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平衡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55961发布日期:2018-08-10 22:28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平衡车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动平衡车。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平衡车在使用时,平衡车的转向都是靠转向杆进行转向控制的,需要进行转向时要靠腿部力量压迫转向杆来达到转向的目的。

但是,这种需要靠腿部力量压迫转向杆来达到转向的平衡车,客户体验感不够好,无法完全依靠人的体感来控制平衡车转向。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目前平衡车需要靠腿部力量压迫转向杆来达到转向,无法完全依靠人的体感来控制平衡车转向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动平衡车,包括平衡车本体、第一滚轮及第二滚轮,所述第一滚轮及第二滚轮分别与所述平衡车本体两端连接,所述第一滚轮及第二滚轮内分别安装有第一轮毂电机及第二轮毂电机,所述平衡车本体包括用于控制第一轮毂电机的第一传感器、用于控制第二轮毂电机的第二传感器、第一固定机构、第二固定机构及脚踏板,所述第一滚轮通过第一固定机构与所述脚踏板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滚轮通过第二固定机构与所述脚踏板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传感器安装于所述第一固定机构与所述脚踏板之间,所述第二传感器安装于所述第二固定机构与所述脚踏板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机构上端设置有第一槽组,所述第一传感器安装于所述第一槽组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固定机构上端设置有第二槽组,所述第二传感器安装于所述第二槽组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传感器包括第一传感单元及第二传感单元,所述第一传感单元及第二传感单元均与所述第一轮毂电机信号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槽组包括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均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机构两端,所述第一传感单元安装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二传感单元安装于所述第二凹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传感器包括第三传感单元及第四传感单元,所述第三传感单元及第四传感单元均与所述第二轮毂电机信号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槽组包括第三凹槽及第四凹槽,所述第三凹槽及第四凹槽均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机构两端,所述第三传感单元安装于所述第三凹槽内,所述第四传感单元安装于所述第四凹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机构包括第一支撑柱,所述第一支撑柱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机构上端,所述第一支撑柱与所述脚踏板下表面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固定机构包括第二支撑柱,所述第二支撑柱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机构上端,所述第二支撑柱与所述脚踏板下表面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平衡车本体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设置于所述脚踏板内,所述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第一轮毂电机及第二轮毂电机均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通过在第一固定机构与脚踏板之间安装第一传感器,在第二固定机构与脚踏板之间安装第二传感器,第一传感器及第二传感器分别用以感应第一固定机构及第二固定机构上的应力变形,进而通过调控第一轮毂电机及第二轮毂电机来控制平衡车转向,实现完全依靠人的体感来控制平衡车转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电动平衡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脚踏板爆炸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第一固定机构及第二固定机构爆炸示意图;

图4为第一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脚踏板;11、上盖;12、下盖;121、第五凹槽;13、提手部;20、第一滚轮;30、第二滚轮;40、第一传感器;41、第一传感单元;42、第二传感单元;50、第二传感器;51、第三传感单元;52、第四传感单元;60、第一固定机构;61、第一支撑架;611、第一凹槽;612、第二凹槽;62、第一固定架;621、第一固定上架;622、第一固定下架;63、第一固定轴;631、第一卡槽;64、第一支撑柱;65、第一弹性件;70、第二固定机构;71、第二支撑架;72、第二固定架;721、第二固定上架;722、第二固定下架;73、第二固定轴;74、第二支撑柱;75、第二弹性件;80、控制器;90、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动平衡车,包括平衡车本体(图中未示出)、第一滚轮20及第二滚轮30,第一滚轮20及第二滚轮30分别与平衡车本体两端连接,第一滚轮20及第二滚轮30内分别安装有第一轮毂电机(图中未示出)及第二轮毂电机(图中未示出),平衡车本体包括用于控制第一轮毂电机的第一传感器40、用于控制第二轮毂电机的第二传感器50、第一固定机构60、第二固定机构70及脚踏板10,第一滚轮20通过第一固定机构60与脚踏板10一端连接,第二滚轮30通过第二固定机构70与脚踏板10另一端连接,第一传感器40安装于第一固定机构60与脚踏板10之间,第二传感器50安装于第二固定机构70与脚踏板10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结构的电动平衡车,在第一固定机构60与脚踏板10之间安装第一传感器40,在第二固定机构70与脚踏板10之间安装第二传感器50,第一传感器40及第二传感器50分别用以感应第一固定机构60及第二固定机构70上的应力变形,进而通过调控第一轮毂电机及第二轮毂电机来控制平衡车转向,实现完全依靠人的体感来控制平衡车转向。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固定机构60上端设置有第一槽组(图中未示出),第一传感器40安装于第一槽组内,使得第一固定机构60采用厚薄厚的结构,当人体重心作用在第一固定机构60上方的脚踏板10上时,很容易使第一固定机构60发生变形,便于第一传感器40感应第一固定机构60的变形。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二固定机构70上端设置有第二槽组(图中未示出),第二传感器50安装于第二槽组内,使得第二固定机构70采用厚薄厚的结构,当人体重心作用在第二固定机构70上方的脚踏板10上时,很容易使第二固定机构70发生变形,便于第二传感器50感应第二固定机构70的变形。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传感器40包括第一传感单元41及第二传感单元42,第一传感单元41及第二传感单元42均与第一轮毂电机信号连接,第一槽组包括第一凹槽611及第二凹槽612,第一凹槽611及第二凹槽612均设置于第一固定机构60两端,第一传感单元41安装于第一凹槽611内,第二传感单元42安装于第二凹槽612内,此时的第一固定机构60为厚-薄-厚-薄-厚的结构,第一传感单元41与第二传感单元42作用相同,能够及时感应到第一固定机构60弯折情况,第一凹槽611及第二凹槽612均分别贯穿于第一固定机构60两端。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二传感器50包括第三传感单元51及第四传感单元52,第三传感单元51及第四传感单元52均与第二轮毂电机信号连接,第二槽组包括第三凹槽及第四凹槽,第三凹槽及第四凹槽均设置于第二固定机构70两端,第三传感单元51安装于第三凹槽内,第四传感单元52安装于第四凹槽内,此时的第二固定机构70为厚-薄-厚-薄-厚的结构,第三传感单元51与第四传感单元52作用相同,能够及时感应到第二固定机构70弯折情况,第三凹槽及第四凹槽均分别贯穿于第二固定机构70两端。

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机构60包括第一支撑架61、第一固定架62及第一固定轴63,第一支撑架61与脚踏板10连接,第一固定轴63与第一滚轮20转动连接,第一固定架62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撑架61及第一固定轴63固定连接,第一凹槽611及第二凹槽612分别设置于第一支撑架61两端。

第二固定机构70包括第二支撑架71、第二固定架72及第二固定轴73,第二支撑架71与脚踏板10连接,第二固定轴73与第二滚轮30转动连接,第二固定架72两端分别与第二支撑架71及第二固定轴73连接,第三凹槽及第四凹槽分别设置于第二支撑架71两端。

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架62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图中未示出),第一固定轴63安装于第一安装孔内,第一固定轴63与第一固定架62固定连接;第二固定架72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图中未示出),第二固定轴73安装于第二安装孔内,第二固定轴73与第二固定架72固定连接。

具体的来说,第一安装孔包括第一上槽孔(图中未示出)及第一下槽孔(图中未示出),第一上槽孔与第一下槽孔相连接,第一上槽孔与第一下槽孔扣合后即为第一安装孔,第一固定架62包括第一固定上架621及与第一固定上架621连接的第一固定下架622,第一上槽孔位于第一固定上架621上,第一下槽孔位于第一固定下架622上。

第二安装孔包括第二上槽孔(图中未示出)及第二下槽孔(图中未示出),第二上槽孔与第二下槽孔相连接,第二上槽孔与第二下槽孔扣合后即为第二安装孔,第二固定架72包括第二固定上架721及与第二固定上架721连接的第二固定下架722,第二上槽孔位于第二固定上架721上,第二下槽孔位于第二固定下架722上。

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轴63上设置有第一卡槽631,第一固定下架622卡置于第一卡槽631内,且第一卡槽631底面与第一下槽孔底面相贴合,从而将第一固定轴63固定于第一固定架62上;第二固定轴73上设置有第二卡槽,第二固定下架722卡置于第二卡槽内,且第二卡槽底面与第二下槽孔底面相贴合,从而将第二固定轴73固定于第二固定架72上。

第一固定机构60包括第一支撑柱64,第一支撑柱64设置于第一固定机构60上端,第一支撑柱64与脚踏板10下表面连接,第一支撑柱64的设立可以让人体重心直接作用于第一固定机构60上的第一支撑架61两侧,使得第一固定机构60上的第一支撑架61两侧受力变形更明显。

第二固定机构70包括第二支撑柱74,第二支撑柱74设置于第二固定机构70上端,第二支撑柱74与脚踏板10下表面连接,第二支撑柱74的设立可以让人体重心直接作用于第二固定机构70上的第二支撑架71两侧,使得第二固定机构70上的第二支撑架71两侧受力变形更明显。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固定机构60还包括第一弹性件65,第一弹性件65安装于第一支撑架61与第一固定架62之间;第二固定机构70还包括第二弹性件75,第二弹性件75安装于第二支撑架71与第二固定架72之间,第一弹性件65和第二弹性件75均是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65与第二弹性件75均为硅胶垫。

平衡车本体还包括控制器80,控制器80设置于脚踏板10内,第一传感器40、第二传感器50、第一轮毂电机及第二轮毂电机均与控制器80信号连接,由于在平衡车运行中,人是站在脚踏板10上,都很容易导致第一固定机构60上的第一支撑架61及第二固定机构70上的第二支撑架71这两处不同程度的变形,所以为了便于控制平衡车运行,控制器80是通过检测比较第一传感器40与第二传感器50所采集到的变形信号强弱来控制轮毂电机是加速还是减速,进一步控制平衡车转向。

平衡车本体还包括电池90,电池90与控制器80连接,为控制器80提供电力输出,电池90也与第一轮毂电机及第二轮毂电机连接,为第一轮毂电机及第二轮毂电机提供电力输出,脚踏板10包括上盖11及下盖12,上盖11与下盖12扣合连接,在下盖12内设置有第五凹槽121,电池90安装于第五凹槽121内,在脚踏板10上还设置有提手部13,该提手部13为贯穿孔,提手部13作用是为了便于人手拿该电动平衡车。

人在使用电动平衡车时,两脚会分别踏在第一固定机构60及第二固定机构70上方的脚踏板10上,当人体的重心靠近第一滚轮20时,第一固定机构60上的第一支撑架61就会出现变形,位于第一固定机构60上的第一传感单元41及第二传感单元42就会感应到第一固定机构60上第一支撑架61的变形,第二固定机构70虽然也有变形,但其变形量远没有第一固定机构60变形量大,四个传感单元都会将采集到的信息传递给控制器80,控制器80接收到信息后会进行信号检测处理,然后控制器80控制第一轮毂电机减速,电动平衡车就向右转向。

当人体的重心靠近第二滚轮30时,第二固定机构70就会出现变形,位于第二固定机构70上的第三传感单元51及第四传感单元52就会感应到第二固定机构70上的第二支撑架71变形,第二固定机构70上的第二支撑架71变形量要大于第一固定机构60变形量,四个传感单元都会将采集到的信息传递给控制器80,控制器80接收到信息后会进行信号检测处理,然后控制器80控制第二轮毂电机减速,从而驱动电动平衡车就向左转向,当使用者持续保持重心靠居中时,第一固定机构60与第二固定机构70变形量一样,电动平衡车就直行。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