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型矿用挖掘机用引导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56436发布日期:2018-07-31 19:51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引导轮结构,具体是一种大型矿用挖掘机用引导轮结构,属于工程机械领域。



背景技术:

大型矿用挖掘机用引导轮(也称导向轮)用于引导履带正确绕转,以防止履带跑偏和越轨。此外,引导轮通过涨紧装置对履带起到涨紧作用以及缓冲外部载荷对整机的冲击。

目前中小型挖掘机用引导轮的结构如图1所示,该结构中轮体内部为中空,轮体轨道面为圆柱面,而非圆弧面,轴套为T形套,两侧腹板无加强筋,注油口在轴座上。但是常规结构已经不能满足大型矿山挖掘机的使用要求,因为大型矿山挖掘机受到的外部载荷和冲击更大,工况更加恶劣,因此要求一种更加可靠的引导轮结构来满足该种工况。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大型矿用挖掘机用引导轮。该结构简单可靠,特别适合于大型及超大型履带式工程机械使用。

本实用新型按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大型矿用挖掘机用引导轮,包括轮体、轴、轴座和轴套;所述轴套安装在轮体的中心孔中,所述轴穿插在轴套中并与之滚动配合;所述轴的两端相对称的各设有一个轴座,每一个轴座通过销与轴固定在一起;所述轴套与轮体之间设有隔板,并通过密封组件进行密封;所述轮体的径向面设为“几”字形结构,使得径向面构成沿轮体中心面对称的两轨道面,且每一个轨道面为圆弧面,使得受力更加均匀。

优选的是,所述轮体与密封组件连通的部位开有油道Ⅰ,所述轴上开有油道Ⅱ,且轴两端各通过一个O形圈防止油腔渗油;油道Ⅰ与油道Ⅱ使得整个内部油腔连通起来,构成一个闭合循环系统,便于油腔散热,实现各部件的冷却和润滑。

优选的是,所述轮体为实体铸钢件,在所述轮体中的腹板上设有多个吊装减重孔。

优选的是,还包括两组铸筋,两组铸筋均匀分布在轮体中的两侧腹板上。

优选的是,其中一组铸筋设置在腹板靠近外缘处,能够抵挡轨道面受到外界冲击;另一组铸筋设置在腹板靠近中心孔处,对轮体起到加强作用。

优选的是,在腹板靠近中心孔处的一个铸筋上钻有注油口,能提高注油速度,改善注油效率。

优选的是,所述注油口通过螺塞进行封堵。

优选的是,所述轴套为铜基合金圆柱套;所述隔板为合金铸钢件。

优选的是,所述密封组件为浮动密封。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可靠,特别适合于大型及超大型履带式工程机械使用。其中的两组铸筋的主要作用均是是防止腹板开裂,对轮体起到加强作用。此外,在腹板靠近中心孔处的一个铸筋上钻有注油口,而非在轴座上,可提高注油速度,改善注油效率。

再次,轮体的径向面设计成“几”字形结构,这是因为履带为内齿式,该结构可避免与拨齿干涉,两侧轨道面沿中心面对称,且轨道面为圆弧面,受力更加均匀。

轴套为铜基合金圆柱套,而非T形套,轴座与轮体之间有隔板,隔板为合金铸钢件,当隔板磨损严重时,可更换隔板而不用连轴套一起更换,因此该结构降低了开发成本和维护成本。

由于轮体需要随着履带一起旋转,因此对其内油腔的密封需设计为浮动密封,实现更加可靠的密封性能。

油道Ⅰ与油道Ⅱ使得整个内部油腔连通起来,构成一个闭合循环系统,便于油腔散热,实现各部件的冷却和润滑。

附图说明

图1为中小型挖掘机引导轮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剖视图。

1-轮体;1a-腹板;2-轴;3-轴座;4-轴套;5-销;6-隔板;7-密封组件;8-油道Ⅰ;9-油道Ⅱ;10-O形圈;11-吊装减重孔;12-铸筋;13-注油口;14螺塞。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2、图3所示,一种大型矿用挖掘机用引导轮,包括轮体1、轴2、轴座3和轴套4;轴套4安装在轮体1的中心孔中,轴2穿插在轴套4中并与之滚动配合;轴2的两端相对称的各设有一个轴座3,每一个轴座3通过销5与轴2固定在一起;轴套4与轮体1之间设有隔板6,并通过密封组件7进行密封;轮体1与密封组件7连通的部位开有油道Ⅰ8,轴2上开有油道Ⅱ9,且轴2两端各通过一个O形圈10防止油腔渗油;油道Ⅰ8与油道Ⅱ9使得整个内部油腔连通起来,构成一个闭合循环系统,便于油腔散热,实现各部件的冷却和润滑。

进一步方案:轮体1的径向面设为“几”字形结构,使得径向面构成沿轮体1中心面对称的两轨道面,且每一个轨道面为圆弧面,使得受力更加均匀。

轮体1为实体铸钢件,造型简单可靠,在轮体1中的腹板1a上设有五个吊装减重孔11,即可减少整个轮体1重量,又可以用作起吊孔,便于吊装运输。

进一步方案:还包括两组铸筋12,两组铸筋12均匀分布在轮体1中的两侧腹板1a上。其中一组铸筋12设置在腹板1a靠近外缘处,能够抵挡轨道面受到外界冲击;另一组铸筋12设置在腹板1a靠近中心孔处;两组铸筋12的主要作用均是是防止腹板1a开裂,对轮体1起到加强作用。

在腹板1a靠近中心孔处的一个铸筋12上钻有注油口13,而非在轴座上,能提高注油速度,改善注油效率。注油口13通过螺塞14进行封堵。

进一步方案:轴套4为铜基合金圆柱套,而非T形套;隔板6为合金铸钢件,当隔板6磨损严重时,可更换隔板6而不用连轴套4一起更换,因此该结构降低了开发成本和维护成本。

密封组件7为浮动密封。由于轮体1需要随着履带一起旋转,因此对其内油腔的密封需设计为浮动密封,实现更加可靠的密封性能。

组装时,先将轴套4压装在轮体1内(左右各压装一个),并安装浮动密封7(一半),再将轴2(安装好一侧O形圈10)与一侧轴座3(安装好另一半浮动密封7)用销5连接,轴2上穿过隔板6,将装配后的轴2与轴座3、隔板6一起装到轮体1内,然后将另一侧的隔板6和轴座3(安装好浮动密封7)装配到轴2(安装好另一侧O形圈10)上,最后安装另一侧的销5,整个装配过程完成,然后打压,检验密闭性。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可靠,特别适合于大型及超大型履带式工程机械使用。其中的两组铸筋12的主要作用均是是防止腹板开裂,对轮体1起到加强作用。此外,在腹板1a靠近中心孔处的一个铸筋上钻有注油口13,而非在轴座上,可提高注油速度,改善注油效率。

再次,轮体1的径向面设计成“几”字形结构,这是因为履带为内齿式,该结构可避免与拨齿干涉,两侧轨道面沿中心面对称,且轨道面为圆弧面,受力更加均匀。

轴套4为铜基合金圆柱套,而非T形套,轴座3与轮体1之间有隔板6,隔板6为合金铸钢件,当隔板6磨损严重时,可更换隔板6而不用连轴套4一起更换,因此该结构降低了开发成本和维护成本。

由于轮体1需要随着履带一起旋转,因此对其内油腔的密封需设计为浮动密封,实现更加可靠的密封性能。

油道Ⅰ8与油道Ⅱ9使得整个内部油腔连通起来,构成一个闭合循环系统,便于油腔散热,实现各部件的冷却和润滑。

虽然已参照典型实施例描述了本申请,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申请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发明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例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