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实现轮履互换的全地形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80025阅读:184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实现轮履互换的全地形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全地形车辆,属于全地形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实现轮式行走机构和履带式行走机构互换的全地形车辆。



背景技术:

我国地域宽广,地形及其复杂,湖泊、河流、沼泽众多,而且洪水、山体滑坡、森林大火等自然灾害频繁,依靠传统车辆难以及时对上述自然灾害实施救援。

传统轮式车辆在高速公路上是最有效的运输工具,但由于接地比压较大,在雪地、沙漠、沼泽、泥地、森林等复杂地形通过时存在较多的局限性。

普通履带车辆通过复杂不平整路况时,履带容易出现脱离地面情况,因此稳定性较差。

因此,为了解决应对各种应急突发事件的需要,提供一种能够轮式行走机构和履带式行走机构互换的,保证车辆在复杂地形和恶劣环境的通过能力和操作稳定性的全地形车十分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可实现轮履互换的全地形车,将轮式行走机构和履带式行走机构的优势集中在全地形车上,提高应急能力,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可实现轮履互换的全地形车,包括前模块和后模块,所述前模块与后模块之间通过铰接转向装置连接;所述前模块包括前车架、设在前车架上的前车舱、前车轴;与前车轴适配可拆卸连接的履带式行走机构及轮式行走机构;所述前车舱侧面设有一个前车门、顶部设有一个安全出口、前部设置散热器;所述后模块包括后车架、设在后车架上的后车舱、后车轴、与后车轴适配可拆卸连接的履带式行走机构及轮式行走机构、后车门;所述前车架和后车架之间通过铰接转向装置连接;所述前模块与后模块之间设置传动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可实现轮履互换的全地形车;根据不同的地形路况和任务需求,车辆能够进行轮式行走机构和履带式行走机构互换。采用三角履带式行走机构时,能保证车辆在雪地、草地和山林等复杂路况下的通过性能和越野性能;采用轮式行走机构时,能保证车辆在常规路面工作时快速及时响应。

车辆采用三角履带式行走机构时,遇到复杂不平整路况时,车辆履带可始终贴近地面,相比普通履带式车辆,本车具有明显的通过性优势。基于车辆特殊的前后模块铰接连接装置以及履带式行走机构,车辆能够实现转向功能和对转向角度的精确控制,保证车辆的操作平稳性和优异的通过性。车辆能够实现最小转弯半径为6m,最大爬坡度达到60%,在斜面上侧倾角度达到30%,并且能够通过1500mm宽的壕沟,车辆遇到凹凸不平路况时,前后模块能够实现俯仰。

车辆采用轮式行走机构时,在常规路况条件下,最高行驶速度明显优于同类型履带式车辆,车辆具有较强的机动性能和快速响应速度。基于车辆特殊的前后模块铰接装置和轮式行走机构,车辆最小转弯半径达到5.5m,最大爬坡度能够达到60%,在斜面上达到最大行驶侧倾度达到30%,并且能够通过700mm宽的壕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装配履带式行走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装配轮式行走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转向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爬坡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侧倾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跨越垂直障碍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跨越壕沟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车俯仰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车俯仰示意图

图中:1、前车架;2、前车舱;3、履带式行走机构;4、前车轴;5、前车门;6、安全出口;7、散热装置;8、铰接装置;9、传动轴;10、后车架;11、后车舱;12、后车轴;13、后车门;14、轮式行走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2所示,一种可实现轮履互换的全地形车,包括前模块和后模块,所述前模块与后模块之间通过铰接转向装置连接;所述前模块包括前车架1、设在前车架上的前车舱2、前车轴4;与前车轴4适配可拆卸连接的履带式行走机构3及轮式行走机构14;所述前车舱2侧面设有一个前车门5、顶部设有一个安全出口6、前部设置散热器7;所述后模块包括后车架10、设在后车架上的后车舱11、后车轴12、与后车轴12适配可拆卸连接的履带式行走机构3及轮式行走机构14、后车门13;所述前车架和后车架之间通过铰接转向装置8连接;所述前模块与后模块之间设置传动轴9。

如图1所示,该履带式全地形车包括前模块和后模块,前后模块之间通过铰接转向装置连接。前模块由前车架(1)、设在前车架上的前车舱(2)、前车轴(4)、履带式行走机构(3)等构成;前车舱(2)侧面设有一个前车门(5)、顶部设有一个安全出口(6)、前部设置散热器(7);后模块由后车架(10)、设在后车架上的后车舱(11)、后车轴(12)、后车门(13)、履带式行走机构(3)等构成;前车架和后车架之间通过铰接转向装置(8)连接;传动轴(9)实现前模块到后模块之间的动力传输;

如图2所示,根据不同的任务需求和路面状况,可将履带式行走机构更换成轮式行走机构;先将四组履带式行走机构与前后车轴分别松开,再依次装上四组轮式行走机构;如上所述,亦可将轮式行走机构更换成履带式行走机构;

如图3所示,当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转向时,通过液压控制系统控制铰接装置中的左右油缸,从而实现转向功能和对转向角度的精确控制,从而保证车辆的操作灵活性;

如图4所示,当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爬坡时,履带始终贴近地面,确保车辆爬坡过程中的稳定性;

如图5所示,当本实用新型的车辆通过侧倾坡时,车辆前后模块能够实现相对扭转;

如图6所示,当本实用新型的车辆遇到垂直障碍时,履带式行走机构的能够旋转,并与地面贴合,确保车辆能够通过垂直障碍;

如图7所示,当本实用新型的车辆遇到壕沟时,通过车辆超宽的履带和接地面积,确保车辆能够通过壕沟;

如图8和图9所示,当本实用新型的车辆通过凹凸不平复杂路况时,所有履带始终紧贴地面,增强了车辆的行驶平稳性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实用新型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