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车驱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37964发布日期:2018-06-08 19:55阅读:316来源:国知局
童车驱动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童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童车驱动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童车作为儿童的娱乐工具,其在车身上大多设置有驱动结构,以满足儿童的骑行需要,现有结构中的驱动结构大多包括具有脚蹬的驱动轴,以及与驱动轴形成转矩传递的轮体,其中驱动轴可直接安装于驱动轴上,也可安装于车身上,并通过链条和链轮实现与轮体的转矩传递,当驱动轴安装于轮体上时,现有结构中大多将驱动轴直接固定于轮体上,采用该结构时驱动轴只能与轮体形成同步转动,当手扶车身行走时轮体被动行走,此时驱动轮由于被轮体驱动而形成转动,容易对儿童的的腿部造成损伤,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童车驱动结构,以可消除驱动轴和轮体的转矩传递,并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童车驱动结构,包括轮体,以及具有驱动轴的驱动部,还包括:

转矩传递部,设于所述驱动轴和所述轮体之间,所述转矩传递部具有固连于所述驱动轴上的第一转矩传递件,以及设于所述轮体上的第二转矩传递件,所述轮体和所述驱动轴因所述第一转矩传递件和第二转矩传递件之间的卡置配合、而构成动力传递;

操作部,设于所述轮体的一侧,并具有与所述第二转矩传递件端部抵接配合的驱动面,在所述操作部承接外力而相对于所述轮体转动时,所述第二转矩传递件因受所述驱动面的驱使而具有沿轮体轴向的移动,以与所述第一转矩传递件间脱离或恢复卡置。

进一步的,于所述轮体的两相对侧端面上分别设置有挡圈,所述驱动轴转动的承装于所述挡圈上。

进一步的,所述轮体包括具有安装孔的外轮体,以及插装于所述安装孔内并与所述外轮体间构成转矩传递的内轮体,沿所述内轮体轴向设置供所述驱动轴穿出的穿孔。

进一步的,所述穿孔为条形孔。

进一步的,所述内轮体具有与所述安装孔插装配合的插装端,以及对所述插装端的插装进行限位的限位端,两个所述挡圈分别被定位于插装端和所述限位端上,并构成与所述外轮体两相对侧端面的抵挡配合,以将所述内轮体夹置于所述安装孔内。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转矩传递件为滑动穿设于所述插装端内的条形板,并于所述条形板和所述内轮体之间设置有对所述条形板由所述插装端弹性顶出的弹性件。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转矩传递件为固定套装于所述驱动轴上的圆形板,沿所述圆形板径向设置有供所述条形板卡置的豁口。

进一步的,相对于所述插装端,所述操作部位于所述第一转矩传递件的另一侧,于所述操作部与所述插接端相对的一侧端面上形成有环形凸起,所述驱动面形成于所述环形凸起上。

进一步的,于所述环形凸起上还形成有驱使所述第二转矩传递件与所述第一转矩传递件保持脱离的保持面。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面为斜面或者弧面。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童车驱动结构,通过在驱动轴和轮体之间设置转矩传递部,并通过将第一转矩传递件设于驱动轴上,以及将第二转矩传递件设于轮体上并与第二转矩传递件形成卡置而呈转矩传递,最后通过转动设置操作部驱使第二转矩传递件沿轮体轴向移动,以使得第二转矩传递件与第一转矩传递件脱离卡置而消除转矩传递,结构简单可靠,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2)通过设置挡圈可保证轮体与驱动轴之间的稳定转动。

(3)通过将内轮体和外轮体插装连接,可便于拆卸,便于装配。

(4)将穿孔设置为条形孔可便于驱动轴于内轮体内的穿出操作。

(5)将挡圈设于限位端和插装端上以构成对内轮体的夹置,可防止内轮体从外轮体上脱出。

(6)第二转矩传递件采用条形板并通过弹性件顶出,结构简单可靠,便于转配。

(7)第一转矩传递件采用圆形板结构简单可靠,并具有较好的转矩传递效果。

(8)通过设置环形凸起可便于驱动面的形成。

(9)设置保持面可保证第一转矩传递件和第二转矩传递件脱离卡置的稳定性,便于对操作部进行操作。

(10)驱动面采用斜面或者弧面,结构简单可靠,便于设计制造。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童车驱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童车驱动结构另一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部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操作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操作部另一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201-轴体,202-驱动柄,203-脚蹬,204-安装孔,205-外轮体,206-内轮体,2061-内轮本体,2062-环形凸台,207-穿孔,208-条形凸起,209-插装槽,2010-第一挡圈,2011-第二挡圈,2012-连接柱,2013-插孔,2014-避让孔,2015-条形板,2016-弹性件,2017-容纳孔,2018-弹性件安装孔,2019-圆形板,2020-操作部,2021-驱动面,2022-第一安装槽,2023-环形凸起,2024-保持面。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童车驱动结构,包括轮体,以及具有驱动轴的驱动部,还包括设于所述驱动轴和所述轮体之间转矩传递部和设于所述轮体的一侧操作部。其中所述转矩传递部具有固连于所述驱动轴上的第一转矩传递件,以及设于所述轮体上的第二转矩传递件,所述轮体和所述驱动轴因所述第一转矩传递件和第二转矩传递件之间的卡置配合、而构成动力传递。

本实施例中操作部则具有与所述第二转矩传递件端部抵接配合的驱动面,在所述操作部承接外力而相对于所述轮体转动时,所述第二转矩传递件因受所述驱动面的驱使而具有沿轮体轴向的移动,以与所述第一转矩传递件间脱离或恢复卡置。本童车驱动结构通过设置操作部,并通过转动设置操作部以驱使第一转矩传递件和第二转矩传递件脱离卡置,以形成转矩传递的消除。

基于如上的设计思想,本实施例中的童车驱动结构一种示例性结构可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驱动轴包括轴体201,以及分别形成于轴体201两端处的弯折状驱动柄202,上述的驱动部还包括设于驱动柄202的自由端转动安装有脚蹬203,在使用时可在轴体201上间隔设置两个图中未示出的轴承,并通过轴承将轴体201安装于车身的连接臂上,在使用时驱使者可通过脚踏脚蹬以实现轴体201相对于车身的转动。本实施例中轮体包括具有安装孔204的外轮体205,以及插装于安装孔204内并与外轮体205间构成转矩传递的内轮体206,沿内轮体206轴向设置供驱动轴穿出的穿孔207,且由于内轮体206的长度较长,为了便于驱动轴与穿孔207进行穿设,本实施例中穿孔207为条形孔。

本实施例中内轮体206的结构可如图1和图2所示,其包括横截面为圆形且等径设置的2061,在内轮本体2061的一端形成环形凸台2062,该环形凸台2062与外轮体205抵接配合而形成内轮体206的限位端,而内轮本体206的另一端则构成内轮本体206的插装端。在装配时可将插装端由安装孔204的一侧插装于安装孔204内,当插装端运动至安装孔204的另一侧时限位端与外轮体205形成抵接配合而构成对内轮本体2061的插装限位。

上述的结构中,由于内轮本体2061横截面为圆形,为了可使得内轮体204与外轮体205形成转矩传递,本实施例中在安装孔204内周面上沿安装孔201轴向形成有条形凸起208,且该条形凸起208为环安装孔204周向设置的多个,最优为三个,对应于各条形凸起208、在内轮本体2061的外周面上形成有供条形凸起208插装的插装槽209,即通过条形凸起208插装于内轮本体2061内以实现转矩传递。此外,为了减少整体结构的重量,本实施例中可将条形凸起208设置为中空结构。

上述的结构中由于穿孔207为条形孔,为了可使得轮体可平稳的于轴体201上转动,本实施例中在轮体的两相对侧端面上分别设置有挡圈,并将轴体201转动的承装于挡圈上,为便于描述,本实施例中将与上述的限位端位于同侧的挡圈称之为第一挡圈2010,而将靠近于插装端的挡圈称之为第二挡圈2011。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挡圈横截面为圆形,且安装设于上述的内轮体206上,且挡圈的外径大于内轮体206设置,从而在装配时可使得挡圈抵接于外轮体205的外端面上。为了便于挡圈与内轮体206的连接,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挡圈2010和第二挡圈2011上分别形成中空的连接柱2012,对应于连接柱2012在插装端和限位端上分别形成有供连接柱2012插入的插孔2013,并在插孔2013的底端形成有螺纹,在连接时,可将连接柱2012先插入插孔2013内以将挡圈定位于内轮体206上,然后用图中未示出的螺钉插入连接柱2012后与插孔2013内的螺接即可。

当然,本实施例中也可不必设置连接柱2012和插孔2013,而直接在插装端和限位端上设置螺纹孔,在连接时直接通过在挡圈上穿设螺钉与螺纹孔连接即可。此外,位于第二挡圈2011上的连接柱2012也可不必插入插孔2013内,而延伸至插孔2013处即可,同时,为了防止连接柱2012的设置对下文所述的圆形板造成转动干涉,本实施例中在圆形板上还设置有弧形的避让孔2014。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挡圈2010和第二挡圈2011一方面可保证轮体在轴体201上的平稳转动,另一方面还可将内轮体206夹置于安装孔204内,从而可防止内轮体206从安装孔204内脱出。本实施例中第二转矩传递件为滑动穿设于插装端内的条形板2015,并在条形板2015和内轮体206之间设置有对条形板2015由插装端弹性顶出的弹性件2016。由图1并结合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在插装端上设置有向内延伸的容纳孔2017,条形板2015即滑动的插装于容纳孔2017内,本实施例中弹性件2016为弹簧,且为了便于弹性件2016的安装,本实施例中在容纳孔2017的中部设置弹性件安装孔2018,且该弹性件安装孔2018的孔径大于容纳孔2017的宽度,在装配时先经弹簧装配至弹性件安装孔2018内,然后将条形板2015滑动插入容纳孔2017内以构成对弹簧的压缩。

本实施例中第一转矩传递件为固定套装于轴体上的圆形板2019,且该圆形板2019与插装端位于轮体的同一侧,并位于第二挡圈2011的内侧,沿所述圆形板2019径向设置有供上述的条形板2015卡置的豁口,当条形板2015被弹簧弹出时,条形板2019的伸出端则卡置于该豁口内,从而形成与圆形板2019间的转矩传递。本实施例中圆形板2019可通过焊接固定于轴体201上,同时该圆形板2019也可分别与插装端和上述的操作部形成抵挡配合,以防止轴体201产生轴向运动。

由图1和图2并结合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操作部2020整体为圆柱状,并环操作部2020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多个凸齿,其相对于插装端而设于圆形板2019的另一侧,并位于第二挡圈2011的内侧,为了便于上述的驱动面2021的形成以及便于操作部2020的转动安装,本实施例中在操作部2020与圆形板2019相对的端面形成有型槽,并在型槽内形成有具有第一安装槽2022的环形凸起2023,且该第一安装槽2022的直径与圆形板2019的外径相适配设置,该操作部2020即通过该第一安装槽2022而转动的设于圆形板2019上。本实施例中驱动面2021形成于环形凸起2023的端面上,并可为斜面或者弧面。

上述的结构中,如图1所示,沿圆形板2019径向、条形板2015的内边缘位于圆形板2019外径的内侧,而条形板2015的外边缘则位于圆形板2019外径的外侧,从而可使得条形板2015与圆形板2019卡置的同时也不影响与驱动面2021的抵接配合。同时,本实施例中还可在环形凸起2023上形成有驱使所述圆形板2019与条形板2015保持脱离状态的如图4中所示的保持面2024,通过设置保持面2024可防止因操作部2020转动过度而导致条形板2015重新与圆形板2019卡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