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室的底面部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93582发布日期:2019-03-02 01:10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驾驶室的底面部构造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车辆的驾驶室的底面部构造。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平头型货车的驾驶室构造。驾驶室具有构成车厢的地板面的地板面板、以及划分出车厢的后部的后板等各种面板。此外,在地板面板的下方,配置有沿驾驶室的大致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地板框架,这些地板框架被固定在地板面板的下侧面上。进而,在地板框架的后端部上,设置有沿驾驶室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后横向构件。后横向构件通过点焊而被固定在地板面板的下侧面上,并经由未图示的中间构件而被底盘框架支撑。地板面板的后部向比各座椅支撑面靠上方处突出,各座椅支撑面经由向后方而逐渐增大高度的地板面板倾斜部而被连接在突出的后部上。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29753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另外,有时在货车的驾驶室中,例如像长距离用的货车的驾驶室那样,在座椅(就座座椅)的后方会设置较大的空间,并会在该空间搭载床等。如此,为了在就座座椅的后方设置较大的空间,就会存在如下这样的风险:因为要确保比就座座椅靠后方的地板面板在前后方向上较长,所以相应地,就难以确保地板面板的刚性。

因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就座座椅的后方设置较大的空间也能够确保地板面板的刚性的驾驶室的底面部构造。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公开为一种在车厢内的就座座椅的后方具有预定的空间的驾驶室的底面部构造,包括安装轨、地板面板、以及左右1对底框。安装轨具有被车体框架从下方支撑的左右1对被支撑部,并在驾驶室的后端下部沿车宽方向直线状地延伸。地板面板具有地板后部和突出部,并划分出车厢的下方,该地板后部在上述预定的空间的下方从安装轨连续地向前方延伸,该突出部从地板后部的前端缘部向上方突出并跨地板后部的左右地沿车宽方向直线状地延伸,且在与地板后部的前端缘部之间形成闭合截面。左右底框分别具有在安装轨的左右被支撑部与地板后部的前端缘部之间直线状地延伸并从下方支撑地板后部的框架后部,并在驾驶室的车宽方向两侧沿地板面板的下表面向前后方向延伸,并被固定在地板面板上。

在上述构成中,安装轨在驾驶室的后端下部沿车宽方向直线状地延伸,在与地板后部之间形成闭合截面的突出部跨地板后部的左右地沿车宽方向直线状地延伸。此外,左右底框的框架后部在安装轨的左右被支撑部与地板后部的前端缘部之间直线状地延伸。如此,因为作为地板后部的加强构件而发挥功能的安装轨、地板面板的突出部、以及左右底框的框架后部中的每一个都被以在就座座椅的后方的上述预定的空间的下方直线状地延伸并“井”字形地交叉的状态经由地板后部而相互固定,所以能够确保地板后部的刚性,即使就座座椅的后方的上述预定的空间较大,也能够确保地板面板的刚性。

此外,上述左右底框也可以分别具有从框架后部的前端连续地向前方延伸的框架前部,框架后部的弯曲刚性也可以大于框架前部的弯曲刚性。

在上述构成中,因为框架后部的弯曲刚性大于框架前部的弯曲刚性,所以能够利用框架后部来提高地板后部的刚性,即使就座座椅的后方的上述预定的空间较大,也能够确保地板面板的刚性。

此外,框架后部的高度方向的长度也可以比框架前部的高度方向的长度更长。框架后部的横板部的车宽方向的长度也可以比框架前部的横板部的车宽方向的长度更长。框架后部的截面积也可以大于框架前部的截面积。

此外,也可以是,左右一对底框具有左右一对框架后部,左右一对框架后部沿前后方向延伸,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安装轨与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突出部在预定的空间的下方被与左右框架后部交叉地相互固定。

以上述构成,也能够提高地板面板的刚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即使在就座座椅的后方设置较大的空间,也能够确保地板面板的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了本公开的驾驶室的底面部构造的车辆的前部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图1的驾驶室的概略剖视图。

图3是驾驶室的后部的概略剖视图。

图4是图1的车辆的驾驶室的概略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另外,在各图中,fr表示车辆的前方,up表示上方,in表示车宽方向内侧。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左右方向意味着朝向车辆前方的状态下的左右方向。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公开的驾驶室的底面部构造例如被应用于驾驶室2大致被配置在引擎(省略图示)的上方的平头型货车(车辆)1。货车1的驾驶室2由驾驶室前面部3、左右驾驶室侧面部4、驾驶室后面部5、驾驶室上面部6、以及驾驶室底面部(底面部)10形成为箱状,并在其内部划分出车厢7。驾驶室2的前端下部经由前驾驶室安装支架39而被可自由旋转地支撑在货车1的车体框架37的前端部上。驾驶室2的后端下部经由被固定在车体框架37上的后驾驶室安装支架38而被车体框架37从下方支撑。另外,在图2中,图示了省略了门及车厢7的前方的各种装置(方向盘等)、后述的就座座椅13等的状态下的驾驶室2。

如图3所示,在驾驶室2的车厢7中,供乘客就座的就座座椅13被配置在左右两侧(驾驶员座侧及副驾驶席侧)。在比驾驶室2的就座座椅13靠后方的区域中,设置有能够供乘客休息的休息空间(预定的空间)14,在休息空间14中,设置有被形成为大致矩形板状的床33。

如图2~图4所示,驾驶室底面部10具有:后驾驶室安装轨(安装轨)11,其在驾驶室底面部10的后端缘部沿车宽方向延伸;地板面板12,其从后驾驶室安装轨11向前方延伸;以及左右1对地板底框(底框)15,其被固定在地板面板12的下表面12a上。驾驶室底面部10划分出车厢7的下方。

后驾驶室安装轨11通过使金属制的面板构件以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弯曲从而形成,并在驾驶室2的后端下部沿车宽方向直线状地延伸,确保驾驶室底面部10的后端缘部的刚性。后驾驶室安装轨11由前板部11a、从前板部11a的上端缘弯曲并向后方延伸的上板部11b、以及从上板部11b的后端缘弯曲并向下方延伸的后板部11c构成,被形成为向下方开放的开放截面状并沿车宽方向延伸,在其内侧划分出空间8。在后板部11c上,固定有驾驶室后面部5的下端缘部。在后驾驶室安装轨11的下方的空间8中,配置有左右1对后驾驶室安装托架9,左右后驾驶室安装托架9被固定在后驾驶室安装轨11的前板部11a、以及上板部11b上。在后驾驶室安装轨11中,固定有左右后驾驶室安装托架9的左右1对托架固定区域(被支撑部)36经由左右后驾驶室安装托架9及后驾驶室安装支架38而被车体框架37从下方支撑。左右托架固定区域36为后驾驶室安装轨11的车宽方向的预定的范围内的区域,且为来自车体框架37侧的支撑力与其它区域相比较强的区域。在上板部11b的上表面上,载置有床33的后端缘部33b,上板部11b从下方支撑床33的后端缘部33b。另外,在图3中,虽然为了容易理解,使后驾驶室安装轨11的上板部11b与床33的后端缘部33b略微分离,但是实际上,床33的后端缘部33b是被载置在后驾驶室安装轨11的上板部11b上的,床33与后驾驶室安装轨11是抵接的。

地板面板12通过将驾驶室2的前方侧的第1面板构件16、驾驶室的后方侧的第2面板构件(地板后部)17、以及第3面板构件18这3个面板构件16、17、18接合而被构成。地板面板12形成车厢7的地板面。

地板面板12的第1面板构件16一体地具有驾驶室前方地板部19、倾斜地板部20、以及床支撑地板部21。第1面板构件16从驾驶室2的前端下部延伸到比就座座椅13靠后方处。第1面板构件16的前端缘即为地板面板12的前端缘。

第1面板构件16的驾驶室前方地板部19具有:车宽方向中央部的中央通道(centertunnel)22,其以向上方突出的状态沿前后方向延伸;以及中央通道22的左右两侧的前方地板部23。驾驶室前方地板部19从驾驶室2的前端下部向后方延伸。驾驶室前方地板部19的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由中央通道22和左右前方地板部23形成为大致帽(hat)状。在中央通道22的下方的空间40中,配置有散热器(省略图示)、引擎(省略图示)、以及与它们相关的辅机类(省略图示)。左右前方地板部23在后部具有固定有就座座椅13并从下方支撑就座座椅13的支撑区域23a,并且被配置在中央通道22的左右两侧并从驾驶室2的前端下部向后方延伸。就座座椅13具有在就座座椅13的下端部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使就座座椅13能沿前后方向滑动移动的左右滑轨(省略图示),并经由左右滑轨而被固定在驾驶室前方地板部19的左右前方地板部23的支撑区域23a上。另外,也可以不经由上述滑轨就直接将就座座椅13固定在驾驶室前方地板部19上。

第1面板构件16的倾斜地板部20具有:左右下部区域20a(在图2及图3中,仅示出了车宽方向右侧的下部区域20a),其从左右前方地板部23的后端缘弯曲并向后上方延伸;以及上部区域20b,其从下部区域20a的上端缘及中央通道22的后端缘连续地向后上方延伸。倾斜地板部20被配置在就座座椅13的后方附近。倾斜地板部20的上部区域20b跨驾驶室2的左右地沿车宽方向延伸。倾斜地板部20的上部区域20b的上端缘部被配置在与后驾驶室安装轨11的前板部11a的上端缘部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

第1面板构件16的床支撑地板部21从倾斜地板部20的上部区域20b的上端缘弯曲并向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被配置在与后驾驶室安装轨11的上板部11b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在床支撑地板部21的上表面上,载置有床33的前端缘部33a,床支撑地板部21从下方支撑床33的前端缘部33a。另外,在图3中,虽然为了容易理解,使床支撑地板部21与床33的前端缘部33a略微分离,但是实际上,床33的前端缘部33a是被载置在床支撑地板部21上的,床33与床支撑地板部21是抵接的。

地板面板12的第2面板构件17被配置在比就座座椅13靠后方处,被形成为在车宽方向上较长的大致矩形状,并跨驾驶室2的左右地延伸。第2面板构件17的前端缘被固定在第1面板构件16的倾斜地板部20的后表面24上,第2面板构件17的后端缘与后驾驶室安装轨11的前板部11a的下端缘是连续的。第2面板构件17被配置在比第1面板构件16的左右前方地板部23靠上方处,并划分出就座座椅13的后方的休息空间14的下方。即,第2面板构件17在休息空间14的下方从后驾驶室安装轨11连续地延伸到前方的就座座椅13的后方附近。

地板面板12的第3面板构件18被形成为在车宽方向上较长的大致矩形状,并沿铅垂方向延伸而连结第1面板构件16的床支撑地板部21的后端缘部与第2面板构件17的上表面之间。第3面板构件18的上端缘部被固定在第1面板构件16的床支撑地板部21的后端缘部上。第3面板构件18的下端缘部被固定在第2面板构件17的上表面中的从第1面板构件16的倾斜地板部20的后表面24向后方分离的位置。

第1面板构件16的倾斜地板部20的上部区域20b、第1面板构件16的床支撑地板部21、以及第3面板构件18是突出部25,该突出部25从第2面板构件17的前端缘部30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跨第2面板构件17的左右地沿车宽方向直线状地延伸,并在与第2面板构件17的前端缘部30之间形成闭合截面。突出部25在地板面板12中,从后驾驶室安装轨11向前方远离,且被配置在就座座椅13的后方附近,从下方支撑床33的前端缘部33a。

第3面板构件18、第2面板构件17中的比第3面板构件18靠后方的区域、以及后驾驶室安装轨11的前板部11a划分形成向上方开口的凹空间26。在将床33载置在第1面板构件16的床支撑地板部21及后驾驶室安装轨11的上板部11b上的状态下,凹空间26的上方由床33封闭。此外,在将床33的前端缘部33a或后端缘部33b中的至少一者向上方移动的状态下,凹空间26的上方被打开。

左右地板底框15被形成为向上方开放的截面大致帽(hat)状,被配置在地板面板12的下方的左右两侧并沿前后方向延伸,从下方支撑地板面板12。左右地板底框15具有:框架前部34,其从地板面板12的前端部向就座座椅13的后方延伸;以及框架后部35,其从框架前部34的后端连续地大致水平地延伸到地板面板12的后端部。左右地板底框15通过在与地板面板12的下表面抵接的状态下对该抵接部分进行焊接等而被固定在地板面板12上。

左右地板底框15的框架前部34从地板面板12的前端部沿第1面板构件16的左右前方地板部23及倾斜地板部20的左右下部区域20a的下表面向后方延伸到下部区域20a的后端部(上端部),并从下方支撑第1面板构件16。即,框架前部34的后端部沿第1面板构件16的倾斜地板部20的左右下部区域20a的下表面倾斜。框架前部34的前端部经由前驾驶室安装支架39而被可自由旋转地支撑在车体框架37上。框架前部34的后端29被配置在比车宽方向同一侧的后驾驶室安装托架9靠车宽方向外侧处。即,左右框架前部34的两后端的距离比左右后驾驶室安装托架9间的距离长。框架前部34分别具有左右1对纵板部27和横板部28,并被固定在第1面板构件16的左右前方地板部23的车宽方向内端缘部的下表面、以及倾斜地板部20的左右下部区域20a的车宽方向内端缘部的下表面上。框架前部34在与第1面板构件16之间形成闭合截面。左右纵板部27被以彼此在车宽方向上分离的方式配置,被固定在第1面板构件16的下表面上并向下方延伸。横板部28连结左右纵板部27的两下端缘。与地板面板12正交的方向(以下,称为高度方向)的框架前部34的长度l1被遍及框架前部34的前后地设定为预定的长度。横板部28的车宽方向的长度l2被遍及框架前部34的前后地设定为与被固定在第1面板构件16上的左右纵板部27的两上端缘部的间隔距离大致相同的长度。框架前部34与第1面板构件16之间的截面形状为大致矩形状(长方形)。

左右地板底框15的框架后部35分别具有左右1对纵板部31和横板部32。左右框架后部35由壁厚与框架前部34大致相同的板体形成,并被固定在第2面板构件17的下表面上,从下方支撑第2面板构件17。左右框架后部35从框架前部34的后端29连续地向后驾驶室安装轨11的左右托架固定区域36的下方,向互相接近的方向延伸,使得彼此的间隔随着趋向后方而逐渐变短。框架后部35的前端部35a通过被固定在第2面板构件17的前端缘部30的下表面上,从而经由第2面板构件17的前端缘部30而被固定在突出部25上。框架后部35的后端部35b通过被固定在后驾驶室安装托架9上,从而经由后驾驶室安装托架9而被固定在后驾驶室安装轨11的左右托架固定区域36上。框架后部35在第2面板构件17的前端缘部30与后驾驶室安装轨11的左右托架固定区域36之间直线状地延伸。框架后部35在与第2面板构件17之间,形成比框架前部34在与第1面板构件16之间形成的闭合截面更大的闭合截面。即,框架后部35使其外形从框架前部34的后端29沿车宽方向及上下方向扩大并向后方延伸。左右纵板部31在被彼此在车宽方向上分离地配置的状态下,被固定在第2面板构件17的下表面上,并从框架前部34的左右纵板部29的后端连续地向后方延伸。被固定在第2面板构件17上的左右纵板部31的两上端缘部的间隔距离l5比被固定在第1面板构件16上的框架前部34的左右纵板部29的两上端缘部的间隔距离长。左右纵板部31从第2面板构件17的下表面向下方的互相接近的方向延伸。横板部32从框架前部34的横板部28的后端连续地向后方延伸,并连结左右纵板部31的两下端缘。框架后部35与第2面板构件17之间的截面形状为上底的长度(l5)比下底的长度(l4)更长的梯形状。框架后部35被形成为其截面二阶矩大于框架前部34的形状,从而框架后部35的弯曲刚性(作用有上下方向的负荷时的沿长边方向的弯曲刚性:以下,简称弯曲刚性)被设定得比框架前部34的弯曲刚性更大。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框架后部35的高度方向的长度l3遍及框架后部35的前后地设定得比框架前部34的高度方向的长度l1更长,将框架后部35的横板部32的车宽方向的长度l4遍及框架后部35的前后地设定得比框架前部34的横板部28的车宽方向的长度l2更长,将框架后部35的截面积设定得比框架前部34的截面积更大。另外,框架后部35的相对于框架前部34的外形的大小(高度方向的长度、车宽方向的长度等)并不被限定于上述内容,例如,也可以是,将框架后部35的横板部32的车宽方向的长度l4设定为与框架前部34的横板部28的车宽方向的长度l2大致相同的长度,而仅将框架后部35的高度方向的长度l3设定得比框架前部34的高度方向的长度l1更长。

如图2及图4所示,后驾驶室安装轨11与地板面板12的突出部25在前后上彼此分离并大致平行地沿车宽方向直线状地延伸。左右地板底框15的框架后部35在第2面板构件17的前端缘部30与后驾驶室安装轨11的左右托架固定区域36之间直线状地延伸。后驾驶室安装轨11、地板面板12的突出部25、以及左右地板底框15的框架后部35,在休息空间14(参照图2)的下方被以“井”字形地交叉的方式相互固定,使得仰视看去形成梯形。另外,在本公开中,所谓“井”字形地交叉,是指不被限定于菱形状地交叉的情况、或是相互呈直角地井栏状地交叉的情况,而是以包含如上述那样地梯形状地交叉的情况的意思来使用。

在如上述那样被构成的驾驶室2的驾驶室底面部10中,因为后驾驶室安装轨11及地板面板12的突出部25是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所以能够利用后驾驶室安装轨11及地板面板12的突出部25来确保第2面板构件17的相对于来自车宽方向的负荷的刚性。此外,因为后驾驶室安装轨11及地板面板12的突出部25是直线状地延伸的,所以与后驾驶室安装轨11及地板面板12的突出部25具有弯曲部的情况不同,能够抑制来自车宽方向的负荷输入时的应力向预定位置(例如,上述弯曲部)集中。

此外,因为左右地板底框15的框架后部35在第2面板构件17的前端缘部30与后驾驶室安装轨11的左右托架固定区域36之间沿前后方向延伸,所以能够利用左右地板底框15的框架后部35来确保第2面板构件17的相对于来自前后方向的负荷的刚性。此外,因为左右地板底框15的框架后部35是直线状地延伸的,所以与左右地板底框15的框架后部35具有弯曲部的情况不同,能够抑制来自前后方向的负荷输入时的应力向预定位置(例如,上述弯曲部)集中。

此外,因为后驾驶室安装轨11、地板面板12的突出部25、以及左右地板底框15的框架后部35中的每一个都在就座座椅13的后方的休息空间14的下方被以“井”字形地交叉的方式相互固定,所以后驾驶室安装轨11、地板面板12的突出部25、以及左右地板底框15的框架后部35会被相互加强,各自的刚性都会提高。因此,能够充分确保第2面板构件17的刚性,即使就座座椅13的后方的休息空间14在前后方向上较大,也能够充分确保地板面板12的刚性。

此外,框架后部35的弯曲刚性比框架前部34的弯曲刚性大。如此,因为设置比框架前部34大的弯曲刚性的框架后部35,所以例如与设置了与框架前部34相同弯曲刚性的框架后部35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第2面板构件17的刚性,即使就座座椅13的后方的休息空间14在前后方向较大,也能够充分地确保地板面板12的刚性。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第1面板构件16、第2面板构件17、以及第3面板构件18这3个面板构件16、17、18接合来构成了地板面板12,但是构成地板面板12的面板构件的数量并不被限定于此。此外,3个面板构件16、17、18的相互间的接合位置也并不被限定于上述内容。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将第2面板构件17作为了地板后部,但是并不被限定于此,地板后部只要为地板面板12中的在休息空间14的下方从后驾驶室安装轨11连续地向前方延伸的部分即可。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第1面板构件16的倾斜地板部20的上部区域20b、第1面板构件16的床支撑地板部21、以及第3面板构件18构成了从第2面板构件(地板后部)17的前端缘部30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25,但是并不被限定于此,只要为从地板后部的前端缘部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也可以为其它的构成。

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驾驶室2的就座座椅13的后方设置了休息空间14,但是并不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就座座椅13的后方的预定的空间为行李等的容纳空间等。

此外,地板底框15的框架后部35的形状并不被限定于上述内容。例如,框架后部35与第2面板构件17之间的截面形状不被限定于上底的长度(l5)比下底的长度(l4)长的梯形状,也可以与框架前部34与第1面板构件16之间的截面形状同样,为大致矩形状。

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框架后部35的截面二阶矩设为大于框架前部34来将框架后部35的弯曲刚性设为大于框架前部34的弯曲刚性,但是并不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通过设置由与框架前部34相比杨氏模量更大的材料形成的框架后部35,从而使框架后部35的弯曲刚性大于框架前部34的弯曲刚性。

以上,虽然基于上述实施方式来对本公开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公开并不被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内容,当然能够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更。即,本领域技术人员等基于本实施方式而完成的其它实施方式、实施例、以及应用技术等当然全部被包含在本公开的范畴之内。

例如,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本公开的驾驶室的底面部构造应用在了平头型的卡车1上,但是并不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应用于牵引挂车的牵引车等的驾驶室等。

本申请基于2016年7月7日申请的日本特许申请(特愿2016-135359),并将其内容作为参照援引于此。

工业可利用性

本发明具有即使在就座座椅的后方设置较大的空间,也能够提供能确保地板面板的刚性的驾驶室的底面部构造这样的效果,对于车辆的驾驶室的底面部构造等是有用的。

附图标记说明

1:货车(车辆)

2:驾驶室

7:车厢

10:驾驶室底面部(底面部)

11:后驾驶室安装轨(安装轨)

12:地板面板

13:就座座椅

14:休息空间(预定的空间)

15:左右1对地板底框(底框)

17:第2面板构件(地板后部)

25:突出部

30:第2面板构件的前端缘部(地板后部的前端缘部)

34:框架前部

35:框架后部

36:左右1对托架固定区域(被支撑部)

37:车体框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