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自行调节宽度的电动车起落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57393发布日期:2018-07-17 23:50阅读:49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车技术领域,具体为可自行调节宽度的电动车起落架。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电力驱动的二轮电动车以体积小、行驶便捷并且电力能源环保等原因成为人们出行偏爱的交通工具。选用电动车虽然是较为方便的出行方式,但是由于电动车是由两轮支撑,电动车停靠时需要借助其他的支撑架,使用者在使用支撑架时要停下电动车并站在一侧用脚踩踏支撑架对电动车进行支撑,因此电动车在行驶或者停靠时很容易发生侧倒并且污染使用者的鞋裤。在电瓶车侧倒后,由于电动车自身的重量,力气不够大的使用者无法自主将电瓶车扶起。

为了解决上述电动车的问题,本申请的实用新型人已经做出以下实用新型,其申请号为201410715614.8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电动车安全行驶辅助装置,包括中支撑、支撑轮,以及带动并控制它们摆动的牵引组件、第一踏板组件和第二踏板组件等。现有踏板式电动自行车增设本装置后,能实现相应的技术效果,首先,行驶人在车辆的踩脚区域就能方便地完成停车、起步相关动作,而不需要将双脚伸向地面支撑车辆,由此使行驶人免去了在雨中行驶鞋和裤管会被雨及顺着雨披流下的水而淋湿而带来的烦恼,特别是出门上班的人,不具备烘干和换洗条件,就更麻烦了;如果行驶在交通繁忙路段,两侧车来车往,双脚极易遭到车轮的碾压,后果更不堪设想。其次,在有些状况下,例如爆胎后,车辆可在两只支撑轮的辅助下缓慢地推行,方便且有利于对车胎和钢圈的保护。

上述专利解决了两轮电动车在行驶和停靠时需要双脚落地进行支撑的问题,但是上述专利中所述的中支撑和支撑轮处在收回状态不发挥支撑作用时,支撑轮位于电动车车身的两侧并且会宽度会大于车身。在电动车行驶的过程中,两个支撑轮向外突起容易与电动车周边的车辆、行人或是事物发生刮擦,带来不良影响。

因此如何实现在中支撑架和支撑轮在不使用时收拢缩小起落架本身的体积,是依旧存在的一个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可自行调节宽度的电动车起落架,解决了电动车的起落架在使用过程中无法进行宽度调节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包括电动车正常使用的前进方向,还包括横梁和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顶端可旋转固定在横梁的端部;还包括用于改变支撑杆与横梁之间角度撑开支撑杆的支撑轮,所述支撑轮固定在支撑杆的末端与地面接触,在起落架收起或是刚接触地面时,所述支撑轮的旋转平面与电动车起落架前进方向存在使支撑轮向外侧移动的夹角。

起落架在不使用的情况下是收在电动车的车身下的,此时起落架上的支撑杆与车身贴合在一起,支撑杆和支撑杆上的支撑轮不会因为向外扩张的原因对电动车周边的车辆和行人造成影响;当电动车减速停靠时,起落架下落,在下落的过程中支撑轮接触地面并且在电动车减速前行的带动下滚动起来,在支撑轮滚动的过程中,由于支撑轮的旋转平面和电动车起落架的前进方向不一样,支撑轮会在电动车前进方向的带动下慢慢的改变向前运动的方向,在支撑轮改变运动方向的过程中,支撑轮带动支撑杆向电动车车身的外侧移动,加宽起落架在支撑电动车的宽度以便电动车能够停靠的更加稳定。

上述起落架上只设有单个支撑杆和支撑轮时,电动车倾斜支撑在起落架上,由于电动车本身重量较大,单边支撑时起落架受力不均容易向一边侧翻或是造成损坏。优选的,所述支撑杆和支撑轮均有两个,两支撑杆固定在横梁的两端,使起落架上的两个支撑轮和支撑架能够将电动车平稳停靠。

优选的,起落架还包括两个连杆和用于调节两支撑杆进行对称转动的调节器,所述调节器的中部可旋转固定在横梁的中部,调节器的两端分别可旋转连接两连杆的一端,两连杆的另一端分别与两支撑杆旋转链接。连杆和调节器相互作用,使得横梁两端的支撑杆能够对称的伸展开。

优选的,起落架还包括用于支撑杆复位的拉簧,所述拉簧一端固定在横梁的上,拉簧另一端固定在支撑杆上。当电动车起步,起落架需要离开地面时,支撑杆没有支撑轮和地面之间的摩擦力进行阻碍,支撑杆在拉簧的作用下回复到原来收缩的状态。

优选的,在起落架接触地面支撑轮进行滚动至电瓶车停止前进的过程中,所述支撑轮的转动平面变换为与电动车前进方向平行。

优选的,所述支撑轮倾斜设置在支撑杆上,支撑轮的转动平面和支撑杆的轴线延伸方向存在夹角。

优选的,所述支撑杆上还设有用于将起落架手动放下的脚蹬,使用者可以直接用脚踩踏脚蹬时支撑杆与地面接触,起到支撑的作用。

优选的,所述横梁上设有用于将起落架固定在电动车车身上进行旋转的固定耳。

优选的,所述支撑轮为单向转动的棘轮。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的可自行调节宽度的电动车起落架,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可自行调节宽度的电动车起落架收起时,两个支撑轮之间的距离较小,不会向车身两边突起,使得电动车行驶的过程中不会因为两边有突起而刮蹭到周边的车辆、行人或者其他事物,保证了电动车的行车安全;

2、电动车起落架在下落的过程中,支撑轮先接触地面,在车身继续向前缓慢运动一段时间后支撑轮之间的距离渐渐变大使得起落架的支撑宽度变大,能够更加稳定的支撑住电瓶车,避免停稳后电瓶车侧倒。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可自行调节宽度的电动车起落架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中起落架着地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支撑杆转动时支撑轮和地面接触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F3、横梁;F1、支撑杆;B1、支撑轮;D1、连杆;E1、调节器;P1、拉簧;G1、脚蹬;A3、固定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如图1至2所示的可自行调节宽度的电动车起落架,包括电动车正常使用的前进方向,还包括横梁F3和支撑杆F1,所述支撑杆F1的顶端可旋转固定在横梁F3的端部;还包括用于改变支撑杆F1与横梁F3之间角度撑开支撑杆F1的支撑轮B1,所述支撑轮B1固定在支撑杆F1的末端与地面接触,在起落架收起或是刚接触地面时,所述支撑轮B1的旋转平面与电动车起落架前进方向存在支撑轮B1向外侧移动的夹角。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杆F1和支撑轮B1均有两个,两支撑杆F1固定在横梁F3的两端。图1所示为起落架不使用收起在电动车车身下时两支撑杆F1之间的宽度,支撑轮B1的旋转平面与电动车的前进方向存在一定的夹角,此时起落架上的支撑杆F1与车身贴合在一起,支撑杆F1和支撑杆F1上的支撑轮B1不会因为向外扩张的原因对电动车周边的车辆和行人造成影响。

图2所示为起落架上的支撑轮B1接触到地面支撑电动车时两支撑杆F1之间的宽度和支撑杆F1上支撑轮B1的状态。当电动车减速停靠时,起落架下落,在下落的过程中支撑轮B1接触地面并且在电动车减速前行的带动下滚动起来,在支撑轮B1滚动的过程中,由于支撑轮B1的旋转平面和电动车起落架的前进方向不一样,支撑轮B1会在电动车前进方向的带动下慢慢的改变向前运动的方向,使支撑轮B1本身的运动方向慢慢接近电动车前行的方向,在本实施例中,在起落架接触地面支撑轮B1进行滚动至电瓶车停止前进的过程中,支撑轮B1的转动平面变换为与电动车前进方向平行。同时,在支撑轮B1改变运动方向的过程中,支撑轮B1带动支撑杆F1向电动车车身的外侧移动,加宽起落架在支撑电动车的宽度以便电动车能够停靠的更加稳定。

图3为支撑轮与地面接触时的状态,其中弧状的双向箭头表示起落架在使用过程中收起和下降的角度范围。

起落架在相应的驱动下进行上述下降并向前缓慢转动逐渐的变宽,最终使电动车平稳地停靠。电动车在最后减速前行的过程中不能保证为完全直立的行驶。在停靠的过程中,不能保证起落架左右两边的支撑轮B1同时接触,左右两边的支撑杆F1可能存在一边撑开但是另一边没有撑开的现在现象,造成起落架不能正常使用。所以在本实施例中,起落架还包括两个连杆D1和用于调节两支撑杆F1进行对称转动的调节器E1,调节器E1的中部可旋转固定在横梁F3的中部,调节器E1的两端分别可旋转连接两连杆D1的一端,两连杆D1的另一端分别与两支撑杆F1旋转链接。固定在横梁F3两边的支撑杆F1在连杆D1和调节器E1的作用下实现同时撑开和收回,不会出现只撑开一侧的现象。

为了保证支撑轮B1的正常运行不会发生反向旋转,在本实施例中支撑轮B1为只能单向转动的棘轮。

起落架在复位时需要将撑开的支撑杆F1重新复位到收起时贴近电动车车身的状态,所以本实施例中,起落架还包括用于支撑杆F1复位的拉簧P1,拉簧P1一端固定在横梁F3的上,拉簧P1另一端固定在支撑杆F1上。当收起起落架时,支撑轮B1与地面之间不发生接触和摩擦,支撑杆F1失去支撑轮B1的作用在拉簧P1的作用下回复到收起在电动车车身下的状态。

此外,为了让支撑轮B1和电动车的前进方向存在合理的夹角且支撑杆F1在收起时不会影响到电动车的正常前行,所以支撑轮B1倾斜设置在支撑杆F1上,支撑轮B1的转动平面和支撑杆F1的轴线延伸方向存在夹角。

本实施例中的起落架除了在支撑轮B1的作用下撑开支撑电动车外,支撑杆F1上还设有用于将起落架手动放下的脚蹬G1,使用者可以使用脚蹬G1直接使支撑杆F1下降支撑电动车。

同时,起落架的横梁F3上还设有用于将起落架固定在电动车车身上进行旋转的固定耳A3,起落架固定在电动车上发挥支撑的作用。

以上所述使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型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