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车体的折叠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31221发布日期:2019-06-05 23:04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车体的折叠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折叠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折叠车车体上的折叠架。



背景技术:

轻型折叠车在世界上被广泛地使用,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折叠车更加趋向于简单轻便、便于携带,由于这些优点,近年来轻型折叠车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轻型折叠车的折叠,主要是要将前后轮折叠起来,前后轮折叠起来关键是车架的折叠,目前市场上折叠车架的款式比较多,但一般的轻型折叠车辆的车架折叠后,体积仍然很大,并且由于结构限制,绝大多数折叠车的坐垫下方缺少减震装置,影响折叠车的使用舒适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车体的折叠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折叠车架折叠后不够紧凑及缺少减震装置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提供一种应用于车体的折叠架,其包括连接把手和前轮的前车架、安装后车轮的后车架及下梁,前车架的上部与后车架的上部枢轴连接;下梁的两端分别枢轴连接于前车架的下部和后车架的中部,在下梁邻近后车架的一端枢轴连接有坐垫支架,坐垫支架的底部枢轴连接有减震杆,减震杆远离坐垫支架的一端枢轴连接于后车架上;

在前车架、后车架及下梁相互连接的任一枢轴连接处设置有滑动机构,滑动机构包括滑动枢轴以及供滑动枢轴滑动的导向槽,导向槽的两端设置有截面为优弧面的锁孔,锁孔对应处的滑动枢轴上相对设置有间距小于滑动枢轴直径的两个平面,滑动枢轴的一端固定设置有带动滑动枢轴旋转的把手。

进一步地,后车架及下梁均由相对设置的两块支撑件构成,前车架均位于后车架及下梁的两块支撑件之间,下梁及坐垫支架均位于后车架的两块支撑件之间。使折叠架在折叠时,前车架和下梁均能够最大限度地容纳于后车架的两块支撑件之间,使折叠架折叠后的体积减少,方便携带。

优选地,滑动机构设置于下梁与后车架连接的枢轴处,导向槽设置于后车架上并向前车架方向延伸,滑动枢轴上套接有扭簧,扭簧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滑动枢轴和下梁上。下梁与后车架连接的枢轴作为滑动机构的滑动枢轴,在折叠时滑动枢轴沿导向槽向前车架顶部方向滑动,滑动枢轴(即下梁与后车架连接的枢轴)移动以后,后车架两支撑件之间没有阻挡,使坐垫支架和/或下梁能够容纳于后车架内,从而最大限度地缩小了折叠架的体积。滑动枢轴在滑动到导向槽顶部的锁孔里后扭簧能够帮助把手自动复位,把手带动枢轴自动进入锁止状态。

优选地,滑动机构设置于下梁与后车架连接的枢轴处,导向槽设置于下梁上并向前车架方向延伸,滑动枢轴上套接有扭簧,扭簧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滑动枢轴和后车架上。滑动机构设置于不同的枢轴连接处,可以根据应用车体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增加了本折叠架的适用范围。

进一步地,在邻近导向槽两端的锁孔处设置有限制把手转动的第一限位块。用限位块限制把手的转动,即限制了滑动枢轴的转动,防止滑动枢轴过度转动后不利于滑动或锁止。

进一步地,坐垫支架、下梁及后车架均套接于滑动枢轴上,下梁位于构成后车架的两块支撑件之间,坐垫支架位于构成下梁的两块支撑件之间。此种布置可减少折叠架的组成部件,减少重量及加工成本,并且利于折叠效果的提升。坐垫支架上固定连接有提手。在折叠时提手方便操作者握住进行提拉,以达到省力和增加舒适性的目的。

优选地,滑动机构设置于前车架与后车架连接的枢轴处,导向槽设置于前车架上并向前车架安装把手的方向延伸,滑动枢轴上套接有扭簧,扭簧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把手和后车架上。

进一步地,滑动枢轴上设置有限定其转动角度的限位机构。限位机构帮助操作者准确控制滑动枢轴的转动角度,防止误操作,影响使用。

进一步地,限位机构包括固定于滑动枢轴外圆周面上且沿其轴向间隔设置的第二限位块和第三限位块,第三限位块与第二限位块绕滑动枢轴呈90°分布。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方案中的折叠架在展开时,前车架、后车架及下梁构成一个三角形,后车架、坐垫支架及减震杆构成一个三角形,当滑动机构锁止后便具有极佳的稳固性和承重能力,并且整个折叠架构成一个整体联动机构,能够快速高效地收拢折叠。

将坐垫支架与下梁枢轴连接,下梁两端分别枢轴连接于前车架及后车架上,使得坐垫支架可以相对于下梁有一定幅度的转动,从而在坐垫支架下方可以设置减震杆来增加使用者的舒适性。

将滑动机构内的滑动枢轴直接替代该处的枢轴连接的枢轴,使本折叠架的的结构更加紧凑;导向槽的设置将解锁后的滑动枢轴的运动限定在平移上,而不影响滑动枢轴连接的部件之间的相互转动;随着滑动枢轴沿导向槽滑动,与前车架呈一定角度的下梁、后车架及坐垫支架逐渐变成与前车架接近平行的状态,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小了折叠架的体积,使折叠架变得轻便易携带。

滑动机构的锁止与解锁通过滑动枢轴上相对设置的两个平面处在锁孔中的不同位置来实现,该结构加工容易、易于控制加工效果,在切换锁止、解锁两种状态时只需转动把手即可,操作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滑动机构设置于后车架与下梁枢轴连接处且向前车架顶部滑动的折叠架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方向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所示的折叠架折叠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滑动机构设置于后车架与下梁枢轴连接处且向前车架底部滑动的折叠架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所示的折叠架折叠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滑动机构设置于前车架与后车架枢轴连接处的折叠架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B方向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图6中所示的折叠架折叠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滑动机构锁止后滑动枢轴与锁孔的配合图。

图10为滑动机构解锁后滑动枢轴与锁孔的配合图。

图11为图1所示的折叠架应用于电动车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的电动车折叠后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前车架;2、后车架;3、下梁;4、坐垫支架;41、提手;5、减震杆;6、滑动机构;61、滑动枢轴;62、导向槽;63、锁孔;65、把手;66、第一限位块;67、扭簧;68、限位机构;681、第二限位块;682、第三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以便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应该清楚,本实用新型不限于具体实施方式的范围,对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只要各种变化在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和确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这些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一切利用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发明创造均在保护之列。

如图1~图10所示,该应用于车体的折叠架包括连接把手和前轮的前车架1、安装后车轮的后车架2及下梁3,前车架1的上部与后车架2的上部枢轴连接;下梁3的两端分别枢轴连接于前车架1的下部和后车架2的中部,即前车架1、后车架2和下梁3构成三角形,作为整个折叠架具有稳定性的基础。前车架1 与后车架2的枢轴连接处位于前车架1的上部,下梁3与前车架1的枢轴连接处位于前车架1的下部,下梁3与后车架2的枢轴连接处位于后车架2的中前部。在下梁3邻近后车架2的一端枢轴连接有坐垫支架4,坐垫支架4的底部枢轴连接有减震杆5,减震杆5远离坐垫支架4的一端枢轴连接于后车架2上。

在后车架2与前车架1或下梁3的枢轴连接处设置有滑动机构6。滑动机构 6为本方案中折叠架的锁止机构。滑动机构6包括滑动枢轴61以及供滑动枢轴 61滑动的导向槽62,导向槽62的两端设置有截面为优弧面的锁孔63,锁孔63 对应处的滑动枢轴61上相对设置有间距小于滑动枢轴直径的两个平面,滑动枢轴61的一端固定设置有带动滑动枢轴61旋转的把手65。

如图9所示为滑动机构锁止后滑动枢轴61与锁孔63的配合图,此时滑动枢轴61的宽度大于导向槽62的宽度,滑动枢轴只能被固定于锁孔63中。在导向槽62的两端均设置有一个锁孔63,使折叠架在打开或折叠后均能够锁止;当 90°转动滑动枢轴61后,如图10所示,滑动枢轴61的宽度小于导向槽62的宽度,使滑动枢轴61经过拉动后可以沿导向槽62滑动,从而实现折叠架折叠和展开两种状态的切换并在两种状态下均可锁止。

作为优选实施例,前车架1、后车架2及下梁3均采用相对设置的两块支撑件构成,在连接处采用一根枢轴依次穿过被连接的支撑件,并在枢轴两端拧上螺帽或其他类似的防止被连接件滑脱的零部件。前车架1均位于后车架2及下梁3的两块支撑件之间,即后车架2的两块支撑件对称连接在前车架1的两侧,下梁3的两块支撑件对称连接在前车架1的两侧,下梁3的两块支撑件连接在后车架2两块支撑件的内侧面。此种结构的设置使得折叠后的车架2上有足够的空间来容纳相邻部件,提高折叠架的集成性,使折叠后的体积变得更小,更易于搬运。

在优选实施例1中,如图1所示,以下梁3与后车架2的连接枢轴作为滑动枢轴61,导向槽62贯穿后车架2的两块支撑件,并一直延伸到后车架2与前车架1的枢轴连接处,两端的锁孔63是直径大于导向槽62宽度的通孔并与导向槽62连通,在两端的锁孔63旁边分别螺纹连接有一个螺钉作为第一限位块 66,用于限制把手65的转动角度,具体位置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两个第一限位块66的相对位置刚好限定把手65的转动角度为90°。

如图2所示,滑动枢轴61依次穿过把手65、后车架2左板、扭簧67、下梁3左板、坐垫支架4、下梁3右板、后车架2右板后在其两端通过端头螺母锁紧。把手65与滑动枢轴61固定连接,扭簧67的两端通过螺钉分别固定在滑动枢轴61和对应侧的下梁3上,后车架2、下梁3和坐垫支架4可绕滑动枢轴61 灵活转动。在坐垫支架4与滑动枢轴61连接处的两侧固定连接于提手41的两端。

在需要折叠优选实施例1中的折叠架时,转动把手65到第一限位块66处,同时握住提手41往上提拉,滑动枢轴61沿导向槽62进入到另一端的锁孔63 中然后放手,把手65在扭簧67的弹力作用下转动到初始位置使滑动枢轴61在锁孔63中锁止,由于该锁孔63对应处的第一限位块66的限位作用,把手65 不会过度转动影响锁止效果。由于下梁3与后车架2连接的枢轴处在后车架2 的中前部,所以如果该枢轴是固定不变的位置,则会阻挡前车架1和下梁3靠近后车架2,影响折叠架的折叠效果,但是此实施例中将用滑动枢轴61替换了该枢轴,滑动枢轴61在折叠时滑动到接近后车架2与前车架1相连接处,使折叠架折叠效果更好,折叠后的效果如图3所示。图11显示了优选实施例1中的折叠架应用于折叠电动车上的结构形态。

在优选实施例2中,如图6所示,以前车架1与后车架2的连接枢轴作为滑动枢轴61,在前车架1朝向后车架2的一侧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在该凹槽的两侧边上设置有贯穿的导向槽62,并一直延伸到前车架1的顶端,两端的锁孔63是直径大于导向槽62宽度的通孔并与导向槽62连通。

如图7所示,滑动枢轴61依次穿过把手65、扭簧67、后车架2左板、前车架1凹槽左侧壁、前车架1凹槽右侧壁、后车架2右板后在其两端通过端头螺母锁紧。把手65与滑动枢轴61固定连接,扭簧67的两端通过螺钉分别固定在把手65的内侧和后车架2左板上,前车架1和后车架2可绕滑动枢轴61灵活转动。

在滑动枢轴61的外圆柱面上还固定连接有限定把手65转动的第二限位块 681和第三限位块682。第二限位块681和第三限位块682位于前车架1朝向后车架2一侧的凹槽中,借助凹槽底面来限制滑动枢轴61的过度转动,所以第二限位块681与第三限位块682圆周上间隔90°,为了平衡美观,可以选择中间一块第三限位块682两端分别一块第二限位块681的布局方式。

在需要折叠优选实施例2中的折叠架时,转动把手65到遇到阻碍后,握住后车架2往上提拉,滑动枢轴61沿导向槽62进入到另一端的锁孔63中然后放手,把手65在扭簧67的弹力作用下转动到初始位置使滑动枢轴61在锁孔63 中锁止,由于第二限位块681或第三限位块682的限位作用,把手65不会过度转动影响锁止效果。折叠后的效果如图8所示。

其他实施例与上述两个实施例原理相同,因滑动机构6所设置的位置不同,对应的扭簧67和/或限位块的位置和/或实现的方式等结构会随着作相应的变化,这些变化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其掌握的现有技术很容易的实现的方式,所以这里不再赘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