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轮车摇摆装置及应用其的三轮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35917阅读:1392来源:国知局
三轮车摇摆装置及应用其的三轮车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三轮车摇摆装置及应用其的三轮车,属于三轮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短距离小型货运大多使用人力或电动三轮车作为交通工具,而广泛使用的三轮车的车架与后轮支架是固定在一起的,使得骑行的时候很容易翻车,特别是已经习惯了骑自行车的,更是难以驾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三轮车摇摆装置,它能够避免在骑行过程中防止翻车的现象,保证三轮车的转向平稳,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三轮车摇摆装置,它连接在三轮车的后轮支架和车架之间,它包括:

摇摆体,所述摇摆体的中部可转动地连接在后轮支架上,所述摇摆体还具有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所述左侧部分与车架相连,所述右侧部分与车架相连,并且所述左侧部分与后轮支架之间以及所述右侧部分与后轮支架之间分别设置有弹性缓冲构件。

进一步提供了一种左侧部分与车架的连接结构,所述左侧部分的前端设置有左前梁,所述左前梁与车架相连。

进一步提供了一种右侧部分与车架的连接结构,所述右侧部分的前端设置有右前梁,所述右前梁与车架相连。

进一步为了使其达到避震的效果,所述摇摆体与车架之间设置有避震器。

进一步提供了一种摇摆体和车架之间连接避震器的结构,所述摇摆体的中部的前端设置有避震器下连接体,所述车架上设置有避震器上连接体,所述避震器连接在所述避震器下连接体和所述避震器上连接体之间。

进一步,所述弹性缓冲构件为弹簧。

进一步,所述后轮支架上设置有和相应的弹簧对应的弹簧下定位件,所述摇臂体上设置有和相应的弹簧对应的弹簧上定位件,所述弹簧的一端穿在相应的弹簧上定位件上,所述弹簧的另一端穿在相应的弹簧下定位件上。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三轮车,它包括所述三轮车摇臂装置。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三轮车摇臂装置连接在三轮车的后轮支架和支架之间,当左转弯时,右侧的弹性缓冲构件撑起,左侧的弹性缓冲构件处于压缩状态,使后轮支架上的后轮不离地,避免了左转弯时翻车的现象;当右转弯时,左侧的弹性缓冲构件撑起,右侧的弹性缓冲构件处于压缩状态,使后轮支架上的后轮不离地,避免了右转弯时翻车的现象,从而使本实用新型能够避免在骑行过程中防止翻车的现象,保证三轮车的转向平稳;另外,本实用新型在摇摆体和车架之间设置有避震器,避震效果好,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三轮车摇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图3为图1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3所示,一种三轮车摇摆装置,它连接在三轮车的后轮支架10和车架20之间,它包括:

摇摆体1,所述摇摆体1的中部可转动地连接在后轮支架10上,所述摇摆体1还具有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所述左侧部分与车架20相连,所述右侧部分与车架20相连,并且所述左侧部分与后轮支架10之间以及所述右侧部分与后轮支架10之间分别设置有弹性缓冲构件。

如图1所示,所述左侧部分的前端设置有左前梁11,所述左前梁11与车架20相连。

如图1所示,所述右侧部分的前端设置有右前梁12,所述右前梁12与车架20相连。

如图3所示,所述摇摆体1与车架20之间设置有避震器2。

如图3所示,所述摇摆体1的中部的前端设置有避震器下连接体13,所述车架20上设置有避震器上连接体201,所述避震器2连接在所述避震器下连接体13和所述避震器上连接体201之间。

如图2所示,所述弹性缓冲构件可以为弹簧3。

如图1所示,所述后轮支架10上设置有和相应的弹簧3对应的弹簧下定位件101,所述摇臂体1上设置有和相应的弹簧3对应的弹簧上定位件14,所述弹簧3的一端穿在相应的弹簧上定位件14上,所述弹簧3的另一端穿在相应的弹簧下定位件101上。

三轮车摇臂装置可应用在三轮车上。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本三轮车摇臂装置连接在三轮车的后轮支架10和支架20之间,当左转弯时,右侧的弹性缓冲构件撑起,左侧的弹性缓冲构件处于压缩状态,使后轮支架10上的后轮不离地,避免了左转弯时翻车的现象;当右转弯时,左侧的弹性缓冲构件撑起,右侧的弹性缓冲构件处于压缩状态,使后轮支架10上的后轮不离地,避免了右转弯时翻车的现象,从而使本实用新型能够避免在骑行过程中防止翻车的现象,保证三轮车的转向平稳;另外,本实用新型在摇摆体1和车架20之间设置有避震器,避震效果好,使用方便。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