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用的遮阳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46473阅读:3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行车用的遮阳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的防护装置,特别是一种自行车用的遮阳装置,适用于自行车、三轮车、三轮拖车及其他人力车辆。
目前骑自行车上、下班或外出的人,为防炎热夏天太阳的酷晒,只能戴草帽或太阳帽遮阳,由于帽沿面积有限,遮阳效果很不理想,而且戴帽又使骑车人享受不到凉风,为此夏日骑车外出很辛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遮阳面积大,效果好的自行车用的遮阳装置。本实用新型由于体积小、自身轻、携带、安装、使用均很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以如下方法来完成的由连接板、角度调节、高度调节、遮阳部件组成的本实用新型,角度调节由万向节座、蝶型螺母、万向节杆组成;高度调节由下立杆、中立杆、上立杆、U型弹簧片、钢珠组成;遮阳部件由托圈、顶帽、定位弹簧片、撑杆、遮阳布组成。连接板与自行车把手中心的吊紧螺栓连接,当车辆行驶时所产生的气流将遮阳布自然托起,呈水平状态。使骑车人免遭暴晒,当车辆停驶时,气流消失,遮阳布下垂,但由于支撑遮阳布的二根撑杆呈15~70°角。可将遮阳布前端托起,不至落在骑车人头上。由于本实用新型可按车辆大小,高度,骑车人的身高及阳光照射角度能随意调节至最佳状态,且装置的体积、重量都小于一把缩折伞,不用时可缩小放在手提包内,使用时安装极为方便。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总体结构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板结构图。
图3、本实用新型的万向节座结构图。
图4、本实用新型的蝶型螺母结构图。
图5、本实用新型的万向节杆结构图。
图6、本实用新型的下立杆结构图。
图7、本实用新型的下立杆侧视图。
图8、本实用新型的中立杆结构图。
图9、本实用新型的中立杆俯视图。
图10、本实用新型的中立杆侧视图。
图11、本实用新型的上立杆结构图。
图12、本实用新型的上立杆剖视图。
图13、本实用新型的上立杆侧视图。
图14、本实用新型的U型弹簧片结构图。
图15、本实用新型的U型弹簧片侧视图。
图16、本实用新型的托圈结构图。
图17、本实用新型的顶帽结构图。
图18、本实用新型的顶帽仰视图。
图19、本实用新型的撑杆结构图。
图20、本实用新型的撑杆侧视图。
图21、本实用新型的定位弹簧片结构图。
参照
图1、2、连接板1由A3钢制成的50×30×3mm并镀克,在其纵向中心线下方有一R3×7mm的长槽,距上端15mm处有一φ6.5mm的孔,用M6×12螺栓与万向节座2连接。
参照
图1、3、4、5、万向节座2由工程塑料注塑而成。呈高为25mm,φ26mm的园柱体。在纵向中心线上,一端有一φ20的球型凹坑,与万向节杆4的下端连接,另一端有一M6×12的螺栓孔与连接板1连接。万向节座2有M26×2的外螺纹与蝶型螺母3的内螺纹配合连接。
蝶型螺母3由工程塑料注塑而成并经镀克处理,其外径φ40mm、高25mm,二侧有长20mm,厚6mm的翼子,内有M26×2深12mm的内螺纹与万向节座2配合连接。蝶型螺母3上端有一φ20的球形坑与万向节杆4的下端连接并有90°到角。
万向节杆4由铝合金压铸而成。其上端为一φ9mm,长20mm的园柱体,下端为一φ20mm的球体。该球体落入万向节座2和蝶型螺母3的球形坑之间,上端园柱体伸入下立杆5下端孔内,并用φ3铆钉铆固。中段为一φ10mm长10mm的园柱体。
参照
图1、6、7、下立杆5由0.5mm的薄壁钢管制成并经镀克处理。其长为380mm,外径φ10mm,下端与万向节杆4铆固连接。上端距端面6mm有一长12mm,宽6mm,深2.5mm的凹槽,距凹槽6mm有一长8mm宽6mm开口,距上端面18mm处有一φ2.5mm的高度调节孔,此孔以下每隔50mm有相同直径的第二、第三个高度调节孔。下立杆5的上端与中立杆6连接,当中立杆6下端伸入下立杆5上端后,可沿槽作上下直线运动,下立杆5的开口与中立杆6下端开口相碰,可防止中立杆6从下立杆5中全部拉出。
参照
图1、8、9、10、中立杆6由0.5mm的薄壁钢管制成并经镀克处理。其长为380mm,外径φ9mm,一侧有深2.5mm的长槽,距底面5mm处有一开口,与下立杆5的上端开口相碰,可防止中立杆6从下立杆5中全部拉出。另一侧距顶面30mm内,有长12mm,宽5mm,深2.5mm的凹槽二个,设在距顶端30mm处的开口与上立杆7的开口相碰,可防止上立杆7从中立杆6中全部拉出。距中立杆6上端面18mm处有一φ2.5mm的高度调节孔,以下每隔50mm有相同直径的第二、第三个高度调节孔。距底面13mm处有一φ3.2mm的孔,内装U型弹簧片13和φ3mm的钢珠。
参照
图1、11、12、13、上立杆7由0.5mm的薄壁钢管制成并经镀克处理。其长260mm,外径φ8mm,二侧分别有深2.5mm的长槽,距底面5mm处有一开口,当上立杆7下端伸入中立杆6上端后,可作上、下直线运动,上立杆7的开口与中立杆6上端的开口相碰,可防止上立杆7从中立杆6中全部拉出。距底面13mm处有一φ3.2mm的孔,内装U型弹簧片13和φ3mm的钢珠。距顶面20mm处,有一长24mm,宽1.05mm的槽,距槽底55mm,有一φ1.2mm的定位孔,孔内安装定位弹簧片8的凸起部。上立杆7上端与顶帽11用铆钉连接。
参照
图1、14、15、U型弹簧片13由0.6mm厚的碳钢片制成长30mm,宽4mm呈U型,其一端头部有一φ2.3mm的孔与φ3mm的钢珠连接。
参照
图1.16、17、18、托圈9由工程塑料注塑而成并经镀克处理。其上部外径φ35mm,内径φ23mm,高7mm,下部外径φ17mm,高23mm,中间有一φ12.3mm的孔(孔上有90°到角)与顶帽11下端接触。
顶帽11由工程塑料注塑而成并经镀克处理。其上部呈φ35mm的半球体,距边缘2mm处开一φ12mm宽1mm的园槽,4根撑杆10嵌入园槽,并用0.8铁线捆扎于槽内,槽下有一φ22mm宽4mm的台阶。与台阶垂直面呈180°和15~70°各有二个内宽1.3mm,外宽2.1mm的槽,供4根撑杆嵌入用。顶帽11下端为φ12mm,长31mm的园柱,供托圈9套入,底部有一φ8mm,深15mm的孔,用φ3mm铆钉与上立杆7铆固。
参照
图1、19、20、撑杆10由φ2.5mm长300mm的碳钢丝制成。共4根一端呈球型,另一端有一φ1mm的连接孔与顶帽11的园槽连接,距球型端和连接孔15mm处各有一φ1mm的穿线孔,与遮阳布12连接。
参照
图1、21,定位弹簧片8由1mm厚的碳钢片制成。全长72mm,上部12mm长处宽为7mm,中部宽为2.4mm,下端有一φ1mm的凸起部与上立杆7的定位孔连接。
遮阳布12由尼龙绸或其他轻柔的纺织品制成。长650mm,宽600mm,用线与撑杆10连接。
安装时,将连接板1下方的长槽固定在自行车把手的吊紧螺栓上即可。
使用时,将托圈9向上推至撑杆10与顶帽11接触,定位弹簧片8自动弹出,托住托圈9,4根撑杆10即成水平状,此时4根撑杆10嵌入顶帽11的槽内,与撑杆10连接的遮阳布12随着车辆运动,依靠气流将其张开。当中立杆6、上立杆7向上拉到一定高度时钢珠即弹入下立杆5、中立杆6的高度调节孔内,使两立杆固定。按下钢珠即可缩短两立杆的距离,万向节座2、万向节杆4可调节使用角度。
连接板及万向节座安装后不再取卸,当不需遮阳时,旋卸蝶形螺母。整个装置即可取下。
权利要求1.一种自行车用的遮阳装置,其特征在于由与自行车手把和万向节座2连接的连接板1,与万向节杆4连接的下立杆5、中立杆6、与顶帽11连接的上立杆7、托圈9、撑杆10以及遮阳布12组成。
2.按权利要求1规定的自行车用的遮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立杆6、上立杆7上都开有数个高度调节孔。
3.按权利要求1规定的自行车用的遮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撑杆10与顶帽11呈一15°~70°的夹角。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的防护装置,特别是一种自行车用的遮阳装置。适用于三轮车,三轮拖车及其他人力车辆。由连接扳、角度调节、高度调节、遮阳部件组成的自行车用的遮阳装置,利用自行车运动时的气流打开遮阳布,达到遮阳目的,由于角度,高度均可调节,故效果好,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体积小、自身轻、安装、使用、携带都很方便。
文档编号B62J23/00GK2148013SQ9121596
公开日1993年12月1日 申请日期1991年9月30日 优先权日1991年9月30日
发明者鲍志卿 申请人:鲍志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