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07627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转向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如日本特开2014-227047号公报所示那样,有通过马达产生转向轴的轴向推力那样的汽车用的转向装置。对于日本特开2014-227047号公报所示的转向装置而言,在两侧经由横拉杆等连结有转向轮的转向轴的外周面形成有滚珠丝杠轴,在滚珠丝杠轴经由滚珠而螺纹配合有滚珠螺母。而且,滚珠螺母在轴线方向上与带齿的从动带轮连结,从动带轮通过带与固定于马达的输出轴的带齿的驱动带轮连接。通过这样的结构,若驾驶员转向操纵方向盘,则滚珠螺母被马达驱动而相对于滚珠丝杠轴旋转,从而对滚珠丝杠轴赋予由马达形成的辅助力,进而辅助由驾驶员输入至方向盘的转向操纵扭矩。

对于日本特开2014-227047号公报所示的转向装置而言,将滚珠螺母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壳体旋转的轴承的外圈,以相对于壳体能够沿轴线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并且在轴承的外圈的轴线方向上两侧与壳体之间设置有由碟簧等构成的弹性支承部。通过这样的结构,常规状况下,通过弹性支承部的弹力使轴承的外圈位于轴线方向的移动范围的中央。但是,若驾驶员对处于中立位置的方向盘进行转向操纵,则在对滚珠丝杠轴赋予由马达形成的辅助力前,由驾驶员操作的转向操纵扭矩输入滚珠丝杠轴,轴承的外圈对抗弹性支承部的弹力而相对于壳体稍微沿轴线方向移动,转向轮偏离中立位置进行转向。因此,在驾驶员对处于中立位置的方向盘进行操作的情况下,处于中立位置的转向轮的转向的初期响应性良好。

在作业者组装日本特开2014-227047号公报所示的转向装置时,预先将滚珠丝杠轴、滚珠螺母、轴承以及弹性支承部作为子组件组装,并将该子组件组装于壳体。然而,对于日本特开2014-227047号公报所示的转向装置而言,在将子组件组装于壳体时,存在弹性支承部从子组件脱落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在将预先组装了滚珠丝杠轴、滚珠螺母、轴承以及弹性支承部的子组件组装于壳体时能够防止弹性支承部从子组件脱落的转向装置。

本发明的一方式的转向装置具备:转向轴,其沿轴线方向移动而使转向轮转向;滚珠丝杠机构,其具备形成于上述转向轴的外周面的滚珠丝杠轴、和经由多个滚珠而与上述滚珠丝杠轴螺纹配合的滚珠螺母;马达,其输出转矩;驱动带轮,其传递从上述马达输出的上述转矩;从动带轮,其以能够与上述滚珠螺母一体旋转的方式设置于上述滚珠螺母;环状的齿带,其在上述驱动带轮与上述从动带轮之间传递上述转矩;壳体,其收容上述转向轴、上述滚珠丝杠机构以及上述从动带轮,并形成有在上述轴线方向上相互对置的第一卡止面和第二卡止面;轴承,其具备:与上述滚珠螺母或者上述从动带轮嵌合的内圈、和以相对于上述内圈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设置于上述内圈的外周侧并以在上述第一卡止面与上述第二卡止面之间相对于上述壳体能够沿上述轴线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的外圈;第一弹性支承部,其形成为环状,设置于上述外圈的一端面与上述第一卡止面之间,在上述轴线方向对上述外圈进行弹性支承;第二弹性支承部,其形成为环状,设置于上述外圈的另一端面上述与第二卡止面之间,在上述轴线方向上对上述外圈进行弹性支承;第一防脱部件,其形成为环状,是将上述内圈固定于上述滚珠螺母或者上述从动带轮的部件,卡止上述第一弹性支承部;以及第二防脱部件,其形成为环状,一体地设置于上述滚珠螺母或者上述从动带轮,卡止上述第二弹性支承部。

根据上述转向装置,第一防脱部件卡止第一弹性支承部,第二防脱部件卡止第二弹性支承部。由此,在将组装有转向轴、滚珠丝杠机构、从动带轮、第一弹性支承部以及第二弹性支承部的子组件组装于壳体时,通过第一防脱部件卡止第一弹性支承部,通过第二防脱部件卡止第二弹性支承部。因此,在将子组件组装于壳体时,可防止第一弹性支承部和第二弹性支承部从子组件脱落。

附图说明

根据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上述及更多的特点和优点会变得更加清楚,其中对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其中,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转向操纵辅助机构的局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图2的轴承部的周围局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4a是防脱部件的主视图。

图4b是防脱部件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转向装置的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中,转向装置s1具有:转向操纵机构10、转向机构20、转向操纵辅助机构30以及扭矩检测装置40。

转向操纵机构10具备方向盘11和转向传动轴12。方向盘11固定于转向传动轴12的端部。为了使转向轮26转向,转向传动轴12传递施加于方向盘11的转向操纵扭矩。转向传动轴12连结管柱轴13、中间轴14以及小齿轮轴15而构成。小齿轮轴15具有输入轴15a、输出轴15b以及扭杆15c。在输入轴15a的输入侧部分连接有中间轴14的输出侧部分,在输出轴15b的输出侧部分形成有小齿轮齿15d。

转向机构20具有转向轴21和以近似圆筒形状形成的壳体22。转向轴21以能够沿着轴线方向直线往复移动的方式被收容并支承于壳体22。以下的说明中,也将沿着转向轴21的轴线方向的方向仅称为轴线方向a(参照图1~图3)。另外,图1~图3中,将纸面左侧作为在轴线方向a上的第一侧(第一端侧),将纸面右侧作为在轴线方向a上的第二侧(第二端侧)。

壳体22由铝合金等轻质金属构成。壳体22具备第一壳体22b、和固定于第一壳体22b的在轴线方向a上的另一端侧(图1中,右侧)的第二壳体22a。壳体22收容转向轴21、后述的滚珠丝杠机构33以及从动带轮34。小齿轮轴15在第二壳体22a内被支承为能够旋转。在转向轴21形成有齿条齿21a,齿条齿21a和小齿轮齿15d彼此啮合,构成齿条小齿轮机构。

转向轴21在两端部具有接头27、28。接头27、28由转向轴21的两端扩径而形成。在接头27、28的两端部连结有横拉杆24、24,横拉杆24、24的顶端与组装有转向轮26的未图示的转向节连结。由此,若对方向盘11进行转向操纵而使其旋转,则该转向操纵扭矩传递至转向传动轴12,使小齿轮轴15旋转。小齿轮轴15的旋转通过小齿轮齿15d和齿条齿21a,转换为转向轴21沿着轴线方向a的移动(直线往复移动),从而转向轴21沿着轴线方向a移动。而且,沿着该转向轴21的在轴线方向a上的移动经由横拉杆24、24传递至转向节(省略图示),由此转向轮26、26转向,车辆的行进方向变更。

另外,在壳体22的两端固定有护罩25、25的一端部,该护罩25、25覆盖接头27、28与横拉杆24、24间的接头部分并具有由能够沿轴线方向a伸缩的树脂构成的筒状的波纹部。护罩25、25的另一端部固定于横拉杆24、24,通过护罩25、25来确保转向机构20的包括壳体22的内部在内的收容空间的气密性。由此,防止进水、异物朝壳体22内部的混入。

扭矩检测装置40固定在壳体22的处于小齿轮轴15周围的安装开口部22c。扭矩检测装置40检测扭杆15c的扭转量,并将与扭转量对应的信号向控制部ecu输出。此处所说的扭杆15c是具有与输入轴15a的扭矩输出轴15b的扭矩之差对应地扭转的特性的部件。

转向操纵辅助机构30是将基于扭矩检测装置40的输出受到控制的马达m作为驱动源来对转向操纵机构10赋予转向操纵辅助力的机构。转向操纵辅助机构30具备第一壳体22b、第二壳体22a、第三壳体31、电气设备mcu、旋转轴32、滚珠丝杠机构33以及传递机构35。如图1所示,对于转向操纵辅助机构30而言,使控制部ecu与马达m一体化而得到的电气设备mcu配置得比转向轴21靠下侧(重力方向下方)。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1作为所谓的齿条平行式的装置而构成,并配置于车辆前部的发动机舱内(车室外)。

转向操纵辅助机构30将马达m输出的转矩经由传递机构35传递于滚珠丝杠机构33,通过滚珠丝杠机构33将转矩转换为转向轴21的直线往复运动的移动力,从而对转向操纵机构10赋予转向操纵辅助力。

第一壳体22b具有:圆筒状的第一筒状部231、和形成于第一筒状部231的第二壳体22a侧的第一转向操纵辅助用壳体232。第一筒状部231是主要收容转向轴21的壳体部分。第一转向操纵辅助用壳体232是主要与第二转向操纵辅助用壳体222一起收容转向操纵辅助机构30的装置的部分,比第一筒状部231大径,且以圆筒状形成。

如图2、图3所示,第二壳体22a具有:圆筒状的第二筒状部221、形成于第二筒状部221的第一壳体22b侧的第二转向操纵辅助用壳体222、以及在与轴线方向a正交的方向上形成的连接第二筒状部221和第二转向操纵辅助用壳体222的壁部224(图3示)。第二筒状部221是收容主要转向轴21的壳体部分。第二转向操纵辅助用壳体222是主要收容转向操纵辅助机构30的装置的部分,为比第二筒状部221大径的筒状,形成为向下侧鼓出的形状。在第二转向操纵辅助用壳体222的向下侧鼓出的部分的端面形成有在转向轴21的轴线方向a上贯通的开口部222a(图2示)。

在第二转向操纵辅助用壳体222的外周面突出形成有卡止突起222b。卡止突起222b的在轴线方向a上的第一侧的侧面形成有沿与轴线方向a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抵接面222c。第一转向操纵辅助用壳体232的在轴线方向a上的第二侧的端部,在第二转向操纵辅助用壳体222的在轴线方向a上的第一侧的端部的外周侧与该端部重叠设置。第一转向操纵辅助用壳体232的在轴线方向a上的第二侧的端面与第二转向操纵辅助用壳体222的抵接面222c抵接。通过这样的构造,在第一壳体22b的第一转向操纵辅助用壳体232的开口部被第二壳体22a的第二转向操纵辅助用壳体222的开口部堵塞的状态下,将第二壳体22a连结于第一壳体22b。

如图2所示,第三壳体31经由板36固定于从第二转向操纵辅助用壳体222的壁部224(图3示)朝向与轴线方向a正交的方向形成的鼓出端面223。第三壳体31的与第二转向操纵辅助用壳体222的鼓出端面223对置的面具有开口311。开口311被板36堵塞。另外,在板36形成有供马达m的输出轴32b沿轴线方向a插通的贯通孔36a。包括马达m的电气设备mcu被收容于第三壳体31内。换句话说,电气设备mcu以与转向轴21分离的方式安装于壳体22,马达m的输出轴32b以在壳体22内延伸的方式配置。详细而言,如图2所示,以输出轴32b的轴线与转向轴21的轴线方向a平行的方式使输出轴32b在壳体22的第二壳体22a内延伸设置。

如图1所示,电气设备mcu具备马达m、和用于驱动马达m的控制部ecu等。马达m输出转矩。马达m具备检测输出轴32b的旋转角度的角度传感器(未图示)。控制部ecu基于扭矩检测装置40的输出信号来决定转向操纵辅助扭矩,控制马达m输出的转矩。

如图2所示,旋转轴32是马达m的输出轴,且传递从马达m输出的转矩。旋转轴32具备输出轴32b、和配置于输出轴32b的外周侧的驱动带轮32a。输出轴32b在板36的贯通孔36a处被轴承313支承为能够旋转。输出轴32b的局部从第三壳体31内向壳体22的位于第三壳体31外部的第二转向操纵辅助用壳体222侧延伸,收容于第二转向操纵辅助用壳体222。驱动带轮32a设置在输出轴32b的外周面中的在轴线方向a上位于第三壳体31的外部的部位。马达m产生的转矩传递至驱动带轮32a。

如图2所示,滚珠丝杠机构33具备滚珠丝杠轴21b和滚珠螺母33a。滚珠丝杠轴21b形成于图1所示的转向轴21的外周,并在沿着轴线方向a的一定范围内形成(图1中,左侧)。滚珠螺母33a经由沿着滚珠丝杠轴21b排列的多个滚珠33b,与转向轴21的滚珠丝杠轴21b螺纹配合。

如图2所示,传递机构35由驱动带轮32a、齿带35a以及从动带轮34构成。驱动带轮32a以及从动带轮34分别是具备由斜齿构成的外齿的齿带轮。传递机构35是经由齿带35a在驱动带轮32a与从动带轮34之间传递马达m产生的转矩的机构。驱动带轮32a设置于输出轴32b的顶端。

带齿的从动带轮34是圆筒形状,且在滚珠螺母33a的外周以能够与滚珠螺母33a一体旋转的方式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通过与形成于从动带轮34的内周面的键槽34a和形成于滚珠螺母33a的外周面的键槽33c卡合的键33d、和螺纹安装于从动带轮34的开口部并按压滚珠螺母33a的一端面的螺纹部件33e,使从动带轮34以能够与滚珠螺母33a一体旋转的方式固定于滚珠螺母33a。

从动带轮34收纳于壳体22内,经由轴承37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壳体22。轴承37周围的构造后面将详细地进行说明。在从动带轮34的外周面的在轴线方向a上的第二侧形成有斜齿形状的齿部34b。从动带轮34的与齿部34b的在轴线方向a上的第二侧邻接的位置形成有外径比齿部34b的齿底小的第一引导凹部34c。另外,在与从动带轮34的齿部34b的在轴线方向a上的第一侧邻接的位置形成有外径比齿部34b的齿底小的第二引导凹部34d。

在第一引导凹部34c的外周面和第二引导凹部34d的外周面分别以无法沿轴线方向a移动的方式安装有形成为环状的引导部38。引导部38与从动带轮34一体地设置。引导部38由圆筒形状的基部38a、和沿与基部38a的形成方向正交的方向从基部38a的一端向基部38a的外周侧延伸的圆环板形状的凸缘部38b构成。凸缘部38b位于与齿部34b邻接的位置。此外,在轴线方向a上的第一侧的引导部38对应于权利要求技术方案所记载的第二防脱部件。

齿带35a是在内周侧具有多个由斜齿构成的内齿的环状的橡胶带,在形成于从动带轮34的外周的齿部34b与形成于驱动带轮32a的外周的齿部32c之间,以与各齿部34b、32c啮合的状态卷绕。通过这样的构造,齿带35a在驱动带轮32a与从动带轮34之间传递转矩。与从动带轮34的齿部34b卡合的齿带35a被两个引导部38的凸缘部38b夹着。通过这样的构造,可限制齿带35a的在轴线方向a上的移动,从而防止齿带35a从齿部34b脱落。在轴线方向a上的第一侧的引导部38(第二防脱部件)的凸缘部38b的第一面与第二弹性支承部65的保持部件62对置,该凸缘部38b的第二面与齿带35a的端面对置。

根据上述的结构,转向操纵辅助机构30根据方向盘11的旋转操作来驱动马达m,使输出轴32b旋转。通过输出轴32b旋转,将转矩传递于驱动带轮32a,从而驱动带轮32a旋转。另外,驱动带轮32a的旋转经由齿带35a传递于从动带轮34。通过从动带轮34旋转,由此与从动带轮34一体地设置的滚珠螺母33a旋转。而且,通过滚珠螺母33a旋转,由此经由滚珠33b将沿转向轴21的轴线方向的转向操纵辅助力传递至转向轴21。

以下,利用图3,对轴承37周围的构造进行说明。在从动带轮34的与第二引导凹部34d的在轴线方向a上的第一侧邻接的位置形成有外径比齿部34b的齿底、第二引导凹部34d小的轴承安装面34e。在第二引导凹部34d与轴承安装面34e之间形成有沿与轴线方向a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台阶面34h。在从动带轮34的与轴承安装面34e的在轴线方向a上的第一侧邻接的位置形成有螺刻出螺纹槽的螺纹部34f。在从动带轮34的与螺纹部34f的在轴线方向a上的第一侧邻接的位置,在整周上凹陷形成c形环槽34g。

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37是双列角接触滚珠轴承。轴承37将从动带轮3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轴支承于第二壳体22a和第一壳体22b。轴承37具备内圈37a、外圈37b以及两列滚珠37c。内圈37a以近似圆筒形状形成,且在外周面,在整周上凹陷地形成有两个内圈轨道面37d。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圈37a在轴线方向a上被分割为两个部分。外圈37b以近似圆筒形状形成,且在内周面,在整周上凹陷地形成有两个外圈轨道面37e。外圈37b配置于内圈37a的外周侧。在内圈37a的内圈轨道面37d与外圈37b的外圈轨道面37e之间,多个滚珠37c以能够沿着轴承37的周向滚动的方式配置。通过这样的构造,内圈37a与外圈37b能够相对旋转。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轴承37使用双列角接触滚珠轴承,因此能够抑制内圈37a与外圈37b之间的晃动。

内圈37a与从动带轮34的轴承安装面34e嵌合。因此,内圈37a与从动带轮34和滚珠螺母33a一体旋转。内圈37a的在轴线方向a上的第二侧的端面与从动带轮34的台阶面34h抵接。

在第一转向操纵辅助用壳体232的内周面,形成有内径比其他的部分内径大的外圈滑动面232a。外圈37b设置于外圈滑动面232a的内周侧。外圈37b的外周面与外圈滑动面232a的嵌合成为间隙配合。换句话说,外圈滑动面232a的内径大于外圈37b的外周面的外径。通过这样的构造,外圈37b相对于第一转向操纵辅助用壳体232的外圈滑动面232a能够沿轴线方向a移动。此外,在外圈37b的外周面与外圈滑动面232a之间涂覆有润滑脂等润滑剂。

在壳体22的内部形成有位于外圈37b的两侧、沿与轴线方向a正交的方向延伸、并在轴线方向a上分离对置的一对卡止面222d、232b。具体而言,在第一转向操纵辅助用壳体232的内周面形成有与外圈滑动面232a的一端连接并沿与轴线方向a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卡止面232b。第一卡止面232b与外圈37b的在轴线方向a上的第一侧的端面分离。

另外,在第二壳体22a的在轴线方向a上的第一侧的端面,换句话说第二转向操纵辅助用壳体222的在轴线方向a上的第一侧的端面,形成有沿与轴线方向a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卡止面222d。第二卡止面222d与外圈37b的在轴线方向a上的第二侧的端面分离。

在第二卡止面222d与外圈37b的在轴线方向a上的第二侧的端面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支承部65。另外,在第一卡止面232b与外圈37b的在轴线方向a上的第一侧的端面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支承部60。第一弹性支承部60和第二弹性支承部65通过将外圈37b支承(弹性支承)为能够沿轴线方向a弹性移动,由此将外圈37b向其移动范围的中央部施力。第一弹性支承部60和第二弹性支承部65由施力部件61和保持部件62构成。在外圈37b的在轴线方向上的第一侧的端面与第一卡止面232b之间,从轴线方向a上的第二侧朝向第一侧,依次设置有施力部件61和保持部件62。在外圈37b的轴线方向的第二侧的端面与第二卡止面222d之间,从轴线方向a上的第一侧朝向第二侧,依次设置有施力部件61和保持部件62。施力部件61为圆环形状,且为具有弹性的金属制的碟簧。施力部件61与外圈37b的端面抵接。

保持部件62是铁等金属制,以截面l字状形成为圆环形状。保持部件62由圆环板形状的防磨损部62a、和从防磨损部62a的内缘向与防磨损部62a的形成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扁平的圆筒形状的保持部62b构成。保持部62b的外径设定为比施力部件61的内径稍小。

施力部件61嵌入保持部件62的保持部62b。该状态下,保持部62b在施力部件61的内周侧在整周上存在,来保持施力部件61。而且,防磨损部62a与施力部件61抵接。另外,防磨损部62a与第一卡止面232b、第二卡止面222d抵接。此外,施力部件61在被沿轴线方向a压缩的状态下,安装于外圈37b的端面与第一卡止面232b之间或者外圈37b的端面与第二卡止面222d之间。通过施力部件61的作用力,外圈37b位于在轴线方向a上的滑动范围的中央位置。通过这样的构造,外圈37b相对于壳体22的第一转向操纵辅助用壳体232能够沿轴线方向a移动规定距离。

引导部38(第二防脱部件)的在轴线方向a上的第一侧的基部38a插通于第二弹性支承部65的保持部件62的内周侧并处于该位置。而且,该引导部38(第二防脱部件)的凸缘部38b位于与第二弹性支承部65的保持部件62的在轴线方向a上的第二侧邻接的位置。而且,引导部38(第二防脱部件)的凸缘部38b的外接圆直径e大于第二弹性支承部65的保持部件62的内切圆直径d。换句话说,引导部38(第二防脱部件)具有比第二弹性支承部65的内切圆直径d大的尺寸e的部分。

在从动带轮34的螺纹部34f处螺纹安装、固定有以环状形成的防脱部件71。防脱部件71是螺纹安装于从动带轮34而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设置的内螺纹螺母部件。该防脱部件71是记载于权利要求技术方案中的第一防脱部件。如图3、图4a、图4b所示,防脱部件71(第一防脱部件)由抵接部71a和突起部71b构成。抵接部71a为圆筒形状(圆环形状)。抵接部71a具有比第一弹性支承部60的保持部件62的内切圆直径d小的外接圆直径c。

突起部71b连接于抵接部71a的同内圈37a相反的一侧。如图4b所示,突起部71b至少形成有一对工具卡合面71c。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部71b的外形为六角螺母形状,为多边形状。如图4a所示,突起部71b具有比抵接部71a的外接圆直径c大径的外接圆直径b。另外,将突起部71b的宽度最大的部分的尺寸b亦即突起部71b的外接圆直径b设定为比第一弹性支承部60的保持部件62的内切圆直径d大。

在防脱部件71的内周面形成有螺纹槽71d。该螺纹槽71d螺纹安装于从动带轮34的螺纹部34f,从而防脱部件71固定于从动带轮34。在防脱部件71固定于从动带轮34的状态下,抵接部71a位于第一弹性支承部60的径向内侧。另外,突起部71b位于与第一弹性支承部60的在轴线方向a上的第一侧邻接的位置,并与第一弹性支承部60的保持部件62对置。

在抵接部71a的顶端形成有与轴线方向a正交的抵接面71e。该抵接面71e与内圈37a的第一侧的侧面抵接,阻止内圈37a的在轴线方向a上的第一侧上的移动。这样,内圈37a的第一侧的侧面与防脱部件71的抵接面71e抵接,内圈37a的第二侧的侧面与从动带轮34的台阶面34h抵接。因此,内圈37a相对于从动带轮34(滚珠螺母33a)无法沿轴线方向a移动。这样,防脱部件71(第一防脱部件)是将内圈37a固定于从动带轮34的部件。在c形环槽34g安装有c形环72。c形环72与防脱部件71的第一侧的端面抵接,从而防止防脱部件71由从动带轮34的螺纹部34f脱落。

如上述说明那样,一方面,内圈37a相对于从动带轮34(滚珠螺母33a)无法沿轴线方向a移动,另一方面,外圈37b相对于壳体22的第一转向操纵辅助用壳体232能够沿轴线方向a移动规定距离。因此,从动带轮34、滚珠螺母33a以及转向轴21相对于壳体22能够沿轴线方向a移动规定距离。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1的作用进行说明。若驾驶员对处于中立位置的方向盘11进行转向操纵,则如上述那样,通过小齿轮齿15d和齿条齿21a,对转向轴21施加沿轴线方向a的力。如上述那样,从动带轮34、滚珠螺母33a以及转向轴21相对于壳体22能够沿轴线方向a移动规定距离。因此,若驾驶员对处于中立位置的方向盘11进行转向操纵,则对转向轴21施加沿轴线方向a的力,转向轴21对抗施力部件61的作用力而相对于壳体22沿轴线方向a将规定距离作为最大距离而稍微移动。该转向轴21的沿轴线方向a的移动没有伴随于滚珠螺母33a的旋转。由此,转向轮26、26从中立位置进行转向。因此,在驾驶员对处于中立位置的方向盘11进行了操作的情况下,处于中立位置的转向轮26、26的转向的初期响应性良好。

在通过转向轮26、26而对转向装置s1施加振动的情况下,通过保持部件62的保持部62b,也可限制施力部件61的向重力方向(与轴线方向a正交的方向)的位移。因此,可防止施力部件61向重力方向的位置偏移。因此,通过施力部件61的作用力能够可靠地对轴承37的外圈37b向移动范围的中央位置施力。另外,保持部件62的防磨损部62a位于施力部件61与壳体22的第一卡止面232b之间或者施力部件61与第二卡止面222d之间。因此,即使对转向装置s1施加振动,而使施力部件61出现了振动,也可防止由铝合金等轻金属构成的壳体22的第一卡止面232b、第二卡止面222d的磨损。

以下,对转向装置s1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首先,预先组装转向轴21、滚珠螺母33a、多个滚珠33b、滚珠螺母33a、从动带轮34、键33d、螺纹部件33e、两个引导部38、轴承37、第一弹性支承部60、第二弹性支承部65、防脱部件71以及c形环72,形成子组件sa。接下来,将该子组件sa插入并组装于第一壳体22b的第一转向操纵辅助用壳体232。

接下来,将齿带35a卷绕于从动带轮34。接下来,将第二壳体22a的第二转向操纵辅助用壳体222,以堵塞第一转向操纵辅助用壳体232的开口部的方式安装于第一转向操纵辅助用壳体232,从而将第二壳体22a组装于第一壳体22b。而且,将剩余的部件组装于子组件sa、第二壳体22a以及第一壳体22b。

如上述那样,将突起部71b的外接圆直径b设定为大于第一弹性支承部60的保持部件62的内切圆直径d(图3示)。因此,在将子组件sa组装于第二壳体22a和第一壳体22b时,通过防脱部件71(第一防脱部件),对组装于子组件sa的第一弹性支承部60形成卡止,从而防止该第一弹性支承部60从子组件sa脱落。另外,引导部38(第二防脱部件)的凸缘部38b的外接圆直径e大于第二弹性支承部65的保持部件62的内切圆直径d。因此,通过在轴线方向a上的第一侧的引导部38(第二防脱部件),对组装于子组件sa的第二弹性支承部65形成卡止,从而防止该第二弹性支承部65从子组件sa脱落。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转向装置s1具备:转向轴21,其沿轴线方向a移动而使转向轮26、26转向;滚珠丝杠机构33,其具备形成于转向轴21的外周面的滚珠丝杠轴21b和经由多个滚珠33b与滚珠丝杠轴21b螺纹配合的滚珠螺母33a;马达m,其输出转矩;驱动带轮32a,其传递从马达m输出的转矩;从动带轮34,其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设置于滚珠螺母33a;环状的齿带35a,其在驱动带轮32a与从动带轮34之间传递转矩;壳体22,其收容转向轴21、滚珠丝杠机构33以及从动带轮34,并形成有在轴线方向a上相互对置的第一卡止面232b和第二卡止面222d;轴承37,其具备:与从动带轮34嵌合的内圈37a、和以相对于内圈37a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设置于内圈37a的外周侧并在第一卡止面232b和第二卡止面222d之间以相对于壳体22能够沿轴线方向a移动的方式设置的外圈37b;第一弹性支承部60,其形成为环状,设置于外圈37b的一端面与第一卡止面232b之间,在轴线方向a上对外圈37b进行弹性支承;第二弹性支承部65,其形成为环状,设置于外圈37b的另一端面与第二卡止面222d之间,在轴线方向a上对外圈37b进行弹性支承;防脱部件71(第一防脱部件),其形成为环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设置于从动带轮34,是将内圈37a固定于从动带轮34的部件,对第一弹性支承部60进行卡止;以及引导部38(第二防脱部件),其形成为环状,一体地设置于从动带轮34,对第二弹性支承部65进行卡止。

这样,根据上述转向装置s1,防脱部件71(第一防脱部件)卡止第一弹性支承部60,引导部38(第二防脱部件)卡止第二弹性支承部65。由此,将组装有转向轴21、滚珠丝杠机构33、从动带轮34、第一弹性支承部60以及第二弹性支承部65的子组件sa组装于壳体22时,通过防脱部件71(第一防脱部件)卡止第一弹性支承部60,通过引导部38(第二防脱部件)卡止第二弹性支承部65。因此,在将子组件sa组装于壳体22时,可靠地防止第一弹性支承部60和第二弹性支承部65从子组件sa脱落。

防脱部件71(第一防脱部件)具备:抵接部71a,其与内圈37a的端面抵接,位于第一弹性支承部60的径向内侧,具有比第一弹性支承部60的内径小的外接圆直径c;和突起部71b,其与抵接部71a的与内圈37a相反的一侧连接,具有比抵接部71a的外接圆直径c大径的外接圆直径b,且与第一弹性支承部60对置。这样,抵接部71a位于第一弹性支承部60的径向内侧,突起部71b与第一弹性支承部60对置。由此,在将子组件sa组装于壳体22时,第一弹性支承部60无法通过突起部71b。因此,可防止第一弹性支承部60从子组件sa脱落。

防脱部件71(第一防脱部件)是螺纹安装于从动带轮34的内螺纹螺母部件。这样,将内圈37a固定于从动带轮34,将螺纹安装于从动带轮34的内螺纹螺母部件作为防脱部件71(第一防脱部件)。因此,能够实现如下构造:仅通过在以往就有的内螺纹螺母部件形成突起部71b便能够防止第一弹性支承部60从子组件sa脱落。其结果,能够提供能够一方面抑制成本增加、重量增加、大型化、另一方面防止第一弹性支承部60从子组件sa脱落的转向装置s1。

引导部38(第二防脱部件)是限制齿带35a的在轴线方向a上的移动的部件,引导部38(第二防脱部件)的凸缘部38b的在轴线方向a上的第一侧的面与第二弹性支承部65对置,引导部38(第二防脱部件)的凸缘部38b的在轴线方向a上的第二侧的面与齿带35a对置。这样,将对齿带35a的在轴线方向a上的移动进行限制的引导部38作为卡止第二弹性支承部65的第二防脱部件。因此,能够实现如下构造:通过以往就有的引导部38能够防止第二弹性支承部65从子组件sa脱落。其结果,能够提供能够一方面抑制成本增加、重量增加、大型化、另一方面防止第二弹性支承部65从子组件sa脱落的转向装置s1。

壳体22具备:第一壳体22b,其形成为筒状,在内周面形成有第一卡止面232b;和第二壳体22a,其形成为筒状,在堵塞了第一壳体22b的开口部的状态下与第一壳体22b连结,且在轴线方向a上的端面形成有第二卡止面222d。由此,将子组件sa组装于第一壳体22b,将第二壳体22a以堵塞第一壳体22b的开口部的方式安装于第一壳体22b,通过上述这样的简单作业,便能够防止子第一弹性支承部60和第二弹性支承部65从组件sa脱落,并且能够使子组件sa收纳并组装于第二壳体22a和第一壳体22b。

以下对其他的实施方式进行叙述。上述进行了说明的实施方式中,从动带轮34被轴承37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轴支承于壳体22。但是,也可以为滚珠螺母33a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轴承37轴支承于壳体22的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中,内圈37a与滚珠螺母33a的外周面嵌合,防脱部件71螺纹安装、固定于滚珠螺母33a。该实施方式中,防脱部件71(第一防脱部件)螺纹安装于滚珠螺母33a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设置,将内圈37a固定于滚珠螺母33a,卡止第一弹性支承部60。另外,也可以为引导部38(第二防脱部件)一体地设置于滚珠螺母33a的实施方式。

在上述进行了说明的实施方式中,施力部件61为碟簧。但是,施力部件61也可以为波形垫圈、圆环状的橡胶部件。

在上述进行了说明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支承部60和第二弹性支承部65由施力部件61和保持部件62构成。但是,也可以为,第一弹性支承部60和第二弹性支承部65仅由施力部件61构成的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中,将突起部71b的外接圆直径b设定为大于作为第一弹性支承部60的施力部件61的内切圆直径d。另外,将第一侧的引导部38的凸缘部38b的外接圆直径e设定为大于作为第二弹性支承部65的施力部件61的内切圆直径d。

在上述进行了说明的实施方式中,引导部38与从动带轮34独立。但是,也可以为引导部38与从动带轮34一体的实施方式。

本申请主张于2016年11月4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6-216557号的优先权,并在此引用该文献中包括说明书、附图以及说明书摘要的全部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