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状态稳定机构的二轮折叠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68860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具有状态稳定机构的二轮折叠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折叠车,尤其是一种能够很好地维持折叠车折叠状态以及展开状态的二轮折叠车。



背景技术:

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交通拥堵尤其是早晚高峰时的拥堵越来越严重,汽车带来的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自行车 ( 包括电动自行车 ) 以其环保、经济、行驶灵活的特点逐渐成为人们短距离交通的首选;为了出行携带方便,折叠自行车越来越得到更多人士偏爱。

折叠自行车,其主体结构采用折叠结构,使用时,主体折叠结构处于展开状态,收纳运输时,主体折叠结构则处于折叠状态。

申请号为CN201410485656.7的在先申请公开了一种翻座箱式折叠电动车,但在自行车处于展开使用状态时,由于骑行过程中,总会或多或少地碰触到障碍物,此时前后轮之间会发生收缩,影响行车安全性;另一方面,处于折叠搬运过程时,由于自行车的前后轮可能会钩扯到其它物件,从而使得自行车会自行展开,影响搬运的便携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具有状态稳定机构的二轮折叠车,其不仅能够很好地维持折叠车的折叠/展开状态,还便于使用者进行折叠/展开操作。

本实用新型将采取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状态稳定机构的二轮折叠车,包括前轮、后轮、前轮立柱、座椅以及后叉,前轮立柱通过前叉与前轮连接,后轮通过后叉与前轮立柱可折叠连接,所述后叉与前轮立柱之间配装有提拉式状态稳定机构,该提拉式状态稳定机构包括第一杆件、第二杆件、提手以及连接杆,第一杆件通过移动副与第二杆件连接,且第一杆件与后叉铰接,同时第一杆件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靠近后叉设置,而第二限位部靠近前轮立柱设置;第二杆件通过连接杆与前轮立柱连接支架可折叠连接,提手通过定位轴与第二杆件定位连接,当后轮与前轮之间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二杆件面向第一杆件移动,直至提手能够与第一限位部卡接,防止第二杆件与第一杆件发生相对移动,此时第一杆件、第二杆件以及连接杆的轴线处于同一直线;当后轮与前轮之间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二杆件背向第一杆件移动,直至提手能够与第二限位部卡接,防止第二杆件与第一杆件发生相对移动,此时第二杆件与连接杆不再处于同一直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杆件为外套杆,第二杆件为能够沿着外套杆内腔伸缩的内伸缩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前轮立柱上固定安装有前轮立柱连接支架,该前轮立柱连接支架通过前撑架与座椅连接,同时前轮立柱连接支架通过后叉与后轮连接,而座椅与后叉之间通过后撑架连接,前轮立柱连接支架、前撑架、后撑架以及后叉构成封闭四连杆机构,且前轮立柱连接支架、前撑架、后撑架以及后叉相互间的连接位点均为铰接位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伸缩杆的端部通过定位轴与提手连接,且连接杆通过该定位轴与伸缩杆定位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均为设置于外套杆外壁的块体,分别对应为第一限位块、第二限位块;当后轮与前轮之间处于展开状态时,提手提拉部位的内侧与第一限位块卡接;当后轮与前轮之间处于折叠状态时,提手提拉部位的外侧与第二限位块顶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提拉式状态稳定机构的定位轴上还设有扭簧,扭簧的两个自由端分别扣住连接杆和提手,防止车体颠簸时提手脱离第一限位部或第二限位部。

根据以上的技术方案,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在后叉和前轮立柱之间配装提拉式状态稳定机构,一方面可以很好地维持折叠车的折叠/展开状态,另一方面,还便于使用者进行折叠/展开操作;

2、本实用新型在前轮、后轮、前轮立柱、座椅之间配装的主体结构为封闭四连杆机构,一方面可以保证折叠车的结构紧凑性,较小折叠车体积,另一方面,还可以很好地维持结构稳固性以及改善折叠操作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具有折叠提手的折叠车的结构示意图(展开状态);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具有折叠提手的折叠车的结构示意图(折叠状态);

图中:前轮立柱连接支架11;前撑架12;后叉13;后撑架14;前轮立柱15;安装座16;连接杆21;外套杆22;第一限位块23;第二限位块24;提手25;内伸缩杆2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技术方案的实施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具有状态稳定机构的二轮折叠车,包括前轮、后轮、前轮立柱、座椅以及主体撑架机构、提拉式状态稳定机构;其中:

主体撑架机构为一折叠机构,包括:前轮立柱连接支架11、前撑架12、后叉13、后撑架14;该前轮立柱连接支架通过前撑架与座椅连接,同时前轮立柱连接支架通过后叉与后轮连接,而座椅与后叉之间通过后撑架连接,前轮立柱连接支架、前撑架、后撑架以及后叉构成封闭四连杆机构,且前轮立柱连接支架、前撑架、后撑架以及后叉相互间的连接位点均为铰接位点。

提拉式状态稳定机构,包括连接杆21、外套杆22、第一限位块23、第二限位块24、提手25、内伸缩杆26;内伸缩杆能够沿着外套杆的内腔伸缩。通过产品结构分析,提拉式状态稳定机构主要用于稳固后叉与前轮立柱之间的位置状态,因此,所述的外套杆与后叉铰接,且外套杆的外壁设置有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且第一限位部靠近后叉设置,而第二限位部靠近前轮立柱设置;内伸缩杆通过连接杆与前轮立柱连接支架可折叠连接,提手通过定位轴与内伸缩杆定位连接,当后轮与前轮之间处于展开状态时,内伸缩杆回缩至外套杆的内腔直至提手能够与第一限位部卡接,防止内伸缩杆从外套杆中伸出,此时外套杆、内伸缩杆以及连接杆的轴线处于同一直线;当后轮与前轮之间处于折叠状态时,内伸缩杆伸出外套杆的内腔直至提手能够与第二限位部卡接,防止内伸缩杆回缩,此时内伸缩杆与连接杆不再处于同一直线。

所述内伸缩杆的端部通过定位轴与提手连接,且连接杆通过该定位轴与伸缩杆定位连接。

所述的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均为设置于外套杆外壁的块体,分别对应为第一限位块、第二限位块;当后轮与前轮之间处于展开状态时,提手提拉部位的内侧与第一限位块卡接;当后轮与前轮之间处于折叠状态时,提手提拉部位的外侧与第二限位块顶紧。

当然,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提拉式状态稳定机构中,并不一定要采用外套杆、内伸缩杆这样的移动配合结构,事实上,还可以采用其他的两者之间具有移动副的结构形式,比如,包括两根杆件,分别为杆件a、杆件b,杆件a、杆件b之间通过滑块连接,从而能够实现两者之间的相对移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状态稳定机构的定位轴上还设有扭簧,扭簧的两个自由端分别扣住连接杆和提手,防止车体颠簸时提手脱离第一限位部或第二限位部。

本实用新型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手段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