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坐骑两用滑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80374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滑板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便携式坐骑两用滑板。



背景技术:

目前,大多数滑板车功能单一,一般供使用者单脚踏在上面,另一只脚蹬地面,利用脚对地面的反作用力,推动滑板车与使用者的身体向前滑行,达到娱乐和健身的目的,这样长时间站立,仅依靠单脚蹬地,则可能造成两脚肌肉疲劳。即使出现了部分电动滑板车,也是采用双脚站立的姿势,易疲劳,稳定性差。

另外,市面上的滑板车在使用时,多采用一个较长的把手直立设置于底板上,不方便携带,难以实现便携的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携带方便、有效提高使用者舒适性、降低疲劳感的便携式坐骑两用滑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携式坐骑两用滑板,包括底板、骑行把手、坐姿把手和电池组,所述底板底部的前后分别设置车轮,所述骑行把手和坐姿把手分别设置在底板的前后两端、且均与底板下部铰接,所述底板包括设置于上表面的把手槽一、把手槽二,所述骑行把手折叠后能够卡于把手槽一中,所述坐姿把手折叠后能够卡于把手槽二中;所述电池组设置于坐姿把手一侧底板下方、能够驱动坐姿把手侧的车轮前行,所述骑行把手沿杆体设置乘坐板、用于坐姿行驶时乘坐。

作为优选,底板底部的前后车轮分别设置在轮轴上,所述骑行把手、坐姿把手下端均套装在轮轴上。

作为优选,骑行把手、坐姿把手下端均通过锁紧部件分别与轮轴固定。

作为优选,底板前后两端设有开口槽,所述骑行把手、坐姿把手分别穿过开口槽与底板下方的轮轴连接,所述开口槽开口端设有限位挡柱。

作为优选,底板的后部上表面设置有摩擦层。

作为优选,底板宽度为300-450mm。

作为优选,骑行把手还包括中空主杆、伸缩把手,所述伸缩把手可在中空主杆内伸缩并用锁紧元件固定。

作为优选,伸缩把手端部设有防滑橡胶套。

作为优选,乘坐板为矩形、且套装在骑行把手杆体上,所述乘坐板中间厚、两侧薄。

作为优选,乘坐板采用软质橡胶。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操作简单方便,通过采用折叠的结构形式,实现便于携带和使用的要求,可以采用站立或者乘坐两种姿势,适合不同人群使用,能够方便的实现休闲出行和娱乐健身的功能,顺应绿色出行的环保理念,同时兼具锻炼身体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坐骑两用滑板携带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一种便携式坐骑两用滑板坐姿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一种便携式坐骑两用滑板站姿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一种便携式坐骑两用滑板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板;11、把手槽一;12、把手槽二;13、矩形槽;14、摩擦层;2、骑行把手;21、中空套杆;22、伸缩把手;221、防滑橡胶套;23、锁紧机构;3、坐姿把手;4、电池组;5、车轮;6、轮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4所示的一种便携式坐骑两用滑板,包括底板1、骑行把手2、坐姿把手3和电池组4,所述底板1底部的前后分别设置车轮5,所述骑行把手2和坐姿把手3分别设置在底板1的前后两端、且均与底板1下部铰接,所述底板1包括设置于上表面的把手槽一11、把手槽二12,所述骑行把手2折叠后能够卡于把手槽一11中,所述坐姿把手3折叠后能够卡于把手槽二12中;所述电池组4设置于坐姿把手3一侧底板1下方、能够驱动坐姿把手3侧的车轮5前行,所述骑行把手2沿杆体设置乘坐板24、用于坐姿行驶时乘坐。该滑板为坐骑两用的形式,便于使用者采用不同的姿势进行操作,当采用骑行姿势的时候,将骑行把手2打开、坐姿把手3闭合卡在把手槽二12中,采用一脚蹬地、一脚踩在底板1上的姿势,当采用坐姿姿势的时候,将坐姿把手3打开、骑行把手2闭合卡在把手槽一11中,使用者坐在乘坐板24上,启动电池组4带动滑板向坐姿把手3侧行进,操作简单省力,使使用者拥有舒适的驾驶感,平时携带时,将骑行把手2和坐姿把手3均闭合,分别卡入把手槽一11、把手槽二12中,使用者可以方便的进行携带,提高使用的便利性和舒适性。

作为优选,底板1底部的前后车轮5分别设置在轮轴6上,所述骑行把手2、坐姿把手3下端均套装在轮轴6上。车轮5设置在轮轴6上,便于保证滑板的同步运行,使滑板运行稳定,同时也可以将骑行把手2和坐姿把手3分别固定在前后两个轮轴6上,结构简单,易于连接,一方面降低了制作成本,同时也提高了骑行把手2、坐姿把手3折叠时的便利性。

作为优选,骑行把手2、坐姿把手3下端均通过锁紧部件23分别与轮轴6固定。为了在使用过程中保证骑行把手2和坐姿把手3的位置稳定性,分别在骑行把手2和轮轴6之间、坐姿把手3和轮轴6之间设置锁紧部件23,保证骑行把手2、坐姿把手3和轮轴6之间的位置稳定性,对应不同的使用者,可以对骑行把手2、坐姿把手3的倾斜角度进行适当的调整,便于提高使用者使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舒适度。

作为优选,底板1前后两端设有开口槽13,所述骑行把手2、坐姿把手3分别穿过开口槽13与底板1下方的轮轴6连接,所述开口槽13开口端设有限位挡柱。开口槽13的设置使骑行把手2和坐姿把手3在折叠后占用空间小,能够节省更多的空间,同时也使整个滑板的整体设计尺寸变小,体现了结构设计的合理性,降低了原材料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作为优选,底板1的后部上表面设置有摩擦层14。摩擦层14设置在底板1的后部是因为骑行把手2设置在底板1前端,使用者采用骑行姿势时,踩在底板1上的脚对应底板1后部的位置,该位置对应的设置上摩擦层14是为了使使用者的脚和底板1之间的摩擦力更大,保证脚和底板1对应位置稳定接触不产生滑动,实现行进过程中的稳定性,避免出现使用者使用时摔伤、滑伤的危险。

作为优选,底板1宽度为300-450mm。底板1设置为300-450mm的宽度尺寸为了保证当使用者在采用坐姿姿势时能够拥有舒适的体验,避免底板1尺寸过小造成乘坐不安全或乘坐不适情况的出现,同时骑行把手2上设置的乘坐板24可以便于提高使用者乘坐的舒适性,便于实现良好的坐乘体验。

作为优选,骑行把手2还包括中空主杆21、伸缩把手22,所述伸缩把手22可在中空主杆21内伸缩并用锁紧元件固定。骑行把手2采用中空主杆21和伸缩把手22相套设的形式,便于实现骑行把手2高度的调整,使该滑板能够适用不同高度的使用者,该伸缩形式调整简单方便,且设有锁紧元件,能够将中空主杆21和伸缩把手22稳定的连接成一体,实现骑行把手2良好的整体性,同时结合对骑行把手2和轮轴6之间的锁紧部件进行调整以实现骑行把手2倾斜角度的调整,保证使用者的安全舒适。坐姿把手3采用同样的伸缩形式,方便使用者在坐姿乘坐时对坐姿把手3进行高度以及角度的调整,提高乘坐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作为优选,伸缩把手22端部设有防滑橡胶套221。伸缩把手22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使用者手心出汗造成打滑滑脱,为了保证安全性,在伸缩把手22两端加设防滑橡胶套221以便于保证使用者的使用安全。

作为优选,乘坐板24为矩形、且套装在骑行把手2杆体上,所述乘坐板24中间厚、两侧薄。乘坐板24设置在骑行把手2的杆体上,在采用坐姿的形式时,将骑行把手2折叠于把手槽一11中,此时乘坐板24的位置和使用者乘坐的位置相对应,乘坐者可以坐在乘坐板24上,以提高乘坐的安全性。

作为优选,乘坐板24采用软质橡胶。乘坐板24采用软质橡胶,保证乘坐者在坐的过程中拥有舒适的体验,提高乘坐的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操作简单方便,通过采用折叠的结构形式,实现便于携带和使用的要求,可以采用站立或者乘坐两种姿势,适合不同人群使用,能够方便的实现休闲出行的功能,顺应绿色出行的环保理念,同时兼具锻炼身体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