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迭电动代步车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36459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折迭电动代步车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提供一种折迭电动代步车结构,其是与电动代步车辆的结构有关。



背景技术:

人口老化已成为一种趋势,而为顾及行动日渐迟缓或不便的长者,长者生活起居所必需的用品俨然成为市场上另一波的商机;

以交通工具来说,电动代步车为一种能方便行动不便的使用者自由移动的交通公具,但一般电动代步车并非设计作为长远路途的交通公具,因此电动代步车多为定点、小范围区间的使用,使用该电动代步车的使用者并非只会在定点、小范围区间使用该电动代步车,因此经常有必须将该电动代步车携带至另一定点使用的状况发生,此时,如何便于携带该电动代步车就成为另一个议题;

市面上因此开发出了一种可收折把手杆的电动代步车A,如图1所示,其在电动代步车A的一把手杆A1上设有一收折装置A2,在不使用时可收折该把手杆A1,以达到缩减体积的作用,唯此一设计仅能收折该把手杆A1,收折的效果有限;

另也有如图2所示的一种可折合座椅的电动代步车B,该电动代步车B的座椅的座垫部B1与椅背部B2之间设置一折合结构B3供折合该座垫部B1与该椅背部B2,;而该设计仍仅能提供收折座椅,收折效果一样有限;

而再如图3A、图3B所示则是一种折迭式电动代步车C,该折迭式电动代步车C则展示出了其车架由一前车架C1与一后车架C2枢接,以及透过四连杆机构构C3成可收折座椅的技术;此设计虽然可收折的部位较多,可显著提升收折效果,然其整体架构由诸多连杆枢接构成,使得结构稳定性不足而有待改善之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折迭电动代步车结构,其主要目的是改善一般具有收折功能的电动代步车车架仍有收折效果不佳或结构稳定性不足的缺失。

为达前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折迭电动代步车结构,包含:

一前车架,具有一前架体及一跨杆,该前架体包含二前侧部以及一前端部,二该前侧部平行并间隔设置,该前端部衔接于二该前侧部的其中一端之间构成U形结构,该跨 杆上固定设置二相对的组设面;

其中一个该组设面上设置一第一定位装置;

其中一个该前侧部上设置一第二定位装置;

一前导单元,包含一前叉杆、一前轮组以及一操控单元,该前叉杆可枢转地设置于该前车架,该前轮组设置于该前叉杆,该前叉杆与该操控单元的一枢座固定连接,该枢座可转动地连接一操控杆,该操控杆能朝贴近该前车架的方向枢转;

一后车架,包含二后侧部以及一后架,二该后侧部平行并间隔设置,二该后侧部的一端伸入二该前侧部之间,且各该后侧部与各该前侧部之间分别透过一车架枢轴可枢转地连接,该后架固定设置于二该后侧部的另一端;在该前侧部与该后侧部位于同一水平面时,该跨杆贴抵于各该后侧部;其中一个该后侧部面对该前侧部的一面更设置一定位槽,在该后车架与前侧部位于相同水平位置时,该定位槽距离该车架枢轴的距离相等于该车架枢轴距离该第二定位装置的距离;当该定位槽位置相对该第二定位装置的位置时,该定位槽配合该第二定位装置形成定止状态;

一驱动单元,固定设置于该后架上并具有一驱动轴;

一后轮组,可转动地设置于该后架的两侧,且该后轮组链接该驱动轴,在该前侧部与该后侧部位于同一水平面时,该后轮组的位置与各该车架枢轴的位置位于该跨杆的相对两侧;且该后轮组以一后轮轴心为转动轴心转动,该后轮轴心至该车架枢轴之间具有一后轴距(L),而该跨杆的宽度中央位置至该车架枢轴则为一设定距(L’),该设定距(L’)≦1/2后轴距(L),即L’≦1/2*L;

一乘坐单元,包含一座杆以及一座部,该座杆的一端可枢转地设置于二该组设面之间,且该座杆面对该第一定位装置的一面再开设一定位孔,该座杆的另一端可枢转地设置该座部,使该座部能朝该座杆靠近该后轮组的一侧偏转;当该座杆的定位孔的位置相对该第一定位装置的位置时,该第一定位装置配合该定位孔形成定止状态;以及

一第三定位装置设置于该座部与该座杆之间且能定位该座部与该座杆。

进一步优化所述结构,该第一定位装置包含一第一座体、一第一弹簧以及一第一插销,该第一座体固定设置于该组设面,该第一座体具有一第一套槽,该第一套槽更开设一第一穿口,该第一套槽内容置该第一弹簧,而该第一插销的一端穿过该第一弹簧由该第一穿口穿出并固定结合一控制钮,透过该控制钮限止该第一插销,使该第一插销一端 保持位于该第一套槽外,而该第一插销的两端之间则成形一第一抵缘以靠抵该第一弹簧,该第一弹簧常态推抵该第一插销的第一抵缘,使该第一插销的另一端穿出该第一套槽。

进一步优化所述结构,该第二定位装置包含一第二座体、一第二弹簧以及一第二插销,该第二座体固定于该前侧部底面,该第二座体具有一第二套槽,该第二套槽更开设一第二穿口,该第二套槽内容置该第二弹簧,而该第二插销的一端穿过该第二弹簧由该第二穿口穿出并设置一拉环,透过该拉环限止该第二插销,使该第二插销一端保持位于该第二套槽外,而该第二插销的两端之间则成形一第二抵缘以靠抵该第二弹簧,该第二弹簧常态推抵该第二插销的第二抵缘,使该第二插销的另一端穿出该第二套槽。

进一步优化所述结构,该第三定位装置包含一第三弹簧、一控制套以及一定位件,该座杆的另一端设置成不同外径尺寸而产生一抵阶,而该第三弹簧的一端靠抵限止于该抵阶,该第三弹簧的另一端则以一C形扣限止,该控制套具有一顶缘以及贯穿两端的通道,该顶缘上凸出成形一卡块以及一抵面,且该通道内又设置一环槽,该控制套以该通道穿套该座杆,并使该C形扣对应容置入该环槽内;而该定位件成形于该座部并再可枢转地连接于该座杆的另一端,且该定位件具有一限止面及一导弧面,该限止面为平面,该导弧面为弧形面,该导弧面上不同位置处设置一第一定位凹部以及一第二定位凹部;该第三弹簧常态撑张顶抵该控制套使该控制套常态具有弹性地朝该定位件靠近,当该控制套靠抵于该定位件时,该定位件的限止面相对该控制套的抵面而限止该定位件朝该抵面的方向枢摆,当该控制套脱离该定位件时,则该定位件可枢转并可选择地以该第一定位凹部或该第二定位凹部卡定于该控制套上的卡块形成不同位置的定位;当该定位件容置于该第一定位凹部时,该乘坐单元为供以乘坐的使用状态。

进一步优化所述结构,该前车架的各该前侧部具有相对的一前侧部顶面及一前侧部底面,以及衔接于该前侧部顶面及该前侧部底面之间的一前侧部外侧面及一前侧部内侧面;且该前端部具有相对的一前端部顶面及一前端部底面,以及衔接于该前端部顶面及该前端部底面之间的一前端部外侧面及一前端部内侧面,该第二定位装置设置于该侧部底面。

进一步优化所述结构,该跨杆固定设置于二该前侧部的前侧部顶面。

进一步优化所述结构,该后车架的二该后侧部之间更设置一中介部,该中介部衔接 于二该后侧部之间构成H形结构。

进一步优化所述结构,该后车架更由该后架延伸成形一延伸架,该延伸架的延伸方向倾斜于该后侧部的延伸方向,该延伸架上更可枢转地设置二防倾轮。

进一步优化所述结构,该座部的一侧更可枢转地结合一靠部,且该靠部上更成形一管夹,该管夹成形于该靠部邻近该座部的一侧,且该管夹为U形夹口结构。

本发明主要透过该前车架与该后车架之间可收折并定位的结构组态配置、可收折的操控杆配置、可收折的座杆配置、可收折并定位的座部配置,更重要的是配置贴抵于该后车架的跨杆,据此使本发明于车架使用状态及收折状态时保持最稳定的状态,且于收折时又能极致地使该前轮组与该后轮组之间的距离减缩到最小,达到最佳的收折效果,且整体机构非常简单,不需复杂的连杆机构就能达成收折,因此具有极高的产品附加价值;

此外,本发明整体结构中的第一定位装置、第二定位装置及第三定位装置的结构组态简单,更能弹性复位回复至锁定状态,提供一种能提高操作便利性的折迭电动代步车结构;

还有,本发明更透过防倾轮的配置使整体收折后能更趋近于直立状态,而能更便于收纳;更透过管夹的配置而能稳定夹掣操控杆,据此定位操控杆使操控杆成为收折工作中的施力杆,而能更进一步地提高使用便利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已知可收折把手杆的电动代步车的示意图。

图2为已知可折合座椅的电动代步车的结构图。

图3A为已知折迭式电动代步车的使用状态图。

图3B为已知折迭式电动代步车的折迭状态图。

图4为本发明折迭电动代步车结构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折迭电动代步车结构显示车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折迭电动代步车结构中显示第一弹性定位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折迭电动代步车结构中显示第二弹性定位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折迭电动代步车结构的前视图。

图9为本发明折迭电动代步车结构中显示座部与座杆之间的定位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折迭电动代步车结构的侧视图。

图11为本发明折迭电动代步车结构的动作示意图,且是折收靠部的动作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折迭电动代步车结构的动作示意图,且是控制定位装置的控制套的动作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折迭电动代步车结构的动作示意图,且是折收座部的动作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折迭电动代步车结构的动作示意图,且是操作第一弹性定位装置的动作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折迭电动代步车结构的动作示意图,且是折收座杆的动作示意图。

图16为接续图15的动作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折迭电动代步车结构的动作示意图,且是折收操控杆的动作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折迭电动代步车结构折收后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折迭电动代步车结构折收后的第二弹性定位装置的局部结构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可收折把手杆的电动代步车A 把手杆A1

收折装置A2 可折合座椅的电动代步车B

座垫部B1 椅背部B2

折合结构B3 折迭式电动代步车C

前车架C 后车架C2

四连杆机构构C3

前车架10 前架体11

前侧部111 前端部112

延伸颈部113 枢管114

跨杆12 组设面121

第一定位装置20 第一座体21

第一套槽211 第一穿口212

第一弹簧22 第一插销23

第一抵缘231 控制钮24

第二定位装置30 第二座体31

第二套槽311 第二穿口312

第二弹簧32 第二插销33

第二抵缘331 拉环34

前导单元40 前叉杆41

受控段411 轮轴412

前轮组42 操控单元43

枢座431 操控杆432

枢转轴433 快拆装置44

后车架50 后侧部51

定位槽511 中介部52

后架53 车架枢轴54

延伸架55 防倾轮56

驱动单元60 驱动轴61

后轮组70 乘坐单元80

座杆81 定位孔811

抵阶812 座部82

靠部83 管夹831

第三定位装置90 第三弹簧91

控制套92 顶缘921

通道922 卡块923

抵面924 环槽925

座部92 定位件93

限止面931 导弧面932

第一定位凹部933 第二定位凹部934

C形扣94

前侧部顶面F11 前侧部底面F12

前侧部外侧面F13 前侧部内侧面F14

前端部顶面F15 前端部底面F16

前端部外侧面F17 前端部内侧面F18

后侧部顶面F51 后侧部底面F52

后侧部内面F53 后侧部外面F54

中介部顶面F55 中介部底面F56

中介部内面F57 中介部外面F58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贵审查委员对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及功效能够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以下兹请配合图式简单说明详述如后:

本发明提供一种折迭电动代步车结构的较佳实施例如图4至图19所示,包含:

一前车架10,包含一前架体11及一跨杆12,该前架体11包含二前侧部111、一前端部112以及一延伸颈部113,二该前侧部111平行并间隔设置,该前端部112衔接于二该前侧部111的其中一端之间而构成U形结构,且本实施例的前侧部111及前端部112均为矩形管体,因此该前侧部111具有相对的一前侧部顶面F11及一前侧部底面F12,以及衔接于该前侧部顶面F11及该前侧部底面F12之间的一前侧部外侧面F13及一前侧部内侧面F14;且该前端部112具有相对的一前端部顶面F15及一前端部底面F16,以及衔接于该前端部顶面F15及该前端部底面F16之间的一前端部外侧面F17及一前端部内侧面F18,而该延伸颈部113由该前端部112的前端部顶面F15延伸成形,该延伸颈段113的一端衔接于该前端部112,另一端则具有一枢管114;且该跨杆12固定设置于二该前侧部111的另一端的前侧部顶面F11,该跨杆12上固定设置二相对的组设面121;

且其中一个该组设面121上设置一第一定位装置20,该第一定位装置20包含一第一座体21、一第一弹簧22以及一第一插销23,该第一座体21固定设置于该组设面121,该第一座体21具有一第一套槽211,该第一套槽211更开设一第一穿口212,该第一套槽211内容置该第一弹簧22,而该第一插销23的一端穿过该第一弹簧22由该第一穿口212穿出并固定结合一控制钮24,透过该控制钮24限止该第一插销23,使该第一插销23一端保持位于该第一套槽211外,而该第一插销23的两端之间则成形一第一抵缘231 以靠抵该第一弹簧22,该第一弹簧22常态推抵该第一插销23的第一抵缘231,使该第一插销23的另一端穿出该第一套槽211;

此外,其中一个该前侧部111于前侧部底面F12更设置一第二定位装置30,该第二定位装置30包含一第二座体31、一第二弹簧32以及一第二插销33,该第二座体31固定于该前侧部底面F12,该第二座体31具有一第二套槽311,该第二套槽311更开设一第二穿口312,该第二套槽311内容置该第二弹簧32,而该第二插销33的一端穿过该第二弹簧32由该第二穿口312穿出并设置一拉环34,透过该拉环34限止该第二插销33,使该第二插销33一端保持位于该第二套槽311外,而该第二插销33的两端之间则成形一第二抵缘331以靠抵该第二弹簧32,该第二弹簧32常态推抵该第二插销33的第二抵缘331,使该第二插销33的另一端穿出该第二套槽311;

一前导单元40,包含一前叉杆41、一前轮组42以及一操控单元43,该前叉杆41可枢转地设置于该前车架10,该前轮组42可枢转地设置于该前叉杆41,该前叉杆41与该操控单元43的一枢座431固定连接,该枢座431可转动地连接一操控杆432;进一步地,该前叉杆41的一端为一受控段411,该前叉杆41以该受控段411可转动地插接于该前车架10的枢管114,而该前叉杆41的另一端则具有一轮轴412,该前轮组42分别可转动地套设于该前叉杆41上的轮轴412的两端,该操控单元43固定连接于该受控段411而可带动该前叉杆41转动;而该操控单元43又包含一枢座431及一操控杆432,该枢座431的一端可枢转地穿入该枢管114与该前叉杆41的受控段411固定结合,而该枢座431的另一端再透过一枢转轴433与该操控杆432的一端以可枢转地结合,该操控杆432以该枢转轴433为枢转轴心转动,该枢转轴433的延伸方向与该受控段411的延伸方向不同,本实施例的枢转轴433的延伸方向与该受控段411的延伸方向垂直;据此使该操控杆432能朝贴近该前车架的方向偏转;此外,该枢转轴433更可配合设置一快拆装置44使用,透过该快拆装置44提供快速紧固或松卸的状态改变;而本发明的该前轮组42是以包含两个前轮为例,然该前轮组42的态样并不以此为限,单一个前轮也是一种可实施的态样;

一后车架50,包含二后侧部51、一中介部52以及一后架53,二该后侧部51平行并间隔设置,该中介部52衔接于二该后侧部51之间而构成H形结构,该后架53固定设置于二该后侧部51的另一端,且该后车架50更由该后架53延伸成形一延伸架55, 该延伸架55的延伸方向倾斜于该后侧部51的延伸方向,该延伸架55上更可枢转地设置二防倾轮56;本实施例的二该后侧部51及该中介部52均为矩形管体,则二该后侧部51具有相对的一后侧部顶面F51、一后侧部底面F52以及衔接于该后侧部顶面F51及该后侧部底面F52之间的一后侧部内面F53及一后侧部外面F54;而该中介部52具有相对的一中介部顶面F55、一中介部底面F56以及衔接于该中介部顶面F55及该中介部底面F56之间的一中介部内面F57及一中介部外面F58,该中介部52设置于二该后侧部51的后侧部内面F53之间;且该后车架50的二该后侧部51一端伸入二该前侧部111之间,使该后侧部51以该后侧部外面F54贴靠于该前侧部111的前侧部内侧面F14,亦即使该后车架50位于该前车架10的二该前侧部111之间,并使各该前侧部111与各该后侧部51之间分别透过一车架枢轴54可枢转地枢接,且在该前侧部111与该后侧部51位于同一水平面时,即该前侧部顶面F11与该后侧部顶面F51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时,该跨杆12贴抵于各该后侧部51;且本实施例的二该车架枢轴54位于二该后侧部51异于后架53的一端的位置;此外,其中一个该后侧部51的后侧部外面F54更设置一定位槽511,即于该后侧部51面对该前侧部111的一面设置该定位槽511,在该后车架50的后侧部顶面F51与前侧部顶面F11位于相同水平位置时,该定位槽511距离该车架枢轴54的最短距离相等于该车架枢轴54距离该第二定位装置30的第二插销33的最短距离;而当该定位槽511位置相对该第二定位装置30的位置时,该定位槽511配合该第二定位装置30形成定止状态;

一驱动单元60,固定设置于该后架53上并具有一驱动轴61;

一后轮组70,可转动地设置于该后架53的两侧,且该后轮组70链接于该驱动轴61受该驱动轴61带动,在该前侧部111与该后侧部51位于同一水平面时,该后轮组70的位置与各该车架枢轴54的位置位于该跨杆12的相对两侧;本实施例的该后轮组70以包含二后轮为例,然该后轮组70的态样并不以此为限,单一个后轮亦为一种可实施的态样;

一乘坐单元80,包含一座杆81以及一座部82,该座杆81的一端可枢转地设置于二该组设面121之间,且该座杆81面对该第一定位装置20的一面再开设一定位孔811,该座杆81的另一端则可枢转地设置该座部82,使该座部82能朝该座杆81靠近该后轮组70的一侧偏转;当该座杆81的定位孔811的位置相对该第一定位装置20的位置时, 该第一定位装置20配合该定位孔811形成定止状态;同时,该座部82的一侧更可枢转地结合一靠部83,且该靠部83上更成形一管夹831,该管夹831成形于该靠部83邻近该座部82的一侧,且该管夹831为U形夹口结构;当该乘坐单元80处于使用状态时,该座杆81的定位孔811的位置相对该第一定位装置20的第一插销23的位置,且该第一插销23插入该定位孔811内形成定止状态;此外,该后轮组70系以一后轮轴心为转动轴心转动,该后轮轴心至该车架枢轴54之间具有一后轴距L,而该跨杆12的宽度中央位置至该车架枢轴54则为一设定距L’,该设定距L’≦1/2后轴距L,即L’≦1/2*L,由于该乘坐单元80系设置于该跨杆12上的二该组设面121之间,因此本发明特别设定该设定距L’≦1/2后轴距L,据此确保该乘坐单元80能距离该后轮组70一段距离,避免该乘坐单元80承载用户时的重心过于靠近该后轮组70而发生仰翻的现象,据此提高使用的安全性。

此外,本实施例更于该座部82与该座杆81之间设置一第三定位装置90,该第三定位装置90包含一第三弹簧91、一控制套92以及一定位件93,该第三弹簧91穿套限止于该座杆81的另一端,本实施例是于该座杆81的另一端设置成不同外径尺寸而产生一抵阶812,而该第三弹簧91的一端靠抵限止于该抵阶812,该第三弹簧91的另一端则以一C形扣94限止,而该控制套92具有一顶缘921以及贯穿两端的通道922,该顶缘921上凸出成形一卡块923以及一抵面924,且该通道922内又设置一环槽925,该控制套92以该通道922穿套该座杆81,并使该C形扣94对应容置入该环槽925内;而该定位件93成形于该座部82并再可枢转地连接于该座杆81的另一端,且该定位件93具有一限止面931及一导弧面932,该限止面931为平面,该导弧面932为弧形面,且该导弧面932上的不同位置设置一第一定位凹部933以及一第二定位凹部934;该第三弹簧91常态撑张顶抵该控制套92使该控制套92常态具有弹性地朝该定位件93靠近,当该控制套92靠抵于该定位件93时,该定位件93的限止面931相对该控制套92的抵面924而限止该定位件93朝该抵面924的方向枢摆,则该定位件93可朝异于该抵面924的方向枢转并可选择地以该第一定位凹部933或该第二定位凹部934卡定于该控制套92上的卡块923形成不同位置的定位;当该定位件93容置于该第一定位凹部933时,该乘坐单元80为供以乘坐的使用状态。

以上为本发明折迭电动代步车结构的结构组态及特征,而如图4至10为整体展开 使用的状态,且本实施例更以一外壳B包覆部分结构,而更能显示为一车体状态如图4,且于整体展开的使用状态下,该前车架10的跨杆12贴抵于该后车架50的二该后侧部51的后侧部顶面F51,则该前车架10藉由该跨杆12而能稳定地靠抵于该后车架50上,且由于该跨杆12是成形于该前车架10的前侧部顶面F11,因此当该跨杆12靠抵于该后侧部51时,该前侧部顶面F11及该后侧部顶面F51会位于同一个平面上,而成为平稳的组态;

值得说明的是,由于该前车架10与该后车架50之间透过该车架枢轴54可枢转地连结,因此该前车架10与该后车架50之间具有可相对转动的自由度,然而,由于本发明设置了该跨杆12,当该前车架10与该后车架50展开使用时,该前车架10因受该前轮组42贴抵于地面而限止向下转动的自由度,同时,该前车架10上的跨杆12又靠抵于该后车架50上因而能限止该跨杆12向下的位移可能,相对地也就限止了该前轮组42向上翻转的可能,使该前车架10于使用状态时能保持最稳定的状态;

同样地,该后车架50受该后轮组70贴抵于地面而限止向下转动的自由度,同时该后车架50受该跨杆12的压抵而能限止该后车架50向上翻转的自由度,据此使该后车架50于使用状态时保持稳定状态;

而当要进行收折时,首先,如图11所示,首先扳动该靠部83,使该靠部83贴近该座部82;

接着,拉动该控制套92压缩该第三弹簧91,使该控制套92朝远离该定位件93的方向位移,当该控制套92远离至该卡块923脱离该第一定位凹部933的状态时,即可扳动该座部82,使该座部82相对该座杆81枢摆并贴近该座杆81,且该座部82最佳的状态是如图13所示贴近于该座杆81靠近该后轮组70的一侧,且成形于该座部82上的定位件93即随同该座部82枢转,并能持续枢转至以该第二定位凹部934的位置相对该卡块923的位置的状态,于此状态下,只要松懈对拉引该控制套92的力量,该第三弹簧91弹性复位顶推该控制套92,则该控制套92便能自动复位并相对容置入该第二定位凹部934,而能成为该座部82收折后的定位状态;

接着,当该座部82贴近该座杆81后,首先必须松懈对该座杆81的定位,本实施例松卸对该座杆81定位的方式是透过控制该第一定位装置20,控制的方式如图14所示,拉引该第一定位装置20的控制钮24,令该控制钮24带动该第一插销23朝脱离该定位 孔811的方向位移,当该第一插销23脱离该定位孔811后,该座杆81即失去定位,则就能扳转该座杆81,使该座杆81相对各该组设面121枢转,且是朝向该前轮组42的方向贴近前车架10枢转;如图15、16所示;

接着,松释该前导单元40的快拆装置44,使该枢座431与该操控杆432之间成为可转动的态样,于松释状态下就能扳转该前导单元40的操控单元43的操控杆432,使该操控杆432相对该枢座431枢转,且使该操控杆432是朝向贴近该前车架10的方向枢转,如图17所示,此时,整体车架成为贴靠该前车架10及该后车架50的扁平状态;而于此状态下,该前导单元40的操控杆432能对应卡制入该乘坐单元80的管夹831内,使该操控杆432定位于该管夹831;

接着,令该前车架10与该后车架50以该车架枢轴54为枢转中心枢转,且使该前轮组42与该后轮组70朝彼此相互靠近,最后使该前车架10的前侧部111与该后车架50的后侧部51成为具有一锐角夹角的状态,据此完成收折,如图18所示,而于此状态下,该后轮组70与该前轮组42的相对位置由分别位于该车架枢轴54的两侧变成为位于该车架枢轴54的同一侧,则该后车架50也随之成为靠近该前轮组42的位置,且能使该定位槽511的位置逐渐靠近该第二插销33的位置,而在该定位槽511逐渐靠近该第二插销33位置时就能推抵该第二插销33,使该第二插销33内缩入该第二座体31内并压缩该第二弹簧32,一旦在该定位槽511的位置相对该第二定位装置30的第二插销33的位置的状态时,该第二插销33失去压缩的力量,则该第二弹簧32复位并能同时推抵该第二插销33顺势插入该定位槽511,则该第二插销33就能定位于该后车架50的定位槽511内,如图19所示,并据此使该前车架10及该后车架50成为定止的稳定状态;

当然,使用者进行收折动作时可直接握持定位于该管夹831上的操控杆432施力,而能更便于收折工作的进行。而本发明在完成收折的状态下,二该防倾轮56则又能贴抵于地面,使收折后的整体成为更趋近于直立的状态,而能便于收纳或存放。

进一步地,当本发明必须由收折状态解除而成为使用状态时,则首先必须透过拉引该拉环34解除该第二定位装置30的锁定,拉引该拉环34带动该第二插销33脱离该定位槽511即能解除锁定状态,解除后就能翻转该前车架10与该后车架50,使该前车架10与该后车架50展开成为位于同一平面的状态;紧接着就能施力带动该操控杆432脱离该管夹831,使该操控杆432成为直立状态;接着再使该座杆81枢转回复直立状态, 而当该座杆81回复直立状态时,座杆81上的定位孔811是逐渐靠近该第一插销23的位置并逐渐推抵该第一插销23并压缩该第一弹簧22,当定位孔811的位置相对第一插销23的位置时就能松释对该第一插销23的推抵,则第一弹簧22复位使第一插销23自动插入该定位孔811而形成定位;紧接着,控制该第三定位装置90,而控制该第三定位装置90的方式与收折座部82时相同,差异在于最后令该控制套92的卡块923回复至第一定位凹部933即能成为使用状态;最后再枢转该靠部83,使该靠部83远离该座部82即能成为使用状态;

综上,本发明透过该前车架10与该后车架50的结构组态配置,更重要的是配置贴抵于该后车架50的跨杆12,据此使本发明的车架于使用状态时能保持最稳定的状态,而收折时又能极致地使该前轮组42与该后轮组70之间的距离减缩到最小,且整体机构非常简单,不需复杂的连杆机构就能达成收折,因此具有极高的产品附加价值。

以上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这些并非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做出许多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