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滑板车的减震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29060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一种滑板车的减震机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动滑板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滑板车的减震机构。



背景技术:

电动滑板车是继传统滑板及电动车之后的又一新型短途交通代步工具,因其具有能源利用率高、充电速度快、续航里程能力长、节能环保且整车轻巧美观、便于携带、搬运及收纳等优点,在超短途出行上非常具有优势,因而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随着城市公交系统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这种轻便且携带便利的电动滑板车用于从家到公交站的短途代步以及在公交系统中的换成代步。然而现有的电动滑板车虽已做到了轻便小巧,但其很少具有减震功能,尤其是独轮电动滑板车,站立骑行过程中较为颠簸,给人的骑行舒适感受差,这将电动滑板车的实用舒适性大打折扣。因此,有必要研制一种适用于电动滑板车的减震机构,使得电动滑板车更具实用性和骑行舒适性,真正给予人们轻松舒适的短途出行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滑板车的减震机构,该减震机构整体结构设计巧妙,避震效果明显,易于装配维修,制作成本低,能够大大提高电动滑板车的骑行舒适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滑板车的减震机构,包括减震支架、减震平叉、减震压簧、减震螺杆、旋转轴和车轮轴,所述减震支架固定安装在位于电动滑板车车轮组件两侧的脚踏板下部,所述减震平叉的一端通过车轮轴固定连接在车轮组件上,另一端伸向车轮组件的一侧,所述减震支架通过旋转轴与减震平叉相连接,所述减震平叉设置在减震支架的下方,所述减震压簧设置在位于减震支架上的压簧容纳腔的腔内,减震压簧的一端与压簧容纳腔的腔内壁相接触,另一端与减震平叉相接触,所述减震螺杆从下往上依次穿过减震平叉和减震压簧,并与减震支架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 所述减震机构还包括防尘盖和第一隔套,所述防尘盖上设有螺杆过孔和多个固定孔,所述第一隔套的底端抵接在螺杆过孔的周围,所述防尘盖通过紧固件穿过固定孔而固定安装在压簧容纳腔的底部,所述第一隔套的中部设有与螺杆过孔相连通的第一通孔,所述减震螺杆依次从螺杆过孔和第一通孔中穿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 所述减震机构还包括U力胶棒,所述U力胶棒套接在减震压簧内,所述U力胶棒的中部设有第二通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减震机构还包括第二隔套,所述第二隔套套接在U力胶棒的第二通孔中,所述第二隔套的中部开设有第三通孔,所述减震螺杆从第三通孔中穿过,所述第一隔套的顶端抵接在U力胶棒和/或第二隔套的底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减震平叉包括两块平叉支撑板、一个旋转轴套和两块支撑耳片,两块平叉支撑板相互平行设置,所述旋转轴套垂直设置在两块平叉支撑板的一端,两块支撑耳片分别设置在两块平叉支撑板的另一端外侧面底部,所述平叉支撑板与支撑耳片相连接的一端设有轮轴通孔,所述旋转轴套接在旋转轴套中,所述车轮轴穿过轮轴通孔将减震平叉固定连接在车轮组件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 所述支撑耳片与平叉支撑板的连接部采用曲面过渡,所述支撑耳片上设有正方形通孔,所述第一隔套套接在正方形通孔中,所述防尘盖上设有用于限定支撑耳片的限位凸起。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减震支架包括横截面为U形的U型套件和横截面为L形的固定支架,所述U型套件的底部开口,所述固定支架垂直设置在U型套件的一侧,所述U型套件的内部为压簧容纳腔,所述固定支架上开设有第四通孔,所述旋转轴从第四通孔中穿过将减震支架与减震平叉固定在连接一起。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 所述U型套件和固定支架一体成型制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 所述旋转轴和车轮轴的一端设有固定盖帽,另一端设有内螺纹盲孔,所述旋转轴和车轮轴均采用对锁螺钉分别固定减震支架和减震平叉以及减震平叉和车轮组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U型套件的顶部内壁设有内螺纹盲孔,所述减震螺杆的一端设有固定盖帽,另一端设有外螺纹,所述减震螺杆与U型套件之间为螺纹连接。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减震机构整体结构设计巧妙,拆卸组装维修更换方便,避震效果明显,成本较低,结构简单可靠,可有效提高电动滑板车的实用性以及骑行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处于自然状态的受力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处于人站立状态的受力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处于骑行颠簸状态的受力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处于自然、人站立和骑行颠簸三种状态的受力结构对比图。

图中:1-车轮组件,2-减震螺杆,3-第一隔套,4-紧固件,5-防尘盖,6-减震平叉,7-对锁螺钉,8-第二隔套,9-U力胶棒,10-减震压簧,11-减震支架,12-旋转轴,13-车轮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和认识,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和介绍。

一种滑板车的减震机构,参见图1-5所示,包括一对减震支架11、一个减震平叉6、一对减震压簧10、一对减震螺杆2、一根旋转轴12和一根车轮轴13。其中,一对减震支架11分别固定安装在位于电动滑板车车轮组件1两侧的脚踏板下部,所述减震平叉6的一端通过车轮轴13固定连接在车轮组件1上,另一端伸向车轮组件1的一侧,所述减震支架11通过旋转轴12与减震平叉6相连接。所述减震平叉6设置在减震支架11的下方,所述减震压簧10设置在位于减震支架11上的压簧容纳腔内,减震压簧10的一端与压簧容纳腔的腔内壁相接触,另一端与减震平叉6相接触,所述减震螺杆2从下往上依次穿过减震平叉6和减震压簧10,并与减震支架11固定连接。

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减震机构还包括防尘盖5和第一隔套3,所述防尘盖5上设有螺杆过孔和多个固定孔,所述第一隔套3的底端抵接在螺杆过孔的周围,所述防尘盖5通过紧固件4穿过固定孔而固定安装在压簧容纳腔的底部,所述第一隔套3的中部设有与螺杆过孔相连通的第一通孔,所述减震螺杆2依次从螺杆过孔和第一通孔中穿过。所述第一隔套3对减震螺杆2形成限位作用,并将减震螺杆2与防尘盖5进行隔离,从而可有效避免防尘盖5对减震螺杆2产生影响。

进一步的,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减震机构还包括U力胶棒9,所述U力胶棒9套接在减震压簧10内,所述U力胶棒9的中部设有第二通孔。在当减震压簧10的形变超过一定限度时,减震平叉6的顶部可抵住U力胶棒9,从而防止减震平叉6在颠簸比较厉害的情况下发生硬性触底,使得滑板车的骑行更加舒适。

更进一步的,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减震机构还包括第二隔套8,所述第二隔套8套接在U力胶棒9的第二通孔中,设置第二隔套8的作用一方面是可利于增加U力胶棒9的长度并易于装配,另一方面可对U力胶棒9形成支撑和限位作用,防止U力胶棒9在减震压簧10内发生变形而影响其使用效果。所述第二隔套8的中部开设有第三通孔,所述减震螺杆2从第三通孔中穿过,所述第一隔套3的顶端抵接在U力胶棒9和/或第二隔套8的底部,从而对U力胶棒9和/或第二隔套8形成支撑作用,使得U力胶棒9可产生上下滑动。所述减震螺杆2依次从螺杆过孔、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中穿过,而与减震支架11固定连接。

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减震平叉6包括两块平叉支撑板、一个旋转轴套和两块支撑耳片,两块平叉支撑板相互平行设置,所述旋转轴套垂直设置在两块平叉支撑板的一端,两块支撑耳片分别设置在两块平叉支撑板的另一端外侧面底部,所述平叉支撑板与支撑耳片相连接的一端设有轮轴通孔,所述旋转轴12套接在旋转轴套中,所述车轮轴13穿过轮轴通孔将减震平叉6固定连接在车轮组件1上,所述减震平叉6可围绕旋转轴12上下旋转。

另外,所述支撑耳片与平叉支撑板的连接部采用曲面过渡,这样使得平叉支撑板与支撑耳片之间有一定的挠性,从而可防止支撑耳片长期使用而发生断裂的可能,可有效提高减震平叉6的使用寿命。所述支撑耳片上设有正方形通孔,所述第一隔套3套接在正方形通孔中,正方形通孔可对第一隔套3形成限位支撑作用,从而防止第一隔套3发生位移而影响对U力胶棒9和/或第二隔套8的支撑作用。所述防尘盖5设置在第一隔套3和支撑耳片的底部,在防尘盖5上与支撑耳片相接触的一侧设有用于限定支撑耳片的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的形状与支撑耳片的形状保持一致,从而可对支撑耳片起到良好的支撑限位作用,并且也对防尘盖5以上的所有部件起到良好的防尘防水作用。

并且在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减震支架11包括横截面为U形的U型套件和横截面为L形的固定支架,所述U型套件的底部开口,所述U型套件的内部为压簧容纳腔,从而使得减震压簧10、U力胶棒9和减震螺杆2等部件从U型套件的底部开口处到达压簧容纳腔中。所述固定支架垂直设置在U型套件的一侧,所述固定支架上开设有第四通孔,所述旋转轴12从第四通孔中穿过将减震支架11与减震平叉6固定在连接一起,固定支架对减震平叉6形成旋转支撑作用。其中,所述U型套件和固定支架一体成型制成,两者之间具有良好的刚性连接关系,从而可有效对整个减震机构形成支撑作用。

此外,所述旋转轴12和车轮轴13的一端设有固定盖帽,另一端设有内螺纹盲孔,所述旋转轴12和车轮轴13均采用对锁螺钉7(或者采用自攻螺丝)分别固定减震支架11和减震平叉6以及减震平叉6和车轮组件1,采用对锁螺钉7分别与旋转轴12和车轮轴13进行螺纹固定连接,不仅易于装配维修,同时也使得结构简单可靠。所述U型套件的顶部内壁设有内螺纹盲孔,所述减震螺杆2的一端设有固定盖帽,另一端设有外螺纹,所述减震螺杆2与U型套件之间为螺纹连接,连接稳固可靠,安全性高。

当本减震机构处于自然状态时,如图2所示,减震压簧10预先有个预紧力,可以防止在自然状态下减震压簧10、减震平叉6和减震支架11之间产生间隙运动时有异响,使减震机构处于稳定状态。

当有人站在脚踏上对减震机构施加恒定大小力F1时,如图3所示,减震压簧10发生了形变,车轮组件1在地面反作用力F2的作用下围绕旋转轴12旋转并向上位移D1距离,同时减震压簧10也压缩D1距离,从而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

当滑板车处于骑行状态时,如图4所示,由于减震机构收到地面颠簸的冲击力F2会增大,减震平叉6的旋转角度增大,车轮组件1位移增大至D2距离,相应地,减震压簧10的压缩形变也增大至D2距离。并且在骑行来回颠簸时减震压簧10的形变量一直在D1-D2的范围内来回变动从而减消对脚踏的冲击力,使得用户骑行舒适。并且在当减震压簧10的形变量超过D2距离时,由于U力胶棒9的设置,使得减震平叉6会抵住U力胶棒9,从而防止颠簸较大时硬性触底,大大提高骑行的舒适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作出的等同变换或替代均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在权利要求中,单词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等的使用不表示任何顺序,可将这些单词解释为名称。

本实用新型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