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滑板车结构,特别涉及一种便携式连杆折叠式电动滑板车,属于电动滑板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身、体闲、娱乐已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小型电动车是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短距离代步工具,诸如各类独轮车、电动滑板车、电动自行车等多种形式。在提供人们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带给人们健身、娱乐的体验,深受大众喜爱,并具有可观的群众数量基础。
比如,目前的电动滑板车特别是成人使用的电动滑板车,在超短途出行上非常具有优势。站立驾驶,小巧轻便适合穿行于狭小的空间。重量相对普通电动车来说已经十分轻便,可以较轻松的搬运,甚至可以收纳在私家小车后备箱,例如出行到达目的地后在有代步需要时可以取出使用。
可是目前的电动滑板车虽然做到了较为轻便,也有折叠功能,但是折叠速度和折叠方式上仍然不能让人满意,尤其在折叠方式上,现有滑板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折叠后两头是轮子外露,轮子在使用中是与地面接触的零件,容易染上污迹,在折叠后容易与使用者身体或存放的地方接触,这样就会把与地面接触后的污迹转移到使用者身上或存放地点,必须提着车子中间部分打横拎着。而且折叠后尺寸普遍很长,很宽,拎着时候也会影响到旁人,尤其是在搭乘公共交通时会造成对旁人的影响。因为一般公共交通都禁止携带便携交通工具,因为外观突出太多会磕碰旁人,产品本身会带有污迹,在接触时会转移,而且在放置时也很占地方,在公共交通繁忙的时候就更不行了,许多人提着普通便携交通工具,人与人之间就需要更多的空间,在地铁加速或减速时人群的移动就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磕碰和污染。
因而,根据现有滑板车存在的缺点,如何进一步加以改进,减小折叠尺寸,携带卫生 简便,成为目前业界研发人员新的研究方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杆折叠式滑板车,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为实现前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杆折叠式滑板车,包括:相互铰接的车架与折叠把立管,所述折叠把立管包括至少两段相互连接的折叠机构,折叠时,折叠把立管水平置于车架的上表面;
所述折叠把立管底部设置有一头管,所述头管与车架铰接,所述头管还与一锁定连杆铰接,所述锁定连杆的一端开设有一卡槽,所述车架上设置有与锁定连杆的卡槽相匹配的锁轴,通过卡槽与锁轴的配合,实现锁定连杆的打开与锁定,从而实现折叠把立管的折叠;
所述头管还与一前变形连杆铰接,所述前变形连杆与中置变形连杆相互连接,所述中置变形连杆与后变形连杆连接,所述后变形连杆还与后刹车机构连接,所述后变形连杆与后刹车机构均与后电机轮连接的后叉铰接;
所述车架的后端设置有一后轮容置槽,用于容纳折叠后的后电机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之一,所述头管还与前叉连接,所述前叉与前电机轮连接。
更优选的,所述中置变形连杆滑动设置于车架的一主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后变形连杆与后刹车机构一体设置。
优选的,所述后叉一端与车架铰接,另一端与后变形连杆铰接。
具体的,所述折叠把立管包括三段从下至上相互连接的折叠机构,且所述折叠机构的内径从下至上依次减小。
优选的,所述连杆折叠式滑板车的外部设置有一保护罩。
更优选的,所述连杆折叠式滑板车的后端还设置有一用于手提的提手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折叠把立管的顶部设置有把手,所述把手的两侧设置有把手折叠组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包括:
(1)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可以把前轮后轮都一起折叠在一个截面很小的空间里;且通过设置后轮容置槽,在折叠后能把后电机轮连动一起折叠,把部件都藏在车身内,避免磕碰对使用者或存放地点的损伤,也避免了轮子的二次污染。
(2)本实用新型能把车身控制在一个很小的尺寸里,折叠紧凑,配合提手装置则可以垂直地面提起来,在提着的状态也不会影响旁人,就如提着一个筒子,而且前轮后轮都折叠在车身轴线上,轮子隐蔽,也不会磕碰到使用者,而且在人流密集的地方也不会影响到旁人,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连杆折叠式滑板车使用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连杆折叠式滑板车折叠过程中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连杆折叠式滑板车折叠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的部分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的另一部分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折叠把立管,10-折叠机构,11-把手,2-车架,20-后轮容置槽,21-头管,3-前变形连杆,4-中置变形连杆,5-后刹车机构,6-锁定连杆,60-卡槽,61-锁轴,7-前叉,70-前电机轮,8-后叉,80-后电机轮。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典型实施方案之中提供了一种连杆折叠式滑板车,包括:相互铰接的车架与折叠把立管,所述折叠把立管包括至少两段相互连接的折叠机构,折叠时,折叠把立管水平置于车架的上表面;
所述折叠把立管底部设置有一头管,所述头管与车架铰接,所述头管还与一锁定连杆铰接,所述锁定连杆的一端开设有一卡槽,所述车架上设置有与锁定连杆的卡槽相匹配的锁轴,通过卡槽与锁轴的配合,实现锁定连杆的打开与锁定,从而实现折叠把立管的折叠;
所述头管还与一前变形连杆铰接,所述前变形连杆与中置变形连杆相互连接,所述中置变形连杆与后变形连杆连接,所述后变形连杆还与后刹车机构连接,所述后变形连杆与后刹车机构均与后电机轮连接的后叉铰接;
所述车架的后端设置有一后轮容置槽,用于容纳折叠后的后电机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之一,所述头管还与前叉连接,所述前叉与前电机轮连接。
更优选的,所述中置变形连杆滑动设置于车架的一主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后变形连杆与后刹车机构一体设置。
优选的,所述后叉一端与车架铰接,另一端与后变形连杆铰接。
具体的,所述折叠把立管包括三段从下至上相互连接的折叠机构,且所述折叠机构的内径从下至上依次减小。
优选的,所述连杆折叠式滑板车的外部设置有一保护罩。
更优选的,所述连杆折叠式滑板车的后端还设置有一用于手提的提手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折叠把立管的顶部设置有把手,所述把手的两侧设置有把手折叠组件。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一些典型实施案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为本实施例的一种连杆折叠式滑板车,包括:相互通过对锁螺丝铰接的车架2与折叠把立管1,所述折叠把立管1包括至少两段相互连接的折叠机构10,折叠时,折叠把立管可以水平置于车架2的上表面。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折叠把立管1优选包括三段从下至上相互连接的折叠机构10,且所述折叠机构的内径从下至上依次减小,如此,最上面、中间的一段折叠机构可以依次折叠进入最下面一段折叠机构内部。进一步的,所述折叠把立管1的顶部设置有把手11,所述把手的两侧设置有把手折叠组件,可以在折叠的时候置于把手两侧,节省空间。
如图4所示,所述折叠把立管1底部设置有一头管21,所述头管21与车架2通过对锁螺丝铰接,所述头管21还与一锁定连杆6通过对锁螺丝铰接,所述锁定连杆6的一端开设有一卡槽60,所述车架上设置有与锁定连杆的卡槽相匹配的锁轴61,通过卡槽60与锁轴61的配合,实现锁定连杆6的打开与锁定,从而实现折叠把立管的折叠。
所述头管21还与一前变形连杆3通过对锁螺丝铰接,所述头管还与前叉7连接,所述前叉与前电机轮70连接。
如图5所示,所述前变形连杆3与中置变形连杆4相互连接,所述中置变形连杆滑动设置于车架的一主槽内。所述中置变形连杆4与后变形连杆连接,所述后变形连杆还与后刹车机构5连接,所述后变形连杆与后刹车机构一体设置,且均与后电机轮80连接的后叉8通过对锁螺丝铰接。具体的,所述后叉8一端与车架通过对锁螺丝铰接,另一端与后变形连杆通过对锁螺丝铰接。所述车架2的后端设置有一后轮容置槽20,用于容纳折叠 后的后电机轮80。
优选的,所述连杆折叠式滑板车的外部可以设置有一保护罩,避免磕碰对使用者或存放地点的损伤,而且在人流密集的地方也不会影响到旁人,非常实用。再者,所述连杆折叠式滑板车的后端还可以设置有一用于手提的提手装置,这样就可以垂直地面提起来,在提着的状态也不会影响旁人,就如提着一个筒子,而且前轮后轮都折叠在车身轴线上,轮子隐蔽,也不会磕碰到使用者。
综上所述,藉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折叠紧凑,能把后电机轮连动一起折叠,把部件都藏在车身内,避免磕碰对使用者或存放地点的损伤,也避免了轮子的二次污染,实用性强。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及技术特征已揭示如上,然而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仍可能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教示及揭示而作种种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替换及修饰,因此,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应不限于实施例所揭示的内容,而应包括各种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替换及修饰,并为本专利申请权利要求所涵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