舱体及其把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28718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舱体及其把手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舱体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把手。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把手的舱体。



背景技术:

目前,舱体的顶部通常设有把手,以便于工作人员在登上舱顶工作或检修舱顶设备时借力。

然而,把手通常只能单向限位,即在把手的转动方向上有一侧在任何状态下都是可以转动的。单向限位可能导致工作人员工作时把手朝向不限位的一侧转动以致工作人员跌倒受伤。

因此,如何更加可靠地限制把手转动,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把手,把手本体的转动能够得到可靠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把手的舱体,把手本体的转动能够得到可靠限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把手,包括把手本体,还包括:

用于固定连接在舱体上的支座,所述把手本体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于所述支座,所述支座上设有限位凸起;

限位件,所述把手本体翻转使用状态下,所述限位凸起与所述限位件设于所述把手本体的两侧,且所述限位凸起与所述限位件均位于所述把手本体的转动轨迹上,以限制所述把手本体转动。

优选地,所述限位件上设有限位孔,所述限位孔滑动套接于所述把手本体上的连杆部,所述连杆部通过所述转轴与所述支座连接,所述连杆部包括用于与所述限位孔转动配合的小径部和用于与所述限位孔周向固定配合的大径部,所述大径部与所述支座的距离小于所述小径部与所述支座的距离,所述限位件通过在所述小径部转动至限位侧并沿着所述连杆部滑动至所述大径部以实现限位。

优选地,所述限位孔与所述大径部的径向截面为相同的矩形,所述小径部的径向截面为圆形,且所述小径部与所述限位孔间隙配合。

优选地,所述连杆部还包括设于所述小径部与所述大径部之间的过渡部,所述过渡部的径向尺寸由所述大径部向所述小径部渐缩。

优选地,所述大径部的棱上设有倒角。

优选地,所述限位件包括第一直管和第二直管,所述限位孔设于所述第一直管上,所述第一直管与所述第二直管之间设有转角,所述第一直管移动至与所述大径部配合状态下,所述第二直管的端部能够与舱体接触支撑。

优选地,所述把手本体包括两个平行的所述连杆部和连接于两个所述连杆部之间的手握部,其中一个所述连杆部上设有所述限位件,每个所述连杆部均转动连接于所述支座。

优选地,所述连杆部中空设置,所述连杆部内设有限位销和用于推动所述限位销朝向所述支座运动的复位件,所述支座上的所述把手本体的两个转动极限处均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与所述限位销配合限位,且所述限位槽的侧壁能够在所述把手本体的转动过程中将所述限位销推出所述限位槽。

优选地,所述限位销的端部的截面与所述限位槽的截面均为三角形。

一种舱体,包括设置于所述舱体顶壁的把手,所述把手为如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把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把手包括把手本体、支座和限位件。在把手本体翻转使用状态下,限位凸起与限位件设置在把手本体的两侧,且限位凸起与限位件均位于把手本体的转动轨迹上,限位件与限位凸起的配合可以限制把手本体转动。解除限位件的限制,即可转动把手本体,使把手本体远离限位凸起转动直至收起状态。其中,把手本体的翻转使用状态通常指把手本体立设于设置该把手本体的舱体壁面,以便使用者借力。

此种把手通过设置限位件以及在支座上设置限位凸起,能够对把手本体在转动方向上进行双向限位,使把手本体转动至限定位置后,既不能再顺时针转动,也不能再逆时针转动,从而能够可靠限制把手本体转动。将该把手设置在舱体顶壁上,工作人员需要拉住把手以借力登上舱体顶部进行工作或检修舱顶设备时,由于该把手可以双向限位,可以避免工作人员快到舱顶位置时身体前倾不慎推倒把手,避免工作人员跌倒受伤,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不需要使用把手时,将把手本体转动至收起状态即可,可以避免舱体超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包括上述把手的舱体,把手本体的转动能够得到可靠限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把手的具体实施例在翻转过程中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A-A向局部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把手的具体实施例在收起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把手的具体实施例在翻转使用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1至图4中,1为限位件,2为手握部,3为连杆部,31为小径部,32为大径部,4为支座,41为限位凸起,42为限位槽,5为转轴,6为复位件,7为限位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把手,把手本体的转动能够得到可靠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核心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把手的舱体,把手本体的转动能够得到可靠限制。

请参考图1至4,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把手的具体实施例在翻转过程中的主视图;图2为图1的A-A向局部剖面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把手的具体实施例在收起状态下的侧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把手的具体实施例在翻转使用状态下的侧视图。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把手的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包括把手本体、支座4和限位件1。支座4用于固定连接在舱体上,且把手本体通过转轴5转动连接在支座4上。在支座4安装在舱体上之后,把手本体可以相对于舱体转动。支座4上设置有限位凸起41。在把手本体翻转使用状态下,限位凸起41与限位件1设置在把手本体的两侧,且限位凸起41与限位件1均位于把手本体的转动轨迹上,限位件1与限位凸起41的配合可以限制把手本体转动。解除限位件1的限制,即可转动把手本体,使把手本体远离限位凸起41转动直至收起状态。其中,把手本体的翻转使用状态通常指把手本体立设于设置该把手本体的舱体壁面,以便使用者借力。

可见,此种把手通过设置限位件1以及在支座4上设置限位凸起41,能够对把手本体在转动方向上进行双向限位,使把手本体转动至限定位置后,既不能再顺时针转动,也不能再逆时针转动,从而能够可靠限制把手本体转动。将该把手设置在舱体顶壁上,工作人员需要拉住把手以借力登上舱体顶部进行工作或检修舱顶设备时,由于该把手可以双向限位,可以避免工作人员快到舱顶位置时身体前倾不慎推倒把手,避免工作人员跌倒受伤,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不需要使用把手时,将把手本体转动至收起状态即可,可以避免舱体超高的问题。

上述实施例中,限位件1上可以设置限位孔,限位孔滑动套接于把手本体上的连杆部3,连杆部3通过转轴5与支座4连接,即把手本体上的连杆部3为把手本体与支座4直接连接的结构,限位件1可以在连杆部3上沿着连杆部3进行滑动。连杆部3包括小径部31和大径部32,小径部31与限位孔转动配合,即限位件1能够绕着小径部31进行周向转动,大径部32与限位孔周向固定配合,即限位件1与大径部32之间在周向上是固定的,限位件1不能在大径部32处绕着大径部32周向转动。大径部32与支座4的距离小于小径部31与支座4的距离,大径部32相对于小径部31更加靠近支座4。限位件1可以通过在小径部31转动至限位侧并沿着连杆部3滑动至大径部32以实现限位,限位件1的限位侧指的是把手本体的转动方向上由限位件1进行限位的一侧,从而限位件1可以与限位凸起41配合以实现双向限位。在解除限位件1的限位以使把手本体收起时,将限位件1由大径部32向小径部31滑动并反方向转动,然后绕转轴5转动把手本体,即可使把手本体回复到收起状态。其中,本文中连杆部3的径向、轴向以限位孔的中心轴为基准。

此种把手通过对连杆部3的径向尺寸的变化、限位件1的滑动与转动,可以实现限位件1的有效限位,便于操作。

上述实施例中,限位孔与大径部32的径向截面具体可以为相同的矩形,小径部31的径向截面具体可以为圆形,且小径部31与限位孔间隙配合。限位件1可以在小径部31处绕着小径部31自由转动,限位件1位于限位侧时,大径部32与限位孔能够完全对应,以使限位件1只能在大径部32上进行轴向滑动。此种截面形状的设置简单方便地实现了连杆部3对限位件1的转动限制,便于加工且限制可靠。具体地,限位孔与大径部32的径向截面可以为正方形,便于加工。当然,连杆部3也可以通过其他设置方式实现对限位件1的限位。

上述实施例中,连杆部3还可以包括设置在小径部31与大径部32之间的过渡部,过渡部的径向尺寸由大径部32向小径部31渐缩。过渡部可以起到导向作用,有利于提高限位件1的定位速度。

上述各个实施例中,大径部32的棱上可以设有倒角,以减小大径部32与限位孔之间的磨损,有利于延长大径部32与限位件1的使用寿命。

上述各个实施例中,限位件1可以包括第一直管和第二直管,限位孔设于第一直管上,第一直管与第二直管之间设有转角,即第一直管的中心轴与第二直管的中心轴不平行且不共线,第一直管移动至与大径部32配合状态下,第二直管的端部能够与舱体接触支撑,舱体对第二直管具有支撑力,在转角处,第二直管对第一直管具有支撑力,进而通过第一直管支撑连杆部3,从而实现限位件1的限位。此种限位件1便于加工,且限位操作方便。其中,转角的角度可以根据把手本体相对于舱体需要翻转的角度以及限位凸起41的位置进行设置。

上述各个实施例中,把手本体包括两个平行的连杆部3和连接于两个连杆部3之间的手握部2,其中一个连杆部3上设有限位件1,每个连杆部3均转动连接于支座4,把手本体便于手握,且一个连杆部3上配合设置限位件1,能够在保证限位可靠的同时便于操作。当然,每个连杆部3可以分别对应设置限位件1。又或者,把手本体可以设置为一个连杆部3以及设置在连杆部3的端部的一个圆环状的手握环或者设置为其他形状。

具体地,手握部2上可以设置有防滑纹路,以提高把手的安全性。

上述各个实施例中,连杆部3可以中空设置,连杆部3内设有限位销7和用于推动限位销7朝向支座4运动的复位件6,支座4上的把手本体的两个转动极限处均设有限位槽42,限位槽42与限位销7配合限位,且限位槽42的侧壁能够在把手本体的转动过程中将限位销7推出限位槽42。在把手本体转动至两个转动极限处即翻转使用状态的位置和收起状态的位置时,限位销7均在复位件6的推动下进入限位槽42中,在对把手本体不施加拉动力时,把手本体的位置可以相对于支座4固定,便于提高把手本体在两种状态下的稳定性。在限位销7与一个限位槽42配合限位时,如果绕着转轴5推动把手本体,限位槽42会逐渐将限位销7推回至连杆部3中,此时复位件6产生回复力,直至把手本体转动至另一限位槽42时,限位销7在复位件6的回复力的作用下将限位销7逐渐被推出,使限位销7与另一限位槽42进行限位。

具体地,复位件6可以为弹簧,便于安装且能够保证复位效果。当然,复位件6也可以为磁性件或者其他设备。

上述各个实施例中,限位销7的端部的截面与限位槽42的截面可以均为三角形,便于加工。当然,限位槽42及限位销7的端部的截面形状不限于此。

上述各个实施例中,把手本体与支座4之间的转轴5具体可以为开口销,且开口销与把手本体或者支座4的连接处可以通过设置垫圈进行防护。

当然,限位件1的设置方式不限于上述各个实施例。在另一种具体实施例中,限位件1可以为可拆卸连接于把手本体的支撑杆,且支撑杆与支座4之间设置锁定件,在把手本体翻转使用时,可以通过支撑杆的支撑以及限位凸起41进行双向限位,在把手本体的收起状态下,解开锁定件的锁定,收起支撑杆,即可转动把手本体至收起,设置方便。

除了上述把手,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包括上述实施例公开的把手的舱体,把手设置在舱体的顶壁,该舱体由于采用了上述把手,能够可靠限制把手本体转动,工作人员需要拉住把手以借力登上舱体顶部进行工作或检修舱顶设备时,由于该把手可以双向限位,可以避免工作人员快到舱顶位置时身体前倾不慎推倒把手,避免工作人员跌倒受伤,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不需要使用把手时,将把手本体转动至收起状态即可,可以避免舱体超高的问题。该舱体的其他各部分的结构请参考现有技术,本文不再赘述。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舱体及其把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