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鞍管一体的折叠鞍座及其折叠展开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878169阅读:458来源:国知局
与鞍管一体的折叠鞍座及其折叠展开方法与流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折叠电动车及其折叠方法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与鞍管一体的折叠鞍座及其折叠展开方法。

[

背景技术:
]

在现有技术中,折叠自行车、折叠电动车由于其便于携带,能够解决短途出行以及上下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越来越受到欢迎。折叠电动车,就是能够通过折叠,缩小体积,实现便携目的的交通工具,其各个部件通过设计者的巧妙发明设计都能够进行折叠。我国专利:cn2010201751414公开了一种两轮车可折叠鞍座,其结构非常简单,但是稳定性较差,结构不够稳固,易在使用中引发安全事故。

因此,设计一种新型的,与鞍管一体的折叠鞍座及其折叠展开方法,不但要照顾到折叠车结构上的需要,还要考虑到安全和折叠的简易性。

[

技术实现要素:
]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折叠方便,结构安全牢固的与鞍管一体的折叠鞍座及其折叠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设计一种与鞍管一体的折叠鞍座,包括鞍座、鞍管和抱箍,鞍座包括坐垫和减震钢丝,鞍管由上鞍管、中鞍管、下鞍管以及连接上、中鞍管的弯折机构构成,其特征在于鞍座底部设有鞍座固定机构,上鞍管上部一侧设有竖向设置的长条形通孔形成滑道,滑道内设有轴,轴与鞍座固定机构连接,鞍座能沿轴翻转并随轴在滑道内上下移动,上鞍管的顶部固定有一鞍座挂钩,在鞍座固定机构上设有与鞍座挂钩对应的鞍座挂杆,鞍座挂钩的下部为一纵向的突起扳手,上部为与挂杆形状配合的挂钩,鞍座固定机构上设置有销轴,鞍座挂钩通过与鞍座固定机构的销轴配合,来实现鞍座的固定。

所述的上鞍管和中鞍管通过转轴连接,上鞍管通过转轴能沿中鞍管向下弯折,上鞍管上设有鞍管扳手,中鞍管上设有与鞍管扳手相配合的中鞍管挂杆。

所述的中鞍管套设在下鞍管的内腔中,中鞍管与下鞍管的连接处设有抱箍,通过抱箍对鞍管的抱紧力作用进行伸缩调节。

所述的鞍座中部具有用于握抓的开口。

所述的鞍座固定机构底部与鞍管顶部具有相互配合的卡接面。

所述的鞍座扳手和鞍管扳手均设有斜面。

本发明还设计一种所述折叠鞍座的折叠展开方法,具体如下:

折叠第一步:打开抱箍扳手,中上鞍管与鞍座可缩短至一定尺寸,闭合抱箍扳手;

折叠第二步:拉起鞍座扳手,此时鞍座即可上下翻转,旋转至与滑道平行角度,鞍管侧面与鞍座固定机构下平面贴合进行限位;

折叠第三步:鞍座沿滑道滑动,滑动至鞍座管的限位螺丝处;

折叠第四步:扳开鞍管板手一定角度,克服弹簧对其的压力,中间设计有尼龙套,进行自润滑,此时鞍管总成和鞍座总成一起便可以旋转,转至鞍座表面接触到车架表面即可;

需要展开时,打开抱箍,鞍座伸长至一定尺寸后闭合抱箍,搬起整个鞍座总成,由于鞍座扳手和鞍管扳手分别设计有斜面,搬起时会自动导入到挂杆上勾住挂杆,极为方便快捷的回到展开时的状态。

本发明同现有技术相比,其优点在于:其鞍座一体化设计的结构更加稳定,折叠只需要通过扳动扳手就能够实现,使用方便,能够便捷的实现展开与折叠,且产品的折叠形态更加小巧。

[附图说明]

图1为与鞍管一体的折叠鞍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与鞍管一体的折叠鞍座折叠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a;

图3为与鞍管一体的折叠鞍座折叠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b;

图4为与鞍管一体的折叠鞍座折叠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c;

图5为与鞍管一体的折叠鞍座折叠完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坐垫2.鞍座挂杆3.弹簧4.鞍座挂钩41.突起扳手5.上鞍管6.中鞍管挂杆7.中鞍管8.下鞍管9.限位块10.尼龙套11.抱箍12.鞍管扳手13.滑道14.鞍座固定机构15.减震钢丝16.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这种装置的结构和方法的原理对本专业的人来说是非常清楚的。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可伸缩折叠鞍座结构如下,如图1所示,包括鞍座和鞍管、抱箍11,鞍座包括坐垫1和减震钢丝15。鞍管由上鞍管5、中鞍管7、下鞍管8,及连接上鞍管5和下鞍管8的弯折机构构成。所述的鞍座的高度可通过抱箍11对鞍管的抱紧力作用进行伸缩调节,鞍座底部设置鞍座固定机构14,鞍座固定机构14与鞍管通过轴连接,使鞍座可随轴转动并沿轨道滑动。在上鞍管5的顶部固定有一鞍座挂钩4,在鞍座固定机构14上设置有与鞍座挂钩4对应的鞍座挂杆2,鞍座挂钩4的下部为一纵向的突起扳手41,上部为与挂杆形状配合的挂钩,鞍座固定机构14上设置有销轴,鞍座挂钩4通过与鞍座固定机构14的销轴配合,来实现鞍座的固定。鞍座可随轴旋转一定角度,并在滑道内进行滑动,中部鞍管通过鞍管扳手的打开闭合还可以实现进一步的折叠。所述的上鞍管5和中鞍管7通过转轴16连接,上鞍管5通过转轴16能沿中鞍管7向下弯折,上鞍管5上设有鞍管扳手12,中鞍管7上设有与鞍管扳手12相配合的中鞍管挂杆6。所述的中鞍管7套设在下鞍管8的内腔中,中鞍管7与下鞍管8的连接处设有抱箍11,通过抱箍对鞍管的抱紧力作用进行伸缩调节。所述的鞍座中部具有用于握抓的开口。所述的鞍座固定机构14底部与鞍管顶部具有相互配合的卡接面。所述的鞍座扳手4和鞍管扳手12均设有斜面。所述的下鞍管8外侧设有尼龙套10,下鞍管8底端内设有限位块9。

实施例

折叠过程:

参见图2和图3折叠第一步:打开抱箍扳手,中上鞍管与鞍座可缩短至一定尺寸,闭合抱箍扳手。

参见图3,折叠第二步:拉起鞍座扳手,此时鞍座即可上下翻转,旋转至与滑道平行角度,鞍管侧面与鞍座固定机构下平面贴合进行限位。

折叠第三步:鞍座沿滑道滑动,滑动至鞍座管的限位螺丝处。

参见图4,折叠第四步:扳开鞍管板手一定角度,克服弹簧对其的压力,中间设计有尼龙套,进行自润滑,此时鞍管总成和鞍座总成一起便可以旋转,转至鞍座表面接触到车架表面即可。

反之,需要展开时,打开抱箍,鞍座伸长至一定尺寸后闭合抱箍。搬起整个鞍座总成,由于鞍座扳手和鞍管扳手分别设计有斜面,搬起时会自动导入到挂杆上勾住挂杆,极为方便快捷的回到展开时的状态。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折叠电动车及其折叠方法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与鞍管一体的折叠鞍座及其折叠展开方法,鞍座底部设有鞍座固定机构,上鞍管上部一侧设有竖向设置的长条形通孔形成滑道,滑道内设有轴,轴与鞍座固定机构连接,鞍座能沿轴翻转并随轴在滑道内上下移动,上鞍管的顶部固定有一鞍座挂钩,在鞍座固定机构上设有与鞍座挂钩对应的鞍座挂杆,鞍座挂钩的下部为一纵向的突起扳手,上部为与挂杆形状配合的挂钩,鞍座固定机构上设置有销轴,鞍座挂钩通过与鞍座固定机构的销轴配合,来实现鞍座的固定。本发明同现有技术相比,其优点在于:其鞍座一体化设计的结构更加稳定,折叠只需要通过扳动扳手就能够实现,使用方便,产品的折叠形态更加小巧。

技术研发人员:黄嘉文;鲁安予;赵静晨;盛翁欣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黄嘉文;鲁安予;赵静晨;盛翁欣
技术研发日:2017.06.27
技术公布日:2017.11.0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