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度可自动调节的导流罩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700132阅读:611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度可自动调节的导流罩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导流罩,具体涉及一种高度可自动调节的导流罩及其控制方法,属于载货汽车部件领域。



背景技术:

为减小汽车高速行驶时的行驶阻力和降低油耗,载货汽车一般都装有导流罩,当货箱货物高度比导流罩的高度高时,导流效果差;当货箱货物高度低于导流罩时,行驶阻力大,增加油耗。

现有的车用导流罩仅能适用一种载货高度,不能根据货箱货物的高度自动调节导流罩的高度和角度,大大降低了导流罩的导流效果,通用性差,且燃油经济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度可自动调节的导流罩及其控制方法,可实现导流罩高度与货物高度的自动匹配。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一种高度可自动调节的导流罩,包括导流罩本体,所述导流罩本体包括导流罩外板、与导流罩外板活动配合的导流罩内板,所述导流罩外板采用立体流线形结构,还包括安装在驾驶室顶棚上用于配合举升导流罩外板的举升机构和传动机构;

所述导流罩外板上设有红外距离传感器、雷达测距传感器,所述红外距离传感器、雷达测距传感器分别具有两个,且两红外距离传感器对称布置在导流罩外板的两端,所述两雷达测距传感器对称布置在导流罩外板的两端;

所述举升机构的上端、下端分别通过举升支架与导流罩外板相连;

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传动上支架、传动下支架、设置在传动上下支架间的传动杆,所述传动下支架内设有电机、与电机连接的传动齿轮一、及与传动齿轮一配合的传动齿轮二,所述传动齿轮二与所述传动杆连接,传动杆的另一端伸至传动上支架内,所述传动上支架与导流罩外板的上端连接,所述传动下支架与驾驶室顶棚固定;

通过电机驱动传动齿轮一、传动齿轮二,带动传动杆在传动上支架内移动,实现举升机构的上下移动,控制导流罩外板相应位移。

作为改进,所述导流罩外板水平方向的宽度与驾驶室匹配,前后方向的长度不大于驾驶室尺寸。

作为改进,所述举升支架具有四个,两举升支架对称设置在导流罩外板的上端,两举升支架对称设置在导流罩外板的下端。

作为改进,所述电机通过电机支架固定在传动下支架内;

所述电机支架采用L型板,电机支架的一端与电机固定连接,另一端与传动下支架固定连接。

作为改进,所述传动上支架的底部固定有限位螺母,所述传动杆与限位螺母配合安装,传动杆的上端贯穿传动上支架底板并伸至传动上支架内。

作为改进,所述传动上支架的顶部通过螺栓与举升机构固定连接;

所述传动下支架的底部设有耳板,耳板上开有螺栓孔,所述传动下支架通过螺栓固定在驾驶室顶棚上。

作为改进,所述传动杆上开有传动螺纹,所述传动螺纹采用梯形或矩形螺纹。

作为改进,所述导流罩外板的下端设有用于连接驾驶室顶棚的固定铰链;

所述导流罩内板上设有用于连接驾驶室顶棚的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采用L型板,固定支架的一端与导流罩内板固定,另一端与驾驶室顶棚固连。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高度可自动调节导流罩的控制方法,还包括控制开关、控制器和指示灯,所述控制开关、指示灯、红外距离传感器、雷达测距传感器分别与控制器连接,所述控制器与电机连接并控制电机启停;

所述红外距离传感器用于检测货物高度,并将检测信号传输给控制器;

所述雷达测距传感器用于检测雷达测距传感器自身至驾驶室顶棚的距离,并将检测信号传输给控制器;

具体控制过程如下:

当控制开关关闭时,电机不工作,导流罩保持原位置不移动;

当控制开关打开时,雷达测距传感器开始工作,电机开始工作升高导流罩到最大高度,红外距离传感器开始工作,如果红外信号被货物阻断,则保持导流罩最大高度,否则降低导流罩高度直到红外信号被阻断,则电机停止工作,导流罩保持高度;如果导流罩降低到最低高度,红外信号还没被阻断,则保持导流罩最低高度,否则,正常调节导流罩高度。

作为改进,所述控制开关、指示灯分别安装在驾驶室的操作台上,所述控制器位于操作台内;所述雷达测距传感器的测量范围为200mm-400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用性好,导流罩的高度可以根据货箱货物的高度自动调节;

2)导流效果好,可有效降低车辆行驶阻力,提升燃油经济性;

3)采用机电液相结合的方式控制导流罩,有效实现导流罩的自动调节;

4)结构合理,零部件少,易于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传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红外距离传感器,2、雷达测距传感器,3、导流罩内板,4、导流罩外板,5、固定铰链,6、固定支架,7、举升支架,8、举升机构,9、传动机构,10、传动上支架,11、传动杆,12、限位螺母,13、传动齿轮一,14、传动齿轮二,15、电机,16、电机支架,17、传动下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通过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是应该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

如图1、图2所示,一种高度可自动调节的导流罩,包括导流罩本体,所述导流罩本体包括导流罩外板4、与导流罩外板4活动配合的导流罩内板3,导流罩外板4采用立体流线形结构,还包括安装在驾驶室顶棚上用于配合举升导流罩外板4的举升机构8和传动机构9;

所述导流罩外板4上设有红外距离传感器1、雷达测距传感器2,所述红外距离传感器1、雷达测距传感器2分别具有两个,且两红外距离传感器1对称布置在导流罩外板4的两端,所述两雷达测距传感器2对称布置在导流罩外板4的两端;

所述举升机构8的上端、下端分别通过举升支架7与导流罩外板4相连;

所述传动机构9包括传动上支架10、传动下支架17、设置在传动上下支架间的传动杆11,所述传动下支架17内设有电机15、与电机15连接的传动齿轮一13、及与传动齿轮一13配合的传动齿轮二14,所述传动齿轮二14与所述传动杆11连接,传动杆11的另一端伸至传动上支架10内,所述传动上支架10与导流罩外板4的上端连接,所述传动下支架17与驾驶室顶棚固定;

通过电机15驱动传动齿轮一13、传动齿轮二14,带动传动杆11在传动上支架10内移动,实现举升机构8的上下移动,控制导流罩外板4相应位移。

作为实施例的改进,所述导流罩外板4水平方向的宽度与驾驶室匹配,前后方向的长度不大于驾驶室尺寸。有效满足货箱内货物的导流需求。

作为实施例的改进,所述举升支架7具有四个,两举升支架7对称设置在导流罩外板4的上端,两举升支架7对称设置在导流罩外板4的下端。通过设置的多个举升支架7,有效支撑导流罩外板4的举升移动。举升机构8由若干钢管组成,钢管的端部相互铰接,当举升时,举升机构8的高度相应发生变化,使导流罩外板4移动举升。

作为实施例的改进,所述电机15通过电机支架16固定在传动下支架17内;

所述电机支架16采用L型板,电机支架16的一端与电机15固定连接,另一端与传动下支架17固定连接。结构设计合理,安装稳固性高,且拆装方便。

作为实施例的改进,所述传动上支架10的底部固定有限位螺母12,所述传动杆11与限位螺母12配合安装,传动杆11的上端贯穿传动上支架10底板并伸至传动上支架10内。通过传动杆11与限位螺母12配合的传动作用,当传动杆11移动时,带动传动上支架10的位置发生变化,进而举升机构8相应移动,有效实现导流罩外板4的举升移动。

作为实施例的改进,所述传动上支架10的顶部通过螺栓与举升机构8固定连接;

所述传动下支架17的底部设有耳板,耳板上开有螺栓孔,所述传动下支架17通过螺栓固定在驾驶室顶棚上,安装稳固性高,拆装方便。

作为实施例的改进,所述传动杆11上开有传动螺纹,所述传动螺纹采用梯形或矩形螺纹,使用方便,传动效果好。

作为实施例的改进,所述导流罩外板4的下端设有用于连接驾驶室顶棚的固定铰链5,有效满足导流罩外板4的移动要求;

所述导流罩内板3上设有用于连接驾驶室顶棚的固定支架6,所述固定支架6采用L型板,固定支架6的一端与导流罩内板3固定,另一端与驾驶室顶棚固连,安装方便,结构稳固性高。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任一项所述高度可自动调节导流罩的控制方法,还包括控制开关、控制器和指示灯,所述控制开关、指示灯、红外距离传感器1、雷达测距传感器2分别与控制器连接,所述控制器与电机15连接并控制电机15启停;

所述红外距离传感器1用于检测货物高度,并将检测信号传输给控制器;

所述雷达测距传感器2用于检测雷达测距传感器2自身至驾驶室顶棚的距离,并将检测信号传输给控制器;

具体控制过程如下:

当控制开关关闭时,电机15不工作,导流罩保持原位置不移动;

当控制开关打开时,雷达测距传感器2开始工作,电机15开始工作升高导流罩到最大高度,红外距离传感器1开始工作,如果红外信号被货物阻断,则保持导流罩最大高度,否则降低导流罩高度直到红外信号被阻断,则电机15停止工作,导流罩保持高度;如果导流罩降低到最低高度,红外信号还没被阻断,则保持导流罩最低高度,否则,正常调节导流罩高度。

作为实施例的改进,所述控制开关、指示灯分别安装在驾驶室的操作台上,所述控制器位于操作台内;所述雷达测距传感器2的测量范围为200mm-400mm。

在汽车行业,特别是重卡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而降低车辆油耗则成为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以汽车行驶10万公里为例,导流罩每百公里降低油耗0.5L,则每10万公里汽车可节省燃油500L。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