两个流体细胞上,所述驱动管6内设有磁流变液601、用于促使磁流变液发生“固-液形态转换”的微电磁装置602以及用于收发指令信息及控制微电磁装置工作的控制器603。
[0028]所述驱动单元设有2组,所述驱动单元分别设于所述空腔的上下两侧。
[0029]所述驱动单元至少设有2组,所述驱动单元以所述空腔为中心在圆周方向均布。
[0030]所述流体细胞5呈扁平状,包括隆起的中部以及细薄的两个连接端。
[0031]所述驱动单元的圈状径向与弹性壳体I的圈状径向相垂直。
[0032]所述流体细胞5的数量至少有6个。
[0033]本发明的可变形多用途软体机器人的驱动管腔体内填充了磁流变液,在微电磁装置产生的电磁场作用下,磁流变液中的磁性颗粒被磁化,将延至磁力线的方向排成链状结构,其材料的屈服强度随着电磁场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撤出磁场后,材料又能立刻恢复原状,其响应时间只有几毫秒。
[0034]驱动管内部的微电磁装置和驱动管控制器,在接收到上位机的无线控制信号后,微电磁装置产生电磁场,使得填充在驱动管腔体内的磁流变液发生“固一液形状转换”,由于磁流变液体积的膨胀和收缩,促使驱动管发生形变,当驱动管依次发生形变时,本发明机器人将发生移动,达到驱动目的。
[0035]如图4至图6所示的,本发明的运动规则如下:首先在微电磁装置产生的受控电磁场作用下,中部的驱动管首先发生“固一液形状转换”,开始软化,使得其跨接的两个流体细胞可以自由旋转;接着,两端的驱动管在受控电磁场作用下发生“液一固形状转换”,开始硬化,使得其跨接的两个流体细胞向前移动。
[0036]随着这些动作的发生,驱动单元就可以向前运动一个流体细胞的长度,从而致使弹性壳体的前端外侧壁翻转进去,尾端内侧壁翻转出来,使得整个机器人向前运动。
[0037]如图4至图6所示的,所述流体细胞和驱动管分别为6个,当然为了获得更好的进行平稳性和更加平顺的运动轨迹,流体细胞和驱动管个数可相应增加,变成8、10、12或者更多。
[0038]本发明可应用于地震搜救、管道检查、医疗诊断以及军事侦察等狭窄的非结构化的作业环境,可以连续形变,能够在崎岖地面爬行越障,能够穿过比自身高度小的狭窄的结构。
[0039]当然,以上仅是本发明的具体应用范例,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构成任何限制。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发明还可以有其它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可变形多用途软体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呈圈状且轴向中心处设有空腔的弹性壳体,所述空腔内设有用于安装摄像头及负载的骨架,所述弹性壳体的外侧壁和内侧壁之间设有驱动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形多用途软体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单元包括若干流体细胞以及对等数量的驱动管,所述流体细胞头尾相连围成圈状,所述流体细胞包括细胞壁以及设于细胞壁内的不可压缩流体,所述驱动管设于流体细胞内侧,所述驱动管跨接于相邻的两个流体细胞上,所述驱动管内设有磁流变液、用于促使磁流变液发生“固-液形态转换”的微电磁装置以及用于收发指令信息及控制微电磁装置工作的控制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形多用途软体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单元设有2组,所述驱动单元分别设于所述空腔的上下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形多用途软体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单元至少设有2组,所述驱动单元以所述空腔为中心在圆周方向均布。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可变形多用途软体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细胞呈扁平状,包括隆起的中部以及细薄的两个连接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变形多用途软体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单元的圈状径向与弹性壳体的圈状径向相垂直。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形多用途软体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细胞的数量至少有6个。
【文档编号】B62D57/02GK103434582SQ201310351021
【公开日】2013年12月11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11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11日
【发明者】林佳杰 申请人:林佳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